不良环境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及教育方法研究教育教学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46840070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良环境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及教育方法研究教育教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不良环境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及教育方法研究教育教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不良环境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及教育方法研究教育教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不良环境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及教育方法研究摘要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全方位抓紧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成上下左右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不良环境中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非常重要又令广大父母和教师头疼的问题,本文从家庭、学校、社会不良风气和学生本人这些主客观因素分析其品德不良形成的原因,从而给出有针对性的,科学有效的矫正方法,这对学生本人的健康发展和教育者的教育工作都有着重要意义。关键词:不良环境;学生品德;教育方法目录摘要1一、不良环境对学生品德影响的概述4(一)概念界定4(二) 不良环境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特点4二、不良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因素5(一)不良家庭环境影响5(二)不良学校环境影响6(三)不良社会环境影响6(四)学生自身因素7三、不良环境中学生品德形成的特点7(一)消极的情绪体验7(二)人际关系的不正常8(三)产生不良行为习惯8三、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补救方法8(一)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8(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是非感9(三) 抓住时机,促使转化9(四) 锻炼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10(五)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10结论11参考文献13一、不良环境对学生品德影响的概述(一)概念界定1.不良环境不良环境指的是社会,学校等等以某一社会团体中存在的有害或者对该群体存在不利影响的氛围。2.品德教育品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品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品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品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 在多数国家的学校德育限指品德教育,我国学校德育泛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等,实为社会意识教育。政治教育指形成学生一定政治观念、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思想教育是形成学生一定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品德教育即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教育。3.品德形成品德在个人身上产生、发展的过程及其与内外条件的联系。它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道德品质以道德意识为指导。道德品质是以道德意识或道德观念的指导为基础的,并在这个指导基础上进行道德判断,产生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是密切联系的,离开了道德行为就无所谓道德品质。品德是道德行为习惯化的结果,并通过道德行为表现出来,而道德行为又是判断道德品质的客观依据。(2) 不良环境对学生品德形成的特点1. 消极的情绪体验由不良环境影响而产生的不利于你继续完成工作或者正常的思考的情感,其与积极情绪相对。消极情绪包括:忧愁、悲伤、愤怒、紧张、焦虑、痛苦、恐惧、憎恨等。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因人因时因事而异的,在不良环境中,难免产生厌学,自暴自弃,甚至自杀等不良情绪。2.人际关系不正常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因为不良环境所引起。3.产生不良行为习惯按社会学习理论的观点,一切品德行为无论好坏,都是受外界强化的结果,都是习得的。个体偶尔产生的过错行为如受到强化,就会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固化成为其品德的一部分并因此而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不良行为习惯如不予以根除,任其发展,就必然会导致品行不良。品德不良多发生在青少年期,也并非是青少年心理特点本身造成的,只有当这种特点与失败的教育、恶劣的环境等社会因素交互作用时,才会导致青少年品德不良行为的发生。性格是一个人在对己、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学生已经形成的性格特征制约着他们的行为。例如,学生身上的执拗、任性、骄傲、自私等消极的性格特点,很容易使他表现出无视他人和集体的利益,为个人私利而我行我素,甚至做出破坏集体纪律和社会公德的行为。二、不良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学生并不是在真空中成长的,他们有自己的家庭、社区以及本国、本民族的文化背景。换而言之,他们往往是在一个多元背景中发展、成熟的。青少年受到同伴、家庭及与之接触的其他成人的影响,受到学校及他们隶属其中的团体的影响,也受到媒体、网络及他们成长于其中的国家、文化与社区环境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是环境和社会影响的产物。(一)不良家庭环境影响除了家庭的自然结构、经济状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偶发事件等因素外,家长的教育教养态度与方式,父母双方在教养方式与态度上的一致性程度、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氛围等,常常是影响或导致青少年学生不良品德与违法犯罪行为的直接原因。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学生品行的不良影响主要有:父母的溺爱、迁就。这很容易养成子女任性、优越感散、依赖等消极的性格特点,以致逐渐发展为不良的品行。父母对子女要求过高,管教过严,又缺乏正确的教育方法和措施。这会使子女感受到在家庭中没有温暖,因而就容易转向外界寻求友情。这时,他们极易受社会不良影响所诱惑而走上品行不良邪路。家长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的不一致,或单凭个人情绪来处理和教育子女的行为问题。这会使子女养成乖巧的行为反应,或会造成他们对教育要求无所适从。家长缺乏表率作用,无视或忽视自己的一言一行所产生的不良后果。这使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不良影响。家庭成员本身的恶习或家庭结构的剧变,如父母离异、有偷拿或赌博等行为,会使儿童受到腐蚀,或使儿童心灵受到创伤而引起性格变异,导致品行不良。(二)不良学校环境影响学校是青少年学生除家庭之外对其发展影响最大的正式机构。学校管理混乱、校园氛围欠佳、学校与家庭及社区之间缺少沟通,则是各种严重道德问题行为得以滋生和“催化剂”。教师是父母的代理人,也是学生仿效的榜样。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通过自己的人格特点以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学生。例如,一个严格的教师和一个不严格的教师会提供给学生不同的信息,促使他们形成不同的社会适应策略。学校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观点上的偏颇或方法上的不当,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造成或助长学生的不良品行。如,有的教师管教不管导,狠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缺乏感情,不了解学生,教育工作不深人;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过高或过低,教育方法不适当,使学生产生厌烦反感情绪,教育效果甚微;有的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品行不良学生的“反复”过程,没有看到他在反复前的进步,对矫正品行不良问题缺乏信心、恒心和毅力;有的教师对品德不良学生睁一眼闭一眼,发现问题不能及时与家长等有关方面联系,或一推了之,结果把品行不良学生推向更不好的方向。(三)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大众传播媒介指的是人们用来沟通信息的各种通讯交往手段,包括广播、电视、书刊、报纸以及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互联网。长期以来,心理学家们一直关注着电视与互联网对青少年学生道德发展的消极作用,这种消极作用突出表现在色情与暴力的宣扬上。美国心理学家的数百项研究表明,观看暴力电视或者参与网络暴力游戏的儿童及青少年学生更具有敌意性和攻击性,长期观看暴力电视或者参与网络暴力游戏会灌输残酷世界观认为世界充满着暴力,生活于其中的人们主要采取攻击手段来解决人际问题。这也会使一些青少年学生去敏感化,即他们对暴力行为不易产生情绪不安,更愿意容忍真实生活中的暴力行为。在不断走向开放、多元的现代社会里,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显得更加复杂。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更是如此。不良社会风气除了涉及各种不良信息的消极影响外,还包括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诸如诚信缺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价值观在社会中的弥漫,都可能成为青少年出现不良道德与违法犯罪行为的诱因。(四)学生自身因素就主观因素而言,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呈现出心理发展尤其是社会性、自制力等的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的特征。随着青少年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同龄群体意识的不断增强,由各种外部刺激所引起的各种不良的内在反应,诸如好奇心激发不当,由强制、挑衅等引起的逆反或自尊心受到伤害,因期望过高,学业不良而遭受挫折,因人际关系不良或交友不慎、团体归属感丧失而自暴自弃等,都是导致不良品德或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在主观上,道德观念模糊、人生态度和价值观不当、社会认知偏差乃至道德情感缺失、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积习难改,以及性格上呈现出的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好责备、骄横任性等特点,也是青少年容易产生不良品德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心理原因。三、不良环境中学生品德形成的特点(一)消极的情绪体验部分学生爱憎颠倒、好恶颠倒、喜结伙、重义气,被集体所冷落、受歧视,自尊心受到损伤,这么多的失败和挫折都可能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加上青少年情感强烈,易冲动,自控力弱,这些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品德不良行为。品德不良的学生因为经常受到成人、教师的批评、惩罚和同学的歧视,所以对教师和同学有戒心和敌意,对教师的教育要求有一种对抗性情绪。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首先必须消除他们的对抗情绪和消极的态度定势。要做到这点,教师应设法改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的关系。教师应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用爱心感化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做知心朋友。教师还应该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看到自己在集体中享有的一定地位,明确自己对集体的责任。这样,他们才会乐于接受教师和集体的教育。 (二)人际关系的不正常在不良环境中,由于有的孩子缺乏家庭温暖,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养成自我中心主义,不能与同学和睦相处,有的同学与教师关系紧张,对立情绪严重,有的与集体关系不好,感到孤寂苦闷,有的学生在外另找伙伴,加入团伙等。这些人际关系的不良倾向,都可能成为产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学生脱离实际过分追求高消费、虚荣心重,或者追求低级的性刺激,都可能导致过错行为或品德不良行为。但是学生的某些合理的,尤其是基本的心理需要,如自尊需要、情感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等,长期得不到满足,或遭到剥夺,会盲目寻找补偿,如心理性的低级需要、畸型的物质或精神需要,从而导致产生不良品德行为。(三)产生不良行为习惯不良行为若未能得到及时地矫正,反而侥幸得逞,这些不良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建立动力定型,形成不良习惯,从而成为继续产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直接原因。 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对训斥已经习以为常,一般的谈话、劝说、批评不大见效。教师要抓住引起他们的内心冲突与情绪波动的事件,触动其心灵的震动,使其感受到舆论与良心的谴责,认识到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严重后果,促使其醒悟。在此契机上讲究谈话艺术,纠正其模糊、错误的是非观念,增强其是非感,提高其道德认识。 三、对形成不良品德行为的补救方法(一)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创设良好的道德环境,消除疑惧心理。品德不良的学生因常受到教师的斥责,对同学们存在戒心和敌意,认为教师和同学轻视自己、厌恶自己,常以一种沉默、回避、怀疑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教育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必须先解除顾虑,摆脱消极的态度。为此,应设法改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应带头真心实意地尊重、关心和爱护这些学生,只有用火热真挚的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实际感受中相信教师的诚意,把教师当作知心人,接受教育的时机才会到来。其次,教师还要教育集体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这些学生。教师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使他们感受到被集体接纳的温暖,使他们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当这些学生体察到教师的善意,体验到集体温暖,他们才会消除对立情绪,增强对他人的信任感,乐于接近教师,接受指导,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并从中受益。(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是非感品德不良学生是非观念差,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从根本上转变其品德不良行为,必须设法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进行说理教育、组织正确舆论、严格要求、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正面教育、以奖励表扬为主、奖惩分明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适当的时间让他们懂得进步绝不是为了个人,而是要实现社会、时代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办法使用得好,就可使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从而教育他们去改变现状,不断要求进步。(3) 抓住时机,促使转化抓住转变时机,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化。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变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是旧质不断更新、新质逐渐积累的过程。如何抓住醒悟和转变的关键时机,促使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这对转变品德不良学生有决定性的意义。学生犯错误后,感到继续坚持错误的危险性,开始有了改正错误的愿望,这就是醒悟。这时教师及时给予帮助和鼓励是很重要的。所谓转变,是指学生开始在行动上有了改正错误的表现,这时学生一心希望做出个样子给大家看看,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和赞扬。学生此时对老师的态度很敏感,教师对他们哪怕很微小的进步的肯定、表扬、鼓励,会进一步激起他们前进的热情和信心,并使其正确的行为不断地强化而巩固下来,这时若采取视若无睹的态度,就会扼杀他们的上进心,使他们重犯旧错。学生进步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正常现象,由于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进步往往是迂回曲折、螺旋式上升的。学生一旦出现反复,往往心理紧张、思想压力大,认为再不会得到尊重和信任。这时教师绝不能表现出厌烦情绪或放弃教育,要正确地分析学生反复的原因,并在反复中寻找积极因素,坚持不懈地做工作。学生的行为不再出现反复和动摇。就进入巩固期,这时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始形成,也开始获得了同学们的信任,自己体验到变好了的快乐。但仍不能放松对他们的教育,要鼓励其再接再厉,防止出现满足现状的心理,应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使其良好的品德不断完善和巩固下来,成为稳定的个性特征。(4) 锻炼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不良道德行为矫正初期,外界诱因会使不良行为出现反复。这时教师采取适当措施,切断外界诱因对不良道德行为学生的影响十分必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抗拒诱惑的能力。因此,当这些学生出现良好表现后,应有控制地让他们与一些诱因接触,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力,从而进一步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意志力,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使品德不良的学生向好的方面转化,既要改变错误观念,又要有效地控制外部诱因的影响,引导他们与诱因断绝联系,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能力。在矫正的初期,当新的行为习惯还不够巩固、旧的不良行为习惯仍有潜在力量的情况下,让这些学生避开有关诱因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引起“旧病复发”。但根本的办法是使他们增强在面对各种诱因时都不受影响而坚持正确方向的能力。这样在新的动机和新的行为习惯已初步形成的时候,可给予他们与诱因接近的机会以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并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学生的不良品行一方面是由于受到内部错误观念的支配,另一方面也总是由一定的外部诱因所引起。他们在接受教育时,某些外界诱因还可能引起他们重犯过错。因此,在矫正不良品德时,首先要改变他们的生活环境,彻底改变曾长期作用于他们身上的种种客观因素,让他们生活在一个新的环境中,断绝不良的人际交往;其次要加强他们的文化学习,补缺补差;再次要丰富文娱活动,使他们在健康有益的文化生活中得到熏陶,从而增强抵抗诱惑能力,通过自身的道德努力来矫正不良品德,并在锻炼意志的过程中形成和巩固新的行为习惯。(五)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从矫正方面来看,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选择科学的矫正方法,特别要注意进行合理的心理疏导。所谓心理疏导,是指根据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患者的需要,提供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知识与咨询服务的一种活动,是推行心理卫生科学和心理疾病防治的实际工作形式,也是解答青少年学生提出的有关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是通过对疏导对象的帮助、劝告、启发、教育等心理转化方法,改变其心理活动,解决其心理矛盾,清除其心理障碍,以促使其更好地适应环境,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在疏导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接受原则,即咨询者要热情接待、态度温和、认真倾听;支持原则,即肯定能大胆倾诉自己想法的学生,给予其强大的心理支持;保证原则,即保密、不歧视的原则。通过实践活动使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养成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品德不良学生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言行不一、反复性大、易于动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育的重点只是放在一般道德认识的教育上,忽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客观上就可能会继续助长认识和行为之间的脱节,甚至使学生因长期看不到自己行为的进步而丧失前进的信心。行为训练既可以通过集体活动来进行,也可结合日常生活,随时把道德要求与日常行为方式紧密结合,促使他们产生与道德动机相一致的行为效果。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个复杂过程,在此过程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是重要保证。因此为创造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条件,还应统一学生、家庭及有关方面的认识,组成一个统一的教育督促网,在校由教师、班集体负责督促、检查,在家中由家长督促检查,通过这样的组织,保证学生能始终按规定的道德要求和行为方式行动,行为效果的好坏,都能及时得到肯定与否定的评价。结论总之,学生的错误行为和不良品德,由于年龄、个性及事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其行为的表现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有效地解决具体对象的具体问题,应该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力戒千篇一律和形式主义,这样才能有效地矫正中学生的不良品德行为。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中学阶段是青少年形成良好品德行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时期。只要全体教师树立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识,全员、全程、全方位抓住这个时期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从细微处抓起,抓紧、抓早、抓彻底,形成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共同控制、预防、挽救青少年不良品德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的强大合力,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各种有利条件,提供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矫正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工作就一定会取得成效。参考文献1高文,王海澜编译.一种新的教学系统设计观J.外国教育资料,2013(5): 53-562高文,王海澜编译.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2013(4): 40-453周晓虹等.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4王万明等.德育场对新时期高校德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报,2014:11- 155田慧生.论学校德育场的德育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 35-406张铁明.教学信息量化原理与应用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7欧阳宏森,胡卫,唐元.学生品德评定基本模式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所,2013(4): 15-178郭治安等.协同学入门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20149刘尧.从道德行为谈起J.教育导刊,2015(6): 9-1310李仲涟.常用教育与心理统计方法M.长沙: 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11高林等.实用算法汇编M.北京: 学苑出版社,20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