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模板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6742270 上传时间:2021-12-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后一课教案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最后一课教案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最后一课教案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伞中学语文教案模板年级: 七年级 课题 :最后一课 主备教师:杨莲菊教学步骤具体内容二次备课的修改教学目标1、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2、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3、懂得母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汉语、学好汉语的意识,培养自己的爱国感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2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3、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即将亡国时,当这个民族的人民即将成为亡国奴时,当他们学习自己国家语言的权利都被剥夺时,人们的心情将会怎么样呢?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现在回想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想?(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感到屈辱,痛苦,仇恨。)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都德的最后一课,体会一下国家被占领,将要失去自己祖国语言的法国人民是什么样的感受。二、了解背景、作者及文体知识1、背景知识。1870年,普法战争(1870年7月19日1871年5月10日)爆发。结果,不到一年时间,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侵占巴黎,占领了法国的阿尔萨斯、洛林等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普鲁士政府下了一道命令:这两个州的学校,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背景。2、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小说家。1868年出版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获得巨大成功,以此确立了在法国文坛上的地位。 “普法战争期间,他的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由于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中的杰作。教学过程3、走近小说。小说: 属于叙事性文学体裁,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人物(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今天我们将主要由分析人物形象入手,体会小说所要表现的主旨。三、检查预习,正音正字。1、踱步 2、气氛 3、郝叟 4、诧异5、懊悔 6、惩罚 7、钥匙 8、祈祷 9、惨白 10、哽咽 咽喉 狼吞虎咽11、字帖 请帖 妥帖12、强迫 强大 倔强四、整体感知,理清情节结构。1、(1-6)上学路上:小弗郎士上课途中所见所闻所想。(开端)2、(7-23)最后一课:课堂上韩麦尔先生倾注极大热情去教学,小弗郎士以从未有过的认真去听课。(发展)3、(24-29)宣布下课: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高潮、结局)线索:“我”的见闻感受五、分析人物形象,感知情感和主题。1、走近小弗朗士。(1)圈划出第一部分中描写小弗郎士的有关语句,并思考:上最后一节法语课之前,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孩子?明确:怕迟到怕挨骂,又怕老师的提问 (怕老师)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 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幼稚、贪玩、不爱学习)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 我们的一切 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又出了什么事啦? 有自制力 朦胧的爱国心(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坏孩子,这是小弗郎士思想性格的基点,也是他思想转变的条件。) (2)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具体内容谈谈,在最后一节课上,小弗郎士对学习、对老师、对祖国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根本的变化? (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这些心理独白)文章具体内容示例如下:a. “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 b.“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c.“想起这些,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忘了我挨的戒尺。教学过程d.“心里挺难受的,头也不敢抬起来。”e.“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听懂了。”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A、小弗郎士本来是一个贪玩、不爱学习的孩子,他总是想着逃课,去找鸟窝,去溜冰,最讨厌课本,觉得它们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而现在他觉得它们都是他的好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B、以前他觉得韩麦尔先生是个很严厉的人,现在他称韩麦尔先生为“可怜的人”,开始理解和同情韩麦尔先生,甚至敬仰先生的人格,“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C、对于祖国,作为小学生的小弗郎士一开始并没有失去国土的悲痛,没有爱国的意识,看到普鲁士兵在操练还觉得比学习有意思,而在最后一堂课上他懂得侵略者的意义,懂得去仇恨普鲁士的侵略者,说他们是“坏家伙”,成长为了一个懂事成熟、热爱祖国的孩子。小结变化:贪玩 不爱学习 热爱法语 认真学法语怕老师 理解 同情 敬爱 留恋老师幼稚 不懂事 热爱祖国 恨敌人(3)是什么让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呢?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 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灵深处爱国情感。受到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4)归纳小弗郎士的心理变化过程。作者运用第一人称,重点描写了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这一感情变化,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5)思考:小弗郎士在文中有何作用? j 贯穿故事情节(副标题: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深化小说主题 第二课时一、探讨韩麦尔先生形象。你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结合具体内容来谈。(作者主要是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韩麦尔先生的形象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段朗读,并分析其形象特征。)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是一个严厉的人是一个普通的人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是一个有勇气的人是一忠心耿耿的人是一个爱国的人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教学过程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普普通通的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我不是常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这是他给孩子们及镇上的人上的最后一次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离开他工作40年的地方,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而且再也不能教法语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教一节课又一节课,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这个可怜的人异常的难受,他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也说不下去。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以表示对失去国土的敬意;对自己从前的工作态度进行了反省,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面对即将要丧失的祖国语言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这些都足以证明韩麦尔先生对于祖国的热爱。(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种“见解”。注意最后一部分,韩麦尔先生的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最后一部分,作者从人物描写的哪些方面来刻画韩麦尔先生?语言: “我的朋友们啊”、“我我”;附重点语句含义:“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比喻: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和统治“打开监狱大门”比喻:赶走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钥匙”比喻:法语 全句含义是: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不忘祖国语言,就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赶走侵略者,求得民族解放。结合讨论,有感情的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小结。刻画韩麦尔先生形象,作者用了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描写方法,他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具有高贵的气度,且恪尽职守,道德高尚 ,他对祖国爱得深沉、对侵略者无比痛恨。最后奋笔写下 “法兰西万岁”,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的一面。教学过程二、探讨文章主题思想。最后一堂法语课上,无论是本来贪玩的小弗郎士还是原本普通的韩麦尔先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者如此深入刻画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形象想要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作者借助于对最后一课的描述,深入的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表达了法国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对于侵略者的仇恨。三、探讨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社会环境:交待时代背景 自然环境:交待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烘托气氛,表现人物性格、感情 画出小说中描写环境的语句并体会在文中的作用。示例:1、“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明确作用: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下文残酷的社会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可以激发人们对破坏人们美好和平生活的侵略者的痛恨。2、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镇公所布告牌前边,许多人看布告。 巧妙地交代时代背景3、“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 明确: 烘托出“今天”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总”说明喧闹的一贯性;“偏”说明安静得异乎寻常。4、有时候一些金甲虫飞进来,但是谁都不注意。(烘托孩子们学习的专心和对祖国文字的热爱。)“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四、拓展延伸1、普鲁士侵略者为什么不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法语了?因为语言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是联系人民思想的纽带,它能使人们不忘自己的祖国,团结起来和侵略者斗争,求得民族的解放。普鲁士侵略者想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自己的祖国,他们好永远统治这些地方,禁止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人民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妄图用这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奴役法国人民。补充资料:在我们国家也同样出现过这样文化侵略的现象,日本占领了我国的东北三省后,为了奴役中国人民,日本人在东北强制中国人学习日语,给中国人灌输自己是日本统治下的满州人的思想,想从思想上彻底的奴役中国人,把中国人变为他们的奴隶。当然日本人的阴险用心并没有得逞,否则今天我们就不能够在这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教学过程2、如今,随着时代的需要学外语变成一种潮流,同学们如何看待学外语这个问题。(学习外语同样是为了爱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3、如果这最后一节法语课结束前韩麦尔先生让听课的人各讲一两句话,请你选择一个人物,根据他的个性,以他的身份写出要说的话。作业设计1、导学案2、课后练习板书设计最后一课都德(法)环境:(时代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 敬仰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唤醒贪玩、不爱学习、幼稚 普通教师、不大负责任的人情节:变 懂事、爱学习、爱祖国 爱国志士情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教学反思10 / 10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