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自学考试

上传人:阳*** 文档编号:46371419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自学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自学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自学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力市场复习资料(根据讲课内容整理,准确内容于12月28日下午复习才知道)第一章名词解释:1、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2、劳动就业: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3、实际工资:实际工资是劳动者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能够购买到的生活资料和服务(包括房租、水电、交通、教育等各项支出)的数量。也即剔除了物价影响的名义工资就是实际工资。简答题:1、如何理解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自愿进行劳动力使用权转让和购买活动的总和。其含义为:(1)、劳动力市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劳动力市场有有形和无形之分。(3)、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商品的交换场所和空间。(4)、劳动力市场的基本要素是价格。(5)、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受多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2、劳动力市场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市场具有作为生产要素市场的一般特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点:市场性、竞争性、开放性、层次性、规范性。由于劳动力要素的特殊性,劳动力市场还有自身的特性,表现在:(1)、劳动力市场的交易关系是契约关系。(2)、劳动力市场交易受大量非价格因素的影响。(3)、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地位不对等。(4)、劳动力市场交易主体呈现出巨大的差异性。3、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如何体现?社会性因素是指家庭背景、所属阶层、文化、歧视和风俗等。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工资水平的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这些影响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人员构成,另一方面表现为影响劳动力的供求与工资。另外,歧视也是影响劳动力市场配置的一个重要非经济因素,种族、性别、原有国籍、宗教等方面的差异都有可能引起工资差别,甚至职业差别。论述题:1、试论述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一般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上的表现,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价格机制所组成。(1)、供求机制。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的基本要素,供求机制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自身协调机制。完善的、原来意义上的供求机制,应该反映劳动力价格(工资)与供求关系的内在联系。一方面,供求关系影响工资。当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需要时,工资会下降,反之亦然。另一方面,工资高低也反过来影响供求。(2)、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双方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它反映劳动力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供求双方互相选择,以及劳动力供应者之间、劳动力需求者之间出于自我利益的考虑进行竞争的有机联系。(3)、工资机制。工资机制是劳动力市场竞争过程中的重要的自我制衡机制,它反映在工资变动与供求变动之间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和运动。市场经济中,工资是企业衡量人力投入、进行成本核算的依据。工资还是劳动者个人提供劳动能力,按劳动贡献获取劳动报酬,从社会获得消费资料,借以谋生的一种手段。所以,在利益驱动之下,工资水平影响着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也指示着劳动者的择业方向,激励其提高自身素质。总之,劳动力市场是在价格机制与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自己有序地运行。在三大基本机制的交互作用中,市场运动不断循环往复的进行。第二章名词解释:1、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量。它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2、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发生变动,将会引起劳动力需求量相应的变动,而此时劳动力需求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是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3、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假设企业劳动力需求有两类:A和B,那么A类劳动力需求变动对B类劳动力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就称为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第三章名词解释:1、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者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者提供一定量劳动时间所愿意接受的工资率称为劳动力供给价格。2、社会劳动力供给:是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适龄劳动人口、愿意工作的人所占社会总人数的比例、工资率和工资制度、工作时间制度、劳动力的教育和训练水平等都将影响社会劳动力供给总量。3、劳动力参与率: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4、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简答题:1、如何理解劳动力供给的含义及其类型?所谓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主体(家庭或者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劳动力供给具体可以分成三个层面,因此,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时,我们必须按照不同的供给情况进行分析。具体分析如下:(1)、个别劳动力供给,指劳动者个人一生中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总量。(2)、家庭劳动力供给,指从家庭成立(结婚)到家庭解体(丧偶或离异),家庭全体成员向社会提供的劳动量的总和。(3)、社会劳动力供给,指劳动力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动力总量,也就是说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所能利用的劳动力总量。2、试分析在劳动工资率变化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闲暇与工作的选择具有双重影响。一是工资率的下降会使闲暇的机会成本减少,从而导致人们减少工作时间而增加闲暇时间,即形成所谓的替代效用;二是工资率的下降意味着收入水平降低,从而促使人们增加工作时间而减少闲暇时间,即工资率提高也具有收入效应。所谓替代效用是指当闲暇的价格下降时,劳动者将会放弃劳动时间,消费相对便宜的闲暇。所谓收入效应是指在保持工作不变的条件下,收入变动所引起的工作时间变动的比例。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的最终影响完全取决于两种效应的相互关系。如下表:效用大小对工作时间的影响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斜率工资率增加工资率减少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增加减少正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减少增加负替代效应等于收入效应不变不变垂直3、什么是劳动力参与率?哪些因素会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变化?劳动力参与率是一个与劳动力供应给相关的基本概念,它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其含义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的现实劳动力占该范围的劳动适龄人口(或潜在劳动力)的比例。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宏观经济状况。(2)、国家的社会经济政策。(3)、劳动适龄人口规模。(4)、教育体制与教育供给规模。(5)、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6)、社会保障制度。(7)、人们的商品意识程度和社会分工程度。第四章名词解释:1、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又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或瓦尔拉斯均衡分析,是就所有单个商品市场的供求和价格之间的关系及其同时均衡问题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2、静态均衡:是指静态市场上均衡工资和均衡就业量的决定,当劳动力需求等于劳动力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处于均衡状态。3、动态均衡:研究的是:当工资率离开均衡点后,在什么条件下劳动力的供求能重新回到均衡状态?该研究是经济学原理中的蛛网理论和预期理论的一种应用。简答题:1、阐述存在买方垄断条件下的劳动力市场均衡?当厂商在产品市场上存在垄断,而劳动力市场具有完全竞争的,那么,劳动力的需求曲线是MRP,边际产品的价格曲线VMP位于MRP的右上方,如图所示。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曲线ALC与MLC是同一条曲线,它实际上是平行于横轴的一条直线。根据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原则:MRP=MLC,均衡点就是图中的e点,此时,工资率为We,就业量为Le。然而,在产品市场上,由于垄断使得产品市场上存在过剩的生产能力,厂商的产量会下降,因此,降低了劳动力的雇用数量,从而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水平,即劳动力市场上会出现多余的劳动力。(详见练习册58页4-4图)2、试分析劳动力市场非均衡产生的原因。对于劳动力市场,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非均衡市场,主要原因是:第一,由于劳动力需求是派生需求,所以劳动力需求的数量除受工资率调节外,还要受产品市场需求的调节;第二,工资率作为劳动力价格,具有相当大的刚性。根据人们消费的不可逆性,当人们的消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要退回消费一种较低的消费水平是很困难的。工资的刚性使价格机制往往不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第三,由于劳动是人谋生的手段,劳动力供给除受工资调节外,还受人的主观偏好、财富总量和社会心理、历史、文化等因素的调节。3、分析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成因。具体说来,导致内部劳动力市场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原因相互之间又相互作用,相互影响。(1)、存在劳动力替换的成本。(2)、岗位的特殊性。(3)、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性。第五章名词解释:1、劳动力流动:是指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劳动者为了与生产资料结合的需要,在生产过程之外,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范围和不同的工作岗位之间的迁移和流动。2、职业之间的流动:是指劳动力的居住地没有发生变动,但是职位发生了变化,可能是劳动力由于自己或外界的原因主动地转换职业,比如劳动力在发现了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或职业时,会最终流向自己更加喜爱的职业。简答题:1、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1)、企业组织及集团内部的流动。(2)、地域之间的流动。(3)、行业之间的流动。(4)、职业之间的流动。(5)、劳动力队伍本身的流动。(6)、就业和失业之间的流动。2、劳动力流动有哪些规律性?(1)、从农业部门向非农业部门流动。(2)、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流动。(3)、从农村向城市流动。(4)、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流动。(5)、从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向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流动。3、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其中年龄因素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因素;教育程度;迁移距离与迁移成本;家庭因素和职业与技术等级五个原因,其中年龄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年轻劳动力的流动收益较大。(2)、年老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较高。论述题:1、论述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及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主要政策措施。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意义有:(1)、促使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2)、促进经济增长,产生最佳经济效益。(3)、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地位。(4)、能够保证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的政策措施有:(1)、加快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场,通过市场调节性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第一,发展劳动力市场,逐步通过市场调节实现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第二,劳动力市场要面向全社会劳动者统一开放、有序运作。(2)、深化劳动人事体制改革,逐步消除限制劳动力流动的体制性因素。第一,加快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第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3)、完善法律法规。首先,应加快与劳动法相配套的各项法律法规的完善建设;其次,是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保护参与流动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再次,是加快配套规章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全国统一规范的劳动力流动管理制度。(4)、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素质。第一,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第二,大力推进普通教育的发展;第三,发展职业教育;第四,实施职业资格准入制度。(5)、加快城市化进程。第六章名词解释:1、劳动力市场分割:是指由于政治、经济等外在的制度性因素或者经济内生因素的制约,使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征和不同运行规则的领域;不同的领域在工资决定机制、工作稳定性、劳动者获得提升的机会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而且劳动者很难在不同的市场之间流动。2、职位竞争理论:瑟罗和卢卡斯等人于1972年提出的。它是建立在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基础上的,雇主在雇用工人时并不能准确地知道职位申请者将来的表现会怎样,又由于假定工人的专门技能是在工作中学会的,因此雇主只能借助于决定着一个人培训潜力大小的教育作为判断工人未来表现的手段。3、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正是相对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提出的,所谓劳动力市场的一体化就是指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简答题:1、试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形成原因。(1)、由于歧视和文化习俗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2)、由于技术进步以及竞争因素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3)、由于政策法规造成的劳动力市场分割,即制度性分割。2、试述我国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点。(1)、城乡分割明显,城镇内部的劳动力也具有分割性,但是界限模糊。(2)、导致分割的因素种类多,但是制度性因素显著。(3)、分割状态的变迁的速度非常快。(4)、市场分割的非制度因素影响增大。3、试述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1)、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2)、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机制。(4)、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论述题:1、论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以及应当如何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有:(1)、降低经济效率。表现为一是劳动效率的损失,二是配置的效率的损失。(2)、扭曲收入分配关系。表现为:第一,这种分割扩大并固化城乡收入差距;第二,这种分割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3)、劳动力市场分割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由于国有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特征,使大量高级人才滞留于国有企业内部,除了一些资金雄厚的大型企业外,大量非公有制企业无法通过市场获得此类高级人才,因而不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4)、有违公正原则,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从社会公正的角度看,二元劳动力市场体制违背了现代社会的公正理念和原则-机会平等原则。促进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的措施有:(1)、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彻底破除体制性障碍。(2)、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法规体系和政策体系。(3)、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构建城乡统一的培训机制。(4)、加快搭建城乡统筹就业的劳动保障服务平台,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第七章名词解释:1、最低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规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生活发生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2、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或个人在社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经济关系。简答题:1、制定最低工资标准要考虑哪些因素?在我国,劳动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1)、劳动力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3)、劳动生产率。(4)、就业状况。(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有何影响?劳动法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2)、保证劳动力市场在竞争和公平的基础上运行。(3)、能够改善劳动关系,有利于形成完善的劳动力市场规则。(4)、有利于劳动力市场的稳定。(5)、影响工资水平和就业量。论述题:1、论述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和劳动力市场调控的宏观政策。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有:(1)、最低劳动标准。包括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和其他劳动条件标准等三个要素。(2)、最低社会保障。国际劳工组织已普遍承认最低社会保障所包含的八个方面是:医疗保健、失业补助、老年补助、工伤补助、家庭补助、生育补助、疾病补助和遗属抚恤金。(3)、工会。工会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其最基本的功能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调控劳动力市场的宏观政策有:(1)、财政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主要工具是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税收和发行公债。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包括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和变动法定准备金率。(2)、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政府采取的通过对工资和物价的控制来制止或防止通货膨胀的政策,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实行工资-物价管制、工资-物价指导、经济奖励或处罚等。(3)、人力资源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第八章名词解释:1、灵活就业:指在劳动时间、收入报酬、工作场地、保险福利、劳动关系等方面不同于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企业制度基础上的传统的主流就业方式的各种行就业形式的总称。2、弹性就业:指不限时间、不限收入、不限场所的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它是相对于全日制就业形式而言的。简答题:1、试述就业形势严峻的成因。(1)、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2)、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阶段,吸纳新增劳动力能力还比较弱。(3)、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4)、劳动者整体素质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是影响就业的两个重要方面。2、我国灵活就业有哪些种类?我国灵活就业的种类和涵盖的领域十分广泛,主要包括:(1)、非全日制就业。(2)、临时就业,主要包括短期就业、派遣就业和季节性就业等。(3)、自营就业者。(4)、自由职业者。论述题:1、试述我国发展灵活就业的意义及国外是如何促进灵活就业的?发展灵活就业的意义有:(1)、有效开拓就业门路,增加就业岗位。(2)、增加弱势群体收入,减少城镇贫困人口。(3)、有利于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国外政府促进灵活的就业的经验有:(1)、政府在信贷、税收、财政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2)、政府建立指导机构,对灵活就业提供法律和政策咨询。(3)、政府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合法权益。第一,制定用工标准,保护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第二,改革和发展专门的社会保障制度;第三,加强对灵活就业劳动者的教育培训。(4)、政府积极引导不规范灵活就业的发展。第九章名词解释:1、第三部门:又称非营利性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向社会提供服务的非政府、非企业的组织总称。简答题:1、形成弱势群体弱势地位的原因主要有哪几个方面?(1)、城乡差距不断扩大,新来的城市移民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和活动,与城市原有的居民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发展资源,他们的生存空间进一步压缩,成为城市中的弱势群体,从而也在城市中形成了特有的“二元现象”。(2)、城市化进程缓慢,社会公正的失衡所导致的社会排斥把农民工长期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愈益强化了农民工弱势地位。(3)、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结构性失业,失业人口逐步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4)、市场经济竞争出现分配不公,加剧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2、第三部门的发展对于解决弱势群体的意义。(1)、有利于建立一个公正、公平、平等的社会秩序。(2)、有利于建立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3)、有利于建立一个政府与弱势群体沟通的良性渠道。(4)、有利于缓解弱势群体的就业压力。(5)、有利于形成互助博爱的理念和热心公益的社会氛围。论述题:1、试论述我国对于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存在哪些不足?以及如何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问题有:(1)、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太小。(2)、社会保障资金得不到保证。(3)、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发挥平衡收入、缩小差别的作用。解决弱势群体社会保障问题的政策措施是:(1)、广覆盖、社会化、可持续。(2)、用制度保证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3)、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三大险种。(4)、建立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第一,健全最低保障制度;第二,建立广泛的援助,包括经济援助、教育援助、精神援助。(5)、建立与完善沟通机制。第十章名词解释:1、公共就业服务:是非营利性的公益性服务,向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提供免费的就业服务。2、失业补贴:是国家对失业者提供的收入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它主要由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管理和发放。简答题:1、试述公共就业服务的直接动因。第一,当时的英国,大机器工业迅猛发展,城市化现象十分普遍,对特定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要求社会提供就业服务以迅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结构调整。第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失业矛盾,迫切要求政府对劳动力供给进行调控,特别是在职业介绍方面向劳动力市场提供有效的帮助,以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第三,其产生也是发挥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职能的需要,表现在:一方面,政府通过就业服务机构安置了大量失业人员;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保险等救助活动的管理。2、公共就业服务的作用与功能是哪些?(1)、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促进就业。(2)、公共就业服务有利于培育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供求结合的实现。(3)、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会执行国家的就业政策,调节和干预劳动力市场。(4)、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管理失业保险和失业救济,促进社会稳定。3、职业介绍作为一种就业服务工作,在实行过程中应把握哪些原则?(1)、客观性。要求职业介绍工作从客观实际出发,了解和掌握双方的真实材料,并实事求是地向双方传递对方的信息,从而保证个人择业的准确性和用人单位择员的满意。(2)、引导性。职业介绍工作中,应当对择业者和用人单位的选择方向与条件进行适当的指导,帮助他们合理地进行选择。(3)、科学性。职业介绍既要符合个人的能力与择业的意愿,又要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同时要有利于个人未来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和用人单位的经济发展。(4)、无偿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是非营利的,实行免费服务。论述题:1、试分析我国目前公共就业服务现状、问题以及完善措施。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现状是:第一,就业服务内容多样化。第二,建立了大量的就业服务网点,使大量人员享受到了就业服务。我国公共就业服务存在的问题有:(1)、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在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2)、公共就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服务质量不高、就业培训质量不高、对困难群体的帮助不够、对劳动力市场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3)、资金和组织管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劳动保障部门内部机构之间权责划分不明确,各项硬件及软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4)、从业人员问题。主要表现在:编制相对较少、文化程度低、工作能力和经验不足等问题。完善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措施:(1)、依靠政策力量。(2)、加大政府投入。(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4)、做好对特殊群体的就业服务。(5)、推进就业服务的社会化。(6)、推进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就业培训质量。(7)、加强信息化建设工作。(8)、加大“一条龙”就业服务的推广力度。(9)、大量培养和充实就业服务从业人员。10 / 10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