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46365725 上传时间:2021-12-1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衡阳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衡阳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衡阳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衡阳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施方案(20132022年)(征求意见稿)2014年7月目 录一、总体要求4(一)指导思想4(二)基本原则5(三)目标任务5二、工作重点7(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7 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7 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1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12 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15(二)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16 1、推动城区老工业区改造16 2、完善城市服务功能17 3、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19 4、推动城乡协调发展20(三)大力促进绿色发展 21 1、积极推进节能减排21 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2 3、加强生态环境整治修复23(四)增强创新支撑能力 23 1、提升教育发展水平24 2、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25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25(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25 1、稳定和扩大就业26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26 3、努力改善居住条件27 4、加强社会稳定风险防控27(六)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28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29 2、大力发展非公经济29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30 4、积极扩大对外开放30 5、加强区域合作协作31三、保障措施 31(一)强化组织领导 31(二)完善规划体系 31(三)加强政策引导 32 1、加大财税支持32 2、拓宽投融资渠道32 3、加强用地支持33(四)夯实项目支撑 33(五)严格督促考评 33衡阳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施方案(2013-2022年)加快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重振衡阳工业雄风,把我市打造成竞争力强、美誉度高的“工业重镇、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居家园”的重要举措。根据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衡阳市已纳入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范围。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的通知(发改东北2013 543号)和湖南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施方案(2013-2022年)要求,加快我市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与振兴步伐,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八大”精神,以“提升新标杆,打造升级版”为引领,以再造产业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作为主攻方向,以促进绿色发展、增强创新支撑能力为重要着力点,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将衡阳培育成为开放度高、辐射力强、产业体系完备、城市功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示范区,建设成为湖南重要的新型产业基地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二)基本原则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在引导空间开发格局、规范开发秩序、产业结构调整、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规划引导、政策支持作用,整合社会资源,吸引各类资源要素,全面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工作。因地制宜、规划引领。根据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确定调整改造的规模和时序,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调整改造模式。注重实效、稳妥推进。以调整改造为契机,统筹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强城区老工业区改造,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全面提升城市功能。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重大项目,清晰思路、明确责任、分步实施。上下联动、合力发展。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鼓励老工业基地挖掘内在潜力,加强政策扶持,形成推进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合力。(三)目标任务按照统筹规划、滚动发展的方式,以传统优势产业调整改造、新兴产业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城区老工业区调整改造、棚户区拆迁改造、节能减排与生态环境治理、社会事业发展为主要任务,分步推进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到2017年,累计实施项目500个,总投资1000亿元;到2022年,累计实施项目900个,总投资1800亿元。通过调整改造,带动老工业基地城市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17年,座落在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区域的七县(市)四区(除南岳区)GDP年均增长13%以上,GDP总量达到3700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350亿元。经济结构更趋优化。到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达到25%和20%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0%。民生保障大幅改善。到2017年,老工业基地城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民生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67%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到2017年,万元GDP能耗下降1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2%以上,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到2022年,衡阳老工业基地城市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自主创新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城区老工业区调整改造基本完成,城市综合功能基本完善,生态环境日益优化,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趋于健全,良性发展机制基本形成,衡阳市老工业基地建成为产业竞争力强、功能完善、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市化展示区。二、工作重点(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老工业基地产业综合竞争力。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服务增值、先进制造和产业配套四大能力,壮大整机产品规模,提高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的研制应用水平,加快建设现代装备制造基地。依托输变电、汽车及零部件和机械制造领域的核心企业和整机品牌,加快推进“国家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湖南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导企业协作配套生产,积极推广集成制造、敏捷制造、精密制造,推动产业由单机制造向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转变,向研发、设计、品牌、服务等增值环节延伸,打造国家输变电产业基地、中南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华南大型铸锻件生产基地。到2017年,输变电、汽车及零部件、矿山冶金机械、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5大行业产业链条基本形成,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行业配套率达到50%以上。专栏1: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输变电:以衡阳特变为核心,协同金杯电缆、恒飞电缆、南方互感器等,实施变压器及成套设备、直流输电换流站新型变压器、电抗器系列、特种电缆、干式电流互感器等重大项目。汽车及零部件:依托星马重汽、合力叉车、衡山专汽等整车企业以及天雁、亚新科、湖南机油泵、风顺车桥等零部件企业,着力研发生产重型汽车、工业车辆、通讯车等整车以及高压喷油泵、机油泵、增压器、汽车底盘、铝合金轮毂、车桥等关键零部件,启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基地建设。机械制造:以中钢衡重、山河智能、深圳中航为龙头,加快实施矿山冶金装备基地、露天矿山智能型牙轮钻机、重型输送机、拖拉机、环保锅炉、高效节能潜水电泵等重大建设项目,着力发展矿山冶金机械、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现代农机、通用零部件制造业。矿产开发及加工业。调整和优化矿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平,加强资源加工企业生产工艺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彻底改变粗初加工的现状,搞好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大矿藏勘探、科学开采和规模开发力度,积极参与矿产业上下游整合和横向并购,大力推进矿产品精深加工,严控初级原料和低附加值矿产品输出。加强资源加工企业生产工艺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冶炼、钢管材深加工、盐化工及精细化工、建材、煤炭深加工等产业,推动原材料工业高新化、集约化、清洁化和循环化发展,努力把衡阳建成全国盐化工及精细化工基地、精品钢管基地、“中南铁都”、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和全市煤炭生产储备基地、现代建材基地。到2017年,矿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增加值占矿业经济比重达到40%以上。专栏2:矿产开发及加工业重点领域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依托水口山、创大冶金、兆基铜业等骨干企业,加强与中国五矿等战略投资者的深度合作,实施40万吨金铜回收、60万吨铅锌、金银钨扩产及冶炼综合回收等重大项目,集中建设常宁水口山-柏坊有色金属、贵金属矿和衡阳县洪市五氧化二钒矿,加强有色金属收购储备和回收利用,推进有色金属产业向新材料产业发展。铁矿开采及钢管材深加工:以衡钢集团为核心,加快建设钢管深加工集聚区和衡阳县、祁东县铁矿采冶区,弥补或壮大铁精粉、球团、海绵铁、建筑钢、无缝钢管、特种钢管、金属锆管等上下游产业环节,加强与用钢企业协作,扩大铁矿石、焦煤权益控制量。盐化工及精细化工:以衡阳建滔、湘衡盐矿等企业为龙头,围绕“氯气平衡”循环利用,突出氯碱、盐卤两大板块,重点开发石鼓桐山-衡南咸塘岩盐、钙芒硝矿,延伸做强离子膜烧碱、纯碱、PVC、环氧氯丙烷、元明粉、氯化工、氟化工、芒硝、生物农药等系列产业。建材:深度推进与中建材等战略投资者的合作,依托衡利丰、利德有等骨干企业,重点开发衡阳江柏堰-衡山平田丘非金属矿区,加快实施800万吨干法水泥、日产1500吨新型玻璃、高档建筑陶瓷等建设项目,大力发展改性沥青、整体建材、塑钢铝材等新型复合建材。煤炭深加工:以耒阳白沙煤电为龙头,培育一批洗选煤企业,积极开发与推广洁净煤技术,推动煤化工与盐卤化工深度融合,引导发展水煤浆等煤炭深加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顺应消费升级和扩大消费带来的巨大市场需求,充分挖掘衡阳农产品资源、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建设食品加工、轻工纺织、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产业,加强高档、终端产品研发生产,打造酒品饮料生产基地、轻工纺织品出口加工基地、再生纸基地、电光源生产基地和“建筑之乡”,逐步实现由横向覆盖向纵向提升转变,推动产业升级与扩大就业有机结合。专栏3: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领域食品加工:依托燕京啤酒、中粮集团、雁峰酒业、天之衡、娃哈哈、三和食品等企业带动,突出大宗农副食品深加工,加快实施啤酒技改扩能、高档白酒、黄酒、药酒、饮料食品、保健食品、粮食制品、肉制品、油脂、调味品等项目,建设绿海、宜阳等食品加工园和祁东、耒阳、珠晖、衡南、衡阳等重点食品产业县,健全食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轻工纺织:依托玖龙纸业、华丰纺织、华强电器、华圣印刷、振弘陶瓷、开福家具、德阳鞋业等企业,加快发展电光源、纺织服饰、高档纸品、装潢印刷、家具生产、日用陶瓷等产业,集中建设祁东洪桥、衡阳县库宗、耒阳红太阳3个家具生产基地,支持五金、塑料、衡器、皮革、锁具等产业改造提质。建筑业:培育一批具备从设计到建设一条龙总承包能力的骨干建筑企业和一批专业承包、劳务承包等特色优势建筑企业,大力推广工厂化生产、整体化安装的施工模式,积极发展建筑标准件,提高施工机械化水平,努力拓展钢结构、桥梁等高端建筑市场,力争到2017年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10%。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老工业基地优势企业、科研机构和重大项目,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支撑老工业基地城市发展新的支柱产业。按照“创新驱动、重点突破、市场主导、引领发展”的要求,着力构建技术创新、投融资服务、共性技术服务3大支撑平台,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骨干企业和新产品中率先突破,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和集聚集群发展。将基础条件较好、市场空间较大的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建设成为支柱性产业,打造“衡阳云谷”。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核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产业成为先导性产业,打造国家级核产业基地,使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成为引领发展方式转化的先导力量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支持新材料产业发展成为支撑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基石。专栏4: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先进装备制造:以特变电工、衡阳钢管、中钢衡重等为龙头,加快发展智能变压器和特高压、超高压输变电装备以及核用钢管、大型冶金矿山设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电子信息:依托欧姆龙、中兴通讯、镭目科技等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平板电脑、3D视频终端、手机背光板、信息共享服务、动态轻压下控制系统、LED光电照明、军民两用光电产品、多媒体网络电视机等重大项目。生物医药:加强与国药集团合作,依托紫光古汉、恒生制药等骨干企业,规划建设中药材生产基地,加快实施人血白蛋白、古汉养生精(无糖型)、注射用灯盏花素等重大项目。新材料:以中建材为龙头,大力实施TCO导电薄膜玻璃、超白压延太阳能玻璃、高性能光电磁存储转换材料及元器件、晶体硅材料、抗震钨丝、金属铍、金属锆等项目,加快发展先进储能材料、先进硬质材料、高性能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等产业。新能源:依托共创科技、电科电源、瑞达电源、俊虹置业等企业,实施阀控式铅酸电池、氢镍动力电池、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平板太阳能集热器等项目。节能环保:大力推广应用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及系统服务,重点在节能电机、节能型工业窑炉、节能灯具、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治理和固体废弃物处置及综合利用等领域寻求突破。核产业:加强与中核、国电集团合作,以南华大学、272厂、宏华机械等为支撑,突出核燃料循环利用,加快实施铀纯化核能级转化、氧化锆、铀氢氟化、核素药物开发等重大项目,带动核能应用、核技术应用、核工业配套等产业发展。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遵循现代生产专业化分工和现代服务市场化配置的产业发展规律,围绕提高产业效率、降低产业成本、培育新型业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及商务服务业等融合度高、 关联度大、带动功能强的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引导工商企业外包物流业务,规范和整顿物流运输市场,促进理货、采购、仓储、分拨、配送等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市场加快发展。依托交通网络、生产基地和消费市场,整合物流资源,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物流业集群集聚。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粮油、邮政等专项物流,提升物流业分工协作水平。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公司,健全物流行业标准,加快融入全国全球物流市场,支持发展铁海、江海、公铁、水陆、空陆等多式联运,着力打造一批拥有全球经营网络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物流服务品牌供应商。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统筹海关、检验检疫、港口、船务、货代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供需无缝对接。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业,支持开展仓单质押等融资服务。到2015年,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较2010年下降3个百分点,衡阳成为全国重要物流枢纽城市、湖南一级物流节点城市、湘南物流中心和中部地区粮油集散基地。专栏5: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重点领域现代物流业:建设白沙、松茶、哲桥3大物流园区,广铁衡阳物流、云集空港、丁家桥水运、中电大件、衡钢鸿华、华源家居建材、东阳渡粮油、西园农产品、呆鹰岭农资、湘菜原材料、茶山坳小商品、雁城物流和祁东衡缘、衡阳新合作、常宁水口山、开云-新塘、大浦石化、三塘钢材等物流中心,松木医药、杨柳汽车、枫林旧货再生资源、化工原材料、危险化学品等物流配送中心,培育壮大衡钢、中储、中电、衡汽、益海、安邦、华源、璐辉等20家大型专业物流企业。现代金融业:建设华新核心金融区,组建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支持亚新科、湖南机油泵、恒缘电材、创大冶金、恒生制药、金拓天油茶、安邦农资、润涛生物等企业上市融资,规范和做强城建投、交通投、水利投、资产经营公司、弘湘公司、土地储备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工业园开发公司等各类投融资平台。现代商务业:建设莲湖商圈、华新中央商务区、酃湖新区商务区、红湖高端商务区、雨母山影视文化创意区、杨柳综合商务区、五星综合商务区、华源商务会展区、松木盐化商务区、白沙园区商务区、杨岭商务会展区等现代商务集聚区。现代金融业。大力发展金融经济,引导金融机构在中心城区相对集中布局。着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来衡设立地区分支机构,支持发展创业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加快推进企业债券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积极开展人民币跨境业务试点,争取设立油茶期货交易所,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体系。深度推进政银企合作,完善信贷考核奖励机制,引导扩大有效信贷投放,逐步缩小存贷差。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推广金融衍生产品,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实施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工程,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和信用担保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改革,积极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鼓励民营资本进驻地方金融服务机构。健全企业上市联动机制和综合服务平台,推进优势企业上市融资。加快发展保险市场,引导支持保险资金投向我市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金融生态城市,完善信贷征信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到2017年,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15家左右,引进外来金融服务机构15家以上,信用担保能力达到200亿元,金融机构存款、贷款余额分别年均增长18%、20%,中小企业贷款占比达到50%以上,消费信贷规模突破80亿元,基本确立区域性资本运营和资金调度中心地位。商务服务业。依托商务服务集聚区,加快建设集网上展示、电子商务、信用发布、资源共享、供需发布搜索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务服务综合信息平台,积极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评估、咨询、经纪、专利代理、产权交易、人才交流等专业中介服务,鼓励发展建筑设计、项目和广告策划等创意商务,积极发展房产、汽车博览会等会展服务。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中介机构,推动本土优秀商务机构强强联合,打造一批知名商务服务品牌,建成湘中南商务服务中心。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抓住国内外产业梯度转移的机遇,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有利条件,打造特色专业园区,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设产业承接示范区。积极申报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强与粤港澳、闽浙台、北部湾等重要区域合作,联合共建深圳工业园、台湾工业园等重点承接基地和园区,推进耒阳、衡东等产业转移重点承接县建设,打造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加快出口加工区和保税物流区建设,建成二类公路、铁路综合口岸,实现与深圳等口岸之间的“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延长加工贸易市内增值链,着力培育电子数码、纺织服装、食品加工、机械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重点承接产业。加强产业工人和专业化人才培养,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储备式培训,着力解决产业承接“招工难”的问题。着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衡阳招商网”、“项目库”和“客商库”,积极承接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港澳台大型企业、中央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等战略投资者落户衡阳,吸引市外资金重点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扩大物流、金融、商务、信息、科技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坚持引资、引智并重,创新引进高端人才保障激励机制,加快建设国际化社区,吸引国内外高端人才集聚。(二)全面提升城市功能统筹老工业城市的城区老工业区改造和新区建设,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服务劝能,增强老工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1、推动城区老工业区改造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推进城区老工业区综合改造,科学利用存量建设用地,优化调整用地结构和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重点支持石鼓合江套、珠晖冶金、雁峰白沙洲三个城区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打造集商贸、金融、旅游、文化娱乐、教育科研、居住为一体的宜居宜业新区。2、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加强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鼓励符合条件的老工业城市发展轨道和城际快速交通。加大老工业基地电力、给排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防洪排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力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交通、消防、环保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信息化管理,增强处理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能源保障水平。加快能源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转变,构建供应渠道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开发利用高效化的能源发展格局。电力方面: 推进大唐末阳电厂三期、衡阳核电等项目前期工作,深度开发水电,加快发展太阳能光伏、风力、生物质能、沼气等新能源电站,推广建设天然气分布式发电站,加快建成衡东凤凰山风电场、祁东官家嘴风电场建设。新(扩)建5 00千伏衡阳东变电站、直流660千伏祁东换流站、8座220千伏变电站和32座1 1 0千伏变电站、2 0座35千伏变电站。天然气方面:推进衡一郴、衡一永天然气管道建设,推动建设衡阳天然气盐穴储气库、液化天然气站等项目建设。成品油方面:建成潭衡郴成品油管道。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结合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加快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更加开放的城市交通格局。铁路:推进湘桂扩建、衡茶吉、怀邵衡等铁路建设,规划建设株衡、娄衡城际铁路、安张衡铁路和松柏-瓦园等矿产品外运铁路专线,建设衡阳火车北站和南站,改造衡阳火车站,完善既有铁路网络结构和武广高铁站场配套设施。公路:建成潭衡西、南岳及东延线、衡桂、娄衡、茶陵-常宁高速公路,启动衡东-双峰、祁东-冷水滩高速公路建设,完成衡云、衡大、衡西城际快速通道和高铁衡山西站-南岳、衡山火车站-南岳旅游快速通道建设,规划新建2条国道,加快推进G107绕城(衡阳市区绕城、耒阳城区绕城)、G322绕城东延、G107耒阳-衡阳段改造等19处国市县道项目建设,规划建设耒阳重点矿区资源公路运输专线,适时启动市区至耒阳、市区至祁东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完善农林牧渔区公路网络。水路:加快湘江土谷塘航电枢纽、松木港一期工程和大源渡二线船闸建设,新增千吨级泊位5个。启动大浦千吨级码头和松木港二期工程建设,适时推进耒水永兴-河口段148公里航道整治。机场:建成南岳机场,开辟至全国重要城市航线,争取开通部分国际航班。完善市政设施体系。科学安排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抓好管网配套与衔接,构建科学合理、安全可靠的市政设施体系,显著增强与城市地位相适应的载体功能、服务功能和综合保障功能。供水系统:加快自来水取水的应急水源地取水项目建设、完成关王塘水库灌区等10处中型灌区和祁东七碗泵站等3处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实施洪山节水灌溉等11处节水灌溉与节水改造工程。加快牛形山水库向衡阳市区供水、祁东县西水东调和湘江取水、南岳兴隆水库供水、洋泉水库供水、九观桥水库供水等供水工程建设。污水处理:加快推进四个城区雨污分离分流管网建设,抓好雨水直排江河主干管道工程,新建和扩建江东污水处理厂、城西污水处理厂等1 0座污水处理厂,推进中水回用工程。城市防洪:衡阳完善三江六岸风光带建设,提升城市防洪标准,建成城区防洪排涝保护圈8个,泵站6处,完善中心城区130公里防洪堤。加强信息化支撑能力。各县(市)区以信息网络建设为基础,打造数字城市,以产业领域智能应用系统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智能交通、智慧城管、智慧管网等应用服务,全面推动数字城市向智慧城市升级。积极支持“三网融合”,抓好“云产业”集聚,搭建产业园区信息化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信息服务平台、物流信息平台等重大应用网络平台及信息系统,促进网络资源共享和互联互通,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构建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数字化民生服务体系。3、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统筹城市布局调整和产业集聚发展,科学开展新城区建设,强化生活配套能力建设,形成方便生产、适宜生活、生态和谐的现代化城市功能区。按照“一江两岸、九桥四环、南工北旅、东文西商、三横四纵、主辅相连”的城市总体结构,实施滨江新区建设,大力推进来雁新城建设。4、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充分发挥老工业城市调整改造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相互促进的格局。健全城乡良性互动机制。积极探索和健全城乡要素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良性互动。积极探索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三规统一”,完善城乡一体发展的公共财政、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保障机制。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积极构建新型城乡形态,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推进信息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统筹城乡就业,完善城镇就业体系。推动湘潭、株洲、娄底、衡阳、邵阳、岳阳等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任务。加一陕建立分类有序的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逐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优先解决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问题,对于暂不具有落户条件的农民工,积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实施进城农民工安居乐业工程,开展农民工公寓及廉租房建设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将农民工纳入公共住房保障体系。加快提高农民工公共服务水平,保障和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探索建立转户农民宅基地、承包地有偿退出和置换城镇公共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保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开辟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绿色通道”,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深入推进扩权强县,稳步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在投资审批、工商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行政管理权限。加大对县域经济的财税支持力度,增加市级财政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大力支持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建设工业、农业、科技和物流园区,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发展特色产业小区,促进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在建设用地、人才科技等方面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继续推进“万企联村”行动,激活县域各类创业资源。(三)大力促进绿色发展大力推进节能减排,集约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不断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1、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提高新建项目节能环保准入门槛,加快淘汰火电、钢铁、水泥、焦炭、造纸等行业的落后产能,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速传统产业低碳化改造,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老工业基地城市以园区为依托发展低碳产业集群,逐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实施锅炉窑炉改造、热电联产、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余热余压利用、节约和替代石油、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节能改造工程,以及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和节能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重点推进城市污水处理、污泥无害化处理和污水再生利用工程,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组织实施燃煤电厂、钢铁烧结机、有色冶炼等工业企业脱硫脱硝工程;推进造纸、印染、化工、食品加工等行业的废水处理及提标改造;加快老工业基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进度,实现到2 0 1 7年底,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垃圾渗滤液达标排放并符合污染减排核查指标要求。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抓住资源开发、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和社会消费等关键环节,重点打造矿产开采、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循环产业链,推动产业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大幅度提高资源产出率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产业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示范推广等循环经济重点工程。重点加强冶炼及化工废渣等综合开发利用,培养为“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进城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对幸福河、北干渠、东干渠进行改造,清理干渠中含大量重金属污染物底泥,促进衡阳华菱钢管有限公司搬迁。加快衡阳松木工业园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建设,推行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推进节水型城市试点,加强城市供水体系建设,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经济合理性。推行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促进再生水、矿井水等非常规水源利用。3、加强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加强废弃地环境监测,开展企业搬迁遗留场地污染调查和风险评估,未经评估和修复的污染场地不得流转和二次开发。对于土壤污染严重的区域及时治理,防治污染扩散。积极探索废弃地市场化治理模式,以工业污染源控制、历史遗留污染治理为重点任务,全面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四)增强创新支撑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增强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能力。1、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创新高等教育。积极支持普通高校和民办高校发展,引导各类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支持高校科技园区建设。整合和建设一批国家级、市(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实验、实训基地。支持老工业城市一般大学升级市属高水平大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支持湖南交通工程职院、湖南环境生物职院、衡阳财经工业职院、衡阳技师学院、湖南科技经贸职院等高职(技师)学院和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发展壮大,创办一批示范性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培育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打造具有衡阳特色的“技师城”和华南职教基地。优化发展高等教育,推进高校新校区建设,支持南华大学、衡阳师院、湖南工学院建成市属高水平大学,加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鼓励高校融入地方经济发展,加快大学国际化进程。稳步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发展特色职教。重点支持老工业城市国家和市级示范职业学院(含技工院校)建设,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特色专业;大力推行校企合作,支持学校与企业联合建设实训实习基地。根据市场及产业发展需求,加强职业院校特色人才的培养,形成技术、知识和复合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机制。促进学生特别是在职人员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2、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重大创新平台为支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显著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探索由高校、企业、地方政府共同组织实施定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老工业基地城市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的经费支持力度。采取技术入股、股权期权与分红权激励等政策措施,促进老工业城市广泛吸纳留住高端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国家和市内各类人才引进和交流项目要向老工业基地城市倾斜,帮助其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选派本地人员到国内外发达地区交流锻炼。加快建设盐卤及精细化工产业园、输变电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企业技术中心、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生产力示范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 (五)着力保障改善民生推动老工业基地城市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协调同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形成符合各地实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民生保障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解决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重点民生问题。 1、稳定和扩大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优先目标,重点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和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原则。加大公共财政对就业的投入,建立健全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机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微型企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深入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建设一批示范性创业孵化基地,鼓励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高校毕业生以及有一定技能的下岗失业职工、农民工等各类群体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2、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原则,加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的衔接和协调,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统筹,建立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体系,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健全各项社会保险转移接续政策。以农民工、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困难企业为重点,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各项社会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0%以上。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逐步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险的待遇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基金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 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切实改善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医疗救助制度、教育助学制度以及司法援助、就业援助、公用事业救助等社会救助配套制度。加强低保与扶贫、最低工资、失业保险和新农保政策的衔接平衡,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和物价联动机制。 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探索福利企业管理新模式,不断健全社会福利保障体系,增强救孤、助残、养老、济困、扶贫等公共保障能力。增强社会慈善意识,积极培育慈善组织,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 3、努力改善居住条件加大老工业基地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城市、国有工矿区和煤矿棚户区改造,落实税收、土地供给和金融等方面的配套支持政策。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对棚户区实行商业化开发。对可整治的旧住宅区,要积极进行房屋维修和环境整治,完善配套设施,提高居住水平。着力改善国企老职工、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认真解决关闭破产企业的职工住房问题。新增廉租住房220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租赁房167万平方米,完成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改造400万平方米,改善4.3万户棚户区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4、加强社会稳定风险防控 加强社会管理组织建设。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社会管理体系,推进社会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社会化和法制化。把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社会管理的重要基础,保障公民基本权益和社会公平,强化和延伸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推动政府管理重心下移。促进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向社会组织开放更多的公共资源和领域,逐步推广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完善社会矛盾调解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和化解因企业搬迁改造、重组破产、劳动争议、征地拆迁、环境污染等引发的社会矛盾,注重在源头上预警和化解矛盾。建立公平规范的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推行重大工程项目建设、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妥善处理和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兼顾不同利益群体,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强化社会稳定风险防控工作的预案。建立风险管理联动机制。分级建立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对调整改造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督,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严格安全生产管理,强化安全责任制,健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社会稳定风险预防机制,增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制定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防控和应急预案,健全城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六)持续深化改革开放 创新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对内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为调整改造提供强大动力。 1、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国有资本优进劣退原则,将国有企业改革调整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产业结构相结合,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积极引进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推动优势资源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集团、大企业聚集,促进优势集团强强联合。强化产业链协同,鼓励和支持相关企业通过市场化方式联合重组,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做优做强。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严格国有企业产权交易和股权转让程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建立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收益分享制度,合理分配和使用国有资本收益。保障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企业与社会和谐稳定,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2、大力发展非公经济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等历史机遇,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努力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平等发展的制度性和操作性障碍,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并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强和扶持创业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进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分工协作网络,促进产业配套和集群发展;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加快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实力:鼓励和支持现代制造型、科技型、农产品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外向型等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外向发展,到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65%以上。 3、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切实转变老工业基地城市政府职能,将工作重点放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上,更加注重履行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理顺市场监管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事项和环节,促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完善政务公开制度,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完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严格执行行政问责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和纠错改正机制,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4、积极扩大对外开放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在重要区域、关键领域和重点行业切实增强国内外生产要素的集聚吸附能力。扩大引进外资规模,引导外资重点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吸引外资参与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规范引导外资以并购、参股等方式参与国企改制和不良资产处置与重组。进一步深化与港澳台地区经贸往来与合作,在具有一定基础的老工业基地,建设一批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正确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主动、有序参与对外投资、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等各种形式的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形成科研、生产、销售全方位的“走出去”新格局。 5、加强区域合作协作 加强内联外引,拓展合作交流渠道,加强与泛珠三角、北部湾经济区、长三角和中部市份等区域合作,加强与央企对接和部市共建。三、保障措施切实加强对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组织领导、政策配套、规划引领和督促考评,积极营造有利的宣传氛围和建设环境,确保实现调整改造目标。(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市指导、市负责的方针,成立由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方案实施专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归口市发改委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计划、组织和督导工作。全市老工业基地城市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抓好协调及情况汇总上报工作。各老工业基地城市是落实调整改造工作的责任主体,要按照实施方案要求,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结合本地区实际,切实做好实施方案的落实工作。(二)完善规划体系依据“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13-2022年),全市老工业基地城市尤其是发展滞缓或主导产业衰退比较明显的老工业城市,要结合当地实际编制调整改造总体规划,城区老工业区需进行整体搬迁改造的城市要科学制定搬迁改造实施方案,充分与当地有关发展规划相衔接,并将重大任务落实到行业和地区专项规划中。(三)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作用,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引导,努力实现调整改造目标。1、加大财税支持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快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争取将我市发展滞缓或主导产业衰退比较明显的老工业城市纳入到资源枯竭城市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范围。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完善财税支持政策,用足用活国家有关城区老工业区搬迂改造支持政策。城区老工业区搬迁企业享受现行政策性搬迁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搬迁企业房屋、土地权属发生转移且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现行有关契税优惠政策。2、拓宽投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支持符合条件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投资公司发行债券,募集资金用于组织实施城区老工业区调整改造。金融部门要出台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搬迁企业发行债券,用于企业搬迁改造。发挥各类股权投资(基金)企业的作用,鼓励建立专门股权投资基金,支持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城区老工业区改造和开发区建设等。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稳妥有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扶持各类创业投资公司发展。支持商业银行在老工业基地城市设立分支机构。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老工业基地项目使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3、加强用地支持国土、规划等部门在编制下达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时根据搬迁改造需要向老工业基地城市适当倾斜,保障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建设项目用地。(四)夯实项目支撑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在保障方案落实,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的积极作用,积极推进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项目建设。各主要项目负责单位或部门要根据方案实施要求,及时研究部署相关工作,明确项目实施目标,合理安排项目建设时序,准确测算资金需求,明确资金来源,加强项目监督管理,并搞好相关保障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五)严格督促考评建立方案实施的监督评估机制,要求各责任单位和部门分年度对本地区、本部门落实方案情况进行统计、跟踪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向方案实施领导小组报告。方案实施领导小组分年度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监督考核,定期组织开展评估,全面分析检查方案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及时提出评估改进意见,促进方案目标的实现。衡阳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实施方案(2013-2022年)任务分解表序号主要任务牵头单位责任单位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装备制造业市经信委各县(市)区发改局、经信委(2)矿产开发及加工业市经信委、市有色金属管理局各县(市)区发改局、经信委、有色金属管理机构(3)化工与化学用品产业市经信委各县(市)区经信委(4)消费品工业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各县(市)区发改局、经信委2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1)先进装备制造业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发改局、经信委、科技局(2)新材料产业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发改局、经信委、科技局(3)节能环保产业市发改委各县(市)区发改局、科技局、环保局(4)新能源产业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各县(市)区发改局、经信委(5)生物产业市经信委、市药监局各县(市)区发改局、经信委、药监局(6)信息产业市经信委、市科技局各县(市)区发改局、经信委、科技局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1)现代物流业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县(市)区发改局、商务局(2)金融服务业市发改委、市人民银行各县(市)区发改局、市人民银行(3)商务服务业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县(市)区发改局、商务局(4)文化创意产业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县(市)区发改局、商务局4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各县(市)区发改局、商务局二全面提升城市综合功能1推进城区老工业区改造市发改委各县(市)区发改局2完善城市服务功能(1)能源保障体系市电力局、商务局各县(市)区发改局、市电力局、商务局(2)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各县(市)区发改局、市交通局(3)市政设施体系市住建局、市水利局、市发改委各县(市)区发改局、住建局、城管局(4)信息化支撑能力市经信委各县(市)区发改局、经信委、科技局3优化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发改局、住建局、规划局4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市发改委各县(市)区发改局、规划局、国土局三大力促进绿色发展1积极推进节能减排(1)培育和发展低碳产业市经信委各县(市)区发改局、经信委(2)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各县(市)区发改局、环保局、住建局(3)实施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经信委各县(市)区发改局、环保局、经信委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1)实施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市发改委各县(市)区发改局(2)提高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各县(市)区发改局、水利局3加强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发改局、环保局四增强创新支撑能力1提升教育发展水平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发改局、教育局、科技局2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市科技局各县(市)区发改局、科技局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各县(市)区发改局、教育局、科技局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1稳定和扩大就业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县(市)区发改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