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6349502 上传时间:2021-12-1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 43-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Incidentally the Certainty-Study of Shen Congwen “Border Town”-the Tragedy ConsciousnessAbstractBorder town is the best work of Shen Congwens novels, it is broadly beloved and esteemed in the modern century; there is no doubt it gets the extremely high appraisal in the academic world. Commentaries generally focus on the western Hunans local conditions, the customs, the language, the madrigal tone, and the villages characters and images, but few commentators like Liu Xiwei and Wang Dewei dissect that “the tragedy” should be the essence of this work, there is no further analysis though. “The tragedy” is now selected to be analyzed as the main theme of this paper. With the aid of the Western tragedy theory, this paper separately explores the characters, fate, etc. of the several important roles in this book in order to interpret the reasons of those unavoidable tragedies. The authors special life experience and his feeling sentiment of the sorrow world are recombined as well to extract the lofty significance from this book by changing the ego of little sadness himself to the great love of the world.Keywords: Shen Congwen, The border town, The western Hunan, The tragedy, Seek for the reason to the song, Walk the vehicle route, Walk the street- 44- 摘 要边城是沈从文小说中的压卷之作,大半个世纪以来,这部作品广受世人喜爱和推崇,学界早有高评,无庸置疑。揆诸众家评论,多将焦点集中于湘西风土语言、牧歌式情调、俚村人物形象之研究,仅少数如刘西渭、王德威等点出悲剧乃该作最重要之关目,却未进一步阐析。本论文以此为研究主体,藉助西方悲剧理论,分由书中几位重要人物本身之性格、造化宿命等方面进行探索,解读种种不可逆悲剧产生的原因。再结合作者早年特殊的生活经历及其感时忧世之情,提炼出该作由小我之悲化为大我之爱的崇高意义。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悲剧、对歌寻缘、走车路、走马路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45-一、前言在沈从文中长篇小说作品中,最能代表他独特的人生观和艺术风格者,当属边城 。其清丽隽永的文字、蕴藉内敛的情感、湘西风土的白描及俚村人物的形象,深植人心。历经大半个世纪,这部作品跃登华人现代小说的顶峰1,掀起海内外的研究热潮。然而在众多评论当中,沈从文生前似乎只首肯过刘西渭的看法2,刘西渭边城与八骏图 评云:作者的人物虽说全部善良,本身却含有悲剧的成分。惟其善良,我们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这种悲哀,不仅仅由于情节的演进,而是在于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自然越是平静, 自然人越显得悲哀:一个更大的命运影罩住他们的生存。这几乎是自然一个永久的原则:悲哀。3当世人徜徉在沈从文笔下奇幻的边域风光,品嚼书中人物的纯朴善良,彷佛回归原始生命真善美的极致境界。悠然神往之际,心头不免沁入一股淡淡的哀伤,难以言宣又挥之不去。这一股哀伤,在作者浑然天成、不落斧凿的运行下,不易觉察,却为刘西渭慧眼点出了其中关键。此一潜藏于沈从文笔底的生命悲感到底为何?它又给予世人什么启示?有关悲剧的意义,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384-322B.C.)诗学第六章说:藉引起哀怜和恐怖的情节,完成这些情绪的净化(Catharsis)。 4以为悲剧可以净化哀怜和恐怖两种情绪中不洁的成分,所以有道德上的作用。悲剧的道德净化作用,体现了人性的崇高和壮美,遂成为西方文学的优良传统,自亚氏以降,西方学者论之甚伙,此不赘及。5本论文试图追循刘氏提供的线索走进 边1 据香港亚洲周刊于一九九九年六月公布之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经余秋雨等十四名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北美的文学家评选,鲁迅以小说集吶喊名列第一,沈从文边城第二。若以单篇小说计,边城则属第一。事详亚洲周刊第 13 卷第 24 期(1999 年 6月),页 36-37。2 沈从文在关于西南漆器及其它一文提到边城时说:不幸得很是直到二十四年,才有个刘西渭先生,能从边城和其它三三等短篇中,看出诗的抒情与年青生活心受伤后的痛楚,交织在文字与形式里,如何见出画面并音乐效果。收录于沈从文全集集外文存(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 年 12 月),卷 27,页 25。3 兹文收录于刘洪涛、杨瑞仁编:沈从文研究资料(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年 6 月),页203。4 参考刘昌元:西方美学导论(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年 8 月),页 289,第十八章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论。5 历来关于悲剧的重要学说,朱光潜分由人性善恶、心理变化、理想主义、厌世主义、发散治疗、净化作用及心理距离等面向进行辨析,可参考所著之文艺心理学(台北:台湾开明书店,1991 年 6 月)- 46-城 ,一探其含藏的悲剧意识及沈从文创作的心灵世界。二、 边城故事述要边城全文约七万字,故事情节十分简单:湘西边境小城茶峒一里外溪边住着一户人家,家中只有整日摆渡的老船夫和他十五岁的外孙女翠翠相依为命。茶峒城里有一个掌水码头的船总顺顺,生有两个好儿子,大老天保和二老傩送。兄弟俩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却倾心于二老,大老失望之余驾船离家,不幸失事淹死。顺顺和二老因此事跟老船夫有了误会,顺顺决定为二老娶一户有钱人家的女儿,二老虽仍爱着翠翠,却因哥哥的死心里蒙上阴影,于是负气出走。老船夫发觉此事弄巧成拙,心中烦闷,一个雷雨的夜晚,猝然而死,留下翠翠孤伶伶一个人。翠翠心里想的那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把这个故事写得极美,山水美,人情美,文字美,静谧温婉,玲珑剔透。开头一段写道: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6宛如一幅淡墨的中国文人画,疏淡简约中透露出宁静悠远、天长地久的风韵。人物和故事就在这样的基调下展开,带着童话般的色彩,事是万古如斯,人则天真未凿。作者接着写出小城人物生活的纯朴与安静:冬天的白日里,到城里去,便只见各处人家门前皆晾晒有衣服同青菜。红薯多带藤悬挂在屋檐下。用棕衣作成的口袋,装满了栗子、榛子,和其它硬壳果,也多悬挂在檐口下。屋角隅各处有大小鸡叫着玩着。间或有什么男子,占据在自己屋前门限上铝木,或用斧头劈树,惟劈好的柴堆到敞坪里去如一座一座宝塔。又或可以见到几个中年妇人,穿了浆洗得极硬的蓝布裳,胸前挂有白布扣花围裙,躬着腰在日光下一面说话一面作事。一切永远那么静寂,所有人民每个日子皆在这种不可形容的单纯寂寞里过去。一分安静增加了人对于 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梦,在这小城中生存,页 250-268,第十六章悲剧的喜感。6 沈从文:沈从文自传边城(台北:联合文学杂志社,1987 年 8 月),页 123。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47-的,各人自然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里,怀了对于人事爱憎必然的期待。7故事的每个角色,包括那只黄狗,无一不是心地善良、纯洁,温柔而体贴,呈现出健康自然的人性。老船夫和翠翠固不必说,就是船总顺顺、大老、二老、杨马兵,乃至过往的旅客、市集的生意人、以皮肉为生的妓女,都显得淳厚可爱:由于边地的风俗淳朴,便是作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遇不相熟的主顾,做生意时得先交钱,数目弄清楚后,再关门撒野,人既相熟后,钱便在可有可无之间了。妓女多靠四川商人维持生活,但恩情所结,却多在水手方面。感情好的,别离时互相咬着颈脖发了誓,约好了分手后各人皆不许胡闹 ,四十天或五十天,在船上浮着的那一个,同在岸上蹲着的这一个,便皆呆着打发这一堆日子,尽把自己的心紧紧缚定远远的一个人。尤其是妇人,情感真挚痴到无可形容,男子过了约定时间不回来,做梦时,就总常常梦船拢了岸,那一个人摇摇荡荡的从船跳板到了岸上,直向身边跑来,或日中有了疑心,则梦里必见那个男子在桅子上向另一方面唱歌,却不理会自己。性格弱一点儿的,接着就在梦里投河吞鸦片烟,性格强一点儿的,便手执菜刀,直向那水手奔去。他们生活虽那么同一般社会疏远,但眼泪与欢乐,在一种爱憎得失间,揉进了这些人生活里时,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人相似,一个身心为那点爱憎所浸透,见寒作热,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处,不过是这些人更真切一点,也更于胡涂一点罢了。短期的包定,长期的嫁娶,一时间的关门,这些关于一个女人身体上的交易,由于民情的淳朴,身当其事的不觉得如何下流可耻,旁观者也就从不用读书人的观念,加以指摘与轻视。这些人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知羞耻的城市中人还更可信任。8边地风俗淳朴,淳朴到作妓女 也永远那么浑厚 。沈从文选择写妓女来突出边地人情,颇有挑战传统世俗价值之意,欲图打破贵贱差别的传统藩离,还原人性最本真的一面。娓娓道来,是如此自然而然,丝毫不显突兀、僵硬。故事的主角翠翠,是作者理想美的化身:7 同前注,页 128-129。8 同注 6,页 130-131。- 48-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生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面前的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9作者没有费心去写翠翠的眉眼身材与服饰装扮,却用了极轻灵的笔法去勾画她的神情和天性,一个健康活泼、天真善良的山村少女跃然纸上。接下去写她情窦初开的心理变化,更是纯净透明、纤尘不染,如同和小孩子讲故事般的温柔笔触:翠翠一天比一天大了,无意中提到什么时,会红脸了。时间在成长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外一件事情上负点儿责。她欢喜看扑粉满脸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彷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祖父若问:翠翠,想什么?她便带着点儿害羞情绪,轻轻的说: 翠翠不想什么。但在心里却同时又自问: 翠翠,你想什么? 同是自己也就在心里答着: 我想的很远,很多。可是我不知想些什么!她的确在想,又的确连自己也不知在想些什么。这女孩子身体既发育得很完全,在本身上因年龄自然而来的一件 奇事 ,到月就来,也使她多了些思索。10美丽可爱的少女形象,常见于文学作品中,但翠翠的美和动人,却有些不同。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看,沈从文本人对大自然怀有特殊的情感,从小他就翻阅大自然这本大书 11,后来更主张 人与自然的契合 12。翠翠就是作者笔下的自然人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由里到外,都得自于青山绿水的自然,与之9 同注 6,页 125。10 同注 6,页 149。11 沈从文从文自传我读一本小书同又一本大书说:我的智慧应当从直接生活上得来,却不需从一本好书一句好话上学来。同注 6,页 9。12 沈从文湘西泸溪、浦市、箱子岩描写浦市风光云: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满眼是诗,一种纯粹的诗。生命另一形式的表现,即人与自然的契合,彼此不分的表现,在这里可以和感官接触。一个人若沈得住气,在这种情境里,会觉得自己即或不能将全人格融化,至少乐于暂时忘了一切浮世的营扰。收录于沈从文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1982 年 9 月),第 9 卷,页 379。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49-和谐一致,她在精神上浸透和熏染了自然的文化。相对于文明社会的文化而言,未尝不可把她说成无知无识,心智未开,但若她见了人有机心,便欲逃入深山。人类由心智和知识发展出机心,反而使文化走向狭隘的道路,如果以文明人的立场讥嘲 自然人没有文化,其实是文明人画地自限,把文化的概念看得太小了。今日的文明社会不是在努力学习自然的文化、学习与自然和谐相处,却也未必就学得好吗?张新颖以为: 小说的名字叫 边城 ,如果换成 翠翠的故事 ,就简单了许多,单薄了许多。边城不只是一个地理环境,它还是一种不同的文化,一种不同的价值象征。写 边城 ,就是写 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点事情 。 边城不是为了翠翠才存在的,边城是和翠翠一道出现在作品里,共同成就了这个作品,因而也共同确立了各自在文学中的存在的。甚至也可以说,翠翠是边城的一个点、一条线、一支动人的曲子,或者说,翠翠是边城的一个例子,一个代表。13作者由点、线而及于全面的自然观,默默对映出文明社会文化的造作与扭曲。以翠翠为圆心,来看她生活世界的周围。感人至深者,是她和祖父之间相互疼惜、含蓄而不言明的亲情互动,贯穿全文,如诗如歌,书中类似下面这样的片段随处可见:到了端午。祖父同翠翠在三天前业已预先约好,祖父守船,翠翠同黄狗过顺顺吊脚楼去看热闹。翠翠先不答应,后来答应了。但过了一天,翠翠又翻悔回来,以为要看两人去看,要守船两人守船。祖父明白那个意思,是翠翠玩心与爱心相战争的结果。为了祖父的牵绊,应当玩的也无法去玩,这不成!祖父含笑说: 翠翠,你这是为什么?说定了的又翻悔,同茶峒人平素品德不相称。我们应当说一是一,不许三心二意。我记性并不坏到这样子,把你答应了我的即刻忘掉!祖父虽那么说,很显然的事,祖父对于翠翠的打算是同意的。但人太乖巧,祖父有点愀然不乐了。见祖父不再说话,翠翠就说: 我走了,谁陪你? 祖父说: 你走了,船陪我。翠翠把一对眉毛皱拢去苦笑着,船陪你,嗨,嗨,船陪你。13 张新颖:从沈从文理解边城,从边城理解沈从文(上),中国语文第 581 期(2005年 11 月),页 91。- 50-祖父心想: 你总有一天会要走的! 但不敢提起这件事。祖父一时无话可说,于是走过屋后塔下小圃里去看葱,翠翠跟过去。爷爷,我决定不去,要去让船去,我替船陪你!好,翠翠,你不去我去,我还得戴了朵红花,装老太婆去见识面!两人皆为这句话笑了许久。所争持的事,不求结论了。14比这个生活圈更大的,就是茶峒山城的生活。这里出现了船总顺顺和他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出现了端午划舟竞赛,出现了茶峒的种种人事和风俗。其中最特别而令人印象深刻者,是当地青年男女 对歌寻缘 的求亲方式,翠翠随口哼的傩辞可见一斑:你大仙,你大神,睁眼看看我们这里人!他们既诚实,又年轻,又身无疾病,他们大人会喝酒,会作事,会睡觉,他们孩子能长大,能耐饥,能耐冷,他们牯牛肯耕田,山羊肯生存(疑 存为仔之误) ,鸡鸭肯孵卵,他们女人会养儿子,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你大神,你大仙,排驾前来站两边!关夫子身跨赤兔马,尉迟公手拏大铁鞭!你大仙,你大神,云端下降慢慢行!张果老驴上得坐稳,铁拐李脚下要小心!福禄绵绵是神恩,和风和雨神好心,好酒好饭当前陈,肥猪肥羊火上烹!洪秀全,李鸿章,14 同注 6,页 148-149。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51-你们在生是霸王,杀人放火尽节全忠各有道,今来坐席又何妨!慢慢吃,慢慢喝,月白风清好过河!醉时携手同归去,我当为你再唱歌!15关公、尉迟恭、张果老、铁拐李、洪秀全、李鸿章等不同时代人物一起出现,相提并论。世外桃源中,牧歌歌咏人们刻苦勤奋、耐饥耐寒;大人喝酒做事,牯牛能耕田,山羊能生仔,鸡鸭能孵卵;女人养儿子,会唱歌,会找她心中欢喜的情人。歌中有美好的田园风光,有民间文学的淳厚情味。沈从文显然有浓厚的恋乡情结,他有意将湘西的风土人情、山水景物描绘供世人欣赏,例如:那条河水便是历史上知名的酉水,新名字叫作白河。白河到辰州与沅水汇流后,便略显浑浊,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则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见底。深潭中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纹的玛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鱼来去,皆如浮在空气里。两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纸的细竹,长年作深翠颜色,迫人眼目。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夏天则晒晾在日光下耀目的紫花布衣袴,可以作为人家所在的旗帜。秋冬来时,人家房屋在悬崖上的,滨水的,无不朗然入目,黄泥的墙,乌黑的瓦,位置却永远那么妥贴,且与四围环境极其调和,使人迎面得到的印象,实在非常愉快。16词句文白兼济,古意盎然,标志沈氏独特的审美情趣。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盛赞沈氏写景抒情的本事说: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他能不着痕迹,轻轻的几笔就把一个景色的神髓,或者是人类微妙的感情脉络勾划出来。他在这一方面的功夫,直追中国的大诗人和大画家,现代文学作家中,没有一个及得上他。17可谓推崇备至,验诸前引几段文字,信非虚誉。15 同注 6,页 155-157。16 同注 6,页 127-128。- 52-三、母女双线的爱情悲剧边城这个风景如画、人情温暖的地方,一切是那么真淳美好,令人追慕向往。如果它真完美到成为现代小说版的桃花源 ,则必然与现实人生脱轨,难以成为伟大的文学巨作。事实上, 边城自始至终弥漫着忧伤的气息,隐伏着人物性格的悲哀,沈从文自言: 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18王德威则说:边城的主线就是在睽违、误会、猜忌、死亡的情景中迤逦而终。 19不论是世代血缘个性的遗传、诗意爱情与势利姻婚的冲突,抑或自以为是的为人设想,宿命的咀咒似乎永远盘旋在人物的纠葛矛盾中挥之难除。翠翠的母亲是故事中的隐性人物,虽落墨不多,却对翠翠的爱情认知和命运有着深远影响。在小说第一章,作者就交待了翠翠母亲的故事:她和一个军人唱歌相熟后有了私情,军人服毒自杀,她在生下孩子之后也追随赴死。到了第七章,翠翠的母亲出现在老船夫的意识里,他眼看着翠翠越来越像母亲,心里就不免记起旧事。到第十一章,第三次出现,老船夫以为明白翠翠的心事的时候,便把眼睛向远处望去,在空雾里望见了十五年前翠翠的母亲,老船夫心中异常柔和了。轻轻的自言自语说: 每一只船总要有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个巢。 他同时想起那个可怜的母亲过去的事情,心中有了一点隐痛,却勉强笑着。 20他告诉翠翠大老托人来做媒,却没有直接答应,让翠翠自己思考决定。 翠翠不作声,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祖父还是再说下去,便引到死过了的母亲来了。老人话说了一阵,沉默了。翠翠悄悄把头撂过一些,见祖父眼中业已酿了一汪眼泪。翠翠又惊又怕怯生生的说: 爷爷,你怎么的? 21紧接着第四次、第五次出现在第十二、十三章里,而且一次比一次清晰地指向某个难逃开的阴影。第十二章,老船夫隐约觉得翠翠不爱大老爱二老,再想下去便是 想到了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勉强笑了。其实他有点忧愁,因为他忽然觉得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同通的命运。 22这让老船夫有了不祥和悲哀的17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香港:友联出版社,1982 年 2 月),页 177。18 语出水云我怎么创造故事,故事怎么创造我,同注 12,第 10 卷,页 280。19 语出王德威初论沈从文边城的爱情传奇与叙事特征。收录于陈幸蕙编:七十六年文学批评选(台北:尔雅出版社,1988 年 3 月),页 315。20 同注 6,页 172。21 同注 6,页 173。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53-预感。到第十三章,翠翠才有了对母亲故事的感受,祖父说了些那个可怜母亲的乖巧处,同时且说到那可怜母亲性格强硬处,使翠翠听来神往倾心。23另一方面, 翠翠抱膝坐在月光下,傍着祖父身边,问了许多关于那个可怜母亲的故事。间或吁一口气,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移得远一点,才吁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移开。 24一开始,翠翠母亲的故事只存在于客观的叙述中;接着它出现在老船夫的心里,并在他的心里逐渐强化,达到对命运的预感;最后它传到了翠翠的心里,成为压迫着她无从挪移的沉重包袱。由于年少懵懂,翠翠对它的感知不可能与老船夫的感知等同,只有等到她明白的一天。直到最后第二十一章,老船夫已死,杨马兵跟翠翠提到她的父母,而且说到围绕着翠翠所发生一切她先前所不知道的事,凡是以前不明白的,这会儿全明白了。一个天真无邪的自然人 ,终于明白人事的诡变和缺憾。学者凌宇从苗汉文化的对立看待 边城中的爱情,他说:边城更直接表现出湘西历史演变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爱情观念与婚姻方式交织并存的社会文化型态。在作为小说情节发展主线的傩送与翠翠的爱情遭遇里,始终贯串着 渡船与碾坊 、 走车路与走马路的对立。要渡船,意味着排斥金钱对爱情的污染,信守人的本来;要碾坊,则意味着人成为物的奴隶,丧失人的本来。走车路,即托媒人向家长提亲,一切由家长做主;走马路,即采取以歌传情方式,由男女两方自己做主。这种对立在本质上,是金钱与爱情、婚姻自由与丧失婚姻自由的对立。25走车路凭媒妁之言,是汉族传统婚姻;走马路对歌寻姻缘,则存在于少数民族中。翠翠和母亲都是自然人 ,身体里流着同样的血液,也同样选择了走马路 ,乃因她们潜意识里的原欲冲动未受压抑,所以能顺应天性和本能追去求并坚持自己所要的爱情。沈从文描写翠翠的性爱萌动极富含蓄之美:她在月光下坐了一阵,心里却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久之,对溪除了22同注 6,页 175。23同注 6,页 181-182。24同注 6,页 182。25凌宇:从苗汉文化和中西文化的撞击看沈从文,联合文学第 3 卷第 3 期(1987 年 1 月),页131。- 54-一片草虫的清音复奏以外别无所有。翠翠走回家里去,在房门边摸着了那芦管,拿出来在月光下自己吹着。觉吹得不好,又递给祖父要祖父吹。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26又如:翠翠每天皆到白塔下背太阳的一面去午睡,高处既极凉快,两山竹篁里叫得使人发松的竹雀,与其它鸟类,又如此之多,致使她在睡梦里尽为山鸟歌声所浮着,做的梦便常是顶荒唐的梦。27作者接着为这位思春少女辩护:这不是人生的罪过。诗人们会在一件小事上写出一整本整部的诗,雕刻家在一块石头上雕得出的骨血如生的人像。画家一撇儿绿,一撇儿红,一撇儿灰,画得出一幅一幅带有魔力的彩画,谁不是为了惦着一个微笑的影子,或是一个皱眉的记号,方弄出那么些古怪的成绩?翠翠不能用文字,不能用石头,不能用颜色,把那点心头上的爱憎移到别一件东西上去,却只让她的心,在一切顶荒唐事情上驰骋。她从这分隐秘里,便常常得到又惊又喜的兴奋。28这不正是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分析学说吗29?王德威认为: 沈从文写爱情是有强调原欲冲动、摧枯拉朽的倾向,而礼法对情欲的禁锢与扭曲,亦每成沈作的一大关目。 30,又谓: 沈从文喜欢写爱情传奇,但随两情相悦而来的礼教防闲、宗法尺度、乃至造化轇轕,却暗暗点出所谓的至情至爱,竟是历史文化环境中不断被搁置延宕的一股狂纵力量,与于焉而起的悲怆或怨怼实仅一线之隔。31都是说明26 同注 6,页 187。27 同注 6,页 196。28 同注 6,页 196。29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1956-1939),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着有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伊底帕斯情节、性冲动等概念,认人类男性天生具有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伊底帕斯情节),女性天生具有母娶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即厄勒克特拉情结),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其成就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誉精神分析之父。五四运动前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及对人类心理潜藏的性欲的看重,深刻影响当代作家,沈从文亦其中之一。可参考孙乃修:佛洛伊德与中国现代作家(台北:业强出版社,1995 年 5 月),页 149-182。30 同注 19,页 319。31 同注 19,页 315-316。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55-作者从性欲本能的角度揭示人的血性与生命力的最深刻根源。翠翠和母亲所向往的是自由婚恋,不愿爱情受到任何的约制和束缚,这本是人性欲望中最真切、最值得讴歌的表现,为何她们没有过错,却一个殉情而死,一个无尽地等待,毫无抵抗地承受命运之神的捉弄?换得一幕不可逆的悲剧演出?四、偶然中必然的宿命在许多脍炙人口的悲剧中,人物常以善恶或是进步与反动组成对立的双方,他们互相冲突、搏杀,最终使许多有价值的生命付之牺牲。然而 边城却非如此,围绕着翠翠的爱情与婚姻、影响着悲剧结果的人们,都不构成正反对立的双方。严丽卿认为其关键在于: 深深根植于旧的封建婚姻习俗和社会地位不平等基础上的一场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 误会 ,导致了这场爱情最终走向悲剧。32相较于前一节开头所引沈从文说这一切归诸 不凑巧 、王德威说的睽违、误会、猜忌、死亡 ,严氏的说法具体而精准。(一)自以为是的老船夫以老船夫扮演的角色而论,为什么在人事的安排上,从翠翠父母的事到翠翠的事,都那么不如人意呢?祖父是一个在自然里活了七十年的人,但是在人事上的自然现象,就有了些不能安排处。因为翠翠的长成,使祖父记起了些旧事,从掩埋在一大堆时间里的故事中重新找回了些东西。翠翠的母亲,某一时节原同翠翠一个样子。眉毛长,眼睛大,皮肤红红的。也乖得使人怜爱 也懂得在一些小处,起眼动眉毛,机伶懂事,使家中长辈快乐。也彷佛永远不会同家中这一个分开。但一点不幸来了,她认识了那个兵。到末了丢开老的和小的,却陪了那个兵死了。这些事从老船夫说来谁也无罪过,只应 天去负责。翠翠的祖父口中不怨天,心中却不能完全同意这种不幸的安排。33这里的天 ,不是自然,沈从文笔下的自然和人事是并列在同一层面的两个现象,人可以在自然中长养,接受自然的洗礼;也可以在人事中历练,接受人32 严丽卿:沈从文湘西小说牧歌情调研究(嘉义:南华大学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6 年),页 116。33 同注 6,页 149-150。- 56-事的教育。 天却是超越人事和自然之上、带有人格意志,可以干预人间、安排人事。这种敬天畏神的原始宗教信仰,对于未经科学文明启迪的自然人来说,是牢不可破的崇拜图腾,成为他们生命的限制。当他们遭逢困厄无力解决时,只简单将原因归之于神明降惩或慨叹造化弄人。从文明的角度观之,如此的愚昧无知为他们带来宿命的悲哀。翠翠是老船夫唯一的亲人,也是他生活力量的源泉,有感于自己的衰老,不时担心翠翠的未来。安静恬淡的生活中,潜伏着难言的忧郁它缓缓地、隐隐地啃噬老人的心:他以为死是应当快到了的,正因为翠翠人已长大了,证明自己也真正老了。可是无论如何,得让翠翠有个着落。翠翠既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他的,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给一个人,他的事纔算完结!34翠翠总有一天会走的。翠翠走了,留下老船夫更加孤单;也可能是老船夫先走向另一个世界,留下孤雏更使他无法瞑目。老船夫对自己女儿的死,口中不怨天尤人,却始终自责而无法释怀,而力图在外孙女身上补救,以防止悲剧重演,自然对翠翠的婚姻加倍关心,谨慎行事。鉴于女儿昔日走马路得到的教训,他表面上要让翠翠自己做主,另一方面却积极建议大老走车路 。他自以为了解翠翠,其实并不懂得一颗被青春爱情火焰所燃烧的少女心,于是在过度的关心下,反而产生了和顺顺、大老、二老的误会,最后弄巧反拙,增加了翠翠爱情的曲折。老船夫也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撇下孙女,带着悔恨死去。老船夫的愚闇,可让吾人理解作者所谓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之义。(二)出山泉水的船总顺顺在边城中,船总顺顺是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利,却喜交朋友,慷慨而能济人之急,不同于一般唯利是图的商人。由于自己曾在困顿之中讨生活,明白出门在外的辛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于是凡因船只失事破产的船家、过路的退伍士兵、游学文墨人,到了这个地方,闻名求助者莫不尽力帮忙。一面从水上赚来的钱,就这么随缘散去。为人公正无私,既明事理,又不爱财,因此无人对他的为人处事有过怀疑。他教育子女正确的人生道理,如谦34 同注 6,页 150。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57-虚、勤奋、勇敢和生存方法,养成大老、二老和气可亲、不骄惰、不浮华、不依势凌人的美好德性。可惜这样一位拥有慷慨、厚道、仗义质量的好人,却在对待二老傩送的婚姻问题上执持传统的门第观念,暴露出人性的弱点:一个大脸妇人问:是谁家的人,坐到顺顺家当中窗口前的那块好地方?一个妇人就说: 是砦子上王乡绅大姑娘,今天说是自己来看船,其实来看人,同时也让人看!人家命好,有本领坐那好地方!看谁人,被谁人看? 嗨!你还不明白,那乡绅想同顺顺打亲家呢。 那姑娘配什么人,是大老,还是二老呢?是二老呀,等等你们看这岳云,就会上楼来拜他丈母娘的!另有一个女人便插嘴说: 事弄成了,好得很呢,人家在大河边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 有人问: 二老怎么样? 又有人就轻轻的说: 二老已说过了,这不必看,第一件事我就不想作那个碾坊的主人! 你听岳云二老说过吗? 我听别人说的。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 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那谁知道。横顺人是 牛肉炒韮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 35顺顺对傩送只爱翠翠,翠翠只爱傩送的事实是知道的,但团总以一座新碾坊作为女儿的陪嫁,对他并非没有吸引 力。龙舟竞渡时,团总女儿被安排在顺顺家当中窗口 最好的位置,顺顺对这门亲事自必有所期待。直到傩送离家出走,他一直没有回绝团总家的提亲,并逼着傩送表态:中寨有人来探口风,在河街顺顺家中住下,把话问及顺顺,想明白二老的心中,是不是还有意接受那座新碾坊。顺顺就转问二老自己意见怎么样。35 同注 6,页 167-168。- 58-二老说: 爸爸,你以为这事为你,家中多座碾坊多个人,你可以快活,你就答应了。若果为的是我,我要好好去想一下,过些日子再说它吧。我尚不知道我应当得座碾坊,还应当得一只渡船;因为我命里或只许我撑个渡船!36结果是傩送同他爸爸吵了一阵,离家出走。在顺顺隐蔽的内心天平上,重心倾向碾坊一边,这从傩送回答他的话中可以见出端倪。到底他还不算胡涂,没有粗暴地动用家长的权威逼迫这门亲事。直到傩送出走、老船夫死去之后,他对傩送和翠翠的爱情才有明确和肯定的表态。卢文惠说:边城的纯朴自第十章出现的碾坊 买卖的物质婚姻,出现在纯朴民风的世俗欲望,一种文明吞噬乡村的象征物。沈从文借着它批判了文明对美好人生、美好世界的破坏。 37碾坊的出现,使得翠翠与二老相爱的心灵有了距离和猜疑、顺顺相敬如友的父子的关系起了龃龉,因为它使纯朴小城开始抛弃人情注重钱。顺顺公平正义之心一时被蒙蔽,打着大老娶翠翠、二老得碾坊的如意算盘,对两个儿子的婚姻作了不公平的支配,一场悲剧的发生,也就势所必然了。老船夫和船总顺顺都是好人,但是好人不免做坏的事情,以善意关爱付出,也常得到恶的结果,类似的情形总是发生在每个人的生命情境中,循环不已。令人扼腕的是:历史的教训就是人们永远无法从历史中得到教训,人类的悲剧就是人类始终无法避免悲剧的重复发生。这荒谬吊诡的循环宿命来自于偶然中的必然,只是人们总是惊惑于当下发生的偶然,少能预见积伏未现的必然。此中的是非善恶难以分判,更无从论断,一切只能接受并放下。沈从文在边城中,以平静之笔、平凡之人、平常之事来阐释此一深刻道理。(三) 无可抵御的造化之变如前引刘西渭所言,边城故事的悲哀,不仅在于情节的演进,而是自来带在人物的气质里的,吾人可由老船夫和船总顺顺得到印证。如果人物本身性格即带有有悲剧色彩,那么悲剧就不完全是在人事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所产生;换言之,即使能改变人事发展变化的过程,也未必就能避免悲剧的发生。刘西渭以为人物自来的气质里就有悲哀,那是因为自来就有一个笼罩他们生存的命36 同注 6,页 200。37 卢文惠:从边城重评沈从文的文学史地位(嘉义:南华大学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2003 年 6月),页 161。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59-运,是自然 永久的原则 。此永久的原则 意谓人力无法抗拒的造化之变。佛家以为一切世间法,生住异灭,剎那不住。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宇宙万有,并无固定的实体存在,皆随因缘离合生灭而相续不断。世人多不明此理,执着于虚妄的法相中难以超拔,当所恋之人事物消逝时,不免徒然悲伤。这种由造化之变所引发无可奈何的悲感,沈从文有独特的观察和描述: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一面,城墙俨然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船下行时运桐油青盐,染色的五棓子。上行则运棉花,绵纱,以及布匹杂货同海味。贯串各个码头有一条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河中涨了春水,到水脚逐渐进街后,河街上人家,便各用长长的梯子,一端搭在自家屋檐口,一端搭在城墙上,人人皆骂着嚷着,带着包袱,铺盖,米缸,从梯子上进城里去,等待水退时,方又从城门口出城,某一年水若来得特别猛一些,沿河吊脚楼,必有一处两处为大水冲去,大家皆在城上头呆望,受损失的也同样呆望着,对于所受的损失彷佛无话可说,与在自然安排下,眼见其它无可挽救的不幸来时相似。38无可挽救的不幸 之所以无可挽救,是因为它出自高于人事能力的意志,边城人民对此只能呆望、无话可说。他们呆望不幸,也是对造化之变无可奈何的默认和领受。如此的默认和领受,可视为他们自身的悲剧色彩和自来的悲哀气质是造化之变内化于个人命运的结果。小说末尾写老船夫之死,作者再次演绎了这种无可挽救的悲哀:但无论如何大雨,过不久,翠翠依然睡着了。醒来时天已亮了,雨不知在何时业已止息,只听到溪两岸山沟里注水入溪的声音。翠翠爬起身来看看祖父还似乎睡得很好,开了门走出去,门前已成为一个水沟,一股浊流便从塔后哗哗的流来,从前面悬崖直堕而下。并且各处皆是那么一种临时的水道。屋旁菜园地已为山水冲乱了,菜秧皆掩在粗砂泥里了。再走过前面去看看溪里一切,纔知道溪中也涨了大水,已满过了码头,水脚快到茶缸38 同注 6,页 126-127。- 60-边了。下到码头去的那条路,正同一条小河一样,哗哗的泄着黄泥水。过渡的那一条横溪牵定的缆绳,已被水淹去了。泊在崖下的渡船,已不见了。翠翠看看屋前悬崖并不崩坍,故当时还不注意渡船的失去。但再过一阵,她上下搜索不到这东西,无意中回头一看,屋后白塔已不见了,一惊非同小可。赶忙向屋后跑去,纔知道白塔业已坍倒,大堆砖石极凌乱的摊在那儿,翠翠吓慌得不知所措,只锐声叫他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应,就赶回家里去,到得祖父床边摇了祖父许久,祖父还不作声。原来这个老年人在雷雨将息时已死去了。39小说中屡次出现的白塔,是边城世界的象征标志,随着祖父死去的暴风雨夜晚轰然坍倒,似乎诉说着湘西世外桃源神话的必然性终结,就如同祖父躲不过生老病死的自然降临一般。爱人的远去、至亲的猝逝,天旋地转的巨变,对孤伶的翠翠何其残忍!她无从了解其中难明的因果,只能卑微地接受。不论是人事的纠葛抑或造化的诡变,往往出于偶然中的必然,前者尚有迹可寻,后者则不可究诘,人生就在这双向的逆流中飘游浮沈而终归于尽。沈从文将此两种宿命的悲哀发为普遍的真理,实足以启沃智慧,提撕人心,具有永恒的意义。五、由小我之悲到大我之爱中国的传统爱情观,由文献考察可溯及诗经 。其中国风关雎 描述君子追求淑女,含蓄委婉,发乎情,止乎礼义 ,透过起心动念 、 陷入相思 、 付诸行动 、 赢得芳心 四个过程循序渐进而成功,深得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教化风旨,也传达了 有情人终成眷属 的美好想望。几千年来,此一美好想望竟衍为爱情喜剧的滥调,试观明清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民国六、七年代的文艺爱情电影,率多以 大团圆收场,以 步红毯结局,连金庸武侠名作神雕侠侣 、几米绘本改编电影 向左走,向右走 都不免媚俗一番。相对而言,中国的爱情悲剧之作就少了许多,如庄子中的痴情汉尾生40、 孔39 同注 6,页 206。40 庄子盗跖篇云: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李白长干行诗云:长存抱柱信,岂上忘夫台?尾生为爱抱柱淹死,成为后世传颂的爱情悲剧之例。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61-雀东南飞 的焦仲卿与刘兰芝、长恨歌的唐明皇和杨贵妃、家喻户晓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其结局收场,生离不够,还得死别,彷佛爱情的庄严,必须奠立在以付出生命为代价的基石上,才能唤醒世人灵魂深处的悲怜与同情,成为不朽的典型。边城中的爱情故事,亦是以悲剧收场,不过在处理上迥异于一般哭天抢地、活来死去的激情,沈从文沈静悠远地写出:可是到了冬天,那倒圯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青年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 明天回来!41在回与不回的两岐徘徊中,蔓延了无尽的情思、无穷的想象与希望。几抹轻描淡写,予人迷离惝恍、似幻似真之感。其实何必在意傩送有没有回来,没有答案就是最好的答案,未知的结局才是完美的结局。爱情原不以走进坟墓才算功德圆满,时间的久暂也不是成败的重要因素。 李敖先生说得好: 古人说太上忘情,其实忘情不是不去恋爱,而是恋爱中能够及时断情绝情。第一流的爱情往往是短暂的、新奇的、凄迷的、神秘的。 当两人相处得太熟太久的时候,第一流的爱情,就会褪色。爱情的坟墓,岂特结婚而已,不讲技巧的超过三个月,坟墓的土壤,就开挖了。 42又论爱情的真幻: 没有幻的爱情,其实是一种假的真, 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当你追求的纯是真的一面,你将发现真只是缺憾、现实与索然,并且变化不居。逃离这种情境的方法只有意淫 、 精神恋爱 、限时分手 ,此外别无他途。 其实,如果真认得爱情之真,就会彻悟:原来真正的情之至者,就在波澜起落,了无凿痕,含情而来,带笑而去,人生至此,方足以语爱情。43真是醍醐灌顶、发人幽思之言。移之以论边城的爱情结局,不得不佩服它是沈从文 情之至者 的表现。虽然边城描写的是边地小儿女的爱情故事,但难能可贵者,是作品内涵由个人的离合悲欢反映时代的盛衰明暗,推小我而及于大我,这是该作晋身一流小说之林、沈从文成为伟大文学家的主要原因。作者曾多次提到创作边城的缘41 同注 6,页 212。42 李敖:李敖快意恩仇录(台北:商业周刊出版社,1998 年 1 月),页 496。43 李敖:李敖回忆录(台北:商业周刊出版社,1997 年 5 月),页 482。- 62-由,这当然和他早年的生活境遇有关:因为正需要家时,我已没有家,什么时候由军营走入一个乡村土娼家坐坐,怯怯的坐在一旁,看那些人做做家务事,或帮她们烧烧火,切切菜,在当时,对我正是一种如何安恬与舒适。我需要的也就只是那么一点点温暖,属于人情的本来。我得到可说已十分富饶,它把另外一种生活完全冲淡了,调和了。这点印象既在生命成熟时保留下来,到后自然便占了我作品主要题旨,由 丈夫 、 边城都可见出。里面自然浸润有悲哀,痛苦,在困难中的微笑,到处有 我!但是一切都用和平掩盖了,因为这也还有伤处。心身多方面的困苦与屈辱烙印,是去不掉的。如无从变为仇恨,必然是将伤痕包裹起来,用文字包裹起来,不许外露。44原来边城蕴藏了作者以往的生命经验,有悲哀、痛苦。在从文自传 中,作者亲历的湘西世界,不完全是清纯素淡、超尘脱俗的生命型态,而是沾染了太多的血腥和污浊。那种以掷竹茭判决所谓犯人生命存亡的方式45、无数血肉模糊的头颅映入记忆深处46,触目惊心。辛亥革命是如此,辰州、怀化及湘西各地都一样,当兵的 到地方除了杀人无事可作 47,使许多人不知为何而死,也不知为何而活。前面几个士兵,中间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挑了两个人头,这人头便常常是这小孩子的父亲或叔伯 48,这是何等恐怖荒诞的画面!沈从文尽管描写如此多的血腥杀戮,态度与口吻却极其客观冷静, 我不明白为什么要杀那么多人,我不明白这些人因什么事就被把头割下。 49血的泛流与湘西人野性质朴生命的消失,不仅给沈从文一道记忆印痕,也化为一种深沈思考的人生体验。沈从文青年时期处于中国内忧外患的巨变之中,生性善良的他,着实看过太多的死亡和苦难,明白湘西这个地方人性卑微、生存环境恶劣,却未曾屈服在死神的阴影下;相反地,就因为生命的难得和可贵,他用一种平静的笔调呈现人面对死亡的从容,表达他在肉体生灭中执着 人生的延续。他把 人生当作文学,用文学来为44 见沈从文一个人的自白,同注 2,页 10-11。 45 相关描述,见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沈从文:沈从文自传(台北:联合文学杂志社,1987 年 8 月),页 24。46 同前注,页 23。47 相关描述,见从文自传怀化镇。同注 45,页 59。48 同注 45,页 63。49 同注 45,页 23。偶然中的必然-论沈从文边城的悲剧意识- 63-湘西苦难的灵魂写下重生的希望,把所见闻的人间不幸与惨痛在创作中用爱去诗化,以文字包裹伤痕,在困难中微笑。 边城意图表现的是 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有的一分哀乐,为人类 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50非仅局限在湘西,而是把悲悯之情观照整个中国,将翠翠和傩送爱情的热望转化为民族精神再造的契机,作者在 长河题记中说:在边城题记上,且曾提起一个问题,即拟将 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边城中人物的正直和热情,虽然已经成为过去了,应当还保留些本质在年轻人的血里或梦里,相宜环境中,即可重新燃起年轻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51其边城题记更进一步说:二十年来的内战,使一些首当其冲的农民,性格灵魂被大力所压,失去了原来的朴质,勤俭,和平,正直的型范以后,成了一个什么样子的新东西:他们受横征暴敛以及鸦片烟的毒害,变成了如何贫穷与懒惰!我的读者应是有理性,而这点理性便基于对中国现社会变动有所关心,认识这个民族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各在那里很寂寞的从事于民族复兴大业的人。这作品或者只能给他们一点怀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给他们一次苦笑,或者又将给他们一个噩梦,但同时也说不定,也许尚能给他们一种勇气同信心!52由这段话可以理解:沈从文不只关注个体生命自由,更关注个体生命自由与群体生命自由二者的统一,从中孕育出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体现中国现代作家的完美品格。 边城表现了乡村的美善生命形式、古朴的道德风俗、人民的团结和乐,虽以悲剧手法呈现,却燃起无穷的希望。在无穷的希望之中,净化了脏污的心灵,疗愈了民族的隐痛。六、结语50 语见从文小说习作选代序,同注 12,第 11 卷,页 45。51 沈从文:长河(台南:金安出版社,1993 年 3 月),页 7。52 同注 6,页 121。- 64-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由人性之善论 悲剧的喜感 ,引用十八世纪英国学者波克( Edmund Burke, 1729-1797 )的理论说:在他看,社会之所以能成立,全赖同情心的维系。人在何种境遇最需要同情心的温慰呢?不消说得,是在悲愁苦恼的时候。如果旁观者见着悲愁苦恼便生痛感,同情心便不易发生。悲剧的喜感就是同情心的表现。我们同情于不幸者,所以不幸的事能使我们愉快。境界愈悲惨,同情心的需要也愈大,因此它所引起的喜感也愈强烈。53复引德国诗人席洛 (Friedrich Schiller, 1759-1805 )悲剧之理想主义 说:在他看,宇宙全体以人类幸福为指归。一切事变,与这个目标相谐和的生喜感,与它相冲突的生痛感。但是冲突在宇宙中也很必要。无论什么东西,难能纔见可贵。有冲突然后有奋斗,有奋斗然后有道德意识,有道德意识然后有快慰。奋斗愈剧烈,道德意识愈鲜明,快慰也愈深切。因此,最大的喜感是从和最难的逆境相奋斗而得来的,其中实含有痛感的成分。悲剧能引起最大的喜感,就是因为它描写冲突和奋斗,就因为它表现最高的道德意识。有许多情境,就局部看,尽管是悲剧,而就宇宙全体看,却有理性,却是一种和谐54。波克认为悲剧的喜感是同情心的表现,席洛则强调经过冲突奋斗后产生的道德意识可引发悲剧的最大喜感,二人同是站在人的善性上立说。文学的美与人性的善原不相违,二者的和谐统一往往成为文学创作的最高鹄的。沈从文的文学作品,无不以抒写人性的善良与美好为出发,终能开启人间广大的包容和同情,边城的悲剧意识,与上述二说正不谋而合。故事中处处是人性之善、景物之美,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相契;再由人物的离合悲欢,结合作者原生态的真实经历和沧桑之感,在那沈浊动乱的时局,谱奏一曲悠远的希望之音,抚慰了无数幽暗的心灵。通篇盈溢着至真、至善、至美,堪称世纪不朽之杰作。53 同注 5,页 253。54 同注 5,页 25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