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大心理学考研要点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6141758 上传时间:2021-12-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师大心理学考研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师大心理学考研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师大心理学考研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学第一章 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 心理学的任务: 1.描述: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对各种心理现象进行描述;2.解释:对心理现象作出科学说明;3.预测:根据已掌握的心理学原理对未来要发生的事情进行推断和预定;4.控制:采取方法使事情发生或不发生3. 教师心理素质:是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在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本质特征,如认知、情感、意志、性格、兴趣、能力等。4. 教师的心理素质包括 1)教师的智力因素。特点表现: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注意分配的能力 2)教师的情感素质。特点:成熟而稳定的情感;爱的情感(对教育事业、学生);对所教学科的热爱 3)教师的意志素质。 4)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 包括教师知识结构:1.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2.实践性知识:教师在开展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解决具体问题的知识。3.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指教师对教学目标,任务,学习者的特点,某具体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情境分析判断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是以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理解力为基础来设计总体的教学优化组合的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指教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组织管理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监察,控制。教学反思能力: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由此产生结果进行分析思考。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从事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课题研究能力。心理教育能力:善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处理5)教师的人格素质:应具备:浓厚的职业兴趣;正确的动机;健全的自我意识;良好的性格教育机智: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及能根据新的活意外的情况迅速作出反应,果断的采取恰当教育教学措施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素质。教育机智具体表现:1.善于因势利导2.善于随机应变。3.善于对症下药。4.善于掌握教育分寸。5. 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合格教师 (谈及教师为什么要学心理学) (一)有助于教师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有助于教师开展品德教育工作(三)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班级管理的能(四)有助于交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的知识,维护学生心理健康(五)有助于教师结合教育教学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第二章 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1. 动机:指引起和打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某一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2. 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强化功能3. 动机的分类:(1)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动机的起源划分) (2)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引起动机的原因) (3)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动机支配作用不同) (4)短期动机和长期动机(持续时间长短)4. 动机的理论:(一)动机的本能理论: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就是生/死的本能。(本能是指个体与生俱来,程序化的行为模式/倾向。)(二)动机的驱力理论:驱力是指由机体的生理需要所唤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个体采取行动,恢复体内平衡。 赫尔(美)代表伍德沃斯在动力心理学第一次提到,认为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继发性内驱力。(三)动机的强化理论。斯金纳:强化指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一定程度上决定以后是否重复发生。(四)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指驱动一个人在社会活动的特定领域力求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的内部力量。 (五)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理论。他认为学校情景中的学习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指在各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认知内驱力是一种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指学生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和因地位的需要,eg:学生为了考好而努力学习。 附属内驱力:指学生想获得认可和赏识的欲望,如有的学生求得学业成就,不为赢得地位,而为了从长者那里获得认可。(六)动机和归因理论:归因:是指 当人们进行某种活动取得成就时,都有对行为结果的原因探究的欲望,这种对导致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分析和推断叫归因。 习得性无助:指有机体经历了某种学习后,在情感、认知和行为上表现出特殊的消极的心理(七)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提出人又5种基本的需要:生理(最基础:水和空气)、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八)班杜拉的动机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能够完成某一个任务所进行的推测与判断。5. 学习和动机的培养 (一)明确学习目的和近期目标,引发和强化学习动机。 (二)通过榜样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三)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内部学习动机。 (四)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促进学生动机的迁移。 (五)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归因 (六)合理组织竞赛与合作 (七)及时反馈,合理利用表扬与批评6.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自己目的的心理过程,是人和动物活动的根本区别。7. 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的目的性意志行动与客服困难相一致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8. 意志活动阶段分成(一)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包括动机斗争,其中动机冲突形式包括: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指当2种或2种以上的目标同时吸引着人们、有着同样动机的强度,而必须选择其一种的矛盾心理状态(鱼、熊掌)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指当2种或2种以上的目标都是人们力图回避的事物,而又只能回避其中的一种目标时产生的困扰心理状态(龋齿疼,不就医,因为就医疼,回避其中一种)接近-回避型(趋避冲突)是在同一事物对人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学生想参加篮球队又怕耽误学习)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人们面对2或2个以上目标,而每个目标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2方面的作用,人们必须进行多重选择而产生的冲突确定行动目的方法选择和行动计划的确定 (二)执行决定阶段9. 意志品质包括:1)自觉性 2)果断性 3)坚韧性 4)自制力10. 中小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指导学生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远大志向;引导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从点滴小事入手,在实践活动中锤炼意志;加强学生耐挫能力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第三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心理活动既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等认识活动,也包括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2. 注意分类:无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3.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注意的稳定性:是个体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注意的分配: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注意的转移: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优化学生的注意稳定性:1.教学内容难度适当2.良好的教学方法3.了解每位学生注意的表现4.设法消除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4. 如何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优化教学环境(班级布置都会影响组织教学)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考虑学生的情绪状态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加深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的理解培养间接兴趣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意志锻炼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因为单一的会疲劳)5.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然而它所反映的只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个别属性,是最简单、基本的心理活动。6.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包括:空间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特性的反映;时间知觉:是人脑对事物的速度性和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距离状态和运动速度的知觉。7. 知觉的特性:知觉的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8.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9. 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它是指有目的地、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地发现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10.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程序和方法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11. 直观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运用语言的描述、实物的操作、模型的演示、图表的展览等形式进行的教学就是直观教学。12. 使用教具时教师应注意: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有正确的言语配合13. 记忆: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14. 记忆的种类:按照内容不同,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感记忆运动记忆 按照有无动机和目的,记忆分为:无意/有意记忆 按照记忆方法的不同,记忆分为:意义/机械记忆15. 记忆的加工:记忆的加工系统:感觉记忆:通过感觉信息在大脑中一个极短时间的保存过程,又称瞬时记忆。短时记忆:指信息保持时间介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记忆。长时记忆:指信息在头脑中长久保存下来的记忆记忆的加工过程:识记(编码):识别和记住事物。保持(储存)和遗忘: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也就是将识记进一步加工和存储的过程-遗忘有规律: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识记后短时间内迅速遗忘;后来逐渐缓慢平稳,遗忘进程“先快后慢” 2)前摄抑制:指先学习的内容对学习和回忆后学习的内容产生干扰;倒摄抑制:指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内容产生干扰。再认或回忆(提取)。再认:指当过去记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现象;回忆:指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重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16. 如何运用记忆规律组织教学: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识记效果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加强学生对识记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选用适当的识记方法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组织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恰当安排复习内容尝试回忆法的应用复习方法多样化利用记忆线索提高记忆效果层次组织(有组织随机)学习情境(原来环境新环境)主体的姿势(相反姿势原来姿势)第四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概括的间接的反映。2.如何培养中小学生思维能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中小学生的思维水平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1.了解学生和吃透教材是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的前提。2.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方法很多,有对比,比喻,讨论等抓住重难点,锻炼学生思维能力。问题情境:是一种对学生来说有一定困难但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或学习任务。让学生了解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言语表达水平,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3. 问题解决:是由一定情境引起并按照一定的目标,应用各种认知操作或技能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特征:目标指向性操作系列性操作认知性问题解决策略:算法:指在问题空间中,随机搜索所有可能的算法或途径,直到选择出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策略。启发法:是指个体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搜索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包括:手段-目的的分析:指找出问题空间中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确定缩小差距的目标并使问题得以解决。逆向搜索:从问题的目标状态开始搜索,只到找到通往初始状态的通路或方法。爬山法:通过评价当前的问题状态,从而增加此状态与目标的差异,迂回前进解决问题的方法。类比迁移:指把先前解决问题的经验应用到解决新问题上的策略。4.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刺激模式:是指人们知觉到的材料的组织形式,对问题解决起促进/阻碍作用功能固着:指人们把某种物体的功能固定化的倾向定势:主体在活动之前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情绪情感动机5. 创造力:是一种产生新思想、新事物的综合能力,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造力的本质特征。发散性思维:指思考问题的方向可以向各种可能的方面扩散,不拘泥于一种途径,不限于既定的理解,尽可能得出合乎条件的多种答案。6. 创造力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强烈的好奇心,善于发现问题具有优秀的个性品质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7. 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发散思维:指思维沿着不同的方向前进,探索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思维形式,主要功能是求异与创新。辐合思维:指思维朝一个方向聚敛,从而形成单一的、确定的答案,主要功能是求同。8.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造力:激发学生主动解惑的内在动机,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做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布置新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或社会生活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和解答,避免否定适当采用发现法进行教学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不经过严格的逻辑分析而径直猜测、迅速判断的一种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培养创造个性9. 中学生创造力开发方法:头脑风暴法(智力鼓励法):指通过一种特殊的会议形式,使参加人员积极的思考、发言,为解决问题提出一系列创造性建设想法的创造方法。核查表法:列出一张与解决的问题有关的体温表,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进行周密系统的思考,以获取新的构思或发明创造。10. 想象力:指对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能力。11. 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增加学生的表象储备: 提高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2.培养学生同情心,爱心,友谊等。3.老师利用创设情境等方法激发情感。激发学生的灵感致力于长期的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是产生灵感的基本条件;注意克服僵化的思维模式;善于抓住灵感出现的时机。灵感:是在创造活动中突出的一种最富有创造性的心理状态12. 中小学生想象力开发方法:粘合法:把从未结合过得事物的属性、特征、功能、部分等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方法。综合法:把各种有关的生活素材或生活定型有机地组合成新形象的方法。夸张法:通过改变事物的正常特点而想象出新形象的方法。具象法:指用具体生动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概念、情绪、个性特点等的方法。联想法: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二元坐标法:在平面直角坐标的横轴和纵轴上标上不同的事物,借助坐标轴把事物联系起来,并对每组联系进行创造性想象,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形象、新设想。第五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1. 情绪情感。概念: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并伴随特定的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内涵: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个体对不同的情绪情感的自我感受。情绪情感总是伴随着或隐或显的外部表现即表情。与情绪情感相伴而生的还有人体内部的生理变化,即生理唤醒。2. 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与联系。区别:起源上:情绪是与生俱来的,不学就会,人与动物皆有;情感是人类独有的高级的心理过程。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有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联系:情绪是情感的基础和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深化和本质内容。3. 情绪情感的功能:信号功能:表现在一个人能够凭借表情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息的传递和思想的沟通。动力功能:指情绪情感对人的行为活动具有增力和减力的作用。组织功能:体现为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协调、组织和促进的作用。感染功能:指个体产生某种情绪情感后,不仅自身感受到相应的主观体验,还可以通过表情外显为他人所知,进而引起他人相同相似的现象。保健功能:指情绪情感对一个人的身体健康有增进和损害的效能。4. 情绪的种类: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弥漫性和长期性是其突出特点。弥漫性:指当人具有某种心境时,会以同样的情绪体验看待周围的一切事物。长期性:指事过之后,产生的相应情绪并不立即消失,往往持续一段时间。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应激: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最直接表现为精神紧张。5. 情感的种类:道德感:关于自己和他人的思想言论、行为举止是否有合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定义: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活中人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关系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理智感:人在智力活动中,在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6. 中小学生情绪情感的特点:情绪情感的内容不断丰富深刻。情绪情感的表现形式趋于内敛和稳定。情绪情感的自控能力不断增强。7. 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情绪情感的感染力运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获得愉快的学习体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重视教学过程的情感目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有针对性的分层教学,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赏识教育: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优点和长处的发现与赞扬,使其获得自尊心,进而把教育的要求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行为,积极、主动、快乐地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教会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的方法,提高其驾驭自己情绪的能力。方法:合理认知情绪波动的起因自我排解他助宣泄注重修养,提高境界家校结合,共育良好的情绪情感氛围。8. 愉快教育:要让学生获得主动学习和健康发展的快乐。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形成发自内心的学习热情,产生对学习、对发展的一种追求与向往,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想学”。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1. 个性: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人格,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体统。2. 气质: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是个体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指在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中表现出的稳定的动力特点。3. 气质的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强而灵活又兼灵活型,也称“活泼型”。兴奋、抑制都强,易转化,表现为典型的多血质特征。第二种类型是强而不平衡型,也称“不可遏制型”,为胆汁质特征。第三种类型是强而不平衡又兼不灵活型,也称“安静型”,兴奋、抑制都强但不易转化,表现为粘液质特征。第四种类型是弱型,又称“抑制型”,兴奋、抑制都弱,典型的抑郁质特征。4. 中小学生气质差异与教育:多血质学生:要充分认识到他们气质的优势与不足,可在集体活动发挥他们人际交往能力强、善于组织活动的优点,也要加强他们爱刻苦钻研、有始有终、耐心等方面。胆汁质学生:教师要先讲明道理,然后耐心说服,态度要平静、安详、严格,磨练耐心。粘液质学生:教师要有足够的热情和耐心,鼓励并诱导他们接受新事物,鼓励参加活动。抑郁质学生:要慎重考虑批评的方式方法,不要空开批评,不可过于严厉,多鼓励参加活动,增加自信。5. 性格:是指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的心理特征。6. 性格的类型:根据优势心理机能分类-机能类型说-理智、情绪、意志型根据心理活动的倾向分类-向性说-内倾/外倾型根据个体独立性程度分类-独立说-场独立/场位存者根据人的社会生活方式分类-社会文化类型说-社会生活的六个领域:理论/经济/审美/社会/权利/宗教型根据性格的成分分类:特质说。7. 性格和气质的关系:两者区别:气质受先天因素影响大,并且变化比较难,比较慢;性格主要是后天形成的,具有社会性,变化容易。气质是行为的动力特征,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此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涉及行为的内容,表现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因而有好坏善恶之分。两者联系:2者相互渗透,彼此制约。气质影响性格性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造/掩盖气质。8. 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生理的影响。环境的影响:家庭环境和教育对性格的影响学校教育对性格的影响文化与社会风气对性格的影响自然因素对性格的影响。主观能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9. 中小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教学的作用注意教师自身言传身教的作用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感染和熏陶根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及时进行个别指导鼓励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10.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是人对自身状态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意识。11. 自我意识结构:自我认识: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认识与评价,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自我体验:是主体对自身的认识而引发的内心情感体验,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所持有的一种态度。自我调节和监控: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12. 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中心期:出生8个月到3岁左右。特点:不具有自我意识1岁时有初步意识自己是主体2岁时产生自我意识客观化时期:从3岁到青春期,称社会自我时期-能客观评价自己,认识自己。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人:从青春期到成人,心理自我时期-个性特色形成,自我意识成熟。13. 中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让学生学会接受自我、悦纳自我,培养自尊、自信心理帮助学生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通过角色互换训练增强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第七章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1. 态度:个体对自己和对外部世界的客体、人、情境或任何其他抽象观念或政策等喜爱或讨厌的评价性反应。态度的构成成分: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倾向成功2. 品德: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反应,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现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也称道德品质。3. 品德构成:道德认识:亦道德观念,指对道德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人排除内外障碍,自觉地战胜利己的道德动机,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由某种道德动机驱使而做出的符合一定道德规范要求的行动4.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区别:二者的构成成分不同。品德是外在行为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而态度仅指心理上的东西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态度可以从轻微持有和不稳定到高度重视到稳定的不同程度变化;品德是稳定的态度涉及的范畴不同:具有稳定性并涉及到社会道德规范的态度称为品德。而虽然有稳定性但并未涉及到社会道德规范的称为态度。联系:2者是共同性质的概念,常常二者合并一起讨论。4. 态度和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判断”研究儿童品德发展阶段划分自我中心阶段(25)不能充分理解;权威阶段(68)顺从准则;可逆性阶段(810)准则是变化的公正阶段(1112)主持公正平等2个规律:儿童判断行为对错是,是从客观到主观责任;儿童的品德是从他律逐渐向自律(服从别人)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3个水平前习俗水平(09)习俗水平(9-15)后习俗水平(16之后);道德是从形象到抽象;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影响和制约;与皮亚杰有很多共同点。 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也称为社会学习/替代学习,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发生的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指学习者对被观察的对象的特征进行有选择的观察保持过程:指一个人把示范经验转换成表象或言语符号保持在记忆中,这些记忆内容在以后就能指导外在行为复现(生成)过程:指将头脑中观念化的内容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动机过程:一个人是否真正愿意去践行自己已获得的榜样的原型行为,由动机变量控制的观察学习理论的应用价值:榜样对人行为影响极大观察者看到的榜样行为的后果是影响其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强化是影响行为的决定因素依据影响学生观察的因素,提供各种影响因素。促进学生品德发展认知失调理论:由于人类具有一种“一致性需要”以保持心理平衡,当个体的观点和信念出现不一致时即出现认识失调。6. 态度和品德教育主要方法。说服教育法:指在分析学生原有品德状况的基础上。,以语言为媒介,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善恶从而提高非品德水平的方法,说理疏导法情感陶冶法:指利用或创设一定的与德育要求一致的自然真实的教育情境,对学生进行积极感化和熏陶,以培养其道德情感的一种方法榜样示范法:以正面人物的优良品质和模仿行为影响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方法,它的理论基础为榜样是有价值的自我教育法: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引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品的表现进行自我认识和反省,自我监督和评价、自我克制、自我改正,以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行为实践法: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和训练学生优良品德的方法品德评价法:指依据社会品德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品德表现予以判断、评价,以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7. 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条件:外部条件: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风气榜样人物或条件强化与惩罚内部条件个人信念认知失调态度定势8. 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心理过程和教育策略道德认识的形成与教育策略:道德认识的形成过程:道德概念的掌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道德信念的形成道德认识的教育策略:价值澄清法恰当运动单面论据和双面论据小组道德讨论群体规定道德情感的形成与教育策略:道德情感的形成:道德情感的内容和作用道德情感的表现形式 道德情感的教育策略以情育情以知育情以境育情舆论强化,以群促情形象激发,促情共鸣道德情感意志的形成与教育策略道德意志的形成道德意志的教育策略使学生明确锻炼道德意志的意义在课堂内外的各种活动中加强对道德意志的锻炼着力开展抗诱惑力训练针对具有不同意志品质的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培养训练措施道德情感行为的形成与教育策略道德行为的形成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行为的教育策略激发动机行为塑造自我强化适度奖惩榜样示范9.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从阶段,包括:从众(遵从):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的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现象。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认同阶段:认同:是在思想、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阶段: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以及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的现象10. 过错行为与品德不良的转化过程和条件:醒悟阶段,采用方法:消除疑惧引发其他需要转变阶段,注意:切断不良诱因故意提供不良诱因巩固阶段,注意:避免歧视和翻旧账使犯过者形成完整的自我观念第八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1.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2. 学习迁移: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等对新的学习的影响3. 学习迁移分类:根据迁移发生的领域,分知识/技能/态度迁移等;根据迁移发生的影响效果,正/负迁移;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抑制作用根据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逆向迁移;根据迁移发生的水平,侧向/纵向迁移;侧向迁移:对原理简单运用,不涉及解决新问题;纵向迁移:已掌握的概念在新的概念情境中运用。根据迁移发生的范围分为特殊和一般迁移。特殊迁移:是指具体知识迁移,范围小。一般迁移:原理态度迁移,范围大。 根据迁移发生的自动化程序,分为低路/高路迁移。低路迁移:经过充分联系的技能自动迁移,不需要反省性思维。高路迁移:有意识将习得的知识运用到新情境。4.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观因素学习者的智力水平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特点学习者的心理定势。心理定势:先前的学习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性质,包括学习材料的组织结构、逻辑层以及实用价值等教师的指导学习情境的相似性5. 促进迁移的教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加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分析教学内容适合何种迁移帮助学生形成关于学习和学校的积极态度6.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判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7. 典型的学习策略:认识策略: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复述策略: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的方法上。精加工策略:指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从而深层加工策略。组织策略: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元认知策略:是对认识的认知,是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法和技术;有助于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包括:自我计划策略:在学习之前对学习目标、过程、方向进行规划安排自我监控策略:在学习实际过程中,对自己的评价、反馈的不足与结果,正确估计自己达到目标的程度水平自我调节策略:对学习活动结果的检查,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习者管理可以利用的环境与资源,有助于学习者适应环境并调节以适应自己的需要,提高效率包括:学习环境的管理努力状态的管理学业求助策略8. 学习策略教学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内化性原则特定性原则生成性原则有效的监控:指学生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之间的关系上,监控自己的学习结果,确定策略是否有效个人效能感:指个体在完成某一个任务时对自己胜任能力的主观判断。9. 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他人及自我认识过程的意识指导学生监控评估自己的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写学习日志10. 自主学习:是一种与他人学习相对应的学习方式,指学习者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方式。11. 合作学习:是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成员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12. 合作学习包括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个体责任人际交往技能小组加工13. 研究性学习: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14.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一般程序: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组建课题小组,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得出结论成果交流,总结反思第九章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1.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实现的知识、情感及思想等信息交流的过程。2. 人际沟通种类:语词沟通与非语词沟通口头沟通与书面问题直接沟通与间接沟通正式沟通与非正式沟通自我沟通与人际沟通3. 人际沟通的结构:信息源: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是沟通的始发者,有一定的主动权。信息:指信息源试图传递给信息接受人的知识、观念或情感,必须转化为可以被察觉的信号。通道:指沟通信息的传递方式信息接受人:指沟通过程中接受信息的人。反馈: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的交互过程。障碍: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每一个环节。背景:沟通背景主要指沟通发生的主要情境。4. 人际沟通的意义: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必要的信息能协调人际关系能促进个体的身心健康能促进个体社会意识的形成和发展5. 有效人际沟通的条件:沟通双方必须有共同理解的符号系统沟通中信息的传递应答信息的接受人要有心理上的准备在沟通中要充分考虑到背景因素网络中的人际沟通6. 网络中人际关系的特点:开放性自主性间接性匿名性平等性失范性如何恰当利用网络:确立具有普遍意义的网络人际交往规范,既要保持网络运行的自由、通畅,又要防止交往者彼此之间的行为越轨,造成过度侵害加强网络伦理建设,对网络技术给予更多的道德关怀,不应听任信息社会的道德无序制定、完善维系网络人际交往秩序的相关法规,打击网络犯罪加强对计算机介入的人际交流和人机协作的心理学研究,利用网络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网络教育的控制,凸显网络所持有的合作和奉献精神利用网络特有的“虚拟群体”环境,建立新型社会关系7. 网络成瘾的戒断:彻底审慎的思考记录上网时间了解上网习惯认识上网的诱因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替代面对现实中的问题8. 社会认知: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对自己、他人和群体的心理特征及行为规律作出判断和推测的过程。印象形成:指我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9. 人际印象形成中的认知偏差种类:首因效应:当个体与他人初次接触时,首先接触到的关于他人的信息,会给认知者留下强烈的印象近因效应:在与他人的接触中,对初次交往者形成印象,所依据的材料往往在时间有一定的间隔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形成的一种固定的看法投射效应:这是认知者从自身出发对他人进行认知的情况,即推己及人光环效应:指认知者对一个人某一特性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还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10.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使他人形成的印象符合自我期待的过程11. 印象管理的策略:按社会常模或以对方的好恶整饰自己隐藏自我按社会期待整饰自己投人所好12. 人际认知内容:对他人的认知对自我的认知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包括:对他人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对自我与他人关系的认知13. 偏见:是人们对某一特定群体及其成员所持的否定性态度。14. 偏见的成因为:动机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包括:社会化的因素;大众传媒;群体间的竞争认知因素15. 消除偏见的有效方法:重新社会化群体的交往活动重新分类:将原因的圈内群体与圈外群体重新划分到一个更大、更广泛的类别中。16.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交往的基础上形成的直接的心理上的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17. 人际关系原则:交互性原则,人际关系中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强化原则:我们喜欢对我们作正性评价的人,而反对对我们作消极评价的人功利原则:人们都想用最小的付出换取最大的回报自我价值保护的原则: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18. 模仿:是非控制条件下,个体自主地仿照他人的行为而活动的过程。19. 暗示:指人或环境以含蓄、间接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以此来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20. 怎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注意相貌和衣着增加交流互补性改善人格21. 自卑心理:定义:指自己过低评价自己的一种心理产生原因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缺陷遭受挫折过分重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清除:让学生正确评价自己让学生悦纳自己让学生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22. 嫉妒心理。定义:是指对比自己优越的人,心怀憎恨的一种心理状态。原因。矫正:教育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超越自我教育学生学会羡慕别人教育学生要有宽阔的胸怀23. 羞怯心理:分类:气质性羞怯心理;认识性羞怯心理;挫折性羞怯心理原因:心理压力家庭因素学校环境影响克服要让学生树立信心要让学生放下包袱要让学生鼓起勇气要教给学生交往的技巧第十章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1. 群体:是个体之间以特定方式组合起来进行活动并且彼此互动的共同体。2. 群体心理:是当个体成为某个群体成员之后,所表现出的共同价值取向、行为倾向以及心理状态。3. 从众:个体会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不由自主地在认知和行为上倾向于同样体内的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4. 从众的原因:学校群体规范影响了个体的从众个体需求信息的特点5. 社会助长:是指因他人在场而增强个体动机性行为水平的心理现象。6. 社会干扰:工作有一定难度,有他人在场反而抑制个体活动效率的现象。7. 社会懈怠:指个人与他人在一起完成任务时,不如独自干效率高的现象。8. 去个性化现象:个体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会有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体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9. 容易出现去个性化的现象?匿名效应责任分散自我意识因素10. 群体极化效应:个体在参与群体讨论时,由于受群体气氛的影响,会出现支持极端化决策的心理倾向包括:冒险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冒险激进者居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冒险激进。谨慎偏移:如果群体成员中谨慎保守者较多,则群体所作出的决策就会比个人决策更为谨慎保守。11. 冒险转移的原因:个体往往假定群体是鼓励冒险的,如果自己谨慎则会被视为保守责任扩散文化价值倾向的影响冒险转移的预防:鼓励每个成员踊跃发言,鼓励质疑,鼓励不用意见的表达问题讨论可以分两个阶段进行,先分组讨论,后全体讨论可以邀请群体外的教师或学生参加讨论,听取局外人的批评和建议。12.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按照学生的年龄段和教育管理的需要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班集体:是按照班级授课制的培养目标和教育规范组织起来的,以共同学习活动和直接性人际交往为特征的共同体。13. 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人际吸引的总和。班集体凝聚力:班级成员之间人际吸引的总和。14. 班级心理气氛:指班级成员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促进或阻碍班级活动和学生发展的共同心理倾向性。15. 影响班级凝聚力和心理气氛的因素:熟悉性和相似性班级目标的实现教师班级管理风格16. 班级非正式群体:指情投意合的学生们自发形成的友伴群体。包括:亲集体型:带有明显亲集体倾向的非正式群体 偏离集体型:偏离班集体目标的倾向 反集体型:完全背离学校,班级,负面影响大。第十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1. 心理健康:指个体各种心理活动协调一致、心理内容与客观现实和谐统一、人格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2. 心理健康者的特征:积极的人生态度客观与开放自爱与爱他以责任感为基础的和谐欣赏和审美幽默感人格内在和谐3. 心理健康的意义:可以使个体在积极乐观的心境下,专心致志做好每一件事可以使个体在遇到困难挫折情况下,积极应对而依然保持人格的稳定和内心的和谐可以使个体与他人和世界保持良好的和谐关系4.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生理方面因素生物遗传身体发育生理健康心理和个体方面因素自我认识心理冲突个性特征家庭方面因素非常态家庭家庭环境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意外事件及其他因素学校方面因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教师行为风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程度社会文化因素价值体系变化社会焦虑、紧迫感的产生传媒的影响5.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全体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聘任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社会资源配合做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理辅导方法 放松战术 消退法:对一些不良行为撤销强化从而使其减少或消失的方法。 行为契约法:即行为合同,即在各合同人都同意的情况下签署的行为改变方案。 角色扮演法:设定一定的情境与主题,让学生扮演一定的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或体验某种情境下的心理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系统脱敏法:是应对焦虑的方法,先引出来再对抗 理性情绪疗法:通过改变不合理的信念,正确看待事件。6. 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自卑前面有:过度补偿:人通过极大的努力将自己原来的弱点变成自己的优势厌学:原因: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学习成绩差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网络成瘾前面有考试焦虑:是学生对考试情境的一种紧张、担忧的反应。矫正:正确认识焦虑与学习的关系认知矫正(认识到自己的焦虑并改正)尝试成功经验7. 社会常模与社会适应的标准:以社会常模为体,以社会适应为用,即一个人的行为首先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其次还与他人和社会和谐相处。13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别林斯基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莎士比亚书籍是人类思想的宝库乌申斯基书籍举世之宝梭罗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书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丘特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巴甫连柯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魂卡莱尔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普希金人离开了书,如同离开空气一样不能生活科洛廖夫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 库法耶夫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