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民俗音乐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上传人:卢****6 文档编号:46112227 上传时间:2021-12-10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西民俗音乐文化的调查与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辽西民俗音乐文化的调查与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辽西民俗音乐文化的调查与研究 摘要】辽西民俗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对辽西民俗音乐文化进行研究,挖掘辽西民俗音乐文化的深层内涵。本文针对辽西民俗音乐文化的价值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辽西民俗音乐文化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如何传承与保护,唱响外乡民俗文化的主旋律。【关键词】辽西;民俗音乐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2111-0098-01一、辽西民俗音乐文化介绍辽西作为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早先以游猎为主,自从清朝以来,大量关内人涌入东北地区,辽西也成为了新关东人聚集的地方,也带来了新的风俗习惯。辽西民俗音乐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通过世代的传承,一直延续传承到现在,是一笔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辽西秧歌剧、辽西唢呐、辽西黑山二人转、辽西皮影、辽西满族音乐、辽西吹打乐等,这些民俗音乐文化在辽西热土上逐渐生根。辽西民俗音乐是辽西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创造,同时它也反映人民群众文化艺术及日常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辽西民俗音乐世界里,我们会发现,有巨大影响力的民俗音乐都带有极其浓重的娱乐性质。二、辽西民俗音乐文化现状民俗音乐作为音乐群族里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如今多元文化共同开展的社会背景下,辽西民俗音乐文化正经历着历史的变迁,世代积淀下来的民俗文化正经历着洗礼和考验。现代民俗音乐的传播方式随着社会的开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民俗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也向多元化开展,民俗音乐文化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影响,相对应的民俗音乐也面临着传承、创新、开展的诸多困难。这些民俗音乐具有“农村的“地域的“乡土的音乐性质,在一般意义上,音乐与民俗有一种天然的亲缘关系,许多民俗活动离不开音乐。辽西的太平鼓,具体起源于哪朝哪代目前已经无从考证,不可否认,太平鼓传下来成为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辽西太平鼓没有正统的传承体系,大多是母女相承,无师自通。作为传统的民间文化遗产,辽西太平鼓已在社会上消沉多年,很多年轻人对此已经冷淡了,只有老年人说起太平鼓还如数家珍。在这些老人中,会太平鼓的太少,辽西太平鼓有濒临失传的危险。2021年,辽西太平鼓被列入辽宁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辽西高跷秧歌,据可考史料,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辽西高跷秧歌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价值,在当地及省内外有着广泛的群众影响。高跷的高度最低的有90厘米,依次升高,最高的可达240厘米,演员需坐在房檐上绑跷腿。辽西高蹺秧歌有自己独特的传承方式。一为家族传承,如大薛乡三屯村第一代传人朱秀峰1840年出生,传了五代;二为师徒传承,如营盘乡范屯村第一代传人朱有余1864年出生,传了四代;三为自然传承,由于辽西高跷秧歌深受群众喜爱,许多爱好者在不断观看演出中自学成才,成为新军。然而,随着一些老人的相继去世,辽西高跷秧歌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危险。辽西大鼓,被当地人称为大鼓书,流传于葫芦岛地区及锦州、朝阳,乃至相邻的河北省抚宁、青地一带,是群众喜闻乐见、以说唱为表演形式的曲艺品种。大鼓表演方便灵活,不受场地、时间、气候、灯光等条件限制。道具也简单,一把三弦,一面小鼓,一副竹板,一个醒木,一把扇子,文武场便已齐备。除了这些比拟有特色的之外,辽西的音乐文化还有满族秧歌、二人转、辽西唢呐等,依然留存至今。三、辽西民俗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开展辽西民俗音乐文化作为历史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俗音乐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就是“留住民俗文化的根。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从各个方面落实传承和开展工作。建立科学的民俗音乐文化工程,首先可以从立法角度,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其次,可以加强和宣传社会民俗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第三,成立专门的机构,对于民俗音乐文化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相关的研究中心,或者在校园内培养优秀传承人,弘扬民俗音乐文化。第四,举办民俗音乐文化节日,提高民俗音乐文化的知名度。总之,对于辽西民俗音乐文化的继承和保护,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和发扬,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参考文献:【1】张仃.中国民间艺术大观M.武汉: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6.【2】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21.【3】王伯男.戏剧博物馆与文脉传承J.戏剧艺术,20214.【4】严红青.民国以来的孝义影戏艺人调查研究D.山西大学,20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其它学术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