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课后思考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5967298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文地理课后思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课后思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人文地理课后思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绪论1. 名词:人文地理学:研究地表人文现象空间分布、发展变化及形成原因的科学2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一一横断学科。3 .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中的社会科学,它既有社会科学的特性,又有地理学的特点。人 文地理学的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一)社会性人文地理学具有很强的社会性,人类活动在地球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人文活动,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这些人文活动抽象成人文现象,从作为一门空间科学的地理科学本质出发,人文地理学只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的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所以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即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虽然人文现象受到其他诸多因素如自然环境, 技术条件等因素影响,但最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因素,其中社会生产 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社会性更突出地表现在历史性上,各类人文现象都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演变,离开了历史研究人文现象只能得到某个时期的片段,而不能从历史角度抽象出一般规律。(二)区域性人文地理学重在研究区域特性,从而得出不同区域的特征差异性,相似性,这正吻合了 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的空间分布这一事实。我们在学习人口迁移时, 会从国际人口迁移到国内人口迁移,在学习种族,民俗,民族时,划分不同的区域,探讨分布范围,界限,规律无 一离不开区域。其本质原因就是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区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区域 之间的联系以及他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三)综合性人文现象繁多复杂,彼此之间及它们与其它因素的联系错综复杂,这就是需要从综合的 角度,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整合, 它们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得出本质的一般规律,正因为这样,人文地理学的性质是一门横断学科,与其它一些研究地表人文要素的科学有密切关系4 .讨论人文地理学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i人文地理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认识活动,不仅具有科学认知的价值, 而且还能直接知道和参与社会实践。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和对社会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2、 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3、 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第 2 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1. 名词:形式文化: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功能文化区: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上的某种机能(机制)而组织起来的地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情感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这种自我意思除灾感情上有所反应外, 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 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 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接触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 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 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等级扩散:是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存在等级现象。刺激扩散:这是指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 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这种受某种文化现象的刺激作用,为适应当地情况,使改变后的该文化现象得以传播称刺激扩散。迁移扩散:人是文化的载体。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某种文化下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与其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文化整合:在一个文化体系中,各文化综合体,各综合体的文化特征在功能上形成协调2. 人地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中心课题和基础理论( P36)3. 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举例说明文化的迁移扩散与扩展扩散有何不同。扩展扩散的特点: 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由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 不同文化现象的扩散速度不同。迁移特征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的,比扩展扩散要快, 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即文化保持原汁原味(客家文化、中国饮食文化:色、香、味、火候);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区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 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 即空间上不连续,呈“点”状分布。第 3 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1. 说明人文地理的调查研究方法。1 地理社会调查 2 科技文献资料法3 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方法与新技术4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2. 说明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指的是该学科研究中采用并遵循的基本过程。 虽然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课题形式多种多样, 但基本阶段与一般的科学研究程序一样, 其典型模式是: 选择课题制定研究计划资料收集和整理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成果总结。一、确定研究课题二、制定研究计划: 1、立论依据与研究内容;3、经费预算的说明;2、研究基础与工作条件三、收集、整理资料 四、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五、分析研究六、研究总结,成果评审3. 请你拟定一个研究课题的题目,说明你的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第 4 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1. 名词:人口转变:是指由传统人口再生产类型(即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的过渡)人口容量:即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地理人种:地理条件对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有一定影响, 导致地理区范围内的人群具有一定共性, 这些人群称为地理人种民俗(民间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 (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利益禁忌等方面。)2. 试述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答:(一)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体、矿产资源。水是人类生存必要的物质条件之一,因此某些大河领域如长江、珠江、尼罗河、多瑙河等往往是人口密集的地区, 然而某些大河领域也并非如此, 如亚马孙河、刚果河领域却是人口不多或人口较稀少的地区。(二)社会经济因素: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经济活动方式、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是人口稠密的地区,如美国的东北部地区,日本的“三湾一海”地区。但是,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弁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例如,印度的人口密度比美国大,但其经济发展水平比美国低得多。因此,人口分布的疏密可作为判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参考指标之一(三)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一般情况下,开发较早、历史悠久的地区,人口较为密集,如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历史悠久 的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相比之下,开拓 历史较短的国家或地区,如澳大利亚等人口则较稀疏3. 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的未来影响。:人口对发展确有影响作用, 而且在特定条件下人口的作用会更突出, 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财富、政治势力、分配不公平、管理和组织不善、资源浪费以及军事活动等因素都在不同程 度上阻碍了发展,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以上因素产生的问题更加恶化,更激化了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不过,从正面来看,大量的人口带来了充足的人力资源的保证,可以大力发展相适应的产业,把人口的劣势转为优势,扬长避短。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 科技、思想和文化的 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导致人才和劳动力的外流。从迁入地来看, 综合环境的改善或者导致生态环境问题。4. 人为什么要迁移?(人口迁移的机制?)5. 举例说明地理人种的分类。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 美拉尼西亚 地理人种 密克罗尼西亚 地理人种波利尼西亚 地理 人种6. 简述民族的特征/简述民族的特征及分布。答、民族的特点:1、共同语言;2、共同的地域 ;3、共同经济生活;4、共同的心理素质。民族的分布区可分为形式分布区和机能分布区两种。形式分布区: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其民族形式分布区是一个 集中的、相连成片的地域,即地域上的聚居,主体所占的面积大、 人口多,占该人口较大比重,民族机能分布区:是指按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区。分散居住在其他民族形式分布区的少数民族分布区面积有大有小,面积大的可以称为民族省, 小的则可称为民族岛。(18)试说明世界和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O 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差异和地带上 的差异两个方面。(1)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2)人口分布的地带性差异水平地带上的差异垂直地带上的差异A 水平方向上:A)世界人口分布的中低纬指向; B)世界 人口分布的近海岸指向。B 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趋势:平原指向。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1、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 一),西北半壁人口极为稀疏;2、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3、人口的低地指向性7. 何谓民族的形式分布区?何谓民族机能分布区?民族的胆式分区是一个集中的井相连或片的地域.例邮汉旌-有叮方国居住存中国,2.2%徽居世牌谷地一15.何Ifl民族的机跳分布区? 民族的机能分布区是指福民族的聚居地域而建立的行段管理体制例如程国是一个多国限国减,为实行昆旗区嵯目泊在少数民族聚居 地区建立不同等级的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8. 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It中安氏联打如明特用士大杂居.小聚居.邦汉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少敏民族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和未北等边薪地区“9. 在文化景观中,民居、饮食、服饰最容易辨认,也最能反映民俗与环境的关系。试分别举例说明。”.在5cH盍现甲,民用、以黄,诙寿章茶闲的5.也干融比眠氏怡与“以取天茅.筑酊用早例晚明n.民居,比四川西部找族居住地区.梦春石头建造房子:地属山区.石材丰富“因黄土总原居住地区*利用黄土雄积层拖成的特殊结构 挖成玄洞.咏云南传族,利用竹子黄竦幸事,通虚竹槿.切饮食r南方人爱陶米:南方气候炎需二湿润,适合种植福亲“北方人立曰:北方干旱缺水,苣于种麦有关.国欲洲为代表的 西方以牛肉作为主要肉食1西欧气候是誓争沮狙而血般同曳由大陆东岸高.冬季苴集不套枯茏,仍保持境色.枸审就可以制赤意草动 格开始以羊为主,行目牛为主.肥酱工。淮国事北部内藏古地区的民族喜歌头戴皮帽身穿锦衣或兽皮Rt作的长袍.长褶和足蹴皮靴.我国西南和南方民族男子喜 就寻对尊应上衣.若辅度变大的长筋.把女击穿悟褶,径裙或百格痛.第5章农业的起源与发展1. 名词:观光农业: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观光农业(休 闲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 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 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 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主要是为城市居民服务的,分布在城市周围地区,以满足城市居民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为主2.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的农产口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所消费。这些人居住在城镇中,从事制造业、服务业和信息产业,所以,现代农业是商 品农业。从事现代农业人口比重低。从事现代农业的农场多依靠机械和现代科技成果, 所以从事现代农业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占比例比传统农业区低得多。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大,比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单位的规模大得多。 这是因为规模大的农场的获利比规模小的多, 所以这种趋势仍在增加。现代农业的生产往往与其它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具产品从原料、半成品到成品,从运输到成品包装和销售,也就是从农场生产的粮食到餐桌的食品形成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第 6 章工业的出现与工业区位1. 资源条件是如何影响工业企业的区位选择的?第 7 章聚落与城市化1. 名词: 城市:作为人口的集中地,是物质、能量、信息交流与转化的场所, 是复杂的社会经济产物。 地理学家认为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 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是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集中地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 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活动的过程, 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 城市地域2. 人类最早城市的出现与三次大分工之间的关系。(P196)3. 试述城市地域结构形成的动力(1)动力:有集聚力、离散力和摩擦力,集聚力就是向心力门向市中心集聚;离散力则是 向相反方向,使其转向郊区。集聚力:集聚力主要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城市提供了多而方便的服务和设施;它具 有社会条件方面的优势。城市的集聚力也不是无限的,当其作用发挥到一定程度时,也会走向反面。由于集聚吸引大量的人、大量的车流,结果造成人口过多、交通阻塞,这样便利的条件转为不方便,舒适的 环境由于车辆造成的空气污染变得对生活与健康不利。离散力;离散力是由下面两方面原因引起的。A、经济条件方面:原来城市中心的商业区由于在商业区周围原高级住宅区的富有阶级转到郊区后,营业额下降,其经济效益亦随之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原来集聚力形成繁荣的中心带来该地区的高地价、高工资、高消费,给中心地区造成高的成本与负担。B、社会条件方面:由于分散化过程,富有阶级转向郊区,市中心开始衰落,原来空出来的富有阶级居住区被低收入的人所填补。摩擦力:是阻碍产业、家庭产生集聚或扩散运动的力量。指各种各样的门槛,如自然地理 条件、技术设施条件、城市结构和生态环境等。由于集聚力、离散力、摩擦力相互作用,形成城市的地域结构。4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特征?5 .城市景观有哪些要素构成?第8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不要求)第9章宗教地理与宗教景观1.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区。第10章旅游地理1. 为什么旅游交通线路建设要充分考虑旅游者的空间行为规律与市场的空间关系?如何实现? (P296)2. 旅游交通的空间层次。3. 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4. 结合你所在地的一个旅游景点的开发,谈谈该旅游景点开发对本区域的影响。5. 什么是旅游“示范效应”?你对旅游“示范效应”有什么看法。第 11 章 政治与全球整治地理格局1. 名词:政治空间结构:政治空间结构是由政治地理单元中包括领土范围、边界、位置、形状和具有支配地位的中心性区域等空间要素有机结合组成的政治实力结构:政治势力结构是由诸如领土、自然条件、人口、军事、经济、科学技术、国民士气及政府能力等实力要素组成的政治整合: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 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国家权力(国力):是指一国为生存和发展而拥有的力量以及有效使用它的能力,又称综合国力或国力2. 国家的基本特征?第 12 章 人类行为与行为空间1. 名词: 地理物象:是指地理环境以及事物通过知觉、认知过程反映在人们头脑中的形象(映像)。它是知觉判断、地理优选以及决策行为形成的基础。 地理物象是人们对周围的地理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观察、 体验和了解而得到的具体形象, 它是通过稳定性思维而形成的行为空间:是指人们活动的地域疆界,它既包括人类直接活动空间范围, 也包括人们间接活动的空间范围。 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所经历的场所和通路,是人们通过直接的经验所了解的空间。 间接活动空间是指人们通过间接地交流所了解的空间范围2. 简述锚点理论的观点3. 人类迁移行为的空间特征。第 13 章 人文地理学面临的问题1.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的压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人口迅速增长对资源的压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主要体现在土地资源、 水资源、 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方面。1. 土地资源退化:人为造成的土地退化主要由于过渡放牧、森林砍伐、 不适当的农业利用造成的。 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得坡耕地土壤具有低产性状, 肥力下降。 人类农业活动的加强和过度的垦殖使可耕地土壤侵蚀问题日趋严重。 土地荒漠化改变了陆地表面的物理特征,破坏了地表辐射平衡,诱发气候和环境变化。2. 水资源短缺:世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导致水资源短缺。“淡水贵如油”现象从中东沙漠和干旱的非洲大陆扩展至欧洲、拉丁美洲、亚洲。大量超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地面沉降。为解决淡水不足,采取的限量供水、 提高水价使水的重复利用率提高。 局部地区的淡水资源紧张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引起地区冲突。3. 生物资源破坏严重:人口爆炸、工业污染、滥垦滥伐、过渡放牧、工矿城镇发展以及气候变化、水土流失、病虫害等因素对动植物环境的极大破坏。 世界森林的不断减少直接导致生物品种多样化的消失和物种的灭绝。4. 矿产资源消耗剧增:世界工业化速度的加快矿产资源的开采加速进行。 含碳矿物燃料的使用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导致酸雨。人口迅速增长所引起的环境问题有哪些?导致环境问题产生的因素:一是人类无限制的追求更高生活标准的欲望,二是环境为人类提供的物质基础的能力是有限的,三是自然环境对废弃物的降解能力和恢复自身平衡发展的调节能力的有限性。具体表现:1. 大城市的空气污染严重: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汽车的普及使排放的烟尘和有毒气体猛增。发展中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有较大幅度增加, 发达国家人均排放量略降但总量未减。 发达国家由于南北能源结构和消费方式不同故城市上空臭氧含量低。 拉丁美洲由于工业废料增多等因素使其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酸雨现象的普遍。2.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工业燃料排放二氧化碳的增多,对森林的破坏使其对碳循环的制约作用减弱, 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多。 人为因素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一日间降落倾盆大雨的天气现象在取代每年降雨量持续地增多的气候模式。 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一方面尽量节约或减少石化燃料的使用量, 提高燃烧热效率, 大力开发各种新能源改变能源结构。 另一方面必须控制和制止乱砍滥伐森林,大力植树造林。3. 臭氧层遭破坏:臭氧层遭到破坏将会导致地面紫外线辐射增加,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双目失明的患者增加, 使作为海洋生物食物链基础和二氧化碳吸收物的浮游生物大量减少,使许多粮食大量减产,加速聚合物的降解。保护臭氧层最有效方法是尽快停止生产使用氟氯烷烃类化合物和甲基溴。4. 水体污染加剧:河湖污染来自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降雨和冲刷将化肥、 农药及其他污染物冲入河流和各种水体, 空气降尘。 陆地水污染使生产生活用水遭到破坏和减少, 危及水生生物损害人类健康。海洋污染方面,工业排污的重金属元素、各种塑料制品、 开采石油和油轮的溢漏和排污、 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近海排放以及海湾倾斜垃圾。2. 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其具体含义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及其具体的含义。可持续发展概念最广泛的定义和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 人类应享有以与自然相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的权利, 并公平的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 求取发展的权利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上述核心思想的指导下的几层含义: 1、可持续发展突出强调的是发展。2、可持续发展认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互为因果。3、在环境保护方面每个人都享有正当的环境权利。 4、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5、加快环境保护新技术的研制和普及,并提高公众的环境意识。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本原则1. 公平原则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之间的公平、资源利用和环境利益的公平、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的多样性得到尊重。2. 持续性原则发展必须在环境所容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这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主旨。3. 需求原则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增长。这是与悲观论的本质区别。4. 和谐原则一方面是发展与自然协调,包括采取适当的人口政策,节约使用资源,保护环境;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在发展中的协调,治理环境和经济发展都要全球统一行动。 5.高效率原则尽可能提高效率, 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高效率发展。6. 质量升级原则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实现资源消耗最小、 环境污染最小、 整体效益最好的经济增长, 使原有环境更好,提高人类的生存环境水平3. 试以中国为例,说明不同区域的文化风格对不用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