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组建与运行调研

上传人:dream****gning 文档编号:45702230 上传时间:2021-12-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3.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组建与运行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城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组建与运行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城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组建与运行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的调查研究 定海区东海小学课题组 执笔人:陈国防调研时间:2007年10月2007年11月调研学校:东海小学 海山小学 廷佐小学 城东小学 定海小学 舟嵊小学 海滨小学 定海三中 定海五中 定海二中调研方法: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等。调研团队人员任务及分工姓名角 色大 体 分 工任务成果形式陈国防主持人总体设计调研过程,撰写指导性计划、示范性案例,搜集文献资料。建设校本教研文化制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有效性调查1、调查研究报告2、个案分析石意志成员(领导调查之一)将调研方案付诸教学过程,校本教研队伍组织形式(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及运行机制(校级领导管理、教研职能部门管理、教研组管理、课题组管理)的调研。完成阶段总结等跟踪教研和各项评价研究活动。1、查看资料2、案例3、数据统计袁君君成员(具体操作)校际的组织间及运行机制。针对校际间的合作、交流、沟通、辐射方面的研究。1、问卷调查2、数据统计庄丽丽成员(具体操作)建立健全教师教学研究制度重新调整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行为反思的研究的调研。1、座谈2、数据统计张金艳成员(具体操作)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改善教学行为的运行机制、运作模式和保障机制,构建激励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的调研。1、召开不同类型会议2、数据统计前 言为全面了解我城区中小学校本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的现状,总结有益做法和成功经验,找准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原因和研究对策。2007年10月-2007年11月我们先后对东海小学、海山小学、定海二中、定海五中等十所学校的校本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进行了调研。我们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座谈了解等形式,取得了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对学校校本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基本情况有了一个总的了解。我们以点带面,总结分析我区本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发展措施。一、目的和意义我区的校本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新的突破,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不同学校在推进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中的差异问题日益凸显出来,部分学校开展得有声有色,已经初步形成了新的机制、新的特色文化,也有一部分学校缺乏主动性、处于应付状态,这种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着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进一步推进。为此,我们组建了调查队伍,搜集广大一线教师对校本教研的意见、建议和典型案例,提供真实的、有价值的数据和第一手资料,对当前我区城区学校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的现状,特别是学校之间发展的差异进行了全面调查。宗旨在通过对部分学校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调查,把握学校差异的现状,同时作出相应的分析,最后提出缩小差异、实现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有助于加强合作、沟通、交流,同伴互助。校本教研有助于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发挥辐射作用。二、内容与方法1、本调研历时一个多月,调查人员由学校的行政人员和部分骨干教师组成。2、调查对象为我区中小学教师,包括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兼顾了调查对象的年龄、职称、教龄、任教学科、所在学校类型。3、本次调查主要涉及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教师校本教研评价制度研究,校本教研的组织管理形式和校本教研制度建设,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研究的调研。(2)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改善教学行为的运行机制、运作模式和保障机制,构建激励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性评价机制的调研。(3)校本教研队伍组织形式(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及运行机制(校级领导管理、教研职能部门管理、教研组管理、课题组管理)的调研。(4)加强集体备课,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整合群体优势的研究以及新课程背景下备课内容、备课形式创新的研究的调研。(5)建立健全教师教学研究制度重新调整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加强教学行为反思的研究的调研。(6)探索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模式;促进校本教研与联校教研互动互补,建构立体式的教科研工作网络,提高校本教研实效性的调研。4、调查中采用的第一种方式是问卷调查法。问卷由总项目组提供,共发出250份,收回有效卷230份,收回率92%。5、调查中采用的第二种方式是访谈法。调查人员依据课题组拟订的提纲,通过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个别访谈及集体座谈会等形式,对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骨干教师、教研组长等进行了8次访谈,其中校长7人次。6、调查中采用的第三种方式是文献分析法。资料主要来自于有关文件、研讨会材料汇编、自评报告及大量的学校经验总结等,共收集各类案例10余份。通过对收集到的典型个案比较、评议,对档案资料整理、分析,大大拓宽了调查研究人员的视野,开阔了思路,提升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7、调查遵循以下步骤进行研究,螺旋式加深、循环往复上述过程,研究者对阶段性研究进行滚动式反思。调研组领导机构专家及调研组(一)了解理论发现问题界定问题诊断原因专家及调研组(四)协助归因收集材料撰写案例实践与评估规范要求专家及调研组(二)提出报告分析与反思提供指导专家及调研组(三)规范格式促进反思专家及调研(六)专家及调研组(五) 三、调查与分析(一)调查结果总体分析1、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在学校层面的运行状况从对我区10所中小学的调查结果看,校长大多非常支持、鼓励教师进行校本教研,但经费、行动投入不足。可见,“校本教研”的理念要付诸实施需要校长的魄力和决心。教师在“参与教学研究的主要困难”中,71%的选择“缺少外出学习机会”;有5%的选择“时间不够”,但有教师说“只要教师有研究的方法、经验、兴趣和信心,了解了别人的成功经验,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可见,学校多给教师提供学习的机会是教师的心愿,也是做好校本教研的重要保障。2、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在教导处(教科室)层面的运行状况 教科处(室)是校长和一线教师的纽带,被调查的10所学校中,教师认可“本校教导处(室)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学校有3所,约占30%;认可“本校教导处(室)领导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的有5所,约占50%。有教师说“教科室是专门为校本教研作秀的部门”。在回答“校本教研活动内容一般由谁提出”这一问题时,48%的教师选择“学科教研组长”,29%的教师选择“教导、教科主任”,当然,各校有各校的教研活动模式或规定,但由此也可从总体上看出,教科室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运行中的组织、引领作用有待加强。3、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在教研组(含备课组)层面的运行状况教研组、备课组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和提高教师水平的基层组织。调查结果表明:目前几乎所有学校都有定期举行各科教研活动的规定,但是教师参与的质量与热情有待提高,坦诚、合作的教研文化亟待形成。结果还表明:教师的集体教研活动能被多数教师认可,并能帮助教师提高,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教研活动的方式、内容和过程,如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开展跨学科教研等。4、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在教师个人层面的运行状况在被调查的有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中,认为“本人已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的有63%,1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中,认为“本人已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的有71%,而有87%的教龄低于10年的年轻教师认为自己形成教学反思的习惯,看来年轻教师经验虽少,但善于学习和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强有力的生力军。更多教师对个人专业成长道路中“专家指导”抱有较高期待,而忽视了身边最便捷的资源“同伴研讨”,教师合作研究的意识不强,同时对“自主研究”缺少信心。5、校外督促对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及运行的影响状况在参与调查的250位教师中,有17%的教师认为“本市区教研员对本校教师教研工作指导得力”,教师们对“最欢迎的市区教研活动形式”的选择出现校际不同:如办学条件、师资力量较好的学校56%的教师选择“指导课题研究”,23%的教师选择“教学观摩课”;一般学校教师选择的两项结果的比例则与此相反。但总体上选择“教学评比”与“教研员来校听课、评课”的很少。说明教师认为教研室组织的评比、指导活动意义不大,教师对教研员有更高的希冀与要求。总的看来,教师对个人专业成长道路中的“专家指导”抱有较高期待,而只有46%的学校能与教研部门保持合作、研究。同时,教师们期待专家能“参与”到他们的课堂与研究中来,渴望有较高层次的理论引领课堂教学实践水平的提升。(二)调查结果具体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学校推进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依据对六项内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可将调查学校分为A、B、C三类。A类学校的特点是能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形成了一定特色,并初步形成一些能上升为制度层面的经验;B类学校的特点是能积极开展校本研修活动,但缺少活动创新,研修活动尚未形成特色;C类学校的特点是行动不力、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成效不明显。1A类学校的特征及分析A类学校3所,占被调查数的30%,它们中既有省百强名校,市示范校,又有地处城郊结合学校,师资、生源相对薄弱的普通校,其共性是能立足校情,找准突破口,扎扎实实开展校本研修,并探索制度创新,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案例1 城区某中学:建立校本研修的有效运行机制该校是一所省百强名校,二期课改学校。校长作为校本研修的第一责任人,具有强烈的“以师为本”意识,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关键“软件”来抓,努力建立研修一体的长效机制,着重抓了三个支撑点:一是目标引领,突出校本教研重点。即结合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围绕“教学生三年,为学生想三十年,为民族想三百年”的办学理念,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为重点。二是加强管理,精心实施校本教研。即以学校的行政组织结构为基本外壳, 借鉴当代学习型组织的先进管理理论,建立三级(决策层面、组织层面、实施层面)管理网络机制和运作模式,通过目标、规划、制度、经费、评估等手段,营造学习氛围,保障研修实施。三是突出主体,发挥教研组整体功能。以解决二期课改中教育教学的实际问题为重点,以教研组为重要阵地,以课例为载体的行动教育为主要形式,同伴互助,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借助外部专业支持,开展各类教学研修活动。由于管理到位,学校的校本研修组织建设与运行机制引发了教师“连锁反应”。教师成为研究者,提高了针对问题进行教学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了同伴之间合作互助的氛围,实践反思已成为老师们的行为方式和教学常规,促进了学习型教研组的建设,提升了教师群体的教学智慧,促进了学校文化的建设。案例2 城区某小学 营造非正式的研修合作小组共营小组,小组共赢该校在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中,由志同道合的教师自由组合起来的非正式组织“合作共营小组”。他们齐心协力共同扎营在教育第一线,努力营造和谐互助的氛围,齐心经营共同的教育理想,尽情地发展各自的专长,赢得彼此的友谊,赢得前进的动力,赢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张金艳、孙芝琴、石意志、袁莉莉等这四个年龄相近的语文教师组成的“FZ”合作组就是其中一支(这个名字是“发展”的拼音打头字母)。最年轻的石意志老师多才多艺,创意不断;亲切的张金艳老师很能贴近孩子,帮助孩子;石意志老师和袁莉莉老师都兼任教导处工作,但是她们始终以一线教师的姿态和踏实工作作风带动着每一位组员努力工作。她们四个年龄相近的教师对待工作都有着高涨的热情和认真的态度,彼此之间没有鸿沟,没有隔阂,也没有等级之分;同时又各有所长音乐、美术、朗诵、演讲、舞蹈。互补的特长使她们把语文与形象艺术、语文与表演艺术、语文与音乐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为学生设计并组织开展喜闻乐见的学科活动。她们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在教育学生的问题上也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那就是一切为了学生。在彼此的真诚互助中,她们深深体会到,共营就是共同营造,共同经营,共同前进,共营就能发展,共营就会共赢。案例3 城区某小学:青年教师成长经历痛并快乐着该学校在推进校本研修制度建设中积极探索多种行动模式,例如“三阶段两反思”由“一人主承担(上课)”变式为“多人合作(多人轮流上试验课)”,极大提高组内每位教师的教研参与度,一起修改教案,一起改进教学方式,一起完善教学过程,畅所欲言,毫无保留,这样不仅促进优化教学,而且也能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多人合作”也能一定程度分解“一人主承担”课例研究带给教师的巨大压力,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发挥校本研修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作用。一位青年语文教师这样描述她的感受:在行动教育中,我深刻感受到其过程伴随着“痛并快乐着”自我解剖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成功是令人愉快的。经过一年来的实践,自己的成长确实很快,渐渐的我喜欢上了这种自主教育,也主动地参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我希望自己能尽快的成长为一个会学习、勤思考、善总结的教师。由于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该校在推进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中成效显著。尽管A类学校能积极组织以“实践反思”为主要特征的校本研修活动,并且富有本校特色,但是活动的有效性、针对性还需提高(缺少中心),例如有一位校本研修活动比较有特色学校的语文教师描述她参与教研的感受:(提问:“整个流程中你觉得哪个环节最困难?”),“每次解决了一个不足,又在下一节课中会冒出其他的问题,最困难的是在落笔时,洋洋洒洒地总好像是在汇报过程,说到底自己心里常常不知道写什么好。”因此有效的校本研修组织建设和运行机制应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研修活动( 课题研究形态),这就需要教师能自觉针对自己亟需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开展行动研究,但是目前的教研活动与有意识的课题研究形态还有一段距离。2B类学校的特征及分析B类学校5所,占被调查数的50% ,它们一般表现为能根据本区推进校本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的工作精神和要求,比较重视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定期开展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在教研组、备课组层面开展实践性的研究活动。例如这类学校一般会有计划地安排若干项研修活动,包括聘请专家讲座、学科教研员引领教师开展课例研究(专业引领伙伴合作行为跟进)等。这对促进教师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案例4 城区某中学:积极构建多层次的专业引领资源该校非常重视对校本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促进教师成长的作用,学校积极拓宽专业引领资源,努力提升校本研修的质量。该校以科学组为点,主动邀请市区教研员来校引领青年教师的研修活动。在这些专家的指导下,科学组以教学情境中发生的问题为重点开展研讨活动听课、说课、评课,实践反思,通过同伴互助,缩短了教师的适应期,加快了成长期,有效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不断学习提高,成就事业的学习化组织,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在全区进行交流。案例5 在调研某小学中,我们曾与B类学校的一位老师座谈教研活动情况:“请问某老师, 你们备课组一共有几位老师?”“4位。”“平时有没有时间聚在一起集体备备课?”“每周有固定的两节课时间,教导处安排的。”“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段时间,大家做些什么?”“一般是先从一个单元里选出一篇课文,互相议一议,下次活动时一个人先上,上完课总结一下优、缺点,接着上第二轮,然后是第三轮,教导处要求每个月有这样的一个循环,学期末交一份课例。几个备课组都是这样的。”“谁先上谁后上,次序上有讲究吗?”“组长要么打头炮,要么压阵,其他人无所谓。”这类活动只是机械模仿校本研修活动形式,说明教师没有明白校本研修运行机制的特征和意义。案例6 在某中学调研中,一位B类学校的英语教师这样跟我们交流她们组的活动情况:“你们组开展校本研修了吗?”“经常开展!”“那主要内容是什么呢?”“我们经常一起讨论教材”“还有其他活动内容吗?”“有呀,例如本学期我们组为了参加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已经试讲两次了,每次试讲,我们全组一起听课,然后评课,最后写一篇课例就行了” 部分教研组将课例研究与传统的参与教学评比的准备过程等同起来,因此这类活动虽有实践反思和伙伴互助,但是只是形式上的模仿而已,不能很好发挥校本研修促进教师在行动中成长的作用。B类学校的校本研修虽然也搞得轰轰烈烈,但是未能与具体校情相结合,似乎局限于几堂课的研究,满足于写出几份案例,操作上以实践现成的模式为主,缺少多元化与原创性,在推进校本教研制度的建设与运行机制上力度与深度均显不足,主要停留于研修模式的实践形态。3C类学校的特征及分析C类学校有2所,占被调查数的20% 。这类学校尽管也把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和运行机制作为学校的主要工作之一列入工作计划,但由于主、客观双方面的原因,缺乏明确有力的实行措施,使之形同虚设,流于纸面(无校本研修活动形态)。例如教研活动停留在完成一些常规工作,虽有问题讨论,也基本局限于疑难知识点的分析,而没有上升到如何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等教育思想与方法的探讨,因此教师对校本教研是“只闻其声,置身度外”。 在课改全面推进的今天,学校应清醒地意识到:不能再期待通过几场报告、几本书籍、几次培训来帮助教师解决课改中遇到的问题;而应变革教师学习方式、研究方式、培训方式,使教师养成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的新型职业生活方式,才能有效促进新课程的实施。四、对策与建议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看到校本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在促进我区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校发展方面起到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学校之间工作推进的差异尤其突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如下对策:1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区教研部门和各类学校在缩小差异方面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充分运用教育督导、专项调研等方法进行过程监控,并责成有关职能科室会同区教育部门就教师专业化程度、课堂教学水平等制订相应标准,作为考核学校和校长的重要内容之一,还应在整合专业引领力量、提供研究经费、硬件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区教研部门是区域校本研修制度建设的专业支持中心,应全面整合教研、师训、科研、德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情报资料中心等专业科室力量,与学校校长和教师组成合作伙伴,共同探索、实践和概括符合我区不同类型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还应广泛收集、积累在校本研修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过程中生成的案例、经验、成果,进行科学而深入地分析、概括,并通过现场研讨、观摩展示、课程培训、经验交流、出版专辑等形式面上辐射、有效推广。学校应着眼于本校实际,从提升品牌、改变薄弱学校、教师迅速成长等方面明确发展目标,逐步形成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学校教学运作机制,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2探索多种形式的专业引领运行机制和运作模式建立校内专业引领制度。学校应充分发挥学校内部的教育智慧,鼓励有一定的专业意识、专业水平、专业精神和专业威望的教师主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工作推进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养一批骨干教师,充实校本研究的基本力量,储备后续资源。挖掘区域专业引领力量。学校应重视与兄弟学校的合作、交流,尤其单班年级的小学校及体、音、美、社会、科学等小学科的教师,应改变孤立无援、单兵作战的研究状况,参加跨校的研究团队,相互切磋,共同成长。学校要主动争取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研员的指导和服务,这是学校校本教研中一支不可替代的、可以充分依赖的专业支持力量。 利用区外专家引领资源。建立与市区内外教研部门和教育学术团体的合作研究制度,经常邀请教育教学专业研究人员、专家、名校校长、优秀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校为老师们析疑解惑,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重视发挥理论引领作用。为不断提升校本教研的质量和品位,还应注意发挥网络、音像、图书资料的作用,实现理论引领。补充图书、资料资源,运用“校校通”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网上下载资料,组织教师观看课改光盘,满足教师的学习需求,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引导老师 “把理论内化为理念,把理念转化为实践,把实践内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效益”。 3构建校本教研的组织建设及运行机制的有效策略(1)学校方面。学校是建立校本教研组织建设制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前沿阵地。学校策略主要体现在:要不断实现学校教研管理的制度创新。要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和逐步完善相应制度,并通过配套措施加以落实。不断优化教研活动的模式。校本教研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优化校本教研的有效模式,要研究探索和综合应用各种成型的模式,并恰当地将其予以校本化改造,不断创造出符合本校个性特征的新型教研模式。不断强化科研带动的策略。积极培育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组织教师把教学中遇到的向题和成功的经验转化为课题进行研究,还要积极争取在上级科研部门和学术组织立项;要将研究过程与校本教研活动有机整合,协同运作,将研究成果进行校本化加工,进而推广到教师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校本教研的支撑条件。校长要加强领导,身体力行。学校要整合各科家面力量,要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保障,要建立校本教研的激励机制,以激发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教师方面。教师是校本教研活动的主体,要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并进行自主的学习和研究。教师要制定并逐步完善个人成长的计划,并制定具体的行为要点。教师要不断丰富反思教学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提高反思能力,优化反思策略:教师要有适合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和实践,并注意积累和阶段的总结。教师要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式方法,并在校本教研和教学实践中逐步加以完善,形成有个性特征的教学风格。教师之间要经常而有效地互通信息、交流体会、相互切磋、分享经验,要建立合作攻关的同伴互助组织,充分发挥个性特长和团队精神,在分工协作、互动共生中创造优秀的教研成果。通过以上调查和分析,已大致勾勒出目前我区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推进过程中学校差异的现状,其中的一些思考极为肤浅,对调查中反映的问题的评价有的来自直觉,过多地借助于案例描述、缺少数据分析也似乎降低了调查报告的科学性。但我们认为,目前关于校本教研模式、内容及理论方面的介绍很多,但真正落实在微观操作层面的介绍还显单薄,有特色的案例或许更有说服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 > 销售管理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