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测评(A)(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1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作坊/著作劈叉/劈账玩弄/弄堂穴居野处/大处着眼B.漂泊/漂白绿化/绿林粘液/粘贴熏陶渐染/防微杜渐C.撒网/撒种头晕/血晕颜色/色酒载歌载舞/怨声载道D.落套/落枕圈养/圈点驻扎/扎营涂脂抹粉/转弯抹角解析:A项,zu/zu,p,nng/lng,ch/ch;B项,pio/pio,l/l,nin/zhn,jin/jin;C项,s/s,yn/yn,s/shi,zi;D项,lu/lo,jun/qun,zh,m/m。答案:B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A.君子生非异也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D.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解析:A项,“生”通“性”;B项,“有”通“又”;C项,“受”通“授”。答案:D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今之众人(一般的人)B.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录取了人才)C.小学而大遗(在小的方面学习)无贵无贱(无论,不分)D.视之如寇雠(坏人)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后来的时代)解析:D项,寇雠:强盗,仇敌。答案: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针对“三农”问题,全国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分赴东北三省等地,与全国13个产粮大省的政协联合调研,提出了对于拉动农村消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粮食生产的建议。B.“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更美好”就体现在一座城市的管理者能够立足城市自身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不断提升城市品位,让百姓真切感受到城市环境日益优美,城市形象日渐改善,城市生活日益便利,市民素质不断提高。C.一个在你面前战战兢兢、低眉顺眼、小心翼翼地与你交谈的人,总比一个人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甚至飞扬跋扈地与你交谈要舒服得多。D.科学家们建议每人每天的卡路里总摄入量当中糖所占比例最好不要超过25%,因为大量实验表明,低于这个标准的食物不会给人的身体带来明显的变化。解析:A项,介词使用不当,把“对于”改为“关于”;语序不当,应为“稳定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B项,成分残缺,在“人文资源”后加上“的特点”。C项,搭配不当,“人”不能比“交谈”舒服得多。答案:D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7题。墨家刹那辉煌之后为何在历史上失踪了?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我们现在还能从文本上大致了解墨家的思想体系,但它已经只是一块思想化石,它在现实生活中已完全没有影响力。作为一个历史事实,墨家消亡的原因是什么?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就外因看,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可能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约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固然是墨家不易为人接受的重要原因,但这一点尚不足以解释一切,因为在禁欲主义方面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佛教,至今依然是中国的第一大宗教。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治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虽然墨家可能只有一腔热血,没有政治野心,但专制君主最怕的恰恰不是贪婪的小人,而是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圣贤君子。对于君主而言,可怕的不是有造反的野心,而是有造反的能力。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所以,作为有组织的墨家必然只能存在于列国时代,那时还没有形成四海为家的大一统,列国君主面临的最大危险是身边的敌国,对自己治下的百姓自然要松弛许多。而释、道二教虽有组织,但因其强烈的出世倾向而稍可见容于世。释、道二教不似基督教,它们一方面有遁世色彩,另一方面却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即便世俗统治残暴无道,臣民也应逆来顺受。正由于释、道二教没有什么威胁性,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安邦定国,所以才不致像墨家一样过早衰亡。(选自人民网“文史频道”,有删改)5下列有关“墨家”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先秦时期,墨家和儒、道、法一样,都有很大的影响;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就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B.墨家思想对现实生活已经没有影响力,只是停留在书本上,所以作者认为它不过是一块思想化石。C.墨家如果能给信徒提供某种形而下的物质动机,或者给信徒提供某种形而上的精神慰藉,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就不会消亡。D.墨家认为做人要有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要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还提倡禁欲,强调严格的纪律。解析:C项,“就不会消亡”说法太肯定,原文“庶几方可免于沦亡”更有余地。答案:C6.下列对墨家消亡的内在原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墨家要求信徒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其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不易为人接受。B.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尤其是西汉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墨家处于一个极为不利的历史环境中。C.墨家学派是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但又不像释、道二教那样有出世倾向,这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D.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没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对那种没有坚定信仰的信徒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解析:B项,属于外因,不是“内在原因”,不符合题干要求。答案:B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家在先秦时期就是影响很大的学说,在秦汉之后更是成为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但它和墨家不同,没有自己的组织。B.法家也没有自己的组织,并且在舆论上还不大受好评,实际上却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C.佛教是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在禁欲主义方面比墨家有过之而无不及,虽有遁世色彩,但另一方面又教人顺从世俗政权。D.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因而道家学说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解析:D项,偷换概念,强加因果。“道教”是晚起的一种宗教,和先秦的“道家”并不能完全等同。道教没有禁欲规定,与“道家学说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没有因果关系。答案:D三、课内文言文阅读(14分)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811题。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居处,处于地位或状况B.亦犹夫人之情也夫:那C.某业所就业:家业,产业D.曾不惨然曾:竟然解析:B项,夫:凡,所有的。答案:B9.下列六句,编为四组,是“后之君主把天下作为私产”的表现的一组是()(3分)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A.B.C.D.解析:是作者由“后之君主把天下作为私产”的表现得出的结论。答案:A10.下列关于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段主要说明了这样几个问题:古时候人的本性怎样呢?为什么会产生君主呢?君主的职分是什么呢?B.作者假托古之帝王是放弃自私自利而为天下兴利除害的人,其主旨在于托古贬今。在选文中,作者已提出了全文的主旨: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C.“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说明作者认为几个古人禅让君位是出于“好逸恶劳”,从而赞扬了“后之为人君者”是勤劳做事的,并没有完全否定他们。D.第三段中,作者处处以古为鉴,指出后之君主为天下大害的实质。作者这样明确指出君主不应视天下为私有财产,是从反面补充说明君主的职分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除害的道理。解析:C项,作者把“好逸恶劳”归结为人所共有的本性,这是一种错误的“人性论”的观点。但是作者的意图是在通过这几个古人禅让君位的例证,说明“人君”是“义务”而不是“专利”,更不是什么个人的“产业”和“花息”。这并不是对“后之为人君者”的肯定。答案:C1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1)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2)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答案:(1)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2)汉高祖所说的“我做的事情所得到的成果,跟二哥比哪一个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四、课外文言文阅读(14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15题。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才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才能,亦未必尽知之也。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才能多:赞美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C.处穷达,临祸福穷:困窘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解析:B项,贷:借出,借给。答案:B13.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3分)A.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B.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C.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D.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解析:A项,不是直接表现“博学”;B项,不能表现师鲁“敢为”;D项,两句均与题干要求不符。答案:C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主要是因为他有才能。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解析:“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这一说法错。答案:C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答案:(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参考译文:师鲁,河南人,姓尹,名洙。可是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世上了解师鲁的人,有的推崇他的文学才能,有的佩服他看问题有见解,有的赞美他的才干。至于说到他的忠义之节,无论处在逆境或顺境,面临灾祸或喜庆,都无愧于古时君子之风,然而天下称师鲁的人未必全部知道这些。师鲁写文章,简洁而有章法。博学强记,知晓今古,在春秋上有专长。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不随便停止而胡乱听从别人的意见,而人们也很少能超过他。遇事无论难易,敢作敢当,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师鲁年少时考中进士,做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调任山南东道掌书记,做伊阳县知县。王文康公荐举他的才能,皇帝召见面试后,担任馆阁校勘,又调任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被贬到饶州,谏官、御史不肯替范公说话。师鲁上书,说范仲淹是他的师友,希望能够一同被贬。师鲁被贬监管郢州酒税,又调往唐州。遇到父亲去世,守孝期满,又担任太子中允,做河南知县。西夏赵元昊造反,陕西一带兴兵作战,大将葛怀敏上奏朝廷,起复师鲁担任经略判官。以后众将在好水打了败仗,韩公被贬官做秦州知州,师鲁也调往濠州任通判。过了很久,韩公上奏朝廷,师鲁又到秦州做通判。又调泾州任知州,渭州任知州,兼任泾原路经略部署一职。又到潞州任知州,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潞州人至今思念他。累官升至起居舍人,掌管龙图阁。师鲁在天下太平时,唯独喜欢谈论兵事,写了叙燕息戍两篇文章流行于世。他主张的军事备战的主张,叙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全是当时利害所在。又想训练土兵代替戍守的士卒,来减少边境的开支,以此作为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都未能施行。等到元昊臣服,西部边兵解除戒备,师鲁也离开现职,他的言论主张也得罪了一些权臣。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称赞师鲁的人,对于师鲁的才能,也未必全部了解。开始的时候,师鲁在渭州任职,有违背他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在这之后一些官吏到京师,向朝廷上书控告师鲁把公家的钱借予部将,师鲁被贬做崇信军节度副使,又调职监管均州酒税。有病,缺少医药,抬到南阳求医。病好了,依着几案坐着,看到幼子在眼前,也没有疼爱的表情,和宾客谈话,最终不涉及他的私情。享年四十六去世。五、语言表达(11分)16.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句式协调。(5分)是的,我平凡,但无须以你的深沉俯视我,(1),要看的也不是你尊贵的容颜,而是山的雄奇天的高远。是的,我平凡,但无须以你的深刻轻视我,即便我聆听什么,(2)。是的,我平凡,但无须以你的崇高揶揄我,即便我向往什么,也永不会是你的空中楼阁,而是泥土的芬芳晨曦的灿烂。解析:答题时要注意分析前后句的关系,此题前句是“即便”,后句是“也不”的形式,是一个让步复句。(1)句后面的是“看”,前面是你“俯视”,后面应该是“仰视”,(2)句前面是“听”,后面也应是“听”,写出“听”的内容,要和前面的“山的雄奇天的高远”对应。答案:示例(1)即便我仰视什么(2)要听的也不是你空洞的大话,而是林涛的喧响海洋的呼喊17.仿照例句,另选两个英文字母写两个有意蕴的句子。(6分)例句:A,是一座金字塔,是进取。青春永远要争第一,不做第二。解析:解答时要注意题干的要求和例句的特点。本题写英文字母及其意蕴,可结合英文字母的外在特点发挥想象和联想,运用例句的修辞和句式特点仿写即可。答案:示例B,是一面旗帜,是理想。青春的目标,就是奔跑中的一面风中的旗帜。E,是书架,是智慧。青春应以书为伴,没有书的青春是不开的花。D,是一把竖琴,是快乐。青春没有理由不快乐,青春是一眼忘忧泉。X,是红叉,是错误。青春不可能没有错误,认识错误,就能收获正确。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位攀登者和他的向导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了世界之巅的珠穆朗玛峰,在此之前,世界上没有人到过这样的高度。世界之巅与他们只有短短的两米,其中一个人只要向前跨几步就可以成为这个世界的第一,而这几步,对于谁来说都易如反掌。这时,这位从新西兰来的攀登者希拉里却将这个珍贵的机会让给了当地向导丹增。身居都市的希拉里知道这几步对于自己的意义,他最大的理想甚至是活着的最大希望就是能够第一个登上顶峰。但在巅峰前的几步,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而把这个机会让给了身居此地的夏尔巴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答案:写作提示这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分析构思。(1)尽管没有人要求希拉里让给丹增,但他还是做了,因为他认为“只有和珠峰朝夕相处的夏尔巴人才有资格第一个登上珠峰”,可见,他这一行为是战胜自己欲望之后的自觉行为,他战胜了自己的欲望,遵从了自己的内心,此时此刻,他的境界得以升华。所以,我们可以写“战胜欲望”“遵从心灵”等话题。(2)丹增是个向导,在许多人的眼中,他只是个服务者,是个配角,但在希拉里的眼中,他是一个与珠峰朝夕相处的人,希拉里此举,表达的是对珠峰及夏尔巴人的一种尊重。他将珠峰看作一个值得崇敬的生命,爱屋及乌,也因此尊重与珠峰朝夕相处的人。他谦让的背后,是对自然、对他人的尊重。所以,我们可写“尊重”“平等”等话题。例文:雪山般的情怀珠穆朗玛,巍峨挺立,圣洁而崇高。人们记住了英国登山家罗伯特一句掷地有声的“因为山在那里”,记住了“藏族队”集体登临14座八千米山峰的传奇往事,更记住了希拉里登顶时克制私欲彰显出的雪山般的情怀。犹记得希拉里逝世时,新西兰举国悼念。所悼者不仅在于登临珠峰的伟业,更在于他一生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那是如冰雪般纯洁的心灵,是如山般伟岸的人格,那即是雪山般的情怀。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凡争强好胜、数数然追名逐利者,有几人能不被时间的波涛冲洗得了无痕迹?拼搏不止并不难,难的是在义与利的抉择关口停下自己的步伐。面对自己曾苦心追逐的成功,面对一去将不返的机遇,谁能在义与利的天平上依然撤去关乎名利的砝码?只有情怀如雪山的君子,才能恪守住道义。以失去的利禄功名,换取人生千古的无悔。在攀登人生的最高峰中,一段段往事为我们留下一个个伟岸的背影:历尽千辛万苦助齐桓公即位的鲍叔牙,将相位让给了贤才管仲;吴国的始祖太伯,为了将王位让给贤能的弟弟千里远遁,断发文身;东汉末年割据徐州的陶谦,屡次欲将自己的土地、军队让与刘备。相位也好,王位也罢,更多的是无数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谋夺。而这些高风亮节的礼让令一切利欲熏心者相形见绌。而当一切宏图伟业风流人物都归于沉寂后,他们雪山般的情怀却依然被人们传颂。名利终究会灰飞烟灭,只有崇高的道德才能照耀永恒。追寻一方高远的净土,在此刻似乎不那么容易。据称珠峰早已受到人类活动的污染,那我们心灵的高地又如何纯净?某知名文学奖项评审中,道貌岸然的官员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搅得铜臭熏天;各种争先争优评比中,面子工程和群众演员早已数见不鲜;象牙塔中的钻之弥坚,充斥着剪刀加糨糊式的批量生产。难道真是因为全球变暖,雪山情怀也将消融殆尽吗?呜呼哀哉!请留下一片高洁的净土吧,莫让我们的精神家园漂泊无依!雪峰巍巍,千里冰洁。映一缕孤光,照我表里澄澈。仰止行止,铸我情怀如雪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