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报告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4255206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36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浓溪镇红色、牛尾村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区?镇?等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报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区分局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 ?市国土资源局?区分局编制日期:二六年十月二十日1?区?镇?等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土 地 开 发 整 理 项 目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项目名称:?区?镇?等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项目申报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区分局项目负责人:项目可行性研究承担单位:?市国土资源局?区分局可行性研究负责人:可行性编制人:联系方式:电 话:通讯地址:?市国土资源局?区分局邮政编码: 二六年十月目录1 总论11.1项目背景11.2 项目概要62 项目区概况72.1 自然条件72.2资源条件82.3 社会经济状况92.4 土地利用现状102.5 基础设施条件132.6 农业生产状况及农田基础设施状况143 项目分析143.1 项目合法性分析143.2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153.3 提高耕地质量措施分析173.4 水土资源平衡分析173.5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193.6 土地适应性评价213.7公众参与分析224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234.1 规划依据234.2 规划方案比选234.3 推荐方案总体布局244.4 建设内容和标准254.5 节水措施说明275 土地权属调整方案285.1 土地权属及利用现状报告285.2 权属调整范围285.3 权属调整程序296 项目建设组织管理306.1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306.2 项目实施进度316.3 项目实施过程控制措施316.4 项目建后运行管护方案347 投资估算357.1 投资估算依据357.2 投资估算编制说明357.3 投资估算费用构成388 效益评估418.1 社会效益评价418.2 生态环境效益评价428.3 经济效益评价429 风险分析439.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439.2 风险程度分析449.3 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4410 可行性研究结论与建议4510.1 结论4510.2 建议4511 附表45491 总论1. 1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区?镇?等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1.1.2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情况单位名称 ?市国土资源局?区分局法人代表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1.1.3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1.3.1 国家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省实施办法1.1.3.2 国土资源部行政规章及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关于设立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区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50号)关于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58号)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282号)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土资发2000316号)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土资发200141号)关于印发的通知(国土资财200141号)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财务管理办法(财政部、国土资源部财建2001330号)1.1.3.3 有关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试行)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SL729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泵站设计规范(GB/T502659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I6453.116453.61996)村镇建设用地定额指标?省坡改梯工程技术标准1.1.3.4 地方规划及资源报告?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市?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市?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市?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区浅丘带坝农业区域开发规划报告?市?区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市?区“十一五”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工程规划报告?市?区改造开发低产林地规划报告?市?区农业气候区划报告?市?区综合农业区划报告?市?区土壤区划报告?市?区农业机械化区划?市?区水利区划?市?区种植业区划1.1.3.5 其它资料?县志?区国民经济统计年鉴2005?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区与项目有关行政职能部门文件 项目区实地调查资料1.1.4 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土地整理是提高土地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和手段,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的重要保障。土地整理不仅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对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也具有重要意义。?区是全省农业大区、全国的商品粮基地,人口多,耕地少是我区的基本区情。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和省、市重点工程?高速公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240KW火电厂、襄渝铁路复线?段、?工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在我区相继建设、投入使用,以及全区道路“村村通”和小城镇建设等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同时,每年的自然灾害等也使大量的耕地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任务十分严峻。为此,千方百计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尽最大努力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成为我们紧迫、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区?镇?等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全面规划,严格管理,保护、开发土地资源”之规定,依据?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市?区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标准,按“先易后难,生态优先,综合效益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申报的,拟申报为2007年市立土地整理占补项目。?镇?等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区,具有良好的光、热、水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交通方便,种植适宜性广,具有较大的整理价值。项目区所在地?镇是我区农业规划重点发展经济带,也是粮食主产区。区内基本农田共277.23公顷,占整理面积的62.73%,所占比例较大,但耕地质量较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通过整理,完善农田水利和交通道路设施,加强未利用地的开发整理,可增加耕地面积,改善耕地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同时,该镇土地整理带动基本农田质量的提高,对推动全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通过对项目区的整理:(1) 可以促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随着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当地非农建设对耕地的需求量日渐增加,耕地总量保持动态平衡的难度不断加大。因此,有必要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全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2) 可以缓解人地矛盾,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由于执行国家生态退耕的政策和国家经济建设占用,全区耕地逐步减少和人口渐增,使当地人口和土地逆向发展的形势日趋严峻。人多地少的矛盾直接制约着全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可以防治水土流失,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项目区坡耕地由于缺乏生态保护和蓄水措施,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原有水利设施配套不全,造成部分土地耕作条件恶化,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降低。通过土地整理,科学规划,合理配置田、水、路、林等基础设施,实现地块的规划化、标准化,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1.1.5 项目预期目标1.1.5.1 合并地块、平整土地,实施坡改梯工程,开发未利用地,将增加有效耕地的面积;1.1.5.2 通过田、水、路、林、村综合治理,重新调整土地利用布局,理顺农田的排灌水系,做到旱能灌、涝能排,提高耕地质量;1.1.5.3 对现有的非生产用地、间接生产用地和辅助建筑用地的面积压缩到最低限度,保证直接生产用地。对田头地角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1.1.5.4 土地经过整理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有利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耕地的产出率。通过对项目区内田土坎进行合并、地块平整、实施坡改梯工程,对废弃宅基地复垦及在整理区范围内实施未利用地开发,可新增耕地56.94公顷,新增耕地率12.88%。项目实施后,将建成田、水、路、林配套和防洪防旱、高产稳产的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75%,山平塘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的水平。保护和改善项目区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1.1.6 项目建设基本条件1.1.6.1 交通状况?公路从项目区旁经过,项目区内虽有机耕道,但路面为泥结石路,坑洼多,路面较窄,晴能通车雨后行车困难。1.1.6.2 农田水利灌溉水源:靠现有山平塘17口,蓄水总量8.3万m3,新农水库一座,年可供水122.5万m3进行灌溉,流经项目区的蒋山镇河,多年平均流量每秒0.53 m3;多年平均径流量1682万m3,年可提供灌溉用水150万m3,但缺乏相应的配套设施,部分山平塘年久失修,渠系配套设施也不完善。 1.1.6.3 电力设施状况 项目区现架设有30Kv变压器4台,10Kv和400伏输变电线路架通各村社,户户通电,完全能够满足项目区生产生活用电。1.1.6.4 农民居住状况 项目区农民的居住环境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分散凌乱。一般为13户一个点,村民随意建房。二是房屋破旧。多为土木结构、川逗结构的房屋,生活条件差。三是占地较多。每户除住房外,均有院坝、牲畜棚、林盘地等。1.1.6.5 生态状况 林业状况:项目区路边无护路林、田间无防风林,只有农户住房房前屋后的零星竹林。 水土保持状况:项目区无天然成片林,路边无护路林、田间无防风林植被,森林覆盖率低,无水土保持设施,生态状况较差。1.1.6.6 科技状况各村社已接通程控电话,联通、移动公司都在项目区建有基站,信号覆盖整个项目区,广播电视“村村通”全部普及,电视节目信息能及时传播到千家万户。1.2 项目概要1.2.1 项目所在地 项目区位于?省?市?区。1.2.2 项目类型市级占补1.2.3 项目性质整理1.2.4 项目区位置和范围?区位于?盆地东北部,华蓥山中段西侧,渠江中游,介于东经1063210703,北纬30183050之间,南北长54公里,东西宽49公里。幅员面积1533.65平方公里,东与?县接壤,西南与?毗邻,东南与?相连,北与?县交界。项目区介于东经10635081063723,北纬303819304016。东邻?镇?村,南接?镇金龙村,西与?镇九石村接壤,北靠?镇龙孔村。1.2.5 项目区地貌类型该项目区地貌类型为丘陵。1.2.6 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区涉及总面积570.56公顷,扣除采矿用地、公路用地、水库水面、墓葬地和部分农村宅基地外,项目区可整理面积441.96公顷,减去基础设施用地,新增耕地56.94公顷,新增耕地率为12.88%。项目总投资663.87万元,单位面积投资1001.4元/亩,全部为?市区国土资源局筹集资金投资。1.2.7 项目区土地权属情况所有权为项目区所在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集体土地,由当地农民使用。1.2.8 项目预计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率该项目整理完工后,预计可新增耕地面积56.94公顷,新增耕地率为12.88%。1.2.9 项目建设工期项目建设期为一年,2007年1月2007年6月。1.2.10 项目总投资、亩均投资项目估算总投资663.87万元,单位面积投资1001.4元/亩。2 项目区概况2.1 自然条件2.1.1 地形地貌项目区位于川中丘陵区东部边缘和川东平行岭谷区西侧,全区地势是沿蒋山镇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均为深丘窄谷区。项目区地处?西部,境内以丘陵为主要地貌类型。项目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侏罗系沙溪庙上亚组(J2S),母岩为河湖沉积的红色泥岩、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夹灰紫、黄灰色岩屑长石砂岩,以物理风化为主,化学风化弱。项目区地处渠江支流蒋山镇河上游。项目区属深丘窄谷地貌,地势北高南低,最低海拔422m,最高海拔570m。浅丘区地面坡度一般在6以下,浅丘区坡度超过15的坡耕地面积仅为8.84公顷。2.1.2 土壤项目区土壤主要为由中侏罗系沙溪庙沙、泥岩风化而形成的灰棕泥土属,矿质养分含量丰富、土层深厚、质地适中,经人为耕作,熟化程度高,宜种度广,是丘陵区肥沃土壤。2.1.3 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2.1.3.1 水文地质项目区地处?西部、新农水库下游,由于岩性条件和地质构造作用,地下水属平缓型层状含水体,主要表征为裂隙潜水。裂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具有赋存条件的裂隙较发育的砂泥岩层。地下水径流模数为6.79104m3/年Km2,年水资源量为48.90万m3。地下水埋藏10m左右,现为当地人畜使用。2.1.3.1 工程地质 项目区内大部分位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沉降的川中台拱边缘,龙女寺半环状构造东端。主要构造形迹为短轴缓倾角背斜,构造线主要受川中台拱旋纽构造体系控制,同时也受川东褶皱的影响。出露地层:大部分为侏罗纪砂溪庙组沙、泥岩互层。2. 2资源条件2.2.1 农业气候条件项目区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气候温和湿润、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春夏日照充足,冬春云雾多,无酷暑严寒,光热水集中的特点。项目区年均气温16.8,无霜期306天,年平均日照为1240.6小时,云雾多,日照少。年平均气温16.8,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3.7。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3.9%左右,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5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7、8三个月。全年大于10的稳定日数为250天左右,全年大于10的活动积温约5497,能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要求。2.2.2 水资源?区河流全部属外流的长江二级支流-渠河水系,流域面积超过1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36条,超过3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4条,超过5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9条。平均径流量约5.89亿m3,区外客水来水量年平均约200亿m3。目前已建成凉滩电站和四九滩电站,总装机容量6万千瓦。项目区上游有新农水库(县级小一型水库),总库容为122.5万m3;蒋山镇河流经项目区,年可供灌溉用水150万m3,山平塘17口,蓄水量8.3万m3以上。 2.2.3 生物资源项目区属丘陵栽培植被区,植被以人工栽培为主,主要有柏树、千丈、泡桐、桉树、桑树、核桃、柑橘、慈竹、水竹、楠竹。动物可分为野生动物和家庭饲养动物,野生动物有野猫、蝙蝠、野兔、乌鸦、麻雀、喜鹊、斑鸠、画眉、老鹰、董鸡、秧鸡、白头翁、猫头鹰、燕子、野鸭;家庭饲养动物有猪、牛、马、兔、鸡、鸭、鹅、羊等;小春以小麦为主,一年两熟。主要油料作物有油菜、花生,多种经济以蚕桑、生猪为主。2.3 社会经济状况2.3.1 人口情况项目区涉及4个村3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894人,劳动力1858人。2.3.2 经济发展水平?镇地处?区西部,距区政府驻地24公里,东接?乡、?镇,南连?镇,西邻?镇,北临?乡。全镇辖19个行政村,16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1561人,农业人口18876人,幅员面积35.97平方公里,耕地1903.93公顷。?镇地势北高南低,地貌为深丘窄谷。淡水资源丰富,地下水分布广、水层厚、水量多。2.3.3 科技发展水平项目区为传统农业,以种植粮食为主,辅以少量的养殖业、经济作物种植,主要依靠经验生产,现代化农业机械基本上未应用,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2.4 土地利用现状?区土地总面积153364.58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78977.6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51.49%;园地面积为5668.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7%;林地面积为12417.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18611.1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14%;交通用地面积1399.2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1%;水域面积10047.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5%;未利用土地26248.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11%。?镇土地总面积3600.87公顷,其中耕地面积为2049.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87%;园地面积为12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48%;林地面积为221.0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14%;居民点工矿用地面积为431.2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98%;交通用地面积为34.3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5%;水域用地面面积为187.2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2%;未利用土地面积为697.8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9.38%。项目区位于?镇中嘴村、?村、堤埝村、丁坝村。2.4.1 土地利用结构根据1992年?镇土地利用初始台帐统计,结合2005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项目区幅员面积570.56公顷,其中农用地436.98公顷 (其中耕地327.34公顷包括1.1公顷灌溉水田、219.09公顷望天田、107.15公顷旱地,园地20.01公顷,林地0.17公顷,其它农用地89.46公顷);建设用地81.94公顷(其中工矿仓储用地1.26公顷,住宅用地72.84公顷,交通用地7.84公顷);未利用地51.64公顷。在上述土地分类中,参与土地整理的地类和面积有:耕地327.34公顷,其它农用地68.65公顷、住宅用地5.04公顷、未利用土地40.93公顷,项目建设规模441.96公顷(详见下表)。?区?镇?等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 单位:公顷土 地 分 类土 地 权 属 单 位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中嘴?缇埝丁坝合计辖 区 面 积108.6382.05109.3181.97166.83133.31185.79144.63570.56441.96农用地小 计62.7057.3992.2978.60139.76129.46142.23130.54436.98395.99耕地 (11)小 计46.5346.5364.1764.17108.61108.61108.03108.03327.34327.34灌溉水田(111)1.101.101.101.10望天田(112)37.7037.7044.1344.1372.5572.5564.7164.71219.09219.09旱地(114)8.838.8320.0420.0434.9634.9643.3243.32107.15107.15园地 (12)小 计1.720.009.350.003.930.005.010.0020.010.00果园(121)0.697.017.700.00桑园(122)1.032.343.935.0112.310.00林地 (13)小 计0000000.170.000.170.00有林地(131)0.170.170.00疏林地(133)0.000.00未成林造林地(134)0.000.00其它农用地(15)小 计14.4510.8618.7714.4327.2220.8529.0222.5189.4668.65农村道路(153)0.190.480.250.671.590.00坑塘水面(154)0.171.071.751.854.840.00农田水利用地(156)3.232.794.373.9914.380.00田土坎(157)10.8610.8614.4314.4320.8520.8522.5122.5168.6568.65建设用地小 计20.591.2413.141.1221.551.3626.661.3281.945.04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0)建制镇(202)0.000.00农村居民点(203)16.31.2412.141.1220.311.3624.091.3272.845.04独立工矿用地(204)1.261.260.00特殊用地(206)0.000.00交通运输用地(26)公路用地(262)3.031.001.242.577.840.00水利设施用地(27)水库水面(271)0.000.00水工建筑用地(272)0.000.00未利用地小 计25.3423.423.882.255.522.4916.9012.7751.6440.93未利用土地(31)荒草地(311)0.000.00裸岩石砾地(316)23.4223.422.252.252.492.4912.7712.7740.9340.93其他土地(32)河流水面(321)1.921.633.034.1310.710.002.4.2 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项目区土地总面积570.56公顷,其中农用地436.98公顷(耕地327.34公顷,园地20.01公顷,林地0.17公顷,其它农用地89.46公顷);建设用地81.94公顷;未利用地51.64公顷。项目区以农业生产为主,植被差,水土流失严重,复种指数较低,农业机构及农业科技普及度不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小,大量可开发未利用地未能利用,土地利用率较低。2.4.3 土地利用经济结果项目区以农业为主,种植模式水田为稻-麦、稻-油。旱地为小麦-玉米-红苕、小麦+葫豆-玉米-红苕等。一般水田亩产稻谷445公斤,亩产值712元。旱地亩产玉米248公斤、小麦191公斤、红苕(折原粮)260公斤,亩产值1048.5元。水稻单位面积投入:种子20元、肥料60元、农药30元、劳力240元、犁田投入90元,共440元,按现有市场价计算,水稻种植亩纯收入272元,占产值的38.2%。项目区旱地主要种植模式为小麦-玉米-红苕,虽然大多数旱地复种指数在1.5以上,但由于小麦产量低,红苕市场销售难,旱地亩投入770元,纯收入278.5元,亩纯收入占产值的21.6%。2.5 基础设施条件2.5.1 交通基础条件项目区交通便利,?公路从项目区旁经过,区内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为泥结石路)。原有村级公路(田间路)总长为12Km(包括至晓钟、文明公路),路宽5m左右,坑洼较多。2.5.2 排灌系统骨干设施状况项目区上游有新农水库,库容为122.5万m3;溪河一条,年可供水150万m3;山平塘17口,蓄水量8.3万m3以上。2.5.3 电力基础设施状况10KVA输电线路横跨项目区,在项目区内分布有变压器,方便项目建设使用。2.5.4 其他基础设施状况项目区林木覆盖率较低,无统一规划的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2.6 农业生产状况及农田基础设施状况2.6.1 农业生产状况项目区农业生产以种植业为主,种植模式水田为稻-麦、稻-油。旱地为小麦-玉米-红苕、小麦+葫豆-玉米-红苕等。一般水田亩产稻谷445公斤,旱地亩产玉米248公斤、小麦191公斤、红苕(折原粮)260公斤。2.6.2 农田基础设施现状项目区无较完整的配套设施。3 项目分析3.1 项目合法性分析3.1.1 法律、法规对项目的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办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大力提倡和积极推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并明确了具体目标和要求,对开发规模、范围进行了初步划定。?区?镇?等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的申报完全符合上述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和要求。3.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项目的要求?区?镇?等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符合申报市立土地整理占补项目条件,符合?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区?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3.2 新增耕地潜力分析3.2.1 新增耕地来源说明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源于现有耕地的整理、宅基地的整理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开发,新增的耕地达到紫色土旱耕地第七级地力标准。3.2.2新增耕地潜力质量分析从项目区位、地形、地貌及规划设施条件来看,整理后具有以下特点:(1)整理区地块集中,坡度较缓,整理后可机械化作业,开展规模种植,适宜农业产业化生产。(2)项目整理后,新增了水利设施,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增强了抗旱能力。同时区域内有多条机耕道路可直达地块,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3)整理后,新增了水土保持设施和防护林带,增强了水土保持能力,可改善生态环境。(4)随着项目的实施,各种优质高产品种和先进技术的不断引进、示范推广,可很大程度上带动当地农业的发展。3.2.2 新增耕地面积计算现有耕地通过坡改梯,田块地块的归并,减少田土坎的数量(根据土地详查资料,田土坎系数平均为20%),充分利用边角地,可新增耕地18.54公顷;该镇是农民新村建设试点镇,宅基地(含林地、空隙地)的整理基础条件好,人均占用200m2以上,整理潜力大,通过新村建设,可新增加耕地3.78公顷。有部分未利用的荒草地、裸岩石砾地可开发利用,可新增加耕地 35.20公顷,综上所述,扣减新增设施占地0.58公顷后,项目总计可新增耕地56.94公顷(详见下表)。项目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单位:公顷土 地 分 类调整前调整后合计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增减变量(+、-)辖 区 面 积570.56570.560.00农用地小 计436.98475.9638.98耕地 (11)小 计327.34384.2856.94灌溉水田(111)1.101.10望天田(112)219.09231.5012.41旱地(114)107.15151.6844.53园地 (12)小 计20.0120.01果园(121)7.707.70桑园(122)12.3112.31林地 (13)小 计0.170.17有林地(131)0.170.17疏林地(133)0.000.00未成林造林地(134)0.000.00其它农用地(15)小 计89.4671.50-17.96农村道路(153)1.592.170.58坑塘水面(154)4.844.84农田水利用地(156)14.3814.38田土坎(157)68.6550.11-18.54建设用地小 计81.9478.16-3.78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0)建制镇(202)00.00农村居民点(203)72.8469.06-3.78独立工矿用地(204)1.261.26特殊用地(206)0.000.00交通运输用地(26)公路用地(262)7.847.84水利设施用地(27)水库水面(271)0.000.00水工建筑用地(272)0.000.00未利用地小 计51.6416.44-35.2未利用土地(31)荒草地(311)0.000.00裸岩石砾地(316)40.935.73-35.2其他土地(32)河流水面(321)10.7110.713.3 提高耕地质量措施分析3.3.1 提高冬水田质量措施项目区现有冬水田由于田间排水设施不到位造成冷、烂、浸、毒。(1)通过排灌设施建设,做到旱能灌、涝能排。(2)对高差不大、异形的田块通过小改大、归并整形和道路建设,提高机械化耕作程度,从而彻底改善现状,提高水田质量。3.3.2 提高坡薄地质量措施(1)对项目区的坡薄地,先剥离耕作土层,后实施爆破调平,再回填耕作土层、施肥,从而增加坡薄地的土层厚度和肥力。(2)对缺水的坡薄地,增加蓄灌设施,提高抗旱能力,促进增产增收。(3)对水土流失较大的区域,采取筑石埂和土埂的方式防止水土和肥力流失。3.4 水资源平衡分析3.4.1 灌溉水源的分析计算项目区水资源包括天然降雨径流资源、地下水和过境客水。(1)降雨:据?省水文手册和?区区划报告,当地多年平均地表径流深为386mm,降雨变差系数CV为0.18(CS=3.5CV),年径流变差系数CV为0.45 (CS=2CV);年最大24小时暴雨均值为185.5mm。项目区幅员面积5.71平方公里,据此计算项目区年降雨径流总量为220万m3。(2)地下水:项目区属?区西部,属渠江流域,地下水发育丰富,具有循环周期短,补给面极大,水层厚的特点,地下水径流模数为6.79104m3/年Km2,年水资源量为38.74万m3。地下水埋藏10m左右,现为当地人畜使用。(3)溪河水资源量:蒋山镇河流域从项目区由北向南穿过,每年可从该河提取150万m3水量供项目区灌溉使用以上三项水资源量为408.74万m3。3.4.2 需水量预测根据?区农业区划中的?区水资源区划报告对主要农作物需水量的预测和调查,项目区在设计灌溉保证率P=75%时各主要作物的灌溉定额见下表。 主要作物灌溉定额 单位:m3/亩作物季节大 春小 春作物种类玉米黄豆洋芋水稻小麦豌豆灌溉定额1408080650140801、全年需水量项目区计划全部种植旱作物,全年综合灌溉定额,大春按140 m3/亩,小春按80 m3/亩计,则全年耕地需水量为:(140+80)5764.2=126.81万m32、干季需水量根据当地气候特点,每年5月下旬至9月底为雨季,10月至次年5月中旬为干季。库塘等蓄水设施在汛末9月底蓄满水后,要解决雨季来临前的11月小春播种期和管理期(分孽、拔节期)用水,大春4-5月中旬播种期用水,其用水高峰期在5月份的15天,为此,计算项目区干季11月至次年耕地在设计保证率P=75%综合灌水定额见下表。项目区干季农作物综合灌水定额 单位:m3/亩 农作物季节大春小春11月至次年5月中旬大、小春用水作物种类及发育阶段玉米等播种期小麦等全生育期综合灌水定额80100180上表中灌水定额小春以50%耕地种小麦,50%耕地种其他作物;大春2/3耕地面积种玉米,1/3的耕地种其他旱作考虑。则干季需水量为:1805764.2=103.76万m33、高峰用水期需水量按玉米孕穗、拔节期5月份的15天内,以综合灌水定额40m3/亩,则高峰期需水量为:405764.2=23.06万m33.4.3 可供水量预测项目区内有蒋山镇河,年可供灌溉用水150万m3,;山平塘17口,蓄水量8.3万m3以上。项目区年可供灌溉用水158.3万m3,利用其充足的水源,通过修建提灌站,蓄水池和灌溉渠道来满足灌溉要求。3.4.4 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按项目区需要灌溉耕地面积384.28公顷计算,在设计灌溉保证率为75%时全年耕地需水量为95.11万m3,由水资源分析可以看出,项目区内可供水资源完全能满足区内农业需水要求。3.5 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3.5.1 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分析(1)自然灾害旱涝灾害旱涝灾害为项目区内出现的主要自然灾害,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田间排灌水利设施配套不齐,农田存有“旱缺水灌,涝无处排”的现象。低温寒潮项目区10月至次年4月易出现低温寒潮,对作物育秧危害大,影响冬季作物和蔬菜的生长。秋绵雨秋季项目区内常出现阴雨连绵天气,一般出现在9月上旬至10月下旬,影响农作物的下种与收获。(2)社会经济因素近年来,?区在合理开发土地资源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有了较大的提高,但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耕地保护不力,总面积逐年锐减,人均耕地拥有大幅度下降,致使人地矛盾十分尖锐;各业争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管理不配套,浪费土地现象较严重;土地利用中的计划调控不力,长期忽视对土地资源的有效供给,尤其缺乏系统、全面的中长期计划对供需进行统筹安排。(3)其它因素项目区田间道路缺乏系统规划;水利设施不完善,致使相当数量的耕地无水源保障;生态防护林不完善,农业生态屏障保护能力低。3.5.2 主要对策科学、合理地对项目区土地内的田、土、水、路、林、村进行合理规划,重点解决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在科学论证、规划基础上,着重解决好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1.合理确定基本农田的布局及整理范围着重对现有耕地和坡度在15度以内的可垦荒草地进行整理,通过整理,耕地集中连片,达到高产、稳产农田。 2.科学、合理布局水利工程设施 增加、完善、配套水利设施是土地整理规划的重要内容,以确保耕地的灌溉和旱涝保收。 3.合理规划交通道路 在项目区现有交通条件的基础上,按照技术要求,整修现有机耕道,新修机耕道,并分别接通广花县级公路,形成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的交通网络,解决项目区内交通不畅的问题。 4.合理确定生态防护林的布局 根据项目区的气候条件,主导风向及强度,规划在田间道及河流两侧栽植防风林,树种为龙安柚。 5.合理确定居民点规模及地点 规划建设农民新村,集中迁建散居农户,将散户单居的居民集中居住,以减少占地面积,增加耕地数量。 3.6 土地适应性评价(1)?镇?等4个村土地整理项目区土壤属灰棕紫泥土。旱地属沙土和石骨子土,沙土有机质含量为9.845g/kg ,含氮0.6g/kg,含磷0.9%,PH值为6.8。石骨子有机质含量为11.3g/kg,含氮0.7g/kg,含磷1.3 g/kg,PH值为7.2。田属大泥土土种,有机质含量为12 g/kg ,含氮0.8 g/kg,含磷0.9g/kg,PH值为6.7。通过整理后,土壤胶体品质更好,矿质养分更丰富,土质更肥沃,富含磷、钾,土壤更趋中性反应,特别适合种植水稻、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及柑桔、西瓜等经济作物的生长。(2)项目区旱地通过坡改梯,薄改厚,增厚土层,变“三跑”土壤为“三保”土壤后;可变单一种植为多种种植,从而提高农经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加快生产发展。(3)项目区现有冬水田冷、烂、浸、毒,主要是由于田间排水设施不到位造成的。通过冬水田改造,项目区水田基本能够做到有灌有排,从而彻底改善冬水田现状,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布局,实现最佳生态效益。(4)通过增施有机肥,改善项目区土壤结构性状,加速坡耕土改良,促进农田生态良性循环,对维护和改善项目区内生物多样性,发展多种作物种植起到良好的积极作用。3. 7公众参与分析3.7.1可行性研究阶段公众参与情况区、镇、村三级认真贯彻土地管理法,积极支持用地补偿制度,对土地整理项目高度重视。承诺全力支持配合土地整理工作,一是认真做好当地群众的宣传工作,无偿提供现有土地资源进行整理。二是在土地整理过程中,所损坏的青苗及附着物由镇、村、组协调解决,实施单位不予补偿和赔偿。三是土地整理结束后,所涉及到村、组自行组织进行土地权属调整,费用自理。由于项目的实施将为当地群众创造效益,加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项目现场踏勘时宣传动员,目前已有不少农户提要求,要求将项目落实到当地,并表示愿意在项目实施时投工投劳,无偿提供用于项目施工建设所需占用的土地。3.7.2公众对项目的主要意见一是土地整理势必影响农民原有土地承包界限,需要制定可行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二是在规划设计上要充分考虑老百姓方便生产和生活。三是工程质量必须符合有关规范,实施后耕地质量和生产能力要有明显提高。四是在实施土地整理工程时要尽量使用当地民工。3.7.3项目申报后公众参与方案将公众参与和专家论证、政府决策结合起来,突出政府决策的公众参与性,是群众观点在决策领域中的升华,是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土地整理是政府在我国特殊土地国情下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土地整理项目是政府为老百姓真正办的实事,是福及项目区农民的好事,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要把好事办好,就应在土地整理项目,特别是农村土地整理项目中引进公众参与的社会评价方式。项目申报后,公众的参与方案是:一、由项目区村组组织群众开展“我用什么实际行动支持土地整理”的大讨论,调动群众投入的积极性,为解决施工中损伤一苗一木等矛盾打下基础;二、由村民选定代表作为施工质量的义务监督员;三、由村组将自愿报名参加普通劳务的群众编队编组,待正式实施时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有序参与务工。4 项目规划方案及建设内容4.1 规划依据4.1.1国土资源部关于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及?省国土资源厅相应办法4.1.2?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4.1.3?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4.1.4基本农田保护条例4.1.5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规范4.1.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规划通则4.1.7水利工程施工4.1.8?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4.1.9?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4.2 规划方案比选主要是土地平整方案和灌排方式比选。土地平整开初有两种方案,即完全平整和局部平整。完全平整是将整个项目区作为一个平整单元,按某一设计高程进行土地平整。这种方案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增加耕地面积,便于布置各类工程项目,方便农业生产;其缺点是:填挖方工程量大,投资量大,对表土造成极大的破坏。局部平整是以耕作田土块为平整单元,在每个平整单元内部,保持土地的挖填平衡,不需要从区外大量取土或将土大量运往区外,最终的地面高程是在挖填方平衡高程的基础上,根据所布置的输排水水流方向来确定,各单元之间允许有一定的高差。局部平整的优点是:填挖方工程量和工程投资大大降低,有利于保护表土层;其缺点是:土方量计算较复杂,新增耕地面积有所降低,增大输排水布置的难度。在充分比较的基础上,我们最终选定为局部平整方案。灌排方式:针对灌排分离和灌排合一两种模式,进行了充分的探讨和比选,最后在充分尊重基层干部和群众的基础上,灌排斗渠和农渠实行灌排分离方式,分别利用项目区内原有的自然沟和新规划的排水沟;旱地则全部采用灌排合一的方式。4.3 推荐方案总体布局项目区平面布置方案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与农业生产布局和水利规划相协调,平整土地、坡改梯、修筑水平梯田、配套项目区内的水利灌溉排水设计,配套项目区内的路网,营造水土保持林,达到梯地平厚,土壤固肥的标准,田、路、林、水、输电线路配套,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兼顾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统一,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农田集约化和水利化为目的。项目区新建田间道1条,改建田间道10条,新建生产路24条,新建山坪塘1座,整治山平塘16座,新建蓄水池26口,新建提灌站2座。4.3.1 土地利用布局一是对全项目区的旱地进行整理,整理措施包括坡改梯,薄改厚建设,土地平整采用爆破松土,深翻深挖,铲高填低,增厚土层,降低坡度。二是改造低产田,修建排水沟,进行“田园化”建设,实行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同时进行田土块归并,小田变大田,小土变大土,以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4.3.2农田水利工程布局一是充分利用现有渠道和田块内部坑塘,布局灌排系统,并结合当地实际,采用灌排结合和灌排分设方式,布置输排水渠道;二是以发展水田灌溉为主,因地就势,结合山坪塘放水口,布置主要输水渠道,发展自流灌溉,在不能发展自流灌溉的坡地,修建傍田,采用移动机泵提灌的方式进行灌溉;三是修建旱地蓄水池,发展旱地节水灌溉。 新建提灌站分别布局在控制灌溉面积比较大、水源比较好的蒋山镇河旁。新建山坪塘1座,维修山坪塘16座,选择在冲田的上段,并有一定的集雨面积。排灌沟渠规划布设在蓄水池进出水口、山坪塘出口处。同时,在农田排水口修建排水渠,分离农田溢水;蓄水池规划在旱地中,按一定面积比例布设在集水比较好的地方。4.3.3田间道路工程布局项目区交通以?县级公路为轴心,分别连通主干道和场镇,并与各村社连通。布局田间道11条,总长6.148公里(其中整治5公里,新修1.148公里)。田间道分别连通项目区各村社。同时,为方便生产,以田间道为骨架,新修生产路,分别连通各个田间道、主要田块、地块、村与村、社与社,从而方便项目区群众生产、生活,生产路总长17.132公里。4.3.4 其他工程布局 水土保持林:在田间路两侧各布置一行行道树,路旁行道树选用龙安柚,项目区共规划行道树0.62万株。4.4 建设内容和标准4.4.1 土地平整工程本项目区微地貌为深丘窄谷,根据地形和地面坡度,宜建成水平梯田、梯土。项目区土地平整强度除受地形地貌、灌溉水源和灌排水情况的影响以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土地的主要利用方向。尽可能地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项目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本项目区地块平均坡度为5-15度,为减少挖填方工程量,在土地平整时根据沿等高线划分出的田块进行翻挖,局部高出部分,在同一等高线内进行翻挖平整,开挖深度30cm,土地平整采用局部平整方式,不搞统一化,而是根据地形、面积、空间结构特点将项目区划分为若干土地平整单元区,每个单元区为一个梯田基层,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填挖方尽可能限制在本单元区内部,追求单元区内土地平整的统一化;推高填低,尽可能做到挖填平衡,相邻单元区之间平整后的高差作为相邻梯田的高差。由于项目区内坡度较为均匀,故通过在1:5000地形图上切取10个典型横断面分别计算挖填量后,再用均值作为单位面积挖填方量进行土方平衡计算,项目区总挖填方量50万方。4.4.2 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区内已有的河流、水库、水塘能解决部分耕地的灌溉,不足部分通过在项目区内修建提灌站、蓄水池,整治灌溉渠道、山平塘来解决。新建提灌站2座,新建山坪塘1座,整治山平塘16座,新建蓄水池26口。4.4.3 田间道路工程道路布置原则是尽可能和项目区外道路衔接,同时为方便生产,考虑附近村庄的道路情况,以满足交通运输,农机行驶和田间生产及管理的要求。项目区共设田间道、生产路两级道路。在项目区布设11条田间道,田间道与外界交通连接,为农产品运输等服务,路面为净宽4.5m的20cm泥结石路面,高出地面0.5m;生产路为人工田间作业和收获农产品服务,设计净宽为0.8m,路面采用10cm混凝土路面,高于地面0.3m,路基均为泥土夯实。路面设计高程视地面实测高程而定,纵向坡度与原地面坡度相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