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案例的论文

上传人:letao****18521 文档编号:43918782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案例的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浅谈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案例的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浅谈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案例的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教学案例的论文论文关键词:中心对称新课程能力培养论文摘要:图形直观是人们理解自然世界和社会现象的绝妙工具,它能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的直觉源泉,这是逻辑思维所无法替代的。新形势下,数学教育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故而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图形直观能力的培养。“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这节内容,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旋转变换的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旋转变换的思想,它不仅符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学生日后学习函数、立体几何打下扎实基础,更能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教材分析对于图形的旋转本学期新课标要求:通过具体实例认识旋转,探索它的基本性质,理解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成的角彼此相等的性质(就本节课“中心对称”而言,是认识旋转180,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理解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能按要求作简单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欣赏旋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了解平行四边形、圆是中心对称图形;探索图形之间的变换关系;灵活运用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组合进行图案设计。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通过轴对称的复习,加深对轴对称的认识,对比学习中心对称;探索中心对称的性质,理解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其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且被对称中心平分;会画与已知图形成中心对称的图形。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已有的认知认识新知,进行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对比学习的能力,求同辨异能力;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旋转变换的数学思想。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信地进行数学的思考,作合理判断;勇于独立去探索、去发现;懂得欣赏美、乐于创造美。三、教材重点和难点本节教材的重点是中心对称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作与已知图形中心对称的图形。难点是对中心对称概念的理解。中心对称的概念是本节课两个定理得出的依据,同时是判断中心对称、中心对称作图的基础,所以将理解中心对称概念作为突破教学难点的关键。四、教学过程1.(出示投影1)课本71页图15.3.1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提问(1)这三种图形有何特征?(2)这三种图形的不同点在哪里?学生讨论、交流。2.老师进行归纳,并讲解旋转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异同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对称中心、对称点。能在图上找出对应点。3.中心对称性质:出示投影2引导学生归纳(1)在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中,连接对称点的线段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2)反过来,如果两个图形的所有对应点连成的线段都经过某一点,并且都被该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一定关于这一点成中心对称。4.例题讲解:在讲解中让学生边听边动手画,结合性质让学生理解两个中心对称图形成倒立的。关于教学策略选择的阐述1.情景创设策略:通过生活中的图片,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创设宽松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维持学生学习的动机。2类比启发策略:在完成教学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问题情境,巩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3引导探究策略: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五、反思与分析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时空,不放过任何一个发展学生智力的契机,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借助已有的知识和方法主动探索新知识,扩大认知结构,发展能力,完善人格,从而使课堂教学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发展上。3.“乐思方有思泉涌”,在课堂教学中,时时注意营造积极的思维状态,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过程,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火花才会不断闪现,个性才的以发展。4.“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同学们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到了快乐。参考文献:1朱传旺.教育改革大纲.人民出版社.2许德刚.初中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2009(3).3李耀秋.教育改革前沿数学实效性,200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