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经济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3792192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经济摘要: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经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情况,创建农村人民公社,发展以及改革 ,这一时期国家牺牲农村利益确保工业,后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率先突破,带来的深刻变化,这一历史时期从新中国成立到 1978 年。关键词: 中国农村发展与改革 农村计划经济时期 改革产生的变 化,中国农村发展 6060 年的历程可分作为农业大国的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很重要的角色年,是一个农业大国迈向工业大国的过程,也是走向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为前 30年和后 30年两个时期, 而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诸多问题, 前 30 年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体制弊端在后 30 年里并没有完全消除, 所以我们要跟加深入的探 究计划经济时代的农村。受 20 世纪 50 年代所选择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超前经济发展战略的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运行机制必然是选择排斥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是由以下三 个支柱来支撑的: 一是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 二是带有国家垄断性质的农产品统购统销, 三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 而在农业合作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村人民公社体制, 则是 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的微观组织基础。 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为了在尽可能短的 时间内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其发展的起步阶段必然是选择暂时牺牲农村、农民、 农业的利益,以便迅速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经济资源确保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优先发展。 重工业是资金密集型产品, 选择这一发展战略对农业、 农村、 农民提出的要求是: 在使用价 值形态上为国家工业化、 城市化提供所必须的农产品数量, 在价值形态上为国家工业化提供 最低限度的资金。 国家对主要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 为的是确保城市居民生活和国家工业化 建设对农产品的需要, 并通过国家制定的低价收购农产品政策, 把一部分农民收入转化为国 家工业化启动资金。 以强制性压低农产品购销价格为特征的农产品统购统销, 违背了等价交 换的原则, 为了推而行之, 必须辅以强制性的配套措施, 包括通过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管理 制度, 严格限制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 而其在农村的微观经济社会组织, 则是政社合一的农 村人民公社 1。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的构建, 意味着把农村各级经济组织变成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 物,以党和行政组织的职能代替经济组织的职能, 否定各级经济组织是独立自主的经济实体。 这种管理体制的形成, 为的是强化国家对农业生产、 流通的行政干预。 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 公社, 起着抑制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作用, 是确保农产品统购统销贯彻到底的基层组织制 度形式。 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 就其实质而言, 是国家控制农民经济权利的一种制度形 式。这集中表现在国家通过指令性生产计划、 农产品统购统销、 关闭农贸市场、 限制农村人 口向城市流动等, 使国家实际上成为农村人民公社生产要素的第一决策者、 支配者、受益者。 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不同, 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从一开始就被置于国家的 严格控制下, 在这一点上与国营企业几乎没有差别, 所不同的是, 国家虽然支配和控制农村 人民公社,但却不对控制的后果负责, 而国家支配和控制国营企业, 则要以财政担保其就业、 工资和其他社会福利。 客观地说, 我国传统选择的主要缺陷, 与其说是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 业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 毋庸说是选择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但是后者又是前者赖 以运作的体制保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我国之所以有可能选择渐进式的改革, 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国的公有化、 社会化程度比原苏联低得多, 特别是有 80%多的人口生活在公有化、 社会化很低的农村。 我国市场取向 改革之前的农村人民公社,名曰“一大二公” ,实为“一大二空” ,即公有财产相当薄弱。这 就使得我国有可能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核心部门即国有经济部门的改革受阻的情况下, 采用体 制外改革的先行战略。 我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重要表现, 就是首先从农村启动, 当农村改革 取得初步成效, 再把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到城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所以会以农村作为突破 口,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压抑最严重的地方, 或者说是作出牺牲最大的地 方,也可以说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发育最薄弱的地方。 选择这一领域作为突破口, 其改革阻 力或改革成本较低, 有利于迅速打开改革的局面。 如果说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更多地表现 为自上而下地推动,那么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则更多地表现为自下而上地倒逼。与其相联系, 城市居民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性, 远不如农民群众对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性。 我国经济体 制改革之所以从农村突破, 并迅速打开局面, 是不能单纯从政府的意志和行为来解释的, 它 同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主动性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冲劲 (包括盖手印、 写血书、冒风险等) 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其起步阶段, 具有超前的性质, 即农民群众自 发构造的新制度安排,往往超越于政府设置的制度供给范围。 1978 年召开党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 我国政府对农民群众自发搞起来的包产到户, 也经历了 “不许搞” 到多数地方 “不 要搞”,再到“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再到“是马克思主义合作制理论的新发 展”,前后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正如邓小平1992 年 1 月的南方谈话指出的: “农村搞家庭 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就是通过废除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 实行家庭承 包制,把生产经营自主权还给农民。 只有把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从政府的直接控制下摆脱出来, 由市场代替政府直接引导其生产经营活动,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才有可能得 到落实。 如果说落实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前提, 那么强化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的自负盈亏责任, 则是转换经营机制的关键。 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只有真正 实行自负盈亏, 才有可能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 一方面具有利益的激励机制, 另一方面具有 利益的约束机制,从而才有可能按照市场的规律运行。长期以来,人们都用“两权分离” 、 “双层经营” 的理论来概括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而我国农村改革的实践表明 这种理论带有滞后性, 即它仅仅把我国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看成是经营方式的改革, 而没 有进一步认识到同时也是所有制的改革。 我们农村微观经济组织之所以能够极大地调动了农 民群众的积极性,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其深层原因在于改革了所有制。 即把以往那 种完全公有化的集体所有制, 改革为不完全公有化的、 集体所有制 (主要是土地和农业基本 建设) 与个人所有制 (土地以外的大多数生产要素) 相结合的新型公有制形式。 这就有利于 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把各种分散的生产要素组合起来, 较快地建立起新的生产经营规模, 有力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 就是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家 庭承包制是继土地改革、 人民公社化之后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三次的土地制度改革, 是我国农 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成功的一招。 而稳定以农户为基础的土地承包关系是我国土地制度的核心, 是农村政策的基石, 是解决农村所有矛盾和问题的前提。 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长期存在的人 地之间的矛盾, 就必须把着眼点放在加快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上。 真正地将土地使用权交给农 民,激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入, 而其关键是稳定以农户为基础的土地承包关系。 只有稳定 土地承包关系,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才有意义,购买、出租、抵押土地使用权才有积极性,土 地使用权的流转才有可能。 只有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 建立起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 那些从事二、 三产业的农户, 才愿意把不便自己经营的土地转让出去, 那些擅长经营农业的 大户才能放心地接包土地, 适度规模经营才有可能发展起来。 应当说, 我国人地矛盾还将会 长期存在,但只有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用改革发展的眼光,才能逐步地得到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