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备课资料

上传人:hjk****65 文档编号:43791597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备课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五年级下册备课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五年级下册备课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 教学计划 一、 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本册教材共安排 11 个单元。 1、“数与代数” 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 共安排 7 个单元,分成五部分。 第一部分数的认识, 有三个单元: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第四单元“认识分数” 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 第二部分数的运算, 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三部分式与方程, 是第一单元的“方程”; 第四部分探索规律, 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 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2、“空间与图形” 领域安排 2 个单元, 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 即第十单元的“圆”; 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 即第二单元的“确定位置”。 3、“统计与概率” 领域安排 1 个单元, 是第七单元的“统计”。 4、“实践与综合应用” 领域共安排四次。“数字与信息” 、“球的反弹高度” 、“奇妙的图形密铺”、 “画出美丽的图案” 二、 基本要求 数与代数 1、 揭示分数的意义, 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 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 2、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 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 发展迁移能力。 3、 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 4、 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 用倒推(还原) 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 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空间与图形 认识圆及其特征, 知道圆心、 半径和直径。 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统计与概率 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 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 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 1、 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 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 3、 让学生经历观察、 操作、 欣赏与设计的活动, 初步认识图形能否密铺、 怎样密铺。 4、 结合圆的认识, 让学生用圆规画圆的方法画出美丽的图案。 三、 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1、 学习习惯和兴趣 : 总体说来, 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 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 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 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 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 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在这方面有待强化。 2、 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 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 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 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 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 探索规律的精神。 (3)、 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四、 教学方法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 难点, 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 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 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 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 动脑、 动口相结合, 讨论、 抢答等形式的学习, 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课内学知识, 课外学技能, 运用理论, 使学生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 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 精讲多练, 熟能生巧。第一单元 方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 (课本 P16) 3 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 ,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 P711) 3 课时整理与复习(课本 P1214) 2 课时第二单元 确定位置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课时安排:3 课时第三单元 公倍数和公因数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4.通过调查、观察、交流活动,了解数字信息的广泛应用,体会实际价值,感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课时安排:6 课时第四单元 认识分数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探索并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计量单位换算的结果,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认识真分数和假分数,知道带分数是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数,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2.使学生经历分数意义的抽象、概括过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分数与小数互化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使学生初步了解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 1.会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 2.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 3.理解分数的意义。课时安排:11 课时第五单元 找规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境,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并解决相应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进一步培养发现和概括规律的能力,初步形成回顾与反思探索规律过程的意识。 3.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努力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用平移的方法探索并发现简单图形覆盖现象中的规律。 2.能根据某个图形平移的次数推算被该图形覆盖的总次数 。 3.体会有序列举和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之一。课时安排:2 课时第六单元 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探索并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能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会进行分数的大小比较。 2.使学生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数感,培养观察、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合情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培养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4.让学生在测量球的反弹高度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的有关知识的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 1.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2.正确进行约分和通分。 3.经历分数基本性质以及约分、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方法的探索过程。课时安排:9 课时第七单元 统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2.使学生能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达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统计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应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常见的复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要求把复式折线统计图补画完整。 3.经历用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课时安排:2 课时第八单元 分数加法和减法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已有的分数以及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知识,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 2.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了解整数加法的运算律和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分数加、减法,并能应用运算律或运算性质进行一些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运算。 3.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4.使学生在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发展分析、比较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5.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6.根据有关平面图形特点进行观察、操作、思考和简单设计的活动。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有关平面图形的特征,感受数学活动的挑战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体会数学知识与方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 1.探索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 2.能正确计算简单的分母分数加、减法。 3.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时安排: 5 课时第九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与难点: 1.学会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步骤,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感受“倒过来推想”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课时安排:3 课时第十单元 圆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测量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理解圆周;率的含义,熟记圆周率的近似值,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体会等积变形、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增强空间观念,感受数学文化,发展数学思考。 4.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5.通过对图案图形的观察,使学生感受到由圆组成的图形美,提高学习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 1.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 2.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操作、猜想、测量、计算、验证、讨论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的过程。课时安排: 10 课时第十一单元 整理与复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意义的理解,会用等式的性质解形如 x a=b、ax=b 和 xa=b 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含义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能正确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给出的数对找到相应的点。 5.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的特征,能解决一些与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6.学生进一步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7.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8.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学习成功的乐趣,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整理和复习,对本单元的内容有个系统的认识。课时安排:5 课时第一课时 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12 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的 13 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知道像 X+50=150、2X=200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含义。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 1 出示例 1,提出要求:你能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学生在本子上写。指名回答,板书:50+50=100 含有等号的式子叫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结果是相等的。二、教学例 2 学生自学 1.学生在书上独立填写,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的质量关系。 2.小组同学交流四道算式,最后达成统一认识: 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3.把这 4 道算式分成两类,可以怎样分,先独立思考后再小组内交流,要说出理由。学生可能会这样分: 第一种:X+50100 X+50=100 X+50100 X+X=100 第二种: X+50100 X+X=100 X+50100 X+50=100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种分法: 你为什么这样分,说说你的想法。小结:像右边的式子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方程,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到什么是方程,读一读,不理解的和同桌交流。指名学生说,教师板书:像 X+50=150、2X=200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提问:你觉得这句话里哪两个词比较重要?“含有未知数”“等式” 那 X+50100 、X+50100 为什么不是方程呢? 提问:那等式和方程有什么关系呢,在小组里交流。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三、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一第 1、2、3 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围绕“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进一步理解方程的含义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 1 页。板书: X+50=100 X+X=100 像 X+50=150、2X=200 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34 页的内容,练习一的 46 题。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等式的性质(一)学会解决含有加、减号的方程。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 3 出示图,学生根据图独立填空。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0=20 20+10=20+10 X=50 X+20=50+20 50+a=50+a 50+a-a=50+a-a X+20=70 X+20-20=70-20 提问:比较两边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在小组里说说。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独立完成“练一练”第 1 题二、教学例 4 学生自学,不懂的问题和同组同学交流,能解决的就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例 4 中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能由学生解决的就由学生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教师解决。一是方法: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含有未知数的这边化简成就含有一个未知数。二是检验:把计算的结果代到原式,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三强调书写的格式。小结:求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完成“试一试”“练一练”的第 2 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学生,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及时分析错误原因,帮助他们弄懂。三、巩固练习 1. 完成练习一的第 4 题。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集体交流 2. 完成练习一的第 5 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交流 3.完成练习一第 6 题。学生认真看图弄清题图的意思后填空再集体交流。四、全课小结五、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 2 页。板书: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 X+10=50 解: X+10-10=50-10 X=40 第三课时 练习教学内容:教科书第 6 页的 712 题。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方程的含义。 2.进一步理解等式的性质,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重点与难点:能根据等式的性质正确地解方程。教学流程: 一、基础练习 1.说出下面的式子哪些是方程,哪些不是,为什么? 20+17=37 12-Y=4 a+12=35 21-b14 x=14+2 2.解方程 X+125=370 520+X=710 X-4.9=6.4 120-X=25 7.8+X=2.5 X+8.5=12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选 3 题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二、完成第 6 页的 712 题。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第9题 指名学生说:错在哪里,帮他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样改正,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一些什么? 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第 11 题 出示题图,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第 12 题 学生读题后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只要学生说出的方法是有道理的,教师都要给于肯定。第 10 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集体交流结果并统计正确率。三、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 3 页。第四课时 等式的性质(二) 教学内容:教材第 710 页,例 5、例 6 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 13 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即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的性质。 2.使学生掌握利用相应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在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这一等式的性质。教学流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 1.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等式的性质,谁还记得? 2.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那同学们猜想一下,如果在一个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除以一个数时 0 除外),所得结果还会是等式吗? 3.生自由猜想,指名说说自己的理由。 4.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学习来验证一下我们的猜想。二、教学例 5 1.出示例 5 题图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题图,并看图填空。 2.集体核对 3.通过这些图和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4.接下来,请大家要课练本上任意写一个等式。请你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计算并观察一下,还是等式吗?再将这个等式两边同时除以同一个数,还是等式吗?能同时除以 0 吗? 5.通过刚才的活动,你又有什么发现? 6.引导学生初步总结等式的性质(关于乘除的) 7.板书出示: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 0 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8.练一练第 1 题三、教学例 6 1.出示例 6 教学图,指名读题,同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例 6 图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3.根据题意怎样列出方程?指名口答,你是怎么想的?板书:40X=960 4.在计算时,方程两边都要除以几?为什么? 5.生独立计算,指名上黑板。全班核对 6.计算出 X=24 后,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个数是否正确?请大家口算检验一下。最后将例 6 填写完整。 7.小结:在刚才计算例 6 的过程中,我们将方程的两边都同时除以 40,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将等式两边都同时除以 40,等式仍成立? 8.试一试 出示 X0.2=0.8 生独立解方程,指名上黑板。师巡视并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集体核对,指名口答:你是怎样解方程的?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9.练一练第 2 题四、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 1 题 2.练习二第 2 题 指名读题 生独立填写,师巡视。 3.练习二第 3 题。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交流。五、全课总结你今天这节课有哪些收获?和大家分享一下怎么样? 六、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 5 页。第五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811 页,例 7 及相应的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第 47 题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流程: 一、教学例 7 1.出示例 7,指导学生仔细观察题目,明确题意。 2.题目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这些量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小军的成绩-小刚的成绩=0.06 米 3.小军的成绩我们知道吗?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来表示? 4.接下来,请你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道问题。 5.集体核对,(指算式)这道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6.计算完结果后,你是怎样检验的? 7.这道题目还可以怎样列式?(生小组内交流不同的算法,并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计算的) 8.小结:刚才我们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谁来说一说,用列方程解答时,我们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答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9.试一试 10.练一练二、巩固练习 1.练习二第 4 题。出示题图,学生看图列出方程并解答。 2.练习二第 5 题。学生看题图独立完成。 3.练习二第 6 题。学生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 4.练习二第 7 题。学生列方程解答。三、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你觉得用方程解答实际问题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课堂作业补充习题第 7 页。第六课时教学内容:教材第 11 页练习二 812 题教学目标:使学生熟练掌握等式的性质并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流程: 一、复习等式的性质二、练习二第 8 题 1.指.第一单元 第二课时 等式的性质教学目标:1、 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的初步理解“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2、 使学生在观察、分析和交流过程中,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发展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会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学难点:对等式第1个性质的探索过程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 预习作业下面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6+x=14 36-7=29 60+2370 8+x 502=25 x+414 y-28=35 5y=40二、 自主学习1、 交流预习作业(1) 指名学生回答预习作业(2) 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等式和方程有什么联系?2、 教学例3(1) 我们已经认识了等式和方程。今天这节课,将继续学习与等式、方程有关的知识。(2)取出天平,情景引入(在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2;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天平会平衡吗?;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砝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20=;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10;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另一边加上一个1;的砝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砝码);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质质量的关-(2) 取出天平,情景引入(在天平两边各放入一个20克的砝码)天平的两边一样重吗?天平会平衡吗?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的砝码质量写一个等式吗?(20=20)现在的天平是平衡的,如果将天平的左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这时天平会怎样?(失去平衡)要使天平恢复平衡可以怎么办?(在另一边加上一个10克的砝码,或拿走这个10克的砝码)添上一个10克的砝码。 现在天平恢复平衡了,你能在上面这个等式的基础上,再写一个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质质量的关系吗?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再汇报。(20+10=20+10)通过刚才的演示和相应的两个等式,想一想,第二个等式与第一个等式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等式两边同时加上10,所得结果还是等式)(3) 出示第1组天平图 观察这两幅天平图,说说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各是怎样变化的? 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质量的变化情况,分别列出两个等式吗?板书: x=50 x+10=50+10通过这两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上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4) 出示第2组天平图你能用等式表示第2组图中两边物体质量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关系吗? 50+a=50+a 50+a-a=50+a-a通过这一组等式,你有什么发现?(5) 归纳等式性质 通过观察天平图,得出两个结论,能把这两个结论结合起来说一说吗?现在小组中说一说。 归纳:等式两边同事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这就是等式的性质(板书)(6) 完成试一试独立完成填写,交流想法。你们是怎样理解“x-25+25”和“x+18-18”的?3、 教学例4(1) 利用等式的性质我们可以求方程中未知数的值。(2) 出示例4你能根据天平两边物体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x+10=50) 谁知道x的值是多少?说说你的想法?谁能根据等式的性质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在小组中说说你的想法。汇报方法。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之前,要先写“解”,表示开始解方程了。 X+10=50解:x+10-10=50-10?根据等式的性质X=40?化简等式在解的过程中,要注意等号对齐。X=40是不是正确的答案?可以怎样检验呢?说说你的方法?如果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说明什么?如果不想等呢?学生集体进行检验。(3) 小结从刚才写“解”,一直到求出方程中未知数值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大家回忆一下解方程的过程,你认为解方程时要注意什么?(写“解”,等号对齐,解完要检验?)三、 多层练习1、 完成练一练第1题愿意自己解一道方程吗?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样做?学生尝试解答,汇报交流。2、 完成练一练第2题独立尝试解答,解题核对3、 完成练习一第4题说说每个方程中,要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可以怎么做?独立完成填写X的值正确吗?口头检验4、 完成练习一第5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四、 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说说什么是等式的性质?什么是解方程?解方程时应注意什么?五、 作业1、 完成补充习题2、 每日一题六、 板书设计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书,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 X+10=50解:x+10-10=50-10?根据等式性质 (1)写“解” X=40 ? 化简等式 (2)等号对齐(3)根据等式性质解方程(4)检验七、教后反思本学期第( 3 )个教案 上课日期:2015年( )月( )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