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0讲 含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3753299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0讲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0讲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精修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复习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40讲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史备考精品资料【精校版】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0讲一、选择题1(2016·甘肃一诊)资治通鉴指出:“汉历中衰,当更受命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宜急改元易号,乃得延年益寿,皇子生,灾异息矣。”这体现了(D)A无为而治的思想B外儒内法的观念C尚贤非命的主张 D天人感应的学说解析题干中并未体现出无为而治的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法家思想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尚贤的思想,故C项错误;题干中“今陛下久疾,变异屡数,天所以谴告人也”体现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故D项正确。2(2016·呼和浩特一模)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还提出“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至董仲舒时,将孔子的这一人伦秩序改造成“三纲五常”。这一变化反映出(B)A强化了伦理关系 B束缚人性加强君权C强化了父权社会 D有利于思想大一统解析伦理道德关系仅仅是董仲舒儒家政治哲学的其中一面,故A项错误;材料“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到“三纲五常”,董仲舒将孔子的事君逻辑理念上升到更高层面,以此适应大一统君主专制需求,故B项正确;孔子、董仲舒两者的政治理念重在服务君主,故C项错误;思想大一统材料论据不足,故D项错误。3(2016·保定一模)自汉文帝、景帝时起,汉代诏令一改汉高祖时期“既无典故,也不讲究对仗之美,直自道来,几近口述”的风格,开始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且在措辞中称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这主要反映了(D)A黄老之学在汉代消失B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富强C儒家思想已经取得统治地位D儒家思想的影响力日渐突出解析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诏书风格的变化,由“不讲究对仗”“几近口述”到“注重文辞的修饰和句式的工整”“引儒家经传成为常态”,说明汉代诏书的风格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D项正确,A、B、C三项均排除。故选D项。4(2016·烟台3月诊断)在思想文化方面,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其相同点是(D)A强化儒家伦理道德 B禁绝其他思想学派C激起社会强烈反抗 D解决意识形态问题解析秦奉行的是法家思想,故A项错误;汉代外儒内法,未禁绝其他思想学派,故B项错误;激起社会强烈反抗与汉代无关,故C项错误;本题是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并为其服务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无论是秦焚书坑儒,还是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者的做法都是出于政治需求,故D项正确。5(2017·湛江一模)汉武帝一方面选派董仲舒出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又重用张汤,鼓励其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D)A法家思想的重新崛起 B君相之间矛盾尖锐C封国威胁了专制皇权 D儒法思想并行发展解析根据材料“一方面选派董仲舒让其致力于以德教化民众”,并非独重法家,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故B项错误;“重用张汤,治理长安”,长安并非封国,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一方面以德教化民众;另一方面以严刑酷法治理长安”,可见儒法并施,故D项正确。6(2017·武汉调研)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D)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放弃休养生息政策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存在无为、有为之争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正确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的故事表明,汉初立国,由于“匈奴之患”和秦末战乱,社会各阶层“人心思定”,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和施政方针采用的是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理论并以其为立国之本。在此时期,法家、儒学和道家思想仍时有争论,只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实际情况,道家的黄老之学,仍占绝对统治地位,故选D项。7(2016·贵州3月模拟)据史载,自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下诏“州县以下皆立孔庙”开始,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代孔庙礼仪进一步升格,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使孔庙完全脱离家庙而正式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对孔子的纪念亦由弟子的自发活动升格为国家仪式。这表明(D)A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完善B宋代理学提升了儒学地位C儒学独尊地位开始强化D儒学的正统地位不断加强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儒家地位的变化。根据题干信息“先后出现上千座孔庙”“宋真宗谥孔子为玄圣文宣王”“后又改为至圣文宣王”“融入国家祭祀的官庙系统”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学正统地位进一步加强,故选D项。A项说法题干没有体现,故不选;B项说法不全面,故不选;儒学独尊地位开始于汉代,故不选C项。8(2016·衡阳二模)先秦时期儒家父子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父慈子孝,体现在道德方面。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这种变化主要说明当时(A)A儒家伦理上升为政治法统B生产方式影响到家庭关系C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D道德观念开始依附于政治解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它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由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9(2017届江西六校联考)古代的每个民族都喜欢“谈天说地”,西方人喜欢说“天上”,而中国人更喜欢说“天下”,甚至认为,“凡我族类,其心必同”,可以共“天下一家”;“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就不是一个“天下”,而是“不共戴天”。这说明古代中国的“天下”(C)A和近代“国家”概念基本相同B严格按照民族区域进行划分C其区分标准主要是“文化认同”D专指汉民族所在的中原地区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关于“天”的认识。我国古代的“天”指的是君主专制统治下的思想,与近代的“国家”概念不同,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的“天下”并未按照民族区域划分,故B项错误;材料中“凡我族类,其心必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实质上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故C项正确;材料中“天下”并非是汉民族所处的中原地区,故D项错误。10(2016·揭阳二模)原始儒家的君臣关系是以“义合”,所谓“从道不从君”,但汉武帝时历史上第一个“封侯拜相”的儒生公孙弘却“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史记载:“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反映了(C)A儒学在民间成为“显学” B公孙弘并非真儒者C儒学的法家化和政治化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中“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表明朝廷上事务由皇帝决定,这是法家化的表现,“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是指儒学地位的提高,会使天下学士争相学习儒家经典,这是其政治化的体现,所以符合题意的是C项,A、B、D三项不符合题意。11(2016·德州二模)汉书·循吏传记载:“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官弟子每出行县,益从学官诸生明经饬行者与俱,使传教令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文翁为之始云。”该史料反映了(B)A蜀地私学迅速发展B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C学官主教儒家经典D文翁推广了蜀地教育经验解析学官由官府修建,是公立学校,而非私学,故A项错误;根据“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可知蜀地到京城学习的人能够与齐鲁相提并论,说明蜀地的文化素质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学官教授的内容,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文翁推广蜀地教育经验,故D项错误。12(2016·安庆三模)汉代谶纬迷信盛行。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这种现象的出现(B)A反映统治的没落 B与新儒学紧密相关C遭到统治者的禁止 D导致西汉的覆亡解析材料表述的是汉代,封建统治还没有没落,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来解释儒家经典”可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具有封建神学色彩,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汉代谶纬迷信盛行”可知,并没有禁止,故C项错误;西汉的覆亡是因为王莽篡汉,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举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汉书·武帝纪材料三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重视儒学的主要措施,分析其作用。(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答案(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2)措施:设五经博士;起用儒学家参政;兴办学校,大力提倡儒学。作用:有利于巩固统治;初步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教育体系;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影响: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14(2016·浙江平阳二中期中)“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墨子:“一同天下”孟子:(天下)“定于一”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一匡天下”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古之王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汉书·董仲舒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思想家言论中“天下”的含义及其共同主张,并回答这种主张形成的社会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大一统”“统”什么,并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结果与影响。答案(1)含义:周王朝统治区域(中国)。主张:都主张统一。原因:春秋战国持续数百年的战乱,人心思定,渴望统一。(2)“统”:政治统一,思想统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果和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确立儒学思想的正统地位,但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建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制度化,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儒学地位的上升,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