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3748757 上传时间:2021-12-0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选习练题14含解析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历史2019高考一轮选习练题(14)李仕才一、选择题1、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经济严重衰退 B. 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土地兼并作为封建社会的毒瘤一直都存在,很多朝代采取抑制的措施,而宋代的土地政策和其他的朝代有很大的不同,宋代对土地兼并放任不管。这样的土地政策也创造出题中所产生的现象,租户和佃户之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关系。因此本题B选项正确。A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宋代的经济空前繁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高峰;C选项与材料无关,坊和市之间的关系是商业的内容,不是农业的内容;D选项没有明白这种政策的内涵,这种政策并不是通过严格的管理来控制土地兼并,而是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产生稳定的秩序。【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宋代的土地制度【名师点睛】从唐两税法开始,到宋代完成的经济关系、土地制度变革,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变革。这种变革有的学者将它归结为两个分离,即,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国家同社会经济活动的分离,而这两个分离在新社会历史条件下,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本上介绍了宋代实行的主要是租佃制,其实这种说法并没有导出这种制度的实质性内涵。租佃制最主要的就是在土地兼并问题上的一种新型的选择,通过调节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来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2、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A.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C.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会稳定【答案】A3、(2018届江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黄宗羲认为,国家和法律起源于“公利”,即为了防止由于自私自利对他人利益造成损坏而形成,法律应该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材料说明黄宗羲A反对私利,推崇公利B主张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C主张立法必须“以天下为主”D具有近代民主法治的观念【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项仅是材料信息的一部分,未涵盖全部意思,排除;黄宗羲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不可能主张保障万民的平等权利,B项表述错误;黄宗羲的思想体现的是古代的民权思想,排除D。材料关键信息明确指出:国家和法律起源的“公利”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故只能选择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黄宗羲的思想4、“尽管清政府对改革的态度由消极逐渐积极,从应付逐渐认真,但最终没有挽救改革,伴随改革失败的是自身政治命运的终结。”这一改革是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清末新政D. 辛亥革命【答案】C5、由著名的英国“植物猎人”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引入欧洲的岷江百合因为其高贵美丽的气质,被人们赞为“帝王百合”,并普遍种植在欧洲的庭院里,装饰着他们的夏天。这种岷江百合原产于中国的四川,在近代为欧洲和日本带来众多的经济价值。相比于日本,中国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却视而不见。由此可见A. 近代中国的经济遭到帝国主义的控制与垄断B. 欧洲引入帝王百合并制成花卉销往海外属于资本输出C.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落后在一定程度上是自身原因造成的D. 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不仅体现在政治上,更多的体现在经济上。【答案】C6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部分年份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A. 传统农业大幅衰退B. 工业化的缓慢推进C. 战争导致人口减少D. 近代产业转移加速【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8871936年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虽然减少但仍然占有76%左右的比例并没有大幅衰退,不能得出传统农业大幅衰退故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在减少,说明一部分人口向其他产业在转移,可以推知工业化的缓慢推进,故B项正确。材料的就业人口比重不是人口总数,不能说明人口减少,故C项错误。依据材料1887-1936五十年间农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仅仅下降4%,仍然高达76 %,说明第一产业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点睛:本题要注意理解概念的内涵,如就业人口的比重在减少与传统农业大幅衰退、人口减少、近代产业转移并不能等同。7、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是工人劳动的产物,应归工人所有;孙中山以纺纱织布为例,认为棉布的制成除工人外,也离不开种植棉花的有关人员,因而其认为马克思的观点“忽略了社会上其他各种有用分子的劳动”,从而提出“民生问题才可说是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据此可知A. 二者都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B. 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C. 民生主义源自于剩余价值学说D. 三民主义比马克思主义先进【答案】A 8孙中山认为博爱就是要树立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的理想和奋斗目标,最终目的是达到无战争状态。他的这种博爱观体现了A. 旧三民主义在理论上极不完善B. 中国人民对和平与独立的渴望C. 辛亥革命的群众基础较广泛D. 新三民主义反帝思想的趋同化【答案】B【解析】“无战争状态”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对和平的渴望,“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体现的是中国人民对独立的渴望,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极不完善”的说法太偏激,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辛亥革命并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选项C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的说法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无战争状态”体现的是和平愿望,“爱人民、爱民族、爱国家”体现的是独立愿望,所以选B。二、非选择题“梦”被评为“2012中国年度汉字”。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 ,孔子有一次谈到自己的梦。“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在王室衰落、群雄并起展开综合国力竞赛的时代里,即使渊博智慧如孔子,要在鲁国一国率先建成“礼乐之邦”,难免偏离历史方位,近于空谈,无助实干。节选自中国梦的方位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1月11日材料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整个二十世纪一直是中国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一直是时代潮流中的突出主题。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这可以说是贯穿二十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鸦片战争后 ,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材料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曾经饱受欺凌 ,山河破碎、民生凋敝,但“中国梦”在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心中从未泯灭过。梦想不灭,希望永在。“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不竭动力,牵引着中国砥砺前行的脚步。“五四”运动以来,汇聚了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中国共产党,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波澜壮阔的铸梦世纪工程大幕开启。节选自梦在前方路在脚下经济日报2013年1月4日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的“中国梦”指什么。简述这一“梦”的主要特点。(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梦”的内容,简述20世纪“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对实现近现代“中国梦”的贡献分别是什么,这三次历史性巨变与“中国梦”的关系如何。(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破解和实现“中国梦”的密码与路径。【答案】孔子的“中国梦”:恢复“礼治”,恢复西周的政治(礼乐)制度。主要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的家国一体的国家政治机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带有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神秘色彩;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具有延续性。20. 内容: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推动了民族经济的发展,使得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移风易俗,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是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完成的,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复兴的最终实现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第三次是改革开放,谱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篇章。这是邓小平领导的,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并预示中国必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关系:孙中山是中国现代化的先驱,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后两次历史性巨变的领导者;三次历史性巨变既有不同的表征和内涵,又有对“民族复兴”的历史传承;既各具历史地位,又依次推进着中国近(现)代化、振兴中华和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21. 密码与途径: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走俄国的路”;1927年大革命失败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探索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革命从此不断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3)依据材料三“率先破解了“中国梦”的密码,找到了实现“中国梦”的路径”并结合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如何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并取得革命胜利角度思考回答。点睛:近代前期向西方学习为主线的思想解放潮流近代前期,中国思想界的主流是向西方学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处于“器物层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仿行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制度,处于“制度层面”;资产阶级激进派则掀起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处于“思想层面”。“向西方学习”屡次碰壁,先进的中国人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