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释(共5页)

上传人:vc****3p 文档编号:42765230 上传时间:2021-11-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释(共5页)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释(共5页)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释(共5页)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 马克思序言阐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关于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原理;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理解关于社会革命的根源的原理;把握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原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2、难点: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根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的论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 把握文中所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学会运用所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一、应知、应会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革命的根源的原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社会现象 19世纪中叶,欧洲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世界形势的发展要求从理论上对资本主义方式及其发展规律作出科学的分析,深刻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从理论上进行新概括,阐明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随着第一次经济危机的爆发,工人运动再次掀起高潮。马克思为了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发展的需要,紧张地投入了曾经一度中断的政治经济学问题的研究,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和20多本政治经济学笔记。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1859年1月马克思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版写的序言。 一、科学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与理论意义 序言篇幅虽短,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在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说明了历史唯物主义既是他研究政治经济学成果的哲学概括,又是指导他进一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这篇序言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哲学概括成果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作了系统的、经典的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是构成这篇序言的核心内容。 3、马克思在序言中所阐述的基本观点,不仅对于理论,而且对于社会实践也是最革命的结论。由于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做了进一步的发挥,并应用于历史现状的分析,使“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才“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个基本观点却像一根红线贯穿着党的一切文献”,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的基础”。(二)现实意义 序言对于指导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改革和调整不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哲学基础。 二、中心思想 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三、逻辑结构 序言一共7个自然段,第1、2段是马克思叙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次序和方法,说明政治经济学第一分册的内容结构。 第3段是讲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和目的,说明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直接动机。 第4段是重点段,马克思在说明他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5、6、7段是简要地说明了他和恩格斯共同研究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原文导读 (一)第一部分分为两个问题(第一段第二段) 1、马克思阐述了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内容结构。这是马克思的写作计划,但是能否按这一计划进行系统的整理,还要看情况而定。事实上马克思后来的确改变了他的这一写作计划,而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资本论体系。 2、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讲明了为什么把原已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而换上了这篇序言。原因是,马克思经过仔细的思考,认为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 (二)第二部分分为三个问题(第三段第四段) 1、马克思讲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第三段) 最初的动因: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第二个动因:当时流行于欧洲各国的“法兰西思潮”,即空想社会主义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在莱茵报上也有所反映,为了把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就必须研究经济活动及其理论问题; 直接动因:莱茵报被查封以后,马克思在愤怒的同时又表示出一种“机遇”的快意,即“非常乐意利用”这一机会,“从社会舞台退回书房”,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经济理论问题。 2、马克思叙述他的唯物史观的建立过程,并且精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四段) 我们讲这部分内容先放下,后面再精读。 3、马克思叙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第五段第六段) 1844年2月恩格斯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在德法年鉴上发表后,马克思给予高度评价,并同恩格斯不断地通信交换意见。在1845年春俩人决定合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这本书清算了他们从前的哲学信仰,达到了自己弄清问题的目的。后来,俩人又合写共产党宣言,马克思发表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雇佣劳动和资本、哲学的贫困等著作。但是,由于1848年一1849年普鲁士反动政府对马克思的迫害,中断了他的经济研究工作,直到1850年才在伦敦重新开始这一研究工作,为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制定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说明,只有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才能完成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革命变革,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又丰富和证明了唯物史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所以,它又是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列宁选集第二卷588页)。 第三部分,全文总结(第七段) 马克思最后指出,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所得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管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他多年进行科学探讨的结果。并引用但丁的诗句来说明在科学的道路上是不能犹豫的,只有不畏艰苦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原文精读 我们仅就第4段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精辟论述作些阐释 一、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1、社会物质生活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首先指出,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社会物质生活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这是马克思长期研究得出来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考察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马克思在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时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特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关系,一定历史阶段上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第三,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在特定生产力状况的基础上形成,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接着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这里概述了四个方面的意思:第一,“这些生产关系和总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总和;第二,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第四,由此,经济基础直接规定了社会的性质。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社会形态的般结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二、论述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活动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是说:第一,整个社会生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第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精神生活过程。社会存在是指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解答了这个问题,使社会历史理论成为真正的科学。 三、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根源,阐明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接着说:“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这段话中,马克思高度地概括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主要有以下几层意思: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物质根源。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内容,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于是这就构成了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矛盾。 3、生产方式的变化首先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社会发展处于量变阶段,矛盾不具有对抗性;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而变成它的桎梏时,新的生产力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尖锐冲突。冲突的结果必然要求生产关系发生根本变化,这时社会发展就由量变转化为质变,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社会革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通过社会革命,社会形态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物质根源。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尖锐化,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矛盾的激化,表现为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落后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变革。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整个社会制度就发生全面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旧的上层建筑必然为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四、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1、把社会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区别开来 马克思指出:“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这就是说,在考察社会变革时,首先必须时刻要把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变革与精神生活条件的变革,把社会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区别开来。否则,就不能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决社会矛盾。 2、区分的目的是寻找社会变革的物质的、经济根源 把社会生活区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其目的在于从社会的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探索、寻找社会变革的物质的、经济根源。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变革也只有从社会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这种方法既坚持了唯物论,又坚持了辩证法。 3、根据矛盾的实际状况找出符合实际的革命或建设的任务 马克思又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的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这就是说,我们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必须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根据一定生产力和一定生产关系的矛盾的实际状况找出符合实际的革命或建设的任务。既不能思想保守,停滞不前,也不能随意超越社会历史自身发展所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在我们过去的实践中是有深刻教训的。 五、概述了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形式,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在阐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几种社会形态进行了理论上的高度概括,也指出:“大体说来,亚西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些概括是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为依据的。 马克思特别指出:“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矛盾决定的。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力要求生产资料的占有制也必须社会化。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就是这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为共产主义制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化大生产这一物质基础,决定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客观必然性;同时也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准备的掘墓人革命的无产阶级。 马克思满怀信心地说:“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将以资本主义的灭亡而告终。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将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将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1、序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特的科学意义是什么? 2、马克思在序言中,是如何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辨证方法,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 3、序言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原理? 4、序言中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5、学习序言有何现实意义? 专心-专注-专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