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本文叙议结合的基本写作特点。2、过程与方法:点拨阅读法,质疑法,讨论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体会作者叩问现实、谛视天地的人文情怀。教学重难点: 1、体会作者旁征博引,融叙述议论为一体的写作特色。 2、体会本文理性与激情相交融的语言风格。 教学用时:二课时。 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一、导入 科学是美丽的,艺术也是美丽的。然而,人们更习惯于将这两种美丽置于界限分明的美的两端,就像阳刚之于阴柔、豪放之于婉约从理论上说,它们确实属于两个范畴。一个以物为尺度,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追求真实,一个追求美好;一个理性至上,一个感性为尊然而,就是这么不一样的两种美在同一个人身上却发出了炫目的光芒,他就是本文的主人公爱因斯坦! 作者简介:阿尔伯特爱因斯坦(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举世闻名的德裔美国科学家,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生于德国乌尔姆一个经营电器作坊的小业主家庭。1905年在物理学三个不同领域中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特别是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和光量子论的提出,推动了物理学理论的革命。取得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的博士学位。1879年3月14日在德国小城乌尔姆出生,他的父母都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的父亲是位平静、温顺的好心人,爱好文学和数学。他的母亲个性较强,喜爱音乐,并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从六岁起学小提琴,从此小提琴成为他的终生伴侣。爱因斯坦的父母对他有着良好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家中弥漫着自由的精神和祥和的气氛。 爱因斯坦1900年毕业于瑞士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毕业后即失业。在朋友的帮助下,才在瑞士联邦专利局找到工作。1905年获苏黎世大学博士学位。1909年任苏黎世大学理论物理学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大学教授,两年后任德国威廉皇家物理研究所所长、柏林大学教授,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32年受希特勒迫害离开德国,1933年10月定居美国。 100年前,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问世。这一年,他相继发表了3篇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论文,为相对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为量子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5年是著名的“相对论”诞辰100周年,为纪念这一奇迹,联合国确定这一年为“国际物理年”。 有人问爱因斯坦,死亡是什么?爱因斯坦脱口而出:死亡就是我再也听不到莫扎特的音乐啦。二、整体感知:(一) 课文结构疏理: 第一部分:(1-4)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是作者写作本文意图。第二部分:(5-16)通过爱因斯坦热爱音乐,崇尚文学的生动事例,证明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17-18)指出造就人才需要有广阔而深邃的文化背景。是结语,指出写作本文的现实意义。(二)初步思考:1. 爱因斯坦艺术世界的具体表现: 6岁,学小提琴;(艺术);13岁,爱上莫扎特;还爱上了几何学和康德哲学,(科学、哲学)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尤其酷爱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 他,造诣于小提琴优美、和谐、充满想象力催化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 他,倾心于钢琴扣人心弦描绘物理学优美的图景 旨在说明“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是世界最高最美的两个侧面。”(文学) 他,推崇文学,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肖伯纳;共鸣卡夫卡 他,朗诵海涅的哈尔茨山游记 他,崇拜陀思妥也夫斯基:“陀思妥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他,极力推崇文学艺术认为确信宣称看来 旨在说明爱因斯坦已将文学当作精神生命的需要,并深深懂得了文学的伦理价值,从而也证明了科学与艺术“是两个无限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世界”,需要不断去追求。 进一步揭示科学与艺术之间紧密而深远的内在关系,也揭示了这位科学巨匠酷爱音乐和文学的缘由。2. 请结合全文思考,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有何现实意义? 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至少有两重意义: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3. 作者为什么认为爱因斯坦和普朗克共同演奏是意味深长? 因为在这两位在这两位理论物理学大师的心目中,科学的美和艺术的美是相通的,互补的。4. “在爱因斯坦心目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爱因斯坦执着地追求艺术, 源于他对科学和艺术辩证关系的深刻的理解。请结合全文, 简要阐述深刻的理解包括哪些内容。 爱因斯坦对艺术的执著追求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文学艺术还能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科学和艺术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之美,其产生的美感是相通的。 5. 文章标题是“爱因斯坦与艺术”,文本中哪两个语句表现“爱因斯坦与艺术关系”的? 第一句:4段中“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我们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第二句:17段中“造就一个爱因斯坦需要有广阔的而深邃的文化背景。”三、小结: 第二课时一、重点分析: 1. 文章从爱因斯坦回顾往事时的一句话写起,有什么好处? 爱因斯坦的话回顾了自己从小爱好音乐的事情,这与文章论述的内容紧密相关,这样写直接给读者造成一种印象: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原来还十分热爱音乐艺术。为下文的论述打下基础,作了铺垫。 2.支撑爱因斯坦一生的三大支柱是什么?由此你受到怎样的启发? 三大支柱是:科学、艺术、哲学。 启发:一个人要在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作者认为研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4. 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热爱程度。 他在研究物理学时每天都拉小提琴。 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曾与普朗克合奏。 他还推崇文学,文学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5.作为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为什么喜欢文学艺术? 爱因斯坦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爱因斯坦认为: 追求艺术是出于精神生命的需要,出于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艺术同科学一样具有永久的魅力,具有伦理价值,可以提高人们精神境界。 艺术还同科学一样体现了一种绝对和谐的美,二者在人们心中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均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6、说说你对下面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的话的理解: 我从来就不把安逸和享乐看成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真。要不是全神贯注于那个在艺术和科学研究领域永远也达不到的对象,那么人生在我看来就是空虚的。 在爱因斯坦看来,不空虚的人生应该是不断地追求心中理想的人生,对理想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而这个理想应该是崇高的、伟大的、是真善美的统一。 7.说说你对下面两句话的理解。 只有科学的美,没有艺术的美,是残缺的;反之亦然。 这句话强调了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告诉我们,不论缺少其中的哪一方面,美都是不完全的,都是残缺的。 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感情的渴望。 这句话突出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对于一个健全的人来说,理性的追求与感情的渴望都是必需的,那么科学与艺术正好从这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满足的途径。 8、爱因斯坦的认识和做法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启发人们,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尽量将二者结合起来。对于没有定向的中学生来说,既要学好数理化等理科课程,也要学好语文、外语、历史、地理等文科课程,绝不应存有偏科现象。 .本文阐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二、写作技法:本文运用夹叙夹议、举例论证和理论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列举爱因斯坦的生平事迹,并通过细致的分析推理,充分论证了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启发人们,特别是中学生要正确对待科学学习和艺术学习,杜绝不应有的偏科现象。三、补充资料: 泰戈尔眼中的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常常被称为一个孤独的人。数学想象的领域有助于把精神从纷繁的俗物中解脱出来,就这个意义而言,我认为他确实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哲学可以叫做一种超验的唯物论,这种哲学达到了形而上学的前沿,那里可以完全割断对自我世界的纠缠。对我来说,科学和艺术都是我们天性的表现,它们高出我们的生物学需要之上而具有终极价值。 爱因斯坦眼中的泰戈尔: 对我们来说他曾是精神、光与和谐的活的象征在暴风雨中翱翔的伟大的自由之鸟在未释放的感情之海上升起的阿瑞耳(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小精灵)在他那金色竖琴上奏出的永恒的歌,但是他的艺术从来不曾对人类的愁苦和斗争漠不关心。他是“伟大的守护者”三、小结这篇文章通过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与统一性,指出造就一个杰出的科学家需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本文作者赵鑫珊从自身经历和学习经历出发,高屋建瓴地看待科学、艺术、哲学三者的关系。他以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为例证,说明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