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精品资料第八单元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第15课时 连加、连减教学内容: 课本第72-73页。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初步理解连加、连减的含义。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 2、能有条理地表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重点: 让学生联系实际情境,体会连加、连减的意义和理解运用顺序。教学难点: 理解图意列出算式。课前准备: 课件、投影。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1、口算。(口算卡片出示) 105 64 85 32 63 50 95 66 63 93 64 26 73 97 82 17 82 10-4 46 28 10-6 10-3 37 91 55 10-2 45 6-0 2、算式接龙。(小组学生互相合作,每人出一道题) 甲:4+2=6;乙:6+1=7;甲:7+2=9;乙:9+1=10。 或者甲:10-2=8;乙:8-3=5;甲:5-1=4;乙:4-4=0。 3、学生汇报,说说你们组的题目和想法。 邀请两个学生到讲台前表演。 讲述:第一个算式的得数正好是第二题开拓的这个数,第三体开拓的数正好是第二题的结果像这样的几道有联系的算式写出来像什么?我们把这个游戏叫做“算式接龙”。二、探究交流 1、教学例1。贴出例1主题图。 讲述:星期天,小红和弟弟去郊外的奶奶家玩,看见奶奶摘下了一些又大又红的南瓜。小红想,我长这么大了,应该帮奶奶做一些家务活。于是,她找来一辆手推车,把奶奶摘下的南瓜云回家。第一次运来4个,第二次有运来2个,还剩下一个最大的没有运,奶奶一共摘下几个南瓜呢?怎样计算?(4+2=6,6+1=7,奶奶一共摘下7个南瓜。) 提问:其他组有不同的方法吗?(4+2+1=7) 追问:为什么这样列式?你是怎样算的? 你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吗?(连加法) 讲述:这个名字取得真好,今后我们看见一个算式里有两个以上的“+”,就叫它连加。(板书课题) 2、教学例2。 讲述:这时,弟弟在大声喊:“姐姐,快来看,奶奶家还种了一些丝瓜。”出示例2主题图。 提问:你们能看着这幅图编个故事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形成如下的表述: 丝瓜架上原来有8根丝瓜,弟弟第一次摘下3根,第二次又摘下1根,还剩几根? 讨论怎样列式,怎样计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并让学生把书上的算式填写完整。 引导学生小结:8-3-1=4连续减了两次,我们把它叫做连减。 3、师生共同小结:今天我们学了什么新的内容?在计算的时候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三、反馈完善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幻灯机前演示连加、连减的计算过程。 2、“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图意,表述图意,再填写算式。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列出的算式可以不同,可以是9-2-4=3,也可以是9-2-3=4。 4、“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做在课堂作业本上。4、 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到了什么知识呢?板书设计: 连加、连减4+2+1读作:4加2再加1,表示把4、2、1这三个数合起来。8-3-1读作:8减3再减1,表示从8里面去掉3,再去掉1。教学反思:加强观察指导。在进行课件演示的时候,着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让学生记下演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数量变化情况,进一步和算式联系起来,促进学生在大脑里将生动的情节转化为数的运算,为掌握计算顺序打好基础。连加、连减是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难点之一。它主要难在计算过程上,要分两步进行口算才能算出结果,特别是第二步计算要用第一步算出的得数,并且学生往往忘掉第一步的得数。为了帮助学生顺利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顺序,克服计算障碍,要着重训练学生把先算的数记在脑子里,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