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教版)小学自然教材第七册《水的“旅行”》教学设计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40946584 上传时间:2021-11-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科教版)小学自然教材第七册《水的“旅行”》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上海市(科教版)小学自然教材第七册《水的“旅行”》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上海市(科教版)小学自然教材第七册《水的“旅行”》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上海市(科教版)小学自然教材第七册水的“旅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水的旅行”这一课时是上海市小学自然(科教版)第七册第一单元“自然界中的水”当中的第一课时。“自然界中的水”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知道水循环会引发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并了解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而“水的旅行”这一课时从“下雨”这一常见天气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雨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进而通过讨论、交流以及设计和开展模拟实验等探究活动,最终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和成因。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讨论交流、模拟实验和观察记录等探究方法来认识自然界中水循环的现象和成因。2、在探究水循环的活动中提高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3、在探究水循环的活动中培养和提高研究地球科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能了解自然界里水循环的现象和成因。难点:能设计模拟实验探究水循环的现象和成因。教学准备: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培养皿、冰块),学生观察实验单(一、二)活动过程:活动一 引入水循环活动目标:1、 通过“下雨”的问题引出自然界里的水循环现象;2、 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对水循环成因的假设,激发进一步验证的热情。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活动目的1 观察:雨天的图片。回答:下雨。2 思考:雨水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个别交流。3 画一画:分组讨论并画出雨水的“旅行”路线图。4 展示与交流:分组上台介绍各自画的雨水“旅行”路线图。出示雨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是什么天气?引导学生思考雨水为什么下不完,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并指导12位学生交流。出示观察实验单(一),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并用箭头的形式画出雨水的“旅行”路线图。指导学生在实物平台上展示各组的观察实验单,引导学生交流雨水在自然界中的行踪,并在黑板上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整理出水在自然界中循环的简单示意图。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雨水的“旅行”其实是水的蒸发和凝结现象,而太阳的热量为水循环提供了动力。通过常见天气现象引出水循环现象。引导学生提取已有经验,了解学生知识情况。通过小组活动形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同时也能互相启发,团结协作。通过交流和整理,对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形成初步的概念。活动二 模拟水循环活动目标:1、 能够设计和开展模拟实验来验证水循环;2、 能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概括水循环的现象和成因。学生活动教师指导活动目的1讨论和设计:分组讨论怎样用实验来验证自然界中的水是不是这样循环的?并用画图的形式设计模拟实验方案。2 展示和交流:分组上台交流模拟实验方案。3 实验和观察:分组选择实验器材开展模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4 交流:实验中看到的现象。5 小结:水在自然界中是可以循环的。6 讨论和交流:是不是只有有水的地方才会下雨呢?7 观察实验:水在大空间里的循环。8 交流:实验中的现象。9 小结:空间中不同地方积水不同,降水概率也不同,水循环还是多种形式的。出示观察实验单(二),接着刚绘制的水循环简单示意图,启发学生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前面的预想是否正确。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水循环的几个环境和条件,如地面的水,高空的低温环境,太阳给地面加热等。在学生设计过程中注意巡视和指导指导学生利用实物平台展示并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注意引导学生介绍出实验器材、方法过程和预想结果,此外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方案,并最终确定合理的实验方法。指导学生开展实验和记录,并注意实验安全。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现象和原因,如烧杯中“白气”是什么,滴下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它们都相当于自然界中的什么现象。引导学生肯定水在自然界中是在不断循环的。引导学生认识地球面积和空间广阔,不同地区的水量、地面温度以及高空气温都差异很大,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环境中,水循环是怎样的呢?是不是只有有水的地方才会下雨呢? 出示实验装置(较烧杯有更大空间),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进行在容器上方不同地方放冰块的水循环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由于冰块放置不同,容器顶部不同地方形成积水多少不同,造成滴水多少也不同。从而知道自然界中水蒸气四处飘散,由于条件不同,造成水循环是不平均的。此外除了下雨,水循环还有雪,霜,露等其他形式。培养学生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通过交流改进实验方案,同时让学生经历一个思维修正的过程。能通过模拟实验亲身体验和验证水循环的现象和成因。通过讨论把实验现象和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联系起来,加强认识。明确水循环的概念。扩展对水循环的认识。能发现水循环可以不同空间范围内移动发生。对水循环有更完整的认识。板书: 水的“旅行”天空蒸发 河流 大海 雨水 地下 土壤 动植物吸收观察实验单(一)请你用“ ”的形式来画一画雨水是从哪里来的,又到哪里去了?观察实验单(二)请你利用常用的实验器材设计一套实验装置来模拟水循环。水的“旅行”说课材料教材简介“水的旅行”是上海市(科教版)小学自然教材第七册第一单元“自然界中的水”中的第一课时。“自然界中的水”这一单元是在学生初步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及其形成原因,知道水循环会引发一些常见的天气现象,并了解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水的“旅行”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水循环现象和形成的原因。教学设计特色在设计水的“旅行”这一课的教学活动时,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首先是对部分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我把本单元第二课时天气现象中的下雨现象以及利用烧杯开展的模拟水循环实验搬到了第一课时,把介绍水循环与人类关系的内容调整到后面的课时当中。这是因为下雨是学生所熟悉的天气现象,也是自然界水循环过程的一个主要环节。让学生从“下雨”现象联系到水循环现象是比较自然和容易的。而引入了利用烧杯开展的模拟水循环实验,是因为这组实验器材简单,操作容易,效果明显,同时该实验的设计要求也在学生的能力范围之内。因此这个实验能够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而不是象原教材上安排的那样只是观看老师一个人的演示实验。其次是对教学活动顺序进行了调整。教材上原本设计的活动是先通过一幅完整的“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自然界的水循环。然后结合水循环的演示实验装置,让学生观察水循环现象。最后介绍水循环与人类的关系。而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从“下雨”这一常见天气现象出发,思考“雨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然后让学生在观察实验单上画出雨水的“旅行图”并进行交流,在引导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老师要对交流信息进行适当地整理。这些环节,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取已有经验,并逐渐地把一些零散割裂的认识、概念建立起联系,当联系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就比较容易的形成一个预想的概念,自然界里的水是不是在循环着的?所以接下去,我就安排学生设计模拟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最终建立起自然界里水循环的概念,也就能解答开头“雨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的问题。这堂课的教学活动顺序,其实就是从学生生活中引出问题,再提出假设,最后进行验证。虽然简单,但是循序渐进,非常适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授课效果应该说,我对水的“旅行”这一课的教学是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学生对自然界的水循环及形成原因有了科学的认识。在上本课之前,学生对于水循环过程中的云、雾、雨、雪等天气以及水的蒸发、凝结等现象是有认识的。但是由于这些知识还没有形成系统,因此学生还没有水循环的概念。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在循序渐进的认知活动中,学生逐渐把割裂的知识、概念建立起系统的认识,最终建立起水循环的概念。所以,本节课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其次是采用的模拟实验装置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在本课教学的第一个活动中,学生提出了水在自然界里循环的预想,接下去就需要一个直观的模拟实验来验证学生的想法。这个验证需要每个学生的参与,所以实验装置要简单易用。而本课时里使用的模拟实验装置只利用了烧杯、酒精灯、冰块等简单器材,最后实验效果又特别明显,对于学生认识水循环的概念起到了很大帮助。此外,改进的实验装置很容易地让学生发现了“水蒸气在大气层中会四处飘散,由于水蒸气的数量、环境、温度等不同条件,造成了空间中不同地方积的水(云)多少不同,降水的概率也不同”的结论,使得学生对水循环的概念有更完整的认识。课后反思对于水的“旅行”这一课,我还是比较满意的,主要感觉对教材的处理比较恰当,教学活动的设计比较合理,最终教学目标的达成度也比较成功。同时,我也觉得如果要继续提高的话,可以对教学中的两个环节做些改进。第一个就是模拟实验环节。在这个活动中,首先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模拟实验装置来模拟和验证水循环,这主要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虽然不同的学生设计的实验装置和方法也各不相同,但是为了易于准备和操作,最后我还是让学生采用统一的实验方法和装置开展实验。我想,这肯定对于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是会打一些折扣的,如果学生能按他们原来的设计进行实验,也是对他们实验设计能力的检验。所以下次可能的话,我可以多准备一些实验器材的种类,尽量满足学生实验设计的需要。第二个就是对水循环的认知程度。在本课中,其实涉及的是最简单的水循环,而真正的自然界水循环要复杂得多。不同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都会影响水循环。比如说有的沙漠和雨林只是间隔了一座山脉,有的地方风调雨顺,有的地方旱涝多灾。但是这个光靠口头交流讨论时较难理解的,最好是有直观的感受。所以如果有可能,可以设计一个地理环境更复杂一点的模拟实验装置,让学生在模拟实验中去发现自然界水循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也让孩子对地球科学的秘密更感兴趣。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