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40765858 上传时间:2021-11-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 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 1857 年 8 月底至 9 月 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 。它是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 序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 ,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 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 ;第三、 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 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 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 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 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马克思在序言中,把他从 1843 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 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 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 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 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 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这个结 论的基本观点是:1.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 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 或者说, 是社会存在决定 社会意识, 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 划分了两 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 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 ( 包括政治生活、精神 生活等 )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应当把社会关系 区分为物质关系和意识关系,而且,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 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 程。”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变迁 和改革。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 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推动着历史前进。 一 切先进的阶级和人们总是热心发展生产力, 而一切反动的阶级总是阻碍生产力的 发展。这是衡量一切阶级、政党、派别是革命的、进步的,还是反动的、落后的 根本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 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 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 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 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 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 其复杂的社会现象, 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 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 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 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上层建筑的变革, 要从经济基础方面去寻找原因, 生产 关系的变革, 要从生产力方面寻找原因。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马 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 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3. 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 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 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 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 思想革命, 还是经济革命 (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 ),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 “在考察这些 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 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 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 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 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 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 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 社会生产力发展了, 生产关系不适合了, 它由生产力 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要求打破这种“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 才会到来。 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 这个任务的提出科学 与否,就看其有无客观条件。 而这个客观条件, 就是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建立的客 观基础。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 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同时马克思在序言中揭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 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 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 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 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 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 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 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 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此,我国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 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 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一一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 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 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 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 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必将逐 渐的取代资本主义。并且,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 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