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册表格式】

上传人:jkl****17 文档编号:40495172 上传时间:2021-11-16 格式:DOC 页数:109 大小:9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册表格式】_第1页
第1页 / 共10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册表格式】_第2页
第2页 / 共109页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案(下册)【全册表格式】_第3页
第3页 / 共1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本册教材分析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负数、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数学广角、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负数和比例两个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比例的教学,使学生理解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圆柱与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表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学习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整理和复习单元是在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内容之后,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全面的回顾与整理,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原来分散学习的知识得以梳理,由数学的知识点串成知识线,由知识线构成知识网,从而帮助学生完善头脑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为初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2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会用比例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给出的有正比例关系的数据在有坐标系的方格纸上画图,并能根据其中一个量的值估计另一个量的值。 3会看比例尺,能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 4认识圆柱、圆锥的特征,会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和圆柱、圆锥的体积。5能从统计图表准确提取统计信息,正确解释统计结果,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或简单的预测;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 6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7经历对“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分析、推理的能力。 8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加深对小学阶段所学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形成比较合理的、灵活的计算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本册教学时间安排:一、负数(3课时)二、圆柱与圆锥(9课时)1圆柱6课时2圆锥2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三、比例(14课时)1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4课时2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4课时3比例的应用5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自行车里的数学1课时四、统计(2课时)节约用水1课时 五、数学广角(3课时)六、整理和复习(27课时)1数与代数10课时2空间与图形9课时3统计与概率4课时4综合应用4课时第一单元 负数教学目标:1、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的读写正确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2、 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 能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教学重点:1、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了解负数的意义,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负数与正数的关系。教学关键:借助一些具体事例,使学生理解负数与正数是具有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关系。教学时间数:3课时1、 认识负数1课时2、 比较大小1课时3、 单元测试1课时第1课时课题认识负数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负数产生的过程,意义,对负数有初步的认识。2、能对生活中有关负数的事物产生兴趣重点难点关键认识负数理争负数的含义结合具体情境,说明相反意义的量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情景引入1、说说对温度的认识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新朋友负数板书课题:负数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观察课本的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上了解到哪些信息?还想知道什么?(2)组内交流,讨论(3)教师简要说明“”表示度1) “”表示摄氏度2) 零下16用“-16表示“-”是负号,表示比0低3) “16用”+16表示“+”是正号,表示比0高2、教学(例2)(1)出示银行存折,观察存折中的数据(2)以500和-500为例,说明什么是相反意义的量3、认识负数(1)什么是负数(2)什么是正数(3)关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132、全班交流,订正 教学反思第2课时课题比较大小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数轴上的数的排列规则2、借助数轴比较数的大小,能正确比较负数的大小。3、使学生能运用负数表示简单的问题。重点难点关键负数大小的比较负数大小的比较掌握比较负数大小的方法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检查复习1、什么是负数?2、读一读,填一填8+100.51203007/912.525/11正数负数3、说说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3)指导学生看例题情境图问题一:如果在一条直线上表示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呢?(1)学生尝试画直线表示(2)教师启发,引导问题二:在数轴上表示出15,如果你想从起点到15处,应如何运动?(1)学生口头回答,教师板书配合说明。(2)如果从2处到2处应如何运动?2、教学(例4)指导学生看课本情境图。(1)说一说从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2)读一读其中各数(3)把这一周每天的最低气温填在表中。时间周一周二周三周四周五周六周日气温教学反思第3课时课题单元测试教学目的通过本单元的测试,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重点难点关键能运用所学的知识正确进行各种练习教具准备 课件等课型检测教具试卷一、填一填:1、某旅游景区白天平均温度是零上22,记作,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4,记作。2、如果+15分表示比平均分高15分,那么比平均分低8分应记作。3、-122 -3.4100-45 45 04/7+69.5-17/3-0.02+1.01-51/100+1/10 正数负数二、在数轴上描出各数-2 -1/2 5 -3.5 -1/5 3三、比较大小-60.6 -99 0-2 7/8-8/7 1-1 -3/4-1/2 -1/9-1/8 -0.20.2 0.05-0.01 四、六年级3个班进行智力抢答赛,答对一题得10分,答错一题扣10分,不答得0分,(一班0分;二班+20分;三班-10分)根据三个班的得分,说说他们答第四题的得分情况。教学反思第二单元 圆柱与圆锥教学目标:1、 认识圆柱和圆锥,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2、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体积,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3、 这观察,设计和掉作圆柱、圆锥模型等活动,了解平在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察教学重点:1、 圆柱体积,表面积计算2、 圆锥体积计算教学难点: 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关键: 利用教具,学具进行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经历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学时数:13课时课时安排:1、圆柱.7课时2、圆锥.3课时3、整理和复习.2课时4、单元测试.1课时: 第 1 课 时课题圆柱的认识教学目的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的特征,知道圆柱的各部分名称。2、认识圆柱的底面,侧面和高,了解圆柱的侧面展开图特征。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判断能力。重点难点关键理解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弄清圆柱侧面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导入新课1、我们学过了哪些立体图形?2、现在我们再来研究一种立体图形圆柱教师板书:圆柱认识二、探究新知1、指导学生看课本的画面,思考:这些物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2、你还见过哪些圆柱形的物体?3、观察圆柱,弄清各部分名称。(1)什么叫圆柱的底面?(2)什么叫圆柱的侧面?(3)什么叫圆柱的高?4、利用实物指出底面,侧面和高5、圆柱的特征:(1)圆柱的底面都是圆,并且大小一样。(2)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6、操作实验(1)圆柱侧面剪开,展开出现长方形。(2)将长方形围起来,形成原来的圆柱形。(3)想一想: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的什么有关?有什么关系?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的14题2、全班交流订正教学反思第2课时课题圆柱的表面积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圆柱体侧面积和表面积的含义,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重点难点关键表面积的计算侧面积的含义与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利用教具,学具演示,弄清侧面积与圆的关系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学前准备1、只列式不计算(1)圆的半径是5厘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2)圆的直径是3分米,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2、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3、圆柱体的特征。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教师板书课题)2、教学(例3)(1)你知道圆柱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吗?同时让学生拿着圆柱摸一摸它的表面积。(2)你想应该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学生说明计算表面积方法教师演示教具配合说明。板书: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3)圆柱的底面积,侧面积你会计算吗?学生回顾侧面形状以及长宽与圆柱的关系教师教具演示配合说明板书推导过程3、尝试练习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二的58题2、集体交流,订正教学反思第3课时课题解决问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表面积,侧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2、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发展应用意识。重点难点关键圆柱表面积的计算判断实际物体由哪几部分组成认真观察实际物体,了解物体的形状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学前准备1、怎样求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表面积?2、一个圆柱的直径20厘米,主30厘米,求它的侧面积3、一个圆柱直径5厘米,高15厘米,求它的表面积。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4)(1)出示(例4)指名读题(2)出示教具纸制帽子(3)引发提问:求需要用多少面料,实际是求什么?这个帽子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4)学生列式计算,教师巡视(5)汇报计算情况板书:帽子的侧面积3.142281758.4(cm)帽子的底面积3.14(202)314(cm)帽子的表面积1758.4+3142072.42080(cm)答:至少需要用2080cm面料三、巩固练习1、一种圆柱形流水管(1)说说对题的理解及解题思路(2)列式计算2、完成练习二的920题教学反思第4课时课题圆柱的体积教学目的1、经历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圆柱的体积。2、能运用圆柱体积计算方法,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关键圆柱体积的计算圆柱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借助教具演示,弄清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学前准备1、提问:(1)什么叫体积?长方体体积怎样求?(2)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2、导入:我们能不能把圆柱体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呢?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5)圆柱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1)教师演示推导过程(2)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讨论(3)圆柱体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形体?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4)观察,操作后你能说出圆柱体积的公式吗?(5)用字母怎样表示呢?(6)求圆柱的体积必须具备哪两个条件?三、巩固练习1、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教学反思第5课时课题圆柱的体积教学目的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熟练利用圆柱的高和半径,直径或周长,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意识。重点难点关键熟练的计算圆柱的体积。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和高,求体积。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学前准备1、说一说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并描述公式推导的过程。2、口头列式,计算圆柱的体积(1)底面积是1.2m,高5m(2)底面积是48cm,高20cm二、探究新知1、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半径r和高h,能不能计算圆柱的体积?体积公式还可以怎样表示?2、教学(例6)(1)出示课文例题的内容(2)说说你的解题思路(3)尝试列式解答(4)汇报交流:教师整理并板书计算过程:杯子的底面积:3.14(82)杯子的容积:50.24103、练一练:如果知道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你能计算圆柱的体积吗?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三252、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教学反思第6课时课题圆柱体积(或容积)教学目的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3、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学生的实践能力。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熟练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基础练习1、说说圆柱体积的公式?2、计算圆柱体积需要几个已知条件?可以是什么?3、算一算(1)底面积是35cm,高10cm(2)底面半径是5cm,高6cm(3)底面直径是80dm,高15dm(4)底面周长是25.12m,高5m二、综合练习完成练习三的611题1、第6题(1)学生独立计算(2)说一说表面积和体积的含义计算长方体,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第7题(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说说解题步骤3、第8题(1)认真读题,弄清题意,说说已知条件和问题(2)列算式,并计算三、巩固练习1、第911题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教学反思第 7 课时课题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综合练习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求圆柱表面和体积的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重点难点关键熟练掌握求圆柱表面积和体积的方法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基础练习1、说一说(1)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2)运用表面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注意什么?(3)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4)计算圆柱体积需要什么已知条件?已知条件问题底面积高体积底面半径高底面直径高底面周长高2、算一算(1)一个圆柱体侧面积是50.24cm,底面积是12.56cm,它的表面是多少平方厘米?(2)一个圆柱体底面半径10厘米,高20厘米,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3)圆柱的表面积与求体积有什么区别?二、综合练习1、选择题(选择正确答案)(1)一个铁皮水桶能装水多少升是求水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2)做一圆柱体的油桶,至少要用多少铁皮?是求油桶的(侧面积;表面积;容积;体积)2、一个圆柱体积是94.2立方厘米,底面直径4厘米,高是多少?三、巩固练习1、第911题独立完成2、集体订正教学反思第8课时课题圆锥的认识教学目的1、 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2、认识圆锥的底面和高,会测量圆锥的高,了解圆锥的侧面重点难点关键圆锥的特征认识圆锥的高通过操作活动,测量圆锥的高,在活动中找到圆锥的高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学前准备1、提问:(1)圆锥体有什么特征?(2)什么叫圆锥的高?2、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物体(出示实物模型)叫圆锥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1)出示实物教具,摸一摸看一看,圆锥与圆柱有什么不同(2)学生汇报后板书顶点:(1个)侧面:(1面)面:底面:(圆)2、认识圆锥的高(1)学生观察圆锥实物,指出高(2)教师说明: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是圆锥的高(3)测量圆锥圆3、认识圆锥的侧面展开图(1)把自己做的圆锥的侧面展开,看一看是什么形?(2)测量自制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各是多少三、巩固练习1、练习四的1、2题2、集体订正教学反思第9课时课题圆锥的体积教学目的1、经历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2、能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有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关键圆锥体积的计算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经历实验活动,在活动中探索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学前准备1、说说圆锥体积计算公式2、圆锥的特征3、导入新课二、探究新课1、实验活动(1)出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2)教师示范:用空圆锥装满沙往空圆柱里倒,让学生看看倒了几次才能倒满圆柱,你有什么发现?(3)你从发现的规律中知道了什么?(4)结合学生的汇报板书:V1/3sh2、 教学(例3)(1) 认真审题,说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2) 学生尝试计算(3) 汇报交流沙堆底面积:3.14(4/2)12.56(m) 沙堆的体积:1/312.561.25.0245.02(cm)答:略三、巩固练习练习四的第38题1、 第3题独立计算后与同学交流2、 第48题独立完成教学反思第10 课时课题圆锥的体积教学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过进一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熟练运用圆锥体积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重点难点关键通过练习使学生过进一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熟练运用圆锥体积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基本练习1、说说圆柱,圆锥的体积关系教师板书:前提条件:等底等高二、指导练习1、一个圆锥形麦堆,底面周长9.42米,高1.2米,如果每立方米小麦重740千克,这堆小麦约重多少千克?引导提问:(1) 这个麦堆是什么形状?(2) 小麦的重量与什么有关?(3) 你想怎样解决问题?(4) 你想怎样列式计算?底面半径:9.423.1421.5(米)底面积:3.141.57.065(立方米)体积:1/37.0651.22.826(立方米)小麦重量:7402.8262091.24(千克)2、求圆锥的高要知道什么条件?3、圆锥的体积,底面积与圆柱有什么关系?教学反思第11课时课题整理和复习教学目的1、使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础知识,进一步理解圆柱、圆锥的关系,能正确解决有关实际问题2、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重点难点关键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柱、圆锥的关系,能正确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知识梳理1、特征:认真观察课本中的图形,说说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征(1)圆柱的特征:(2)圆锥的特征:2、表面积和体积(1)圆柱:侧面积,表面积怎样计算(2)圆柱,圆锥的体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3、算一算,填一填(1)整理与复习的第2题过程要求:a) 独立计算,将结果填在表中b) 与同桌交流,说计算方法和结果c) 全班交流(2)解决问题:整理与复习第3题过程要求:a) 认真审题,弄清题意b) 依据题中的有关数据列式计算c) 汇报结果二、巩固与应用完成课本练习五的161、 第1题:(1)说每个图是怎样展开的?(2)在图上标出圆柱的高2、依次完成其它各题。教学反思第12课时课题整理和复习教学目的1、使学生能够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2、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精神重点难点关键应用圆柱和圆锥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引导练习1、一个圆柱形有盖玻璃杯从里面量底面直径20厘米,高是20厘米,如果装满水可装水多少升?引导提问:(1)求可装水多少升就是求什么?(2)玻璃杯是什么形状的?如何计算玻璃杯容积?(3)在计算过程中注意什么?(4)尝试计算2、一根钢管,外直径4分米,内直径3分米,长2.5米,每立方分米钢重7.8千克,这根钢管重多少千克?引导提问:(1)钢管的重量与什么有关?(2)这里的重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3)你认为要先求什么?怎么求?(4)钢管是什么形状,如何计算它的体积?(5)学生尝试计算二、综合练习1、把一个底面直径9厘米的圆柱体侧面展开,得到一个正方形,这个圆柱体高是多少?2、一个圆锥和一个圆柱等底等高,体积相差37.68立方厘米,已知圆柱的底面积28.26平方厘米,圆柱的高是多少?教学反思第13课时课题单元检测教学目的通过本单元的检测,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重点难点关键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类问题教具准备 课件等课型检测教具试卷一、判断题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2、等底等高的长方体与圆柱体的体积相等()3、将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体积也扩大2倍()4、两个圆柱的同积相等,体积也相等()二、选择题1、将一个圆锥的高扩大6倍,底面积不变,那么圆锥的体积扩大()A、6倍 B、3倍 C、2倍2、做一段圆柱形烟囱,如果要计算所需铁皮,是求圆柱的()A、表面积 B、侧面积 C、容积3、圆柱体体积不变,如果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应该()A、扩大2倍 B、缩小2倍 C、缩小4倍4、把一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的体积是原来圆柱体积的()A、1/3 B、2/3 C、1/2三、算一算1、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10分米,高20分米(1)它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米?(2)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2、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12cm,高6cm,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四、解决问题1、做一个无盖的圆柱形铁皮水桶,底面平径是25cm,高50cm,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厘米?2、一个近似于圆锥形麦堆,底面周长12.56m,高1.2m,如果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40千克,这堆小麦约多少千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教学反思第三单元 比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2、使学生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会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3、使学生能够运用比例知识,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4、能理解图形放大与缩小的原理,并能把简单的图形进行放大与缩小。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探索两个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2、能从比例知识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3、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2、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3、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正、反比例教学关键:理解正、反比例意义,认真分析两个量的变化情况教学时数:18课时课时安排:1、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3课时2、 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5课时3、 比例的应用.5课时4、 整理和复习.4课时5、 单元测试.1课时第1课时课题比例的意义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重点难点关键比例的意义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正确计算比的比值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学前准备1、什么是比?(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300:560:1(2)小明身高1.2米,小红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红身高的比1.2:1.412:146:72、求下列各比的比值12:163/4:1/8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看课文的情境图(2)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吗?(3)测量教室国旗长和宽各多少?(4)教室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5)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不和?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6)什么是比例?(7)找比例: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可以组成比例?三、练习1、练习六的13题2、全班交流教学反思第2课时课题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重点难点关键比例的基本性质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引导观察比列中内、外项的关系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学前准备1、什么叫比例?2、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0.5:0.25和0.2:0.41/5:1/2和5:23/4:5/8和5/8:3/42、 用下面的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二、探索新知1、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1)学生认一认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2、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规律(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3) 汇报你的发现,班上交流(4) 归纳比例的基本性质(5) 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三、练习1、完成练习六的46题2、班上交流教学反思第3课时课题解比例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重点难点关键解比例解比例的方法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学前准备1、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2填空:3:815:()。你是怎么填出后项的3、 导入:如果把3“815:()写成3:815:X你能解出这个比例吗?4、教师板书课题:解比例二、探索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1)比例中只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2)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2、教学(例2)(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3)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4)独立思考,解决问题(5)汇报解答情况3、教学(例3)(1)独立解出未知项(2)同桌相互交流(3)请学生板演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5、小结: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三、练习1、练习六的713题2、班上交流教学反思第4课时课题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的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的简单问题重点难点关键正比例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认真分析两个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揭示课题1、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能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吗?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学习成正比例的量。3、:板书课题:二、探索新知一、教学(例1)1、出示例1的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2出示表格问:你有什么发现?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4、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样理解正比例关系的?5、用字母表示:y/x=k(一定)6、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二、教学(例2)1、出示表格2、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3、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三、练习1、练习七的15题2、班上交流思考过程教学反思第5课时课题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的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的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重点难点关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认真分析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及规律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导入新课1、说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2、举例说明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二、探索新知一、教学(例3)1、出示例题和情境图提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2、出示表格,观察后你又有什么发现?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4、用字母表示:xy=k(一定)5、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6、你还有什么疑问?7、小结成反比例量的变化特征。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七的第615题1、第1题:(1)读题,说说表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2)与同学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2、其它各题同上教学反思第6课时课题正比例和反比例练习课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使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重点难点关键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基本练习1、填一填,说一说(1)每箱的木瓜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箱数/箱481632总个数3264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说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这里哪一个量不变?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2)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每箱个数481020箱数5025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这里的哪一个量不变?每箱的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2、正、反比例的意义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二、综合练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1、每袋面粉的质量教学反思第7课时课题正、反比例意义的联系与区别教学目的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等能力。重点难点关键正确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区别正、反比例掌握正、反比例的特征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复习一、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3、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的时间和零件总数4、中国儿童报的订烽和钱数5、圆的面积与半径6、长方形的周长和宽二、指导练习1、出示表一:路程4080160200320时间12458出示表二:速度12090604030时间346912(1)说一说:从表一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2)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2、小结: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方法是什么?教学反思第8课时课题正比例、反比例综合练习教学目的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更进一步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掌握成正、反比例的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等能力重点难点关键正确判断正、反比例区别正、反比例掌握正、反比例的特征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复习提问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什么叫做正比例的关系?2、怎样用字母表示正比例的关系式?3、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什么叫做反比例的关系?4、怎样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关系式?5、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二、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两种量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关说明理由。(1)每包书中的册数相同,包数和总册数(2)全班的学生人数一定,每组的人数和组数(3)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4)和一定,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一个单位食堂每天吃大米的数量,吃的天数和大米的总量如下表:吃的天数123456大米总量50100150200250300表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变化,()是一定的,因此大米的成()关系教学反思第9 课时课题比例尺教学目的1、 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2、 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重点难点关键比例尺的意义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弄清线段比例尺的具体含义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揭示课题1、出示地图(1)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准的比例尺(2)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就是比例尺二、探索新知1、什么叫做比例尺?师: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2、数值比例尺(1)出示课本插图(2)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3)认数值比例尺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3、线段比例尺(1)看课文插图找到比例尺(2)说明是线段比例尺(3)比例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4)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教学反思第10课时课题解决问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的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关键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求实际面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学前准备1、什么叫比例尺?2、说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4500000(2)比例尺80:1(3)比例尺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2)(1)看课本插图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2)你认为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3)学生尝试解决问题(4)汇报解答情况用方程解用算术解2、教学(例3)(1)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2)讨论:你想怎样画?(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4)班上汇报,交流图上的长801/10000.08(m)0.08m8cm三、巩固练习1、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2、完成练习的410题(1)独立完成(2)班上交流,集体订正教学反思第11课时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在或缩小重点难点关键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理解图形放大或缩小的原理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揭示课题1、你见过课文插图这些现象吗?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2、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4)(1)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3)说说放大后图表的边长(4)画一画2、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1)说一说:按2:1放大意思(2)各自尝试画图(3)展示学生作品3、讨论: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如果把放大后的两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1)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2)学生尝试画(3)想一想: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教学反思第12课时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重点难点关键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弄清题中两种量的变化情况教具准备 课件等教学过程师生双边活动个体设计一、导入新课1、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一辆汽车的速度一定(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3)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210千米(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5)(1)看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3)与算术解比较2、教学(例6)(1)看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2)说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4)设未知数x,并求解(5)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教学反思第13课时课题正、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目的使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