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关于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教材使用后的几点体会和建议_六年级数学教案

上传人:靓*** 文档编号:40396446 上传时间:2021-11-1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关于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教材使用后的几点体会和建议_六年级数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数学-关于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教材使用后的几点体会和建议_六年级数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数学-关于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教材使用后的几点体会和建议_六年级数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 -关于西师版数学四年级(上)2004教材使用后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_六年级数学教案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这套教材很积极的吸收了大量现代社会信息和现代教育成果, 在实践中体现出广泛的应用价值和生命力, 富有明显时代特征。 本文主要就教育实践中个人发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成熟的看法和不成熟的建议。值得关注的教材特点一、符合儿童年龄心理特征的安排:改革后的信息呈现方式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2004版本中大量改革了教学信息的呈现方式,从编排上看,充分利用了图片、卡通、表格与文字相结合的呈现方式,从而配合了儿童认知规律,直观形象的呈现学习材料和教学信息。其主要作用 (并非如编者说的那样: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并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笔者个人认为:这样安排降低了以往版本中教学信息和学习材料的难度,符合儿童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 (这一论点将在下面作具体论述。)实践中大量的材料印证了一个观点:学生更能接受新教材,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上有前所未有的提高。(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上)二、教育观的转变: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在教材编排中得到具体体现关于现代教育理论中对学生观、教育观的论述颇多,不同学者和国别的研究成果也不尽相同。但可以肯定的是:本套教材所推崇的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其编排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教材明确要求: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实践创新。其意义不在于推进了教师教学手段和方式的转变。而在于使用本套教材的教师将 “被迫 ”转变业已成型的教学观念。 这是我们一线教师几年教学实践的经验感受。客观的讲这种 “被迫 ”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是一种必然。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材改变了一代教师的教学观,其意义不亚于对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所起的推进作用。三、教材所选题材富含时代气息:题材的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红尘万千的世界中, 信息和素材是难于挑选的。 虽然教材难免受编者认知水平的限制和时代社会的限制, 其所选信息和题材不会尽如人意。 但和过去版本相比较已经有积极的变化。(去我们总是感慨: 为何我们所学不能所用, 为何我们总在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学一些将来毫无用处的东西)比如在多位数的认识一节中,教材选取了国家图书馆建筑面积、藏书量等既包含人文信息也包含现代文明成就的信息。 还大量选入了体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大量信息作为学习题材。体现了时代特征和题材的现实性特征。在规律一节中,教材选取了具有挑战性的题材。 从三年级选取的图形变化特征到四年级的数据变化特征, 无一不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一个强有力的挑战。同时数学的趣味性也在其中得到很好体现。让人遗憾的几个疏漏一、俗语云:成也萧何,败亦萧何。看过分直观化对思维的影响。知识是成螺旋形上升的,思维也是吗?我们不谈这个命题,但是知识的积累和思维的发展却是不能不谈的命题。前面讲到西师版数学教材的信息呈现方式以直观化为主要特征,到了降低学生接受学习信息难度的作用(对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上的作用的认识,本人没有断言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仅仅说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有前所未有的提高。其主要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起这样的安排是符合学生心理年龄和认知发展特点的: 中低段学龄儿童的认知以形象化为主,直观教学信息能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能力,加速思维过程,提高思维效率。以解决问题为例:以前版本中, 大量文字单一呈现,学生对众多信息分析很难短时间形成一个清晰脉络。 大量的错误和低下的教学效率就体现了这一点,同时教师花费大量时间仍然难以改变部分学生分析能力底下的状况。相比较,西师版教材所选用解决的问题条件更多,关系更复杂, 但是教学效率却很高, 学生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广泛表现为强过以前学生。本册书中就有超过 4 步计算的解决问题。 但几乎所有学生都能解决。再对比教材呈现的方式:以前版本是以单一文字叙述;西师版版本是以卡通、文字叙述、 图片结合呈现的,阅读题目就可以发现, 题目已经给各项信息分类了,思维的跨度缩小了,条理更清晰了。这就是直观化起到的显著作用。就象一把双刃剑, 过分直观化同样有不利的影响, 人的思维总是由直观到抽象的, 某种意义上讲越抽象越简单。 教材一味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型, 必然带来不利于抽象思维发展这一后果。 一种近乎全盘否定似的抛弃多年的教学经验, 否认抽象呈现的重要意义一定会对教育产生消极后果。 这一点的担心是有依据的: 知识来源于实践, 抽象的知识是不是都要去体验,去直观的体验呢?相信没有人会那么幼稚。时间仓促,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必赘言,不必举例了。教材在高段的编写在关于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上建议不但要考虑解决问题的抽象呈现还要考虑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需要, 对整个学习内容的呈现有所变化。 这也是广大教师心愿(高段在解决问题上是否还能高效,学生思维能力是否仍然有前所未有的发展)二、所谓难度的变化:看数与代数中算理与算法的变化改革中, 对于难度的把握是一个不容易看清的东西。只有时间才能做判决。西师版教材在数与代数中积极体现对过去版本中算理淡化处理。侧重于学生探究中对多种解法的把握,或者说是编者出于对思维广度的考虑吧,但是很显然他也有一个天生缺陷,对思维深度不不足,这和前一点讲到的教材的呈现方式一味追求直观化必然导致不利于抽象思维发展一样。二者都有思维深度的缺陷。建议以社会发展为前提, 以社会需要为指向, 选取对应用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数与代数知识作为学习内容,算理和算法应该兼顾,即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可或缺。时间仓促,水平有限,还望大家指正。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6 87 页,练习十九的习题。教学目的:1使学生掌握整除、约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掌握能被 2、5、 3 整除的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2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过程():一、数的整除1整除的意义:教师:。想一想 “什么叫做整除?”指名回答,教师进一步强调: 。 “整除中说的数是什么数?”(整数。 )“商是什么数? ”(整数。) “有没有余数?”(没有余数: )教师: “什么叫除尽? ”。 “两数相除余数是0。 )“整除和除尽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出下表:教师: “可以看出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2能被 2、 5、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教师: “我们已经学过能被2、 5、 3 整除的数的特征。同学们还记得吗冲指名说一说。然后提问:“能被 2、 5 整除的数,在判别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根据个位数进行判别。)“能被 3 整除的数。在判别方法上与能被2、5 整除的数有什么不同?”(根据各个数值上的数之和进行判别。)教师: “什么叫做奇数 ?什么叫做偶数:”“根据什么来判断 一个数是奇数还是偶数?”3约数和倍数:教师: “据整除的概念可以得到约数和倍数的概念:什么叫做约数?什么叫做倍数?”指名就一说。 (如果 a 能被 b 整除。 a 就叫做 b 的倍数。 b 就叫做 a 的约数。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约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教师可以接着提问:“能说 6 是约数 15 是倍数吗:应该怎么说?”教师说明:在研究约数和倍数时我们所说的数一般只指自然数,不包括0。教师: “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是怎样的:”(有限的。 )“其中最小的约数是什么数:最大约数是什么数?” (1这个数本身。)“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无限的。)“其中最小的倍数是什么数?”(这个数本身。 )做练习十九的第:题。让学生直接做在书上。教帅可以说明做的方法:在含有约数2 的数 ”下面写 “2,”在 3 的倍数下面写“3。”在能被5 整除的数下面写“5,”然后再进行判断。集体订正。4质数和合数。教师指名说一说质数、合数的概念。 可有意识地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说,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教师: “怎样判断 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检查这个数约数的个数或查质数表。)指名说 说 30 以内有哪些质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个自然数如果不是质数,那么一定是合数。学生判断后,教师说明: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5分解质因数。指名说一说质因数、分解质因数的含义。做练习十九的第5 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6。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公倍数、最小公倍数。(1) 复习概念。教师: “什么叫做公约数?什么叫做最大公约数?”(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 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 “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让学生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公倍数?什么叫做最小公倍数?怎样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让学生举例说明。教师: “什么样的数叫做互质数(公约数只有l 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区别:”(质数足一个数。只有1 和它本身两个约数;互质数是两个数只有公约数1。 )“两个不同的质数一定互质吗?”(两个不同的质数 定互质。 )“互质的两个数一定都是质数吗?”(不一定,如4 和 9 互质, 4, 9 都是合数。 )(2) 课堂练习。做练习十九的第1 题、先让学生独立判断,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 说判断的理由。做练习十九的第4 题。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集体订正。教师根据前面的教学整理出教科书第86 页的概念联系图。 也可以把该图变化成如下形式。能被2, 3, 5 整除的数的特征偶数奇 数1整 除约数质数合数质因数分解质因数互质数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倍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二、分数、小数的基本性质先指名说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然后让两名学生举例说明。教师: “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小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联系?”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使学生明确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教师: “小数点移动位置,小数大小会发生什么变化?”做教科书第87 页下面 “做一做 ”中的题目。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三、小结 ( 赂)四、作业练习十九的第3、6、 9 题。加减法的关系教学内容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第31 页。教学目标1通过编写加、减法应用题及加法的算理分析,理解加、减的意义,能口述意义。2通过观察比较,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会把加法算式改写成减法算式,会把减法算式改写成两道加法和一道减法算式。3会填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准备练习、感知关系1、操作感知:( 1) 8 支铅笔, 5 支铅笔,合起来几支?列式:8 5 13(支)( 2) 13 支铅笔,去掉 5 支,还剩几支?列式: 13 5=8 (支)( 3) 13 支铅笔,去掉 8 支,还剩几支?列式: 13 8=5(支)a、比较三式异同发现:三个算式反映5、 8、 13数之间的关系。b说说加、减法中各部分的名称。c、说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以加法为基础,以减法为基础)d,揭题:加减法的关系。(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更能充分 “激活”学生的思维,所以课前应提供相关的感性材料,让学生思出有源。)(二)学习新知,理解关系1从具体 “问题 ”中进一步感知联系。( 1)按给出条件编题。按 “少年军校共有学生 304 人”“男生 156 人 ”“女生 148 人 ”三个已知条件, 利用其中两个编加、减法应用题。少年军校有男生156 人,女生148 人,一共有多少人?少年军校一共有学生3 则人,其中男生156 人,女生有几人?少年军校一共有学生3 则人,其中女生148 人,男生有几人?( 2)找出三题应用题已知条件和问题的联系。( 3)列式解答。(让学生从具体的现实生活的 “问题 ”中,感知到加、减法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为学生理解概括什么是加法,什么是减法以及它们的关系,提供了充实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2从具体 “问题 ”中理解关系。(1)少年军校有男生156 人,女生 148 人,一共有多少人?156148 304(人)为什么用加法进行计算?加法中,男、女生人数分别叫什么?自由讨论 什么是加法?教师收集意见,并与学生共同形成结论。 把两个加数合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2)少年军校有学生304 人,其中男生156 人,女生有几人?少年军校有学生304 人,其中女生148 人,男生有几人?为什么用减法算? “ 304 ”“ 156 ”“在减148法中”分别是什么数?引导讨论:既然加、减法间有这样紧密的联系,我们已对加法下了定义,可以用加法给减法下定义。投影出示,学生填空。已知()与(),求()的运算,叫做减法。师生共同讨论,进一步得出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在学生真正理解加、减法关系的基础上给出定义,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作为一个演绎系统的逻辑严密性)(三)巩固训练,掌握关系1、基本训练。( 1)试一试:根据487256 743,直接说出下面两题的得数。743 一 487743 一 256学生直接说出得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2填未知数。“练一练 ”4。学生填数并说说是怎样想的?3变式训练。( 1)改写: 7861132 1918(改写成相应的另两个减法算式)( 2)改编:一辆汽车上午行驶168 千米,下午行驶183 千米,这一天共行,了多少千米?列式计算。改编成两题减法应用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四)反思回顾,形成学法1今天学习了什么?2你是怎样学会的?3学会之后,你认为有何用处?课题分数应用题( 1)课型新授课要点提示备课人严正祥备课时间9 月 3 日教学内容:教材第三 15 17 页例 1、例 2 和 “练一练 ”、练习三第 1 6 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乘法应用题的特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认识分数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基本数量关系。2、使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初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教学难点:初步认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教具准备:直尺、小黑板、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1、每句话里把哪个量看作单位“ 1?”其中分数表示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1)一块布料,用去 3/5。( 2)一块地 3/7 种西红柿。2、做 15 页复习题。问:为什么要用乘法算?这里的一个数和分数相乘表示的是什么意义?3、引入新课。根据一个数和分数相乘可以表示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据这样的道理,学习分数的应用题。 (板书课题)二、教学新课就需要用乘法计算。这节课就根1、教学例1。( 1)出示例 1。请大家找一找,这道题的条件有哪些,求什么问题?( 2)教学解法一。问:从图上看用4/5,是用去谁的?就是把20 米平均分成几份,用去其中的几份?( 3)教学解法二。请同学们看线段图,讨论可以怎样解答,把它试做一下。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解法和思路。师帮助学生理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解法比较。这两种解法实际都是表示把20 米平均分成5 份,求其中的4 份是多少。2、练一练 ”第 1 题。指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并强调为什么把全班学生人数看做单位“1”。3、教学例2。( 1)出示例 2。学生读题。问:有哪几个条件,求什么问题?根据 “一只小鸡的重量是小鸭的 2/3 ”,要先画出表示哪一个量的线段?看着线段图,( 2)按例 1 想的过程讨论一下, 题里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 “1”求小鸡的重量就是求什么?,指名说一说分析过程,4、教学 “想一想 ”。(1)让学生找一找,谁是谁的几分之几。问:用线段图表示题目的意思,要先画哪个数量的线段?为什么?( 2)大家讨论,哪个数量是单位 “1?”怎样列式解答?( 3) 3/2 是什么分数?条件里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可以是真分数,也可以是假分数。( 1)做 “练一练 ”第 2 题。( 2)小结。想一想,这里有哪两种重量,可以画几条线段来表示题意?据哪个条件确定单位“1的”量,接着怎样想,用什么方法解答?你从上面几题的解答里,发现在分数应用题里,怎样求单位 “1这”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师总结。巩固练习(3)说一说下面各题里的单位“1的”量。看了一本书页数5/6。杨树的棵数是杉数的3/8。(4)做练习三第1 题。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数量关系式是怎样的。( 5)练习三第 5 题。问: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为什么都用小乘法算?三、全课总结。四、课堂作业:练习三的 1、 2、 3、4。板书设计:分数应用题先确定单位 “ 1,”接着再想要求的数量是单位“ 1这”个数量的几分之几,根据一个数和分数相乘可以表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单位“1的”量乘几分之几。单位 “1的”量 几分之几 =对应的量教学后记:要点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