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40067005 上传时间:2021-11-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古代中国的科技文化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应考能力提升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4讲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考纲卷别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考情分析全国卷2015宋明理学对儒学的发展;2014唐代三教合一潮流;2014宋明理学;2013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新课标全国卷对本讲内容的考查坚持和追求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培养方向,注重引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导向,如对程朱理学的历史理解和历史价值认识。试题对知识的考查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全国卷全国卷全国卷2012宋明理学心学;2010心学2011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013高考全国卷)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知识定位】本题考查程朱理学地位的确立。【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时空观念题中“自汉至唐”“宋代以后”,这两个时间点以宋代为节点 历史解释理学大家朱熹编著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教科书,而孟子一书成为四书之一,孟子地位日益提高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的时间变化。宋代,程朱理学成为主流思想,朱熹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并成为理学的经典。A项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故排除;B项仁政理念深入人心在汉代大一统时期就已出现,故排除;D项陆王心学主张内心的自我反省,而且心学的集大成者王守仁生活在明代,故排除。【答案】C (2014高考全国卷)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 D本善习远【知识定位】本题考查程朱理学的内容。【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主要考查“历史解释”,具体解读如下:本题考查方法指导历史解释三字经是理学思想的普及读物。性本善属于天理,应当加以保存;习相远正是邪恶的人欲造成的,因此应当灭人欲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题干中的关键点“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具有仁、义、礼、智等美德,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A项不是新认识;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思想主张。【答案】D练真题1(2014高考全国卷)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 A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 D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解析:选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题干材料阐述了唐高祖因姓李,与老子同姓,规定道教第一、儒学第二、佛教第三;武则天为打击李氏势力,明令佛教地位高于道教;后来唐武宗又“灭佛”。只有儒学的地位没有重大变动,最为稳固。故答案选C。2(2012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解析:选D。本题迁移考查王阳明的思想主张。材料中“四民异业而同道”说明在王阳明看来士农工商四种不同的社会阶层,尽管所从事的行业不同,但均是为了“有益生人(民)之道”,即为人民的生存而服务,从“道”的层面而言四者完全没有差异,因此他在此强调的是如何用心对待人生所处的境遇或事业,故选D项。3(2011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民间百姓),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解析:选C。本题主要迁移考查黄宗羲的思想。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是顾炎武的思想;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材料主要强调学校教育有判断是非的权力,有一定的民主色彩,故选C项。4(2010高考新课标全国卷)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解析:选A。本题迁移考查陆王心学。王安石认为先天的心理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这种物质就是形体,形体是“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则是心学,“心外无物”,故答案为A项。练模拟1(2018德阳高三诊断)韩愈依据公羊春秋的“尊王攘夷”斥佛教为“夷狄之教”,提出拆毁寺观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但皇帝并未采纳。后韩愈因反对“迎佛骨”而被贬谪。据此推断,当时()A崇佛抑儒成为国策B儒学复兴运动兴起C儒释交融不断增强D佛教世俗化的完成解析:选C。汉武帝以后,儒学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材料中“迎佛骨”不等于抑儒,故A项错误;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但“皇帝并未采纳”,不能表明复兴运动兴起,故B项错误;材料中“皇帝并未采纳”表明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儒释交融不断增强,故C项正确;佛教世俗化的完成与材料中“提出拆毁寺观为民居并让僧尼还俗的主张”不符,故D项错误。2对于儒家经典文本,汉唐经学家的讲坛是一种权威主义的政治哲学讲法,他们往往只作引证,并不作论证;只作章句上的训诂,并不作义理上的诠释。宋明理学家不再拘泥于章句,而是演绎其中的义理,重新建构儒学思想体系。这种变化表明()A宋明儒学已经否定了儒学经典的权威B宋明儒学已不再为国家政治权威服务C宋明儒学改变了汉唐儒学的治学传统D宋明儒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解析:选C。根据“只作章句上的训诂,并不作义理上的诠释。宋明理学家不再拘泥于章句,而是演绎其中的义理”可知宋代并没有否定儒学观点,只对其作进一步阐释,故A项错误;宋明儒学只是重新构建了体系,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故B项错误;通过“只作引证,并不作论证;只作章句上的训诂,并不作义理上的诠释”到“不再拘泥于章句,而是演绎其中的义理,重新建构儒学思想体系”可见宋代学者在治学方法上与传统有差异,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重点强调唐宋学者治学方法的差异,没有说明是否为官方所用,故D项错误。3(2018清远高三质检)明清时期的官箴书,主要是讲各级官员必须知道的制度细则和行为规范。“天下之人无过善、不善之两途,而人之慕乎善而远不善也。”这一规定是下列哪一思想的体现()A“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B“格致诚正,修齐治平”C“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D“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解析:选B。“天下之人无过善、不善之两途,而人之慕乎善而远不善也”是要求官员加强自身修养,做到“慕乎善而远不善”,A项是荀子的治国思想即儒法并用,故A项错误;B项是儒家八法,对内,即内心修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对外,即行为准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组循序渐进的修养过程,和材料对官员的要求吻合,故B项正确;C项的意思是天下可以只限于秋毫之大,泰山也有看起来很小的时候,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是法家的变法思想,也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4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道:“学校,所以养士也。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这反映出他的政治设想是()A推翻君主专制,建立民主政治B君主应该利用学校培养人才C士人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D恢复宰相与君主共议国事传统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黄宗羲属于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故并未提出建立民主政治,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然古之圣王,其意不仅此也,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可知黄宗羲主张学校培养的士人要参政分享国家政治权利,故B项错误,C项正确;题目中并未提到恢复宰相,故D项错误。(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唐太宗因感“儒学多门,章句繁杂”,令人撰成五经定本五经正义,使得“经有定本,疏有正义”。这说明唐太宗注重()A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B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C提高儒学的社会地位D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解析:选B。从“儒学多门,章句繁杂”到“经有定本,疏有正义”,说明唐太宗对儒学的调整,一定程度上减轻考生负担、提高儒学的地位和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但这都只看到表面,统治者的措施都是从自身统治出发,维护思想上的大一统,故A、C、D项错误,故B项正确。2(2018德州高三考试)“他们改变了过去以礼为中心的政治学经典系统,转而以易为中心,诠释宇宙的终极道理,以中庸大学为中心,探索尽性的途径,以春秋为中心,讨论政治的大义名分。”上述现象发生在()A汉代B魏晋南北朝C宋代D明末清初解析:选C。宋代儒学家们以孔、孟为宗,以周易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书为主要依据,批判隋唐以来以空无为本体,否定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佛、道学说,他们关心社会现实,提倡所谓“道德性命”之学,并从本体论的高度,探讨宇宙与人生问题。故C项正确。3王阳明与两学生王汝中、省曾坐室中,天气闷热,王阳明叫学生摇扇取凉,省曾连说:“不敢”,怕在老师面前失礼。王阳明开导他:“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模样。”这表明王阳明()A主张人格独立B反对圣人之学C追求思想自由D否定师道尊严解析:选A。根据材料“圣人之学,不是这等细缚苦楚的,不是装作道学模样”,可知王阳明认为圣人之学,不是注重外在的形式,而是注重内化的一面,形成独立的人格,故A项正确;根据材料“圣人之学不是装作道学模样”,可知王阳明反对只注重外在形式来学习圣人之学,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宋明理学强调“理”作为规范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同理,理学强调等级秩序,纲常伦理,故D项错误。4(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A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B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C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D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解析:选D。根据材料可知受心学影响,一些知识分子不再关注才子佳人、达官贵人,转而关注现实,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关注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这有利于个人自由主义发展,故D项正确。5(2018西安模拟)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是()A理学成为社会上流思想B儒学统治地位动摇C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D南宋社会相对稳定解析:选A。北宋时期理学虽然吸收了佛教、道教的思想,但理学没有在社会上成为主流思想之前,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到南宋时期理学成为社会上流思想,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故A项正确;儒学在南宋时期依然占统治地位,故B项错误;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不符合历史事实,故 C项错误;北宋的社会也比较稳定,故D项错误。6(2018菏泽高三模拟)明代思想家李贽说,“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这表明李贽()A提倡独立思考B痛斥儒家的虚伪C喜欢标新立异D反对尊敬孔子解析:选A。据材料“读孔子之书,而不拘泥于其书,敢批评其书,说其未说之话”“学仲尼之精神而不仿其形态”可以得出李贽提倡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痛斥儒家的虚伪不合题意,故B错误;喜欢标新立异不合题意,故C项错误;反对尊敬孔子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7曾国藩十分推崇王夫之和魏源的思想,曾全力支持船山遗书的大规模刊刻,又多次研读魏源著作,并于1868年专折奏请魏源入祀江南名宦祠。由此推导,曾国藩主张()A经世致用B师夷长技C中体西用D世道必进解析:选A。王夫之和魏源都主张经世致用,曾国藩同时推崇两人,说明曾国藩也主张经世致用,故A项正确;王夫之没有“师夷长技”思想,故B项错误;“中体西用”是曾国藩的思想,与王、魏二人无关,故C项错误;“世道必进”是维新派借鉴进化论的思想,与三人均没有关系,故D项错误。8乾嘉学派是康熙中期之后兴起,在乾隆、嘉庆时期达到鼎盛的学派,其通过训诂、校勘、辑佚、注释和辨伪等方法对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古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实质是一场经学复兴运动。乾嘉学派的兴起()A是经世致用之学的发展与深化B为近代学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角度和科学的方法C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摆脱传统束缚的强烈愿望D有利于统治者在知识界推行文化专制政策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世致用之学与材料中“其通过训诂、校勘、辑佚、注释和辨伪等方法对中国流传下来的传统古籍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总结”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通过训诂、校勘、辑佚、注释和辨伪等方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嘉学派的兴起不符合近代学术研究的角度和方法,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实质是一场经学复兴运动”可知乾嘉学派不能反映新兴市民阶层摆脱传统束缚的强烈愿望,故C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可知乾嘉学派复兴儒学,有利于统治者在知识界推行文化专制政策,故D项正确。9(2018临沂高三质检)明清鼎革之际,学者转入对儒学典籍的辑佚和校勘,以“礼学”代“理学”,希望重塑原始儒家关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的礼乐秩序。这种现象()A助长了心学空谈心性之风B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C加剧了思想专制和文字狱D导致程朱理学丧失统治地位解析:选B。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华夏文明的标志,中华民族就以这种儒家的礼义道德和天理人格思想,维系着几千年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据材料可以得出以“礼学”代“理学”,体现了儒家学者的理想诉求,故B项正确。 10(2018湖南十三校高三联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提到:“明清是中国历史上社会秩序稳定的一个伟大时期不过这并不表明明清两代便是历史的倒退,此间取得的成就亦不容否认,如果能更好地了解这几百年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应能发现不少的革新和发展。不过与西方相比其步伐较慢,程度较浅罢了。”从思想角度看,材料中“革新与发展”不包括()A“天道行而万物顺,圣德修而万民化”B“其欲即天之理,其理即人之欲”C“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D“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解析:选A。A项仍然强调儒家的道德教化,没有体现“革新与发展”,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B项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体现“革新与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项批判君主专制,体现“革新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项提出以学校限制君权,体现“革新与发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1著名学者陈来指出,中华文明价值观念跟西方近代价值观念相比,有四方面的基本特点。以下相关论点与论据对应准确的是()A和谐高于冲突“知善知恶是良知”B义务先于权利“力行而后知之真”C责任先于自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D群体高于个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解析:选C。“知善知恶是良知”强调的是良知而不是和谐与冲突的关系,故A项错误;“力行而后知之真”强调了实践的作用,而不是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故B项错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在国家危难之际,责任应先于自由,故C项正确;“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肯定了个人的私欲,而不是群体高于个人,故D项错误。12(2018怀化模拟)清朝末年,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高度关注和大加赞赏,甚至谭嗣同等人还把原君等名篇节抄并散发。这反映了()A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民主思想B黄宗羲的思想是引入西学的桥梁C改良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古代民本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思想解析:选B。清朝末年,黄宗羲等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地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一定影响,但黄宗羲的思想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故A项错误;据材料“黄宗羲的思想受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高度关注和大加赞赏,甚至谭嗣同等人还把原君等名篇节抄并散发”可知,黄宗羲的思想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也有利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宣传西方的民主制度,故B项正确;从黄宗羲的思想体现不出改良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C项错误;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对近代民主思想有一定影响,但“古代民本思想成为近代民主思想”的说法有误,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黄宗羲继承了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材料二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夫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黄宗羲明夷代访录原君材料三(黄宗羲的)理念,比孟子之说代表二种合乎民主的思考,近代民主政治所努力的,就是要把这个理念变成事实,使人民成为国家的真正主人。梨洲的民本思想,已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新的条件,只是在17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韦政通中国思想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概括孟子、黄宗羲的基本主张,并指出二者相同点。(2)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義思想的进步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17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解析 (1)从材料一“民为责,社稷次之,君为轻”、材料二“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归纳孟子和黄宗羲的主张,总结二者思想的相同点。(2)第一小问进步性,从材料三可知,黄宗羲的思想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条件;第二小问原因,结合17世纪中国明清时期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总结其“在17世纪还不能开花结果”的原因。答案 (1)主张:民贵君轻;天下为主君为客。相同点:以民为本。(2)进步性:带有民主色彩,为中国走向民主的历史创造了条件。原因:封建君主专制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程朱理学的束缚。14(2018桂林、崇左高三调研)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如图为明朝画家丁云鹏(15471628)的想象画三教图。画中的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左边的孔子儒雅敦厚,循循善诱,正发表言论;右下的老子谨慎而善辩,他注视着对方,似乎准备随时发问;居中的红衣罗汉双目低垂,安详而平静,从他紧锁的眉头可以看出他已沉于思索之中。这一情景正反映了当时封建统治者推崇“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的现状。画作的人物造型也脱离了以往宗教程式化的因素,有了世俗化的倾向,体现了明后期文人画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解读材料,提取此图画中包含的任意一个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要求:信息准确,史论结合)解析 首先,根据材料提取信息。根据“孔子、老子、红衣罗汉正同坐于树下在探究玄理”,可以提取:三教图反映了当时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进行论述。如: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通过佛道思想寻求精神寄托等。最后,对这一现象作简要总结。如,三教在相互辩驳中逐渐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思想的主流。答案 示例一信息:此画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状况。(或明朝时本土的儒道与外来的佛教和谐共处)说明:宋明理学思想融合了释、道的大量思想和修行方法,使三者关系密切起来;明代三教合一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统治者利用宗教思想麻痹人民群众、巩固统治,推动了三教走向合一;百姓从宗教思想中去寻求精神寄托。示例二信息:明代绘画具有世俗化倾向。说明:明朝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其注重表现个性的风尚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绘画从高雅艺术逐渐走向平民化。如选取其他信息,如:表达了作者对佛、道思想的膜拜以及对儒家学说的尊崇;明代的宗教观影响到了绘画。言之有理也可。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6EDBC3191F2351DD815FF33D4435F3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