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小壁虎借尾巴∣人教部编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9927953 上传时间:2021-11-1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小壁虎借尾巴∣人教部编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小壁虎借尾巴∣人教部编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1 小壁虎借尾巴∣人教部编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1小壁虎借尾巴知识与技能1会认“壁、墙”等12个生字。会写“捉、条”等7个字,认识部首车字旁。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好对话的不同语气。3初步了解一些动物尾巴的作用。过程与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借助图画等手段自主识字或阅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小动物们不同的尾巴有不同的作用,体会动物间真诚美好。学会生字新词,了解不同动物尾巴的功能。理解壁虎尾巴的功能和可以再生的特点。第一课时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猜谜语:称虎不是虎,墙上自由爬,待在房屋上,去擒飞来将。2板书:壁虎。学生观察字形认识“壁”。3教师指着图片或标本介绍:壁虎是一种爬行动物,它的身体是扁平的,尾巴断了可再生,四肢短,趾上有吸盘,可附在墙壁上爬。它吃蚊子、苍蝇、蛾等小昆虫,对人类有益。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壁虎的课文,题目叫“小壁虎借尾巴”。板书:小壁虎借尾巴你们问别人借过东西吗?举例说说。小壁虎借着尾巴了吗?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了解吧。二、初读课文1自己轻声读一遍课文。要求:遇到生字,看拼音自学;边读边思考三个问题:(1)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2)向谁借尾巴?(3)结果怎么样?读后讨论上述问题。2分段读课文。(1)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让学生一人读一段。要求把音读准。(2)读后正音:比较“拨泼”“争挣”“阿啊”;读准“蛇、甩、傻”3个翘舌音。注意“啊”的变音,如“多难看啊(n) ”“不行啊(ng)”。读准“断”的音,不要丢了介母“u”,读成了“dn ”。(3)看看还有哪些字的字形要注意比较。如“甩用”“借错猎惜”。(4)结合比较音、形,指名用动作演示“挣”“甩”,帮助理解字义。3再轻声读一遍课文,要读得正确、熟练。读后问:我们已经读了三遍课文,每遍的要求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小结:我们学课文就要一遍遍地读,开头先熟悉一下内容,把字音读准;再看看课文分几段,每一段从哪里到哪里;然后再读读,要读得熟练。你们读了三遍,想不想听老师读一遍?4老师范读。(或听录音)边听边请学生看图。你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小结:一篇课文是越读越有味道的。我们要读得好,就得反复读,要理解课文的意思。三、导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1看看图二、图三、图四,读一读,找一找,课文哪几段是写这三幅图的。指名三人,分别读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这三段都是写什么的?这三段都是写借尾巴的,也是这一课的重点。2比较。(1)这三段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自己轻轻地读读。出示:爬到哪里?看到什么?说了什么?(2)有不同的地方吗?默读,把不同点画下来。出示:小河边小鱼摇游来游去拨水大树上黄牛甩吃草赶蝇子屋檐下燕子摆飞来飞去掌握方向(3)写尾巴动作的词,为什么小鱼用“摇 ”,黄牛用“甩”,燕子用“摆”?(4)通过比较,你知道了什么?3指导朗读。(1)齐读作者叙述的话,指名四人分角色读。(2)指名四人读对话。小结:这三段课文用相同中稍有变化的写法,告诉了我们不同的动物,它们尾巴的功用是不一样的。4课堂练习。(1)填空。出示:鱼要用尾巴()。牛要用尾巴()。燕子要用尾巴()。指名看着题目口头回答。(2)说话练习。练习把这三点知识综合起来说,比如学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从小动物不肯借尾巴的原因说说它们之所以不肯借,是因为从小动物的尾巴多有趣说说动物的尾巴小结:同样一个内容,从不同的角度说,就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今天我们就练习了上面的三种说法。第二课时一、复习1抽读生字、新词卡片。2分组扮角色读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二、继续讲读课文1课文第三至五自然段都是讲小壁虎借尾巴的。作者为什么要写第一、二自然段呢?指名读、讨论、齐读。2作者为什么要写第六自然段呢?指名读、讨论、齐读。三、总结1齐读全文。课文讲了哪几种动物的尾巴的用处?壁虎的尾巴有什么特色?2说话练习。(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尾巴有什么用处呢?(2)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照书上的样子说一段“小壁虎借尾巴”。(3)还有这么多动物的尾巴有用处,为什么不全写在课文里呢?(4)既然不要写得太多,为什么选这三种动物写呢?总结:这三种动物比较有代表性,能告诉我们不论在水里游的,在陆地上跑的,还是在空中飞的动物,它们的尾巴都是有用处的。四、指导书写1出示田字格里的生字认读,组词。2观察字形和结构,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地方。3教师指导范写。4学生练习描红,书写。“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1小壁虎借尾巴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小鱼老牛燕子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拨水 赶蝇子 掌握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