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 在山的那边一、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二、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三、教学内容导 入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一)朗读诗歌1、了解诗歌的一般常识,指导怎样把诗歌读好。2、朗读诗歌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懂内容,读出情感。3、了解写作背景,体会作者对“海”的向往和追求。4、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坚定自信乐观兴奋惊喜(二)品读诗歌诗中哪些语句给你的感触最深?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4、 拓展迁移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从这首诗中感悟到了什么?2 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本文思想感情,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三、教学准备: 1、通过预习初步掌握字词的含义,把握文章的大概内容。 2、品味文中优美语句,领悟其深刻含意。 四、教学步骤自学内容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里的字词,并把它们积累到作业本上。2、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一)导入:同学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在困难面前,有些人灰心丧气,束手无策终与成功无缘;有的人则毫不畏惧知难而上,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样一篇文章。(二)把握内容 1、自由泛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明确:本文记叙“我”悬崖脱险一事,说明当我们面临困难和挫折时,要勇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最终是会战胜困难和挫折。2、 复述课文内容。活动形式:小组合作复述,教师指导方法。抓住记叙的六要素来复述。小组代表复述课文,其他学生点评,再复述。(三)把握主旨。1、 父亲是怎样教“我”脱险的?分角色朗读16-22自然段。指导:注意抓住父亲指导我的关键语句来理解。2、 由这个故事你得出什么道理?3、 结合文章,谈谈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四)分析人物1、找出描写“我”的句子并加以体会。指导:按“爬悬崖蹲在石架上爬下悬崖”来找。明确:课文第二部分中,当“我”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全身颤抖”、“冷汗直冒”、“心在瘦骨磷峋的胸腔里面冬冬乱跳”、“吓得几乎要晕倒”、“软弱地哀求”、“头晕目眩”、“啜泣”、“恐惧和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第三部分,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下不来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似乎是能办得到的”)。随后是信心大增(“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2、 你认为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请结合语句进行分析。活动形式:学生自由发言,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和看法,允许学生争辩,但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对父亲人物角色的正确理解。 3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二、教学重点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三、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自学内容1、查找有关作者的背景2、熟读短文两篇回答以下问题积累课后字词两篇文章都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四、教学过程(一) 阅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掌握生字词。2、思考两篇课文的主旨。(二) 比较阅读,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从内容、主题、写作手法等角度进行比较。明确:相同之处:(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不同之处:(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三)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1、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想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小组合作学习:找出你们组不理解的语句或是你们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进行交流。(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2)贝壳中“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4 紫藤萝瀑布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2揣摩词语和句子,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3学习并运用观察、感受、联想、思考的学习方法。4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体味人生,感悟生命。二、教学难点: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加深对人生的理解。自学内容1、积累课后字词,并写到作业本上2、熟读课文,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并分析抒了怎样的情? 3、利用早读时间熟悉课文,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三、教学过程(一) 朗读课文。1、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2、教师范读课文。 3、自由朗读,大组朗读,指名朗读。(二)理清思路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哪部分是“看花、忆花、悟花”?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简单的内容归结:看花一一繁花似锦 忆花一一思绪万千 思花一一生命的永恒2、 读第7-11段,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变化?自由朗读,注意文中表达情感的词语。交流明确:焦虑和悲痛宁静和喜悦振奋精神3、 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以前的紫藤萝是什么样子的?现在的紫藤萝美在什么精神?前后的对比有什么作用? 以前的紫藤萝是枯萎的、稀落的,现在的紫藤萝开得繁茂、旺盛,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前后形成对比引发作者思考: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4、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第二课时1、 赏析语句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你的理由。出示赏析语句的方法:1、 推敲句子中的用词。2、 分析句子运用的修辞。3、 揣摩有深刻含义的语句或饱含思想情感的语句。2、 学习写法:1、为什么以“瀑布”比喻“紫藤萝”?形态相似、颜色相似、意义相似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写紫藤萝?色、形、态、味2、 作者描写紫藤萝的写作顺序是什么?一树一穗一朵,从整体到局部。总结写景方法:(1)抓住景物特征,全面观察。(2)注意写景顺序(3)运用恰当的修辞(4)情景交融 5 童趣一、教学目标1、准确划分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2、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3、学习积累重点词语。二、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三、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反复朗读,正确停顿,疏通文意。 第一课时自学内容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3、初步疏通文意。教学内容:导入新课: 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一、朗读课文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第五遍:指名朗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藐(mio),项为之强(jing),鹤唳(l),怡(y)然,凹凸(ot),为壑(h),癞(li)虾蟆二、疏通课文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活动形式:1、学生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2、全班讨论交流,解决未能解决的问题3、翻译课文。三、当堂训练: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项为之强(脖子、颈项)果如鹤唳云端(果真)以丛草为林(树林)兴正浓(兴趣)方出神(正)驱之别院(赶、驱逐)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四、整理文言知识 第二课时导入:背诵课文。1、 研读品趣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明确: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2、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观蚁成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 3、三件趣事中,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4、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5、读了此文,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生讨论明确:热爱生活,有积极的人生态度;热爱自然,保持一颗童心;善于观察,善于联想和想像,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6 理 想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含义(2)、掌握课后生字词(3)、体会本诗中多种多样的修辞手法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朗读让学生理解作者在本首诗歌中富于理想的深刻含义;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含义较深的诗句 第一课时自学内容:1、搜集有关理想的名言名句2、查找作者背景资料3、朗读诗歌,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并把它们积累到作业本上。 4、熟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完成以下问题。挑选你喜欢的诗句,理解其意思,并赏析其妙处。通过这首诗歌,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教学内容:一、初读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意 1、学生轻声练读,熟悉诗歌内容和语气节奏。教师点拨: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共分为12节,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和谐的美,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2、学生放声练读,充分感受诗歌洋溢的积极昂扬的情感。小组展示朗读。3、学生集体朗读 (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交响乐的形式) 二、研读理解诗句1、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诗句,小组进行交流,再在全班交流。2、由学生挑选一节诗进行朗读,并谈谈自己对这节诗的理解。大家进行点评、交流。用“我喜欢 这几句,因为 ”进行说话练习。学生自由挑选与大家赏析。(提示:可以从修辞、语言表达等角度进行赏析。)三、体验拓展1、仿照第一节诗,以“爱心、青春、友情”等为内容写几句话。2、修辞训练 :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贴切而又生动,使抽象的事理形象化。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7 短文两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体会并感悟行道树的形象内涵,正确对待人生中的美好的第一次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句的理解,感悟行道树的形像内涵自学内容: 1、熟读文章,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在文章中的意思,并积累到作业本上。 2、熟读文章,完成以下题目。你觉得行道树中哪些词语或语句很关键,圈画出来,并写上自己的理由。读完了行道树,你认为这是一棵怎样的树?请从文章找出理由。读完了行道树,你觉得作者通过写行道树,主要想表达什么?教学内容:。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找出文中难读难写的字词,初步感受文章内容。(1)交流你认为应该重视的字词。(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2、教师范读,学生思考:文章哪句话是文章的主旨句,即表明哲理的句子?四、研读赏析,把握主旨 1、找出本文的哲理句。“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这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2、思考:(1)行道树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事业是“神圣”的? (2)神圣的事业为什么又是“痛苦”的?(3)“深沉”如何理解? 活动形式:小组组讨论发言。 指导: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关键词语:居然、堕落、被安排定了。行道树并不愿意站在这里,但是为了人们的需要,这个城市的需要,他们牺牲自己个人的幸福,甘愿站在这里献上浓阴,所以是“神圣”的。“痛苦”表现在两个对比上。与原始森林的同伴比较,他们抛弃了优越自在的生活条件,“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与城市里欢度夜生活的人相比,他们“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在苦熬”,而且他们的存在是一种“悲凉的点缀”,所以痛苦。正因为是为了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了自己的幸福,为了大家而舍弃了个人,为了神圣的事业而承受着痛苦,所以行道树为自己的奉献而自豪快乐,这种幸福不是简单的自我愿望的实现而带来的幸福,而是一种深沉的幸福。引导学生理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行道树,没有完美的人生,也不可能事事如愿,但是,只要你选择了这份事业,就要像行道树那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为自己的事业而奉献。五、 小结“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两个字和起来,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 “奉献精神”是一种爱,是对自己事业的不求回报的爱和全身心的付出。对个人而言,就是要在这份爱的召唤之下,把本职工作当成一项事业来热爱和完成,从点点滴滴中寻找乐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认真善待每一个人。 8 人生寓言一、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本课字词(2)、学习从寓言的关键情节切入,探究寓意,并简要概括,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3)、指导学生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读水平。二、教学重点:诵读,抓住关键情节,揣摩寓意,并联系生活体验进一步加深对寓言得失相依的哲理。教学内容:自学内容1、查找资料,理解什么是寓言?2、朗读课文,理解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字词在文章的意思,并积累到作业本上。3、熟读课文,完成以下题目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说明。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复述两则寓言的故事情节,结合你的理解归纳两则寓言的寓意。一、导入: 讲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引入对本文两则寓言的学习。二、复述故事。指导学生深情朗读白兔和月亮,请一位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其他人补充。三、再读文章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从文中找出具体的语句说明。并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四、总结归纳总结本文的寓意,请同学自由发言,谈自己的看法。分角色朗读落难的王子,并分析这则寓言的寓意,请同学自由发言。五、拓展训练让学生上台,给大家讲提前准备的寓言故事,大家分析寓意。 9 我的信念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2)、学习从不同层面梳理、把握主要内容,掌握处理信息的方法。(3)、让学生通过自学的方式获取信息,理解文意二、教学重点了解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与她性格特点的联系。一、自学内容1、查找有关居里夫人的资料,了解她的生平及成就。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并将它们积累到作业本上。3、熟读课文,完成下列题目你认为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体现在哪些方面?试着从文章中找出依据。读完课文,把你不能理解的语句划出来。二、教学内容 1、导入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要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为什么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如此之高?今天我们就走进居里夫人的自传体散文我的信念,从中寻找她伟大的人格魅力。2、初读感知居里夫人的人格美结合课文内容,你觉得居里夫人的人格美体现在哪些方面?3、再读交流难懂的语句读了文章,你觉得那些句子比较难以理解?4、品读体会语言的深刻含义。本课的语言质朴、真诚,又富有哲理,有一些甚至可以作为警句或者格言,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请同学们找出给你以启迪的句子,并谈谈你的体会。 10 论语十则一、教学目标:(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3)、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4)、积累成语、格言、警句。(5)、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教学重点朗读、背诵,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 第一课时一、自学内容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二、教学内容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2、初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全班齐读3、翻译 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翻译。4、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虚词“而”的用法;成语。 第二课时一、自学内容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二、教学内容 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归纳明确。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 2、谈感受。 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 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11 春一、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感知内容,体会美感。2、理清思路,揣摩词语,品味语言。3、联系实际,广泛阅读,开阔视野。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准确把握文中作者的感情脉络,经过朗读训练,使学生能读出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感情。难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简介。查找有关绘春的诗句。2、朗读课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并说说全文描绘了哪些画面?给这些画面起个简单明了的名字。3、 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进行赏析。教学内容:发现之美:1、(导语)古往今来,有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你通过搜集,发现了哪些关于“春”的古诗句,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诵读:诵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学习文学作品,更要在诵读中体会其美感。1、 朗读指导: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熟悉课文,这是朗读好的前提;细心体会,理解课文,建立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内心视象,这是朗读好的基础;以情带声,随课文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情感轨迹,读出抑扬顿挫,读出轻重缓急,读出作品的美感。结构:问:美文都有一个精美的结构,春的结构严谨精美,你能发现文章结构的精美之处吗?品味:赏析“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 “盼春图、赞春图”。想象:想象是“人类智慧的花朵”。1、 齐读一遍最后三节,有气势的,有感情的。请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分钟:你觉得春天还象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积累(布置作业)1、 把你认为精美的语句认真地摘录在积累本上。资料:绘春: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赞春: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12 济南的冬天 一、教学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和欣赏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体会比喻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教学 过程:自学内容:1、查找作者老舍的简介。2、朗读课文,掌握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词,并思考课文从哪几方面描绘了济南的冬天?3、请画出你喜欢的语句,并进行赏析。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冬天带给我们的则是刺骨的寒冷,呼啸的北风,飘飞的大雪但冬天也有雪后的美景、内含的生机和令人向往的温暖。今天,我们就来追随现代著名作家老舍的足迹,去感受“济南的冬天”。2、朗读感知(配乐朗读)思考:(1)请你说说济南冬天的天气特点是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济南冬天这一特点的?明确:通过对比,突出了济南的冬天的总特点:温晴。(2)文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景物来描写济南的冬天?明确:山: 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水:绿、清、亮(3)如果让你来当导游,你会介绍济南冬天里的哪种景物?请你设计一段导游词。强调注意要有称呼、要抓住济南冬天的山、水的特点来介绍,还可以补充有关济南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3、品读积累自由探究:A、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 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 妙在何处?B、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审美鉴赏力。1.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睡着”“唤醒”都是拟人的写法,将“老城”人格化,使之带有生命的感觉与意味,表现了冬天的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2.山坡上卧着些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卧”字用来写村庄,写雪,写它们的状样、情态,仿佛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3.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了灵气;而这样写的目的,更是为了写“绿”,写“绿的精神”之珍贵、可爱、美丽。13 夏感一、教学目标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2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3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二、教学重点:作者观察、描述景物的特点。教学步骤:一、自学内容:1、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2、再读课文,品析你喜欢的语句。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天气渐渐转凉,夏天的脚步已远去。你对夏天有什么感觉?生答,引出本文,在作家梁衡眼中,夏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板书课题作者)2、整体感知:师范读,思考:找出本文的总领句。(紧张、热烈、急促)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热爱、赞美)从作家描绘的景物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夏天?以“我从 这句话中,看到一个 的夏天。”来表达。教师板书:景:细草、林带、蝉儿、麦浪、太阳、热风、棉苗、高梁、瓜秧(万物勃发)人:割麦打麦、追肥浇水(农民辛劳)3、品读语言:作者把散文当作艺术画卷精心营造,每一词精益求精,每一句意蕴深远。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生动细腻,请把你喜欢的语句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 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好像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和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用一锅水从冷到沸腾的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从春至夏的过程,并将抽象转化为具象,。“山坡上厚发” 是作者想像,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草生长的特点。“林带上长墙”用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形象。通过对春天景物和夏天景物的比较来突现夏天的特点。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此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麦的面积之大,长势之猛,这句话将”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比喻成“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汽车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此比喻意在突出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磅礴气势。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从色香味几方面描写麦浪,形象具体地表现了夏天的热情。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挑”“举”“匍匐”三个描写人的动作,形象生动地让读者感受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瓜秧的腰肢抖动,把它们旺盛的生命力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请找这出文中对夏天的深刻感悟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14 秋 天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品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孩子读诗,写诗,用诗来陶冶心灵,在他们诗意盎然的岁月中营造一个诗的家园。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体会诗歌中三幅画面组合成的流动又整合的诗意氛围。拓展阅读,使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艺术有更深刻的认识。教学步骤一、自学内容:读诗歌,概括诗中描写了哪几幅乡村秋景图?并进行语句赏析。二、教学内容:1、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说说在你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你能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来描写秋天?现代诗人何其芳用他敏锐的心捕捉秋天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秋的世界。2、感知课文(2)自由读,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节奏的处理。(3)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3、想像画面: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请小组合作描绘出来。农家丰收图:清晨朝露未唏的时候,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林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这份喜悦要与亲友一起分享霜晨归渔图: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色的光泽。归航了,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少女思恋图:原野上一片蟋蟀的呜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的咩咩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夏日里的笛声悠远、绵长,怎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的心事谁能猜得透?4、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美句赏析参照:(1)伐木声飘出幽谷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幽谷的深、静。 (2)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饱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丰收之景;“稻香”从味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展示丰收的图画。 (3)秋天栖息在农家里“栖息”运用拟人的修辞,概括秋天在农人家里的状况,将虚无的东西具体化,写出了松弛、娴静的氛围。 (4)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轻轻”显示出渔人悠闲与自得的心情。 (5)秋天游戏在渔船上“游戏”一词虚实相生,渔人是在渔船上游戏,并不在乎打了多少鱼,更是在感受秋天,游戏秋天,写出了那份闲适。(6)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梦寐”是朦胧的意思,写出了少女的情怀,牧羊女的感情似喜似羞。15 古代诗歌五首一、教学目标 美读诗歌,想象诗歌中的画面,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这也是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并运用此方法自学一首诗歌.背诵诗歌. 二、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在反复的有感情的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一、自学内容:1、了解作者简介。2、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大意。3、再诗诗歌,把握诗歌中的主体形象,感受作者情感。第一课时 (读通-读懂-读透)观沧海导入新课:1800年前,一位53的老人站在了渤海岸边,凝神静想,回忆往事如烟;心潮澎湃,敢问前程坦然。1800年后的今天,我们用文字和他交谈,一起走进他的密语心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读通与文本对话 (1)自由读,要求读正确。(2)指名学生读。 (3)男女生比赛读 (4)展示读,读通顺。 二、读懂与作者对话 读通是学好诗的序幕,读懂诗,读出诗里所包含的意思,这才是学习诗的正式开始。我们怎么读懂它?(1)谁能说说你所知道的曹操?(2)提问:谁能说说作者的感慨?或者感受?总结:作者宏观纵览,所见者大。海水、川岛、树木、百草、日月、星汉。视野宽阔、粗线勾勒。真可谓:巨眼睥睨万物,胸中自有天下。总结:“澹澹”蕴涵了动荡不息的力。 “耸峙”蕴涵了挺立不摇的力。 “丛生”蕴涵了竞争不伏的力。 “丰茂”蕴涵了旺盛不息的力。 “日月之行,星汉灿烂”更蕴涵着宇宙造化的热烈奋发的伟力。 大海是没有生命、没有感情的,但作者却把它写得有声有色,有形有情。在作者的笔下,海水是多么的美呀!它摇曳不定,波浪滔天,苍苍茫茫,一片浑然。水天一色,登高景现心亦远;风月无边,望海神明气不凡。三、读透与时空对话 学词的最高境界是读透它。读透就是要求我们在读词时,需要了解当时作者的写作背景,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的心情,一边想象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做到词图合一,身临其境。 1、了解写作背景。2、再次配乐读,听读。请闭上眼睛,和着音乐,一起与诗人站在大海边,听一听,你能从中听到什么? 3、学生交流。(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教师小结:全篇从大处着墨,通过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雄伟恢弘的景象,着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赋予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寄予着作者很深的感慨。这一切,都仿佛跃动迸发于浩淼无涯的沧海之中。不,是跃动迸发于作者广阔的胸怀之中。作者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更是一位了不起的政治家。大海寄托了一种胸怀,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二课时 (激诗趣抓诗眼- 寻景物-悟诗情)钱塘湖春行1、导入新课: 老师讲这个典故:有一次,白居易从孤山寺饮酒归來,在堤上走着走着,不觉诗兴大发,当即吟成了一首这首钱塘湖春行。2、整体感知诗文(朗读法) (1)自由朗读(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我们就来享受这种幸3、理解内容。 (1) 老师引导同学们理解几个重点词:初平、云脚低、渐欲、才能、没马蹄 (2)在理解诗歌内容基础上,想像诗中画面. 4、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形象美、情感美。A 齐读全诗,找一找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描写的(春) B 围绕诗眼“春”,诗中勾画了哪些早春特有的景物(水、云、莺、燕、花、草等) C 通过对这些春景的描绘,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抒发了作者恬静、闲适之情) D 朗读诗歌,体会其中的喜悦和恬静之情 E 诗中的春景本是一些零散的片断,诗人如何把它们组合成一幅幅流畅的画面? (诗人落足在一个“行”上,从全湖一个标志性建筑孤山寺写起,以最爱的白沙堤为终点采用“游踪”的手法组织画面,诗歌结构严密) 5、古诗的炼字.分小组议一议诗中哪些字或哪些词用得妙,简单的说明原因。学生较容易的赏析出初平、早莺、新燕、浅草、处处、谁家 6、引导同学们研讨归纳欣赏诗歌一般的方法 一、抓诗眼 二、寻景物(根据“诗眼”,寻读诗歌中的景物,想像诗中画面) 三、悟诗情(根据诗中的景物,体会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与诗人同悲共喜。) 四、鉴赏角度:可从内容入手,想像诗歌画面并描绘出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可从写法入手,赏析诗歌中运用好的字眼或修辞。 第三课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感知内容,体会思乡之情: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次北固山下王 湾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次北固山下想像画面: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小结:同学们,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如果把文学比作连绵的群山,那诗歌就是群山之峰。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文化已经浸透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我们有令我们骄傲的唐诗、宋词、元曲,赏析并能背颂这之中一些优秀的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养修。虽然刚学的两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现在我们初步掌握诗歌欣赏的一般方法,我国的诗歌作品辉煌灿烂,光彩夺目,我们可用此法去自学一些名篇,继承发扬祖国的优秀文化,我们有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2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