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对一节数学讲评课的反思与改进《三点何以成线》

上传人:1666****666 文档编号:39425495 上传时间:2021-11-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对一节数学讲评课的反思与改进《三点何以成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对一节数学讲评课的反思与改进《三点何以成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对一节数学讲评课的反思与改进《三点何以成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对一节数学讲评课的反思与改进三点何以成线这是一节单元自测讲评课,内容是图形的认识初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的初衷是:通过对错误集中的第6题的讲解,复习巩固线段公理。再通过第10、13、17题的讲解,完成对线段和与差运算的复习。最后以第14、20题的点拨说明,巩固角的运算,然后小结说明,形成知识网络。这样一环一环既把学生集中出现的错误处理了,又达到了对本章内容的一个全面复习。有关题目如下:6.已知直线AB上有两点M、N,且MN=8cm,再找一点P,使PM+PN=10cm,则P点的位置:A 只在直线AB上 B 只在直线AB外 C 在直线AB上或在直线AB外 D 不存在10.已知线段AC和BC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AC=6cm,BC=4cm,则A、B两点间的距离是 17.在直线AB上有一点C,已知AC=10cm,BC=4cm,D是AB的中点,求AD的长度。从题目可以看出,把第10题通过引申(再加上一个中点)就引到了第17题的讲解。只是,在课堂具体实施时一切都变了味。首先,在分析第6 题时就没抓住要害“PM+PN=10,点P的轨迹为椭圆”,分析的连自己都有些不服,此时开始有些不悦。接下来的第10题,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分析为什么出现两种结果(本题为重点问题),而我却没有这么做,又一次的受挫。更可气的是,原设计的对第10题的变式引出第17题,虽有变式却感到乱糟糟,并没有很好的体现出我的目的,而且第13题本打算点到为止却讲了许多。至此我彻底崩溃。到了第14、20题就渴望赶快退堂,草草完事了。一、出发点:由题目到学生第一节课,我过多的考虑把错误集中的题目纠正过来,而忽视了试卷讲评不仅仅是讲,更应该有评。通过评,评出学生的士气,评出学生的信心,评出学生的不足。讲,不仅要做到解决问题,弥补不足,更要达到巩固已有知识,构建知识结构,生成解题能力。所以,试卷讲评应是一个夯实、整合、拓展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省式的查缺补漏的过程。正由于出发点的狭隘,决定了解决问题时的就提论题。受到专家的指点后,第二节课在另一个班我重新调整,并在讲解第10题时设计下列变式题: 变式一:如果线段AB中点为D,求线段AD长。变式二:如果线段AB中点为D,线段BC的中点为E,求线段DE长。对于角呢?变式三:若AOB=60°,BOC=45°, 则AOC=?变式四:如果AOB的平分线为OD,OE为BOC的角平分线,则DOE=?效果非常理想。学生一直在探索探索,而我只需抛出一句话:再看这样一个问题。最后又用类比的思想,把线段的中点问题类比到角的平分线上。加强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融会贯通。更有利于学生建构知识结构,提高解题能力。课堂上学生的探索热情被教师的一个接一个的问题点燃到极致。有了情感体验,学生不在沉默:表达、争辩、反驳、验算课堂不再沉闷,不再压抑。学生为我设计的问题而拍案叫绝。一节课下来,学生虽辛苦却更快乐!同样的内容,不一样的效果,说明,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学,注定要失败的。任何一节课,都应以培养学生为出发点,不能局限于单个问题的说教。因为任何一个知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问题设计也因此应纵横相连,尤其应关注后续知识的学习。善于小题大做,把小课上成大课。由此启发我,教师应该坚决走研究型教师之路。把课本、参考资料作为一种素材,重新整合为我所用。摈弃照本宣科、就提论题、不会变通、不懂联系的教法。也再一次说明,没有缺乏智慧的知识,只有缺乏智慧的教学;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交不好的学生。只要你有合理的出发点,就能设计合理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积极的,乐此不疲的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二、关注点:由结论到过程在第一节课上,我完全大搞一言堂,只想把问题的答案揭晓,无视问题到答案的充满艰辛富有挑战最有价值的探究过程。过程最享受,被我剥夺了。课堂教学中,眼里没了学生,只有一个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的答案。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更有理由相信,学生的能力不是教出来的,更多的是教师引领出来的。教师通过给学生创设一种复杂的真实问题,刺激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才是真实的,有效的。也正如专家所说,一节课的效果,不是看你如何教,而是看学生如何学。而在这节课中,学生在问题之外,不再参与课堂,课堂上的我成了孤家寡人,孤军奋战,失败是注定的。另外,多年的教学使我有些倦怠。花100分的努力可以让优等生提高一大步,却很难使差生进步一小点。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我学会了偷懒,课堂上自然就少了一部分人(知错以后改)。第二节课则完全不同,把课堂还给了孩子,给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引导他们积极的,兴趣盎然的,千方百计的自己去解决问题。三、落脚点:由知识到能力在第一节课中,我将知识的掌握作为教学的落脚点,未能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一心只想解决试卷中出现的问题,对通过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及知识能力的正迁移全然不顾。而第二节课则完成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大提升,让学生举一反三。学生不仅掌握了简单的线段的和与差,能够应对自如,更能够迁移到简单的角的运算,相信也一定能在日后的学习中迁移到更加复杂的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中的线段,角的运算。这样,就解决了学生学习方法的归一问题。总之,通过前后两节课的对比,我感到课堂教学设计应以培养学生为出发点,课堂教学中以引领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为关注点,以达到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为落脚点。教师的教学应该努力追求这三点的完美统一。十几年的教学,十几个春秋的追求,“关注学生,尊重生命,以精妙的问题设计,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探求中渐入佳境,不仅有劳动的艰辛,更有成功的喜悦。力求课堂上我做最少的事,学生做最多的事。”应该不会成为一句空话。相信这样的课堂是我永远不变的追求,也是我实现以上“三点连成一线”的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