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土地管理学复习第一章 绪论一、名词解释。1. 土地(土地管理学所研究的):是指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水面的总称,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并包含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成果。【土地管理所研究的土地是有形的土地实体与无形的土地权利的统一体。】2. 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那部分土地。3.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经济意义上讲,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资本的物的表现。法律意义上,地产是产权主体对土地的独占权,或是产权主体对土地资源作为其财产的占有和排他性权利。4.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5. 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所进行的一项综合性活动。管理的主体是人,或以人、机关和技术设备(建筑物、信息载体等)组成的管理系统。管理必须采取一定的方式,利用一定的手段,实现一定的目标。所以,管理是一定环境条件下的有目的的活动。6.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二、简答题。1. 简述土地的重要性。(1)我国上古时代的“社稷祭祀”制度 (2)国家之间的战争(3)土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2. 简述土地具有的双重内涵。(1)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2)资产:土地作为财产,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土地具有资源和资产的双重内涵,前者是指土地作为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根本源泉;后者是指土地作为财产,其有了经济(价值)和法律(独占权)意义。【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稀缺性)、有用性、可占用性和具有价值。土地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基础,当人类对它的需求越来越大时,土地资源出现了稀缺现象,因而,被一部分人当作财产而占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地产,是指具有明确的权属关系(有其物主)和排他性,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土地资源。它是土地的经济形态,是资本的物的表现。】3. 从土地资源特性和资产特性来理解,土地的特性有哪些?(1)土地的资源特性:a. 土地的客观性(自然性); b. 土地的生产性;c. 土地的面积有限性; d. 土地的位置固定性;e. 土地的地域分异性; f.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性g. 土地的多功能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a. 土地资产的垄断性; b. 土地价格构成的二元性 c. 土地资产的增值性4. 从自然和经济两个角度来理解,土地的特性有哪些?(1)土地的自然特性:a. 土地的原始有限性; b.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c. 土地面积的固定性; d. 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e. 土地用途的多样性; f. 土地功能的永续性(2)土地的经济特性:a. 土地供给的有限性; b. 土地利用的多样性和变更方向的困难性; c. 土地利用的相对分散性和差异性;d. 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e. 土地利用后果的长久性和社会性;f. 土地的二重性(土地商品具有劳动产品和非劳动产品)5. 土地的功能有哪些?(一)负载的功能:土地能将万物,包括生物与非生物负载其上,成为他们的安身之所。(二)养育的功能:土地具有肥力,具备适宜生命存在的氧气、温度、湿度和各种营养物质,从而使各种生物得以生存、繁殖、世代相传,使地球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三)仓储的功能:土地蕴藏着丰富的金、银、铜、铁等矿产资源,石油、煤、水力、天然气等能源资源,沙、石、土等建材资源。为人类从事生产、发展经济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四)提供景观的功能:土地自然形成的各种景观:秀丽的群山,浩瀚的大海,奔腾的江河,飞泻的瀑布,无垠的沃野,悬崖幽谷,奇峰怪石,清泉溶洞,千姿百态,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风景资源。(五)储蓄和增值的功能:土地作为资产,随着对土地需求的不断扩大,其价格呈上升趋势,因此,投资于此,能获得储蓄和增值的功效。6. 生产三要素有哪些? (1)土地; (2)劳动; (3)资本7. 简述土地在社会物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土地是实现一切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2)土地在非农业生产中与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土地在非农业生产中作为地基、场地、操作基地。农业生产中,不仅是活动场所和配置基地,而且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与土地的数量和质量密切相关8. 土地的基本特性有哪些?(一)土地是自然的产物 (二)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三)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四)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五)土地利用的永续性9. 简述土地与人口的辨证关系。(1)人口:人口因素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有生命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状况。【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在一定的生产条件下,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率有着重要作用。它推动着未被利用的土地的开发,已利用土地的再开发,不断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2)土地供给:a. 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b.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在土地自然供给的范围内变动。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动态的、有弹性的供给,但在不同的土地利用上,差异很大。【总之,土地与人口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土地的供求关系。】(3)人口与土地的关系:a.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大;b. 通过提供高质量的土地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大土地的经济供给.(4)土地与人口的关系: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5)土地与生产建设的关系:土地对于各项生产建设起着基地、场所的作用。如城乡居民点、工矿、交通运动及水利等各项建设项目都需要占用一定的土地。(6)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指土地生产力的保护和破坏对其它环境条件甚至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对大气、水、生物等的影响和作用。10. 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有哪些?(1)数量特征:各种土地资源的总量大;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少,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突出。(2)质量特征:地形错综复杂,地貌类型多样;耕地生产力普遍较低。(3)区域分布特征:土地资源区域分布极不平衡;土地开发利用程度的区域差异大;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区域差异巨大。(4)后备土地资源特征:后备土地面积大,多数难以开发。11.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哪些?(1)总的现状:土地资源形势严峻。一方面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压力下,土地资源短缺现象日益突出;另一方面土地资源利用粗放,浪费严重。(2)土地资源退化严重:包括土地流失面积增加;牧草地退化;土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湖区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林地严重破坏等。(3)非农建设用地扩大,耕地数量继续减少。(4)土地污染严重: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农药、化肥等对土地造成污染,破坏农业用地的生态环境,从而对土地利用环境和农产品形成污染。12. 可持续发展包含哪两层含义?(1)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永续;(2)社会、经济发展赖以支撑的资源、环境的持久永续。13. 如何加强土地资源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a. 要树立土地是一种稀缺自然资源的观念;b. 要树立土地、人口、环境、经济发展的系统观,(2)实现土地、人口、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a. 土地、人口、环境、社会经发展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相辅相成,相互制约。b. 任何一个的发展均够不成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相互结合,相互协调,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能力。(3)选择与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人口、环境组合运作模式:a. 要使经济增长与恶化环境的土地投入脱钩;b. 实行以预防为主的环境政策; c. 将土地资源利用的外部性内在化;d. 实行有控制的人口转变; e. 消除贫困14. 土地管理的内容有哪些?(1)土地管理的主体是国家。国家委派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全国土地。(2)土地管理的客体是土地,以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人与人、人与地、地与地之间的关系(3)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监督土地利用。【目标是: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求。】(4)土地管理的方法包括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5)土地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6)土地管理的目的和特点受社会环境的制约,主要受社会制度、土地制度的制约。15. 土地管理学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一)土地管理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二)土地管理工作发展需要理论和方法对它的指导(三)科学工作者的探索和研究,为土地管理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6.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是什么?(1)研究对象: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自然经济综合体的土地的利用和土地关系的管理,这一完整的、综合的、具体的社会现象的规律性。(2)学科性质:土地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介于土地科学和管理科学的一门交叉学科。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学科。17. 详述土地管理的研究对象。(1)土地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关系和土地利用这一社会现象管理的规律性 。它着重研究如何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才能实现管理目标。(2)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利用的经济原理和土地关系及其运动规律。它是把土地视为一个经济要素,研究其综合利用和分配的综合性经济学科。它是土地管理学依据的土地经济学原理。(3)土地规划学的研究对象:是组织土地利用的规律性,它着重研究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理论、规划设计和实施的方法。土地管理学侧重研究对土地利用和土地权属管理的原理和方法,它借鉴土地规划学的研究成果,并运用于土地管理,但它不着重研究土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18. 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性,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尽可能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19. 土地管理学的内容有哪些?(1)土地管理的原理:包括土地的概念和特性;现代管理原理;土地管理的经济学原理;土地管理的生态经济学原理。(2)土地管理的内容和方法:由地籍管理、权属管理、利用管理、市场管理四大部分构成。【地籍管理是基础,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市场管理是手段,土地利用管理是核心】20. 土地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第二章 土地管理原理一、名词解释。1. 土地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实现预定目标,对土地利用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地的关系施加影响的过程。整个管理过程,包括管理者、被管理者和管理环境三个要素。其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主要是人,或是人们构成的集体、组织、单位,所以管理必须以人为主体,做好人的工作,将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管理三要素紧密配合,就能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2. 人本原理:就是一切管理,包括土地管理,应该将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以做好人的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3. 行为:通常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各种动作,管理学所指的行为,是指人们由意识所支配的、具有内在动机的、有意义的行动。行为是人们思想、感情、动机、思维能力等因素的综合反映。一般情况下,人的行为是受人的动机支配的,人的动机又是由人的需要决定的,这就是人的行为规律。4. 行为原理:根据人的行为规律来进行管理,就是管理的行为原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5. 动机:是指人自觉追求一定目的的自觉愿望或意图,是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生产的推动和维持人的定向活动的主观心理倾向和心理要求。一般来说,目标是要达到的结果,动机则是为什么要达到这一结果的主观原因。人的动机是由需要决定的,但也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在心理学上称为诱因。6. 优势动机:决定人的行为最强有力的动机称为优势动机。【优势动机不是固定不变的。动机的强度常随需要的变化和诱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此,管理者要善于捕捉人们的优势动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调节人们的行为】7. 动力原理:物质运动要有动力。管理活动要达到预定目标,也需要有动力,并正确地运用动力。管理需要动力,有了动力才能推动管理,这就是所谓的管理动力原理。【动力通常分为三种:物质动力、精神动力、竞争动力】8. 系统管理原理:现代管理中,管理对象总是处在各个不同层次的系统中,它们既在自己的系统之内,又与其他系统发生联系,同时,还处在一个更大系统的范围之内。为了实现最佳化管理,必须进行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9. 整分合原理: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在分工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综合,这就是整分合原理。只有充分了解系统整体及其运动规律,才能有职责分明的分工,才能构成现代有序的系统,没有分工的整体只是混沌的原始。因此,整体观点是前提,分工是关键。但分工后往往会造成诸如不协调等问题,所以还必须加强组织管理,使各方面密切配合,协调发展,这就是在分工基础上的有效综合。【实践证明,稳定的管理结构是正立的三角形。】10. 相对封闭原理:指在任何一个系统内,管理手段必须构成一个封闭的循环回路,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图2-3)。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系统中,反馈起着关键作用。【通常一个管理系统可以分解为指挥中心、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和反馈机构。】11. 动态管理原理: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则是相对的。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管理中,要注意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即运用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进行动态管理必须遵循动态相关原理和弹性原理。】12. 弹性原理:事物往往在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同时,也随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有效管理必须要依据系统内外条件和环境的变化而随机应变。这就要求管理必须留有余地,保持充分的弹性。例如,国土资源部下达给某省当年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为1.7万2.0万hm2,就表现了指标控制的弹性。13. 管理效益原理: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关系从长远和整体观点看是统一的,没有生态效益的土地利用,很难想象会获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有时在局部或短期内,三者表现出矛盾的现象,如毁林开荒。虽然这种土地利用方式破坏了生态平衡,但在23年内却可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效益的严重后果,就会越来越明显。【土地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化组合,从而取得最佳的整体效益。为此,就要在管理工作中注意到运用整体效应原理和规律效应原理。】14. 整体效应:就是要通过管理,使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管理要取得整体效益,必须要遵循放大原则,努力使输出不大于输入,使管理对象产生“大于”效果。15. 规律效应:就是按客观规律管理所取得的效应。【任何一个系统,其组成部分都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它们的运动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牵动一个五一节,其他五一节就会作出相应变化。例如,作为自然历史综合体的土地,它是由气候、地貌等构成的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如果破坏了其中一个五一节,例如滥砍森林,就会危及山下的农田、水体,使它们饱受水土流失之苦,还会影响气候,使水旱灾害频繁,农作物减产,直至颗粒无收,最终造成土地资源的退化,直至破坏。这种不遵循客观规律的土地管理,不但不会产生任何效益,还会造成危害。】管理要获得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通过对各组成部分的合理组合、配置、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组成部分的积极作用,发挥各种部分的优势,从而使整体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二、简答题。1. 如何贯彻系统原理?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1)目的性:每个系统,包括母系统和子系统,都需要有自己明确的目的。目的不明确,就会导致管理的混乱。母系统应有明确的总目标,母系统中各子系统都应为了完成母系统的总目标而协同工作,完成自己的分目标。因此,目标管理能够有效地协调各子系统的分目标,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母系统的总目标。(2)整体性:一个系统至少是由2个或2个以上的子系统构成的整体。系统内的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子系统和大系统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任何一个系统都不是一个孤立的部分,而是一个可控的整体动态系统,同时,又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管理者必须掌握系统之间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使部分服从整体,又使整体照顾部分。(3)层次性:凡是系统都有结构,结构都是有序的。系统的有序性主要表现在系统的层次性上。任何一个系统都有一定的层次结构,例如系统本身就有子系统、大系统、特大系统之分。子系统和大系统是相对的,对于全国土地管理系统来讲,省级土地管理系统是子系统,但对于省内各县级土地管理系统来说,省级土地管理系统则是大系统。系统的层次是否清楚,直接影响系统间运动的效率高低。2. 现代管理要求在整体规划下明确分工,还要做到优化组合,优化组合包括哪些?(1)目标优化组合:是在实行目标管理中,首先科学地制定出总目标,然后根据优化原则,将总目标层层分解到省、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组成目标优化体系。在管理中,要使各个分目标互相协调,相互促进,保证总体目标的实现。(2)组织优化:首先要建立稳态的管理三角形,在管理三角形中,要形成梯级结构,即愈是上层领导,直接管理的人员就愈少。通常,省国土厅厅长直接管理的人员,是国土厅下设各处的处长,处长直接管理的人员是下设各科的科长,科长直接管理本科的科员。各级领导所能直接有效地领导下属人数的限度,受领导的能力、知识、精力等制约。(3)人才优化组合:指在某级组织中,要有高、中、低级人才的合理搭配和组织以及具有各种特长的人相互配合,不用多余的人,才能发挥人才组合的整体效应。(4)环境优化组合:就是将组织的外部条件,如国家政策、投资环境、生态环境等合理地组合起来,使土地管理工作在良好的环境中运行。3. 要有效地进行动态管理,关键在于什么?能不能有效地进行动态管理,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要做到“灵敏”就要具有敏锐的感受器(情报机构、监测机构等),才能及时发现管理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和变化的信息。“准确”需要具有高效能的分析系统(如科技政策研究机构、信息服务机构等),对接受来的各种信息进行检查、提炼、分类、储存,甚至将零碎的互不联系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后,使之用于管理决策。 “有力”就是将经过分析的信息化为指挥中心强有力的行动,并修正原来的管理决策,使之更加符合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4. 为什么要求管理必须留有余地,保持充分的弹性?(1)管理科学考察的问题是大量的。例如,土地管理就涉及到众多因素:既要考虑国家对土地的需求,又要注意满足集体和个人对土地的需求;既要考虑土地的生态条件,又要大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处理人地关系的同时,还要注意协调在利用土地过程中的人与人的复杂关系。管理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后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由于因素众多,且相互关系错综复杂,所以,百分之百反映客观规律的管理是不存在的,这就要求管理留有可调节的余地。(2)由于社会、经济、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导致物质环境系统结构的巨大变化。这就要求管理系统结构在对不断产生的变化作出相应反馈的同时,还要具备应变能力,使管理具有灵活性和充分的弹性。例如,我们在努力实现土地供需平衡的目标时,对各种用地数量和位置作了总体控制,但这还不够,还要充分估计到,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提高,城镇、交通、农村住宅对土地需求的迅猛增加。这样,在调整用地结构时就要留有余地,并制定荒地、劣地、废弃地等的开发计划,以应付突然增大的土地需求量。5. 如何利用规律效应原理,使整体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管理要获得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通过对各组成部分的合理组合、配置、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组成部分的积极作用,发挥各种部分的优势,从而使整体获得尽可能大的效益。例如,人们常说:“山清水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就是对系统要素作用的最好写照。山上长满了青青的森林,山下溪中流着的就是清彻秀丽的流水,气候就会宜人、宜物,各种物作就会高产稳产。管理的效益不仅在于充分发挥系统中每个要素的积极作用,还要根据不同地区自然、经济特点,充分发挥主导因素的积极作用。例如,丘陵、山地的土地利用,要注意保证一定比例的林地面积,以发挥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作用。水网地区要注意合理布局排灌渠系,既保证灌溉,又有排除过多的水分。6. 系统功效的不守恒性是普遍存在的,如何利用整体效应原理避免其负面影响? 系统功效的不守恒性是普遍存在的,它表现为整体能产生各部分所不具备的新性能、新功能,或使原有性能、功效增强、减弱或消失。因此,管理要取得整体效益,必须要遵循放大原则,努力使输出不大于输入,使管理对象产生“大于”效果。由于系统性能和功效的“不守恒”,因此,管理要避免出现“不放大”或“负放大”的现象。“不放大”说明管理没有产生效益,“负放大”说明管理不但没有产生效益,甚至产生了负效益。例如,在配置工矿业用地时,不注意治理“三废”、保护环境和土地资源,以至影响了农业生产。“负放大”还表现在对于次要目标来说是正效益,而对于主要目标则是负效益。例如,某市的土地利用目标是在防治沙漠化、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业生产。如果将本应用来发展防护林的土地都种上小麦,虽然粮食暂时丰收了,但土地沙漠化现象却严重了,最终又将影响农业生产。 要避免“不放大”或“负放大”,必须明确大系统的目标以及各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随时注意反馈,及时修正与目标不一致的行动。7. 如何进行动态管理? 进行动态管理,必须搞好反馈控制。事物始终处于动态之中,这就要求管理部门不断地收集信息、检索信息、识别信息和加工信息;并根据信息进行决策,使决策变为行动;将决策执行结果与计划目标对比,得到偏差信息,再反馈回决策部门,从而对决策的再输出起调节控制作用,即通过信息反馈,对未来决策和行动进行控制,使之与被管理系统发展变化相适应,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8. 简述我国土地管理系统。在我国土地管理系统中,国土资源部是全国土地管理的指挥中心,当它向全国各省、市、县土地管理机构发出“保护耕地,禁止乱占滥用耕地”的指令时,同时也发布给监督机构。各省、市、县土地管理机构,作为执行机构,对辖区内各用地单位(接受单位)的耕地加强管理和保护,严格执行作为指挥中心的国土资源部的指令。监督机构则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执行指令情况进行监督,以保证指令执行到位。反馈机构(如监测机构、情报机构,各种形式的调查组等)到实地调查指令执行的效果和问题,并提出建议,将信息返回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反馈信息,修正指令,或纠正执行过程中的偏差,再发出新的指令第三章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一、名词解释。1. 组织:特定群体为了共同的目标,按特定的规则组成的权责结构,组成组织的主要因素为人,包括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公共组织和非公共组织(根据目标的区别)、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根据组织形成的特点)】2. 组织设计: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活动和组织结构进行设计的活动。【内容包括: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设计、组织职能设计、组织部门设计、组织职位设计、组织职权设计、组织人员配备等。】二、简答题。1. 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包括哪些?2. 简述政府对土地实施宏观管理的必要性。政府是土地管理的主体,因为:(一)土地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又是稀缺资源。土地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决定了对土地资源的分配、利用、管理必须以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实现为目标。政府组织是以实现公共利益为已任的公共组织,是社会成员共同利益的代表,负有承担公共服务包括土地管理的主要责任。(二)公有制土地的存在。缺乏严格的管理,人就会为了追求最大利润而做一些违法违规行为。缺乏严格的管理,每个人就会为追求最大化而滥用公有土地资源。(三)土地利用外部性的存在。外部不经济性本质就是经济个体利用土地资源的社会成本大于经济个体的个人成本,即:社会成本个人成本外溢成本(由第三者承担的成本)。外溢成本需政府介入处理。一般情况下,土地利用者都会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因而不会去承担外溢成本或支付治理污染的成本,这就需政府介入,采取有效的调控措施,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不经济性。(四)土地市场存在失灵。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但市场机制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市场失灵。3. 造成土地市场失灵的原因有哪些?(1)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 (2)土地利用的外部性(3)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 (4)不确定性 (5)土地投机行为4. 市场失灵的主要类型及其影响后果与干预措施。5. 政府对土地实行管理权,其行为模式是什么?(1)保障土地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纠正市场失灵;(2)对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3)消除土地利用的外部性;(4)协调各土地使用者之间的利益,保障土地配置的公平和效率。6. 政府失灵的原因有哪些?(1)公共决策失误(2)政府庞大行政机构运行的低效率和“内部效应”(背离公共利益,谋求内部私利)(3)寻租活动(通过权利追求生产利润的活动)7. 政府失灵的对策有哪些?(1)强化政府对土地的公共管理职能 (2)加强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3)建立良好的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互动合作关系(4)强化监督机制和反馈机制 (5)建立健全土地法律体系和加大执法力度8. 简述管理目标的涵义。管理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活动,所以管理具有明显的目标性。目标是目的或宗旨的具体化,是一个组织努力奋斗争取达到 所希望的未来的状况。管理的目标是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管理实质上就是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9. 管理目标的作用有哪些?(1)方向作用(明确活动和资源的配置方向)(2)激励作用(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3)凝聚作用(凝聚管理人员,焕发积极精神)(4)考核作用(考核管理人员绩效的客观标准)10. 管理目标的基本属性有哪些?(1)目标的共同性(特定组织和群体的共同目标)(2)目标的层次性(总目标,不同层级下级组织的分目标)(3)目标的时间性(目标有时间跨度,近、中、长期目标)(4)目标的可考核性(目标明确、含义清晰、便于考核;定性目标、定量目标)11. 土地管理目标的分类【按管理层次】(1)宏观土地管理目标(全国性的目标,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2)中观土地管理目标(地区性的目标,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3)微观土地管理目标(县级目标,尽可能数量化)12.土地管理目标的分类【按时间幅度】(1)长期目标(10年以上); (2)中期目标(5年左右);(3)年度计划(1年)13. 简述土地管理各目标之间的关系。宏观、中观、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或长期、中期、年度土地管理目标,它们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构成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是全国范围内较长时期土地管理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是用来指导地区土地管理工作向实现总目标迈进。土地管理微观目标则是中观目标在基层的具体实施工作。土地管理长期目标是制定中期和年度目标的依据,土地管理中期目标和年度目标则是长期目标分期和按年度的落实。14. 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是什么?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要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15. 我国制定土地宏观目标的依据是什么? 21世纪中叶,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确保土地供需平衡。 我国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紧缺。 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对土地需求巨大,致使耕地锐减。 我国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闲置土地多,可以通过整理和开发增加耕地面积。16. 简述土地管理目标设定内容。(1)地籍管理分目标:土地基本情况及变动进行调查、登记、统计并进行图形化、文字化、数字化记录。(2)土地利用分目标:土地利用类型、布局、效益、用途管制、土地整治等(3)土地监督分目标: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或传统手段宏观和微观监督土地管理、利用等基本情况。(4)土地市场分目标:规范土地供应、交易等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督检查。17. 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什么?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8. 现阶段,我国土地管理的主要任务是什么?(1)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努力实现土地,特别是耕地的供求总量的动态平衡: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转变用地方式,实行节约、集约用地,只要非农建设用地随意、无序地扩张。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 提升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建立土地数量、质量的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制度。(2)控制“土地供给闸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土地供给政策(数量、结构、布局)、产业发展政策(规模、结构、布局)、宏观经济发展速度;(3)加强土地资源的调查评价和科学规划(4)加强土地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信息服务社会化(5)深化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新体制、新机制(6)健全法制,依法行政,实现土地管理秩序的根本好转19. 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关系的原则(2)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3)坚持依法、统一、科学地管理土地的原则20. 组织的特点有哪些?(1)目标的一致性【目标价值取向的一致性、层次目标的一致性、阶段目标的一致性】(2)原则的统一性 (3)资源的有机结合性 (4)活动的协作性(5)结构的系统性21. 组织结构的基本形式有哪些?(1)直线制组织结构; (2)职能制组织结构; (3)矩阵制组织结构。22. 直线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有哪些?(1)优点: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结构简单,管理人员少,职责权力明确,上下关系清楚,命令统一。(2)缺点:组织结构缺乏弹性,同一层次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主管人员独揽大权,任务繁重,一旦决策失误,就会造成较大损失。23. 直线职能式结构的优缺点有哪些?(1)优点:是能适应现代化工业企业生产技术比较复杂,管理工作比较精细的特点;能充分发挥职能机构的专业管理作用,减轻直线领导人员的工作负担。(2)缺点:它妨碍了必要的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形成了多头领导,生产管理秩序混乱。对外界环境变化的反应太慢。 24. 矩阵制组织结构的优缺点有哪些?(1)优点是:机动、灵活,可随项目的开发与结束进行组织或解散;由于这种结构是根据项目组织的,任务清楚,目的明确,各方面有专长的人都是有备而来。(2)缺点是: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人员上的双重管理是矩阵结构的先天缺陷。 25. 土地管理组织机构设置的模式有哪三种?(1)单独设置机构,直属各级政府领导(2)在某一部门内设置土地管理机构(3)不单独设置机构,土地管理职能分属若干职能部门26. 按管理目标和职能范围,土地管理组织模式可划分为哪三种模式?(1)集权模式:指国家依法设立的土地管理行政机构,统一管理全国的土地和城乡地政。典型国家:日本、新加坡、韩国、澳门、香港等;(2)分权模式:根据各行业用地需要,由各职能部门分别建立土地管理机构,分别管理本系统、本部门所使用的土地。典型国家:原俄罗斯、法国、德国等欧洲老牌资本主义国家。(3)混合模式:指国家依法统一管理和部门依法分别管理相结合模式。即国家设置统一管理全国土地的职能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用地关系,系统研究、制定和实施国家统一的土地政策、法规、规章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度计划,统一管理城乡地政等,并在这个前提下,明确各用地主管部门分工负责管理土地的职责和职权。典型国家:美国、中国、现俄罗斯等27. 集权模式的特征有哪些?(1)统一全国土地管理一切业务;(2)程序较多,办事效率可能低下:各用地部门报批-土地管理机构审查-供地-监督执法;(3)权利高度集中,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对区域土地宏观调控,但有可能缺乏对各部门用地的准确了解,导致整体效益受损,或出现权力寻租现象。(4)适合人多地少,土地供应压力大的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28. 分权模式的特征有哪些?(1)土地管理权力分散到各部门,容易形成圈地运动;(2)土地管理权力分散到各地方政府;(3)程序简单,有可能提高部门土地办事效率;(4)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大背景下,此种模式日益衰微,仅有些特殊部门采用;(5)欧洲发达国家通行;29. 混合模式的特征有哪些?(1)集中和分散统一,避免各自弊端;(2)中央和地方;部门和集中机构事权划分极为关键;(3)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大背景下,此种模式广泛使用;30. 现行土地组织管理架构所面临的挑战有那些?(1)保护耕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 (2)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矛盾(3)公共管理者与土地所有者之间的矛盾 (4)条条与块块之间的矛盾31. 简述土地管理部门的双重身份。国土资源部及各地方政府国土局实施所有权角色并负责当地土地管理工作。(1)土地管理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直属机构,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是行政监督和执法部门。土地管理部门是国家行政机构、行政监督机构、行政执法机构;【土地管理部门是一个具有行政执法特点的国家社会土地事务行政监督部门】(2)土地管理部门是国有土地的产权代表:国家通过立法授予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管理本行政管理区域土地的权利。国家土地管理局是国有土地的产权代表,而且是唯一的产权代表。土地管理部门作为国有产权代表的涵义是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32. 土地管理的计划职能有哪些?(1)预测:确定预测目标,调查研究、收集资料,选择预测方法,预测结果的分析和评价,预测结果的修正;(2)决策:制定方案,选择方案,评价与执行决策;(3)计划的编制:计划应有明确的目标和具体的任务。计划要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地域范围和指标任务,并切实可行。计划要具有弹性和动态性;(4)计划的实施33. 土地管理的组织职能有哪些?(1)建立土地管理机构(2)设置下属职能部门,确定职位、职责和职权(3)领导、监督、激励、协调部属的行动34. 简述土地管理的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是按照组织目标和计划的要求,对组织和社会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调节的活动。(1)控制的过程:建立标准,衡量绩效,偏差分析与纠正。(2)控制的类型: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后果控制。35. 土地管理的方法有哪些?(1)行政方法:命令、指示、规定、通知、条例、章程、指令性计划等.【管理效果受领导水平的限制;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迟缓,有时严重失真;行政层次多,手续繁杂,影响工作效率;不利于发挥子系统的积极性】问责制(2)经济方法:地租地价杠杆、财政杠杆、金融杠杆、税收杠杆.【它是通过调节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来指导土地利用,实现管理目标的,并不直接干预、控制人们的行为,所以,不能用该方法来解决管理中许多需要严格规定或立即采取措施的问题;人们除了物质利益外还有精神和社会的需要,所以,在土地利用中不能单纯依靠该方法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耕地占用税的税率(3)法律方法:只能在合法与非法之间调整与控制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耕地保护制度】(4)技术方法:提供的信息是指导性的,必须与其它方法配合使用。【3S集成(3S Integration)】36. 非法批准征收、占用土地的处罚有哪些?(1)行政处分: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政处分办法(以下简称“9号令”)规定:非法批准征收、占用基本农田10亩以上,或者一般耕地30亩以上,或者其他土地50亩以上的,要给予开除公职的处分。在上述标准以下的,按照非法批地的面积数额,给予警告至撤销职务的行政处分。(2)刑事处罚:按照刑法第四百一十条的规定,非法批地情节严重的,要追究刑事责任,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使国家或集体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37. 违法批地的土地如何处理?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非法批出去的土地要收回,有关当事人拒不归还的,以非法占地论处。非法批地对当事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38. 土地管理职能的涵义。土地管理职能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各级人民政府在土地管理方面所负有的职责和应起的作用; 二是特指各级人民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在土地管理方面所负有的职责和应起的作用。39. 政府的土地管理职能有哪些?(1)土地政策法规的管理; (2)地籍和地政管理,中心问题是权属管理;(3)土地供应管理;(4)土地利用管理:包括土地利用规划的制订和实施,以及政府对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开发利用活动的宏观管理。(5)土地的流通管理; (6)土地监察管理40. 土地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行使国有土地的权利主要包括哪些?(1)获取土地使用权管理:依照法律规定,土地使用权的获取可以通过无偿划拨和有偿出让两种形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可以依法划拨和出让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者应与土地管理部门签订土地使用合同,土地管理部门依法进行土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和土地使用合同管理。(2)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抵押、终止行为进行监督检查;土地监察局(3)土地管理部门以所有者的身份行使收益权:土地管理部门应根据政策和法律对城镇国有土地开展地价评估,科学确定地价水平,并以此为依据向以出让形式获得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收取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和土地增值税。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收取,并负责及时解缴财政部门。(4)土地管理部门依法对国有土地行使处分权:中华人民共和因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第十七条规定:土地使用者应当按照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规定和城市规划的要求,开发利用、经营土地。末按合同规定的期限和条件开发、利用土地的,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予以纠正;并根据情节可以给予警告、罚款直至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的罚。(5)土地管理部门应负责为了确保国有土地所有权不受侵犯、国有土地资产不致流失和国有土地得到合理利用的其它事项。41. 土地管理部门职能有哪些?(1)土地政策法规管理即负责同级人民政府职权范围内的土地政策、法规、行政规章的拟订、报批和解释。(2)负责土地资源和城乡地籍、地政的统一管理工作,其中心内容是权属管理。(3)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包括土地征用、土地划拨和土地出让在内的土地供应管理。【土地征用是我国土地所有权转移的唯一途径、唯一形式。】(4)土地管理部门应负责制定土地资源利用规划、计划和土地后备资源开发规划、计划。(5)土地管理部门代表国家进行土地流通过程的管理。加强对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行为的管理,建立正常的土地使用权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针对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主要是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延长耕地承包期,允许继承开发性生产项目的承包经营权,允许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6)土地监察 :土地监察是国土管理部门为保证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正确有效实施,维护正常的土地管理秩序,依法对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组织和个人违反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行为实行监督、检查和制裁的一项行政执法活动。42. 简述我国土地征用程序。第四章 地籍管理一、名词解释。1. 地籍: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簿册。土地管理的基础是( 地籍 )管理2. 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又称为地籍工作。3. 土地调查:对土地的种类、位置、面积、分布等自然属性和土地权属等社会属性及其变化情况以及基本农田状况进行的调查、监测、统计、分析的活动。土地调查的任务是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目的:全面查清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掌握土地基础数据;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土地资源】4. 全国土地调查: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全国城乡各类土地进行的全面调查。【目的:掌握真实数据;建立、完善土地调查、统计、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任务:(1)农村土地调查;(2)城镇土地调查(3)基本农田调查;(4)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5.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县为单位,查清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及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和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其重点是查清土地利用现状即分类土地面积及其分布。【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单元是图斑。】6. 耕地: 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7. 迹地:森林采伐、火烧后,五年内未更新的土地。8. 裸土地:又称土质荒漠。表层为土质、基本无植被覆盖的土地9. 郁闭度:指森林中乔木树冠遮蔽地面的程度,它是反映林分密度的指标.它是以林地树冠垂直投影面积与林地面积之比,以十分数表示,完全覆盖地面为1。10. 滩涂:滩涂是海滩、河滩和湖滩的总称,指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河流湖泊常水位至洪水位间的滩地,时令湖、河洪水位以下的滩地,水库、坑塘的正常蓄水位与最大洪水位间的滩地面积。11. 沼泽地:指长期受积水浸泡,水草茂密的泥泞地区。土壤剖面上部为腐泥沼泽土或泥炭沼泽土,下部为潜育层。有机质含量高,持水性强,透水性弱,干燥时体积收缩。经排水疏干,土壤通气良好,有机物得以分解,可增加肥分。12. 地籍调查: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地的位置、权属、界线、面积和用途等基本情况,以图、簿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城镇地籍调查,是针对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13.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14. 土地变更调查:在全国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城乡土地利用现状及权属变化情况,随时进行城镇和村庄地籍变更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并定期进行汇总统计。土地变更调查由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组织实施.【土地变更调查的类型:地籍变更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15. 地籍变更调查: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之后,为满足变更土地登记的要求。适应日常地籍工作的需要及保持地籍自理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土地利用现状的调查。【内容:权属变更调查、地籍变更测量】16. 地籍变更测量:在接受权属变更调查移交的资料后,测量变更后的土地权属界线、位置及宗地内部地物地类变化,并计算面积,绘制宗地图,修编地籍图,为变更土地登记或设定土地登记提供依据。17. 土地专项调查:根据国土资源管理需要,在特定范围、特定时间内对特定对象进行的专门调查,包括土地条件调查、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和勘测定界等。18. 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对能够通过开发、复垦措施改变成为耕地的未利用地和毁损废弃地以及通过对划定的待整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进行整理后能够增加的耕地部分所进行的调查。19. 土地登记: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将土地的权属关系(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以确定土地权属,加强政府对于土地的有效管理,保护权利人对土地的合法权益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主要内容: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他项权利】20. 土地权利客体:土地权利、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即权利主体所拥有或使用的土地。具体包括土地的位置、权属界址、面积、用途、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21. 土地权利主体:即土地权利人22. 土地统计:是指利用数字、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及其动态变化,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记载、整理和分析的一项管理工作。【意义:首先,掌握全国土地数量、质量、分布、权属等,保持其现势性;其次,为政策、计划提供依据;再者,为科学管理、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提供资料】23. 土地统计表:填有土地统计指标的表格。24. 指标:指标名称、指标数值。1)统计指标要有科学地概念;2)统计指标要有一个科学地计量方法:统计指标如何计算才能符合客观实际,具有现实意义;统计指标数值采用什么样恰当的数学公式计算25. 土地统计图内容:各级行政界线、宗地的界址线、地类界线、地籍编号、权属单位名称及编号、比例尺等。根据不同统计图(县级、城镇、村庄),其具体内容不同。26. 土地统计分析:对土地数量结构、利用状况、权属状况的区域分布特征、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与发展趋势的分析。是土地统计工作过程的最后阶段,是土地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统计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统计学特有头的方法,对土地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说明土地利用、使用和开发管理等方面的情况,揭示其本质及规律性,并提出解决土地资源与社会发展矛盾的方法。27. 地籍档案: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