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10 端午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认识本课生字,正确美观地书写5个汉字。 3.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祖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识字写字。教学难点: 指导读好长句。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今天彭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种美食(多媒体示粽子图片),认识吗?(出示词语:粽子)(1)谁来读读它的名字?读准“粽”,平舌音。(2)认识“粽”和“米”字旁。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出粽子主要是用米做的,所以是“米”字旁,右边一个“宗”。(3)给“粽”扩词:你吃过什么样的粽子?2.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词语:端午节,读准字音)(1)认识“端”和立字旁。“端”是什么旁?立做偏旁有什么变化?(2)学习“午”,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引导出儿歌记字形:牛儿不出头。(3)学习“节”,你会怎样记住它?你还知道什么节? 3.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还会干什么呢?(学生借助平时积累练习说话)过渡:看来大家对传统节日端午节和端午节的美食粽子很了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板书课题,读课题。二、自读课文,初识生字(一)播放课文朗读视频,学生认真观看,激发读文兴趣。1.现在让我们静静地听一听,看一看。2.你也想来读一读吗?(二)出示读书要求,自由朗读课文。(1.标上自然段序号。 2.大声朗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句子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三、再读课文,以识促读同学们,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把你最喜欢的那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一听。教学的顺序根据学生的回答而定,每一自然段的教学预设如下:第1自然段【一到端午节,外婆总会煮好一锅粽子,盼着我们回去。】1.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第一自然段,指名读。2.学生评读,读准“总”的平舌音。3.拓展“心”字底的字。“总”里有个心字底,我们还学过哪些心字底的字?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思、忘、忽、想。这课还有一个心字底的字(出示:念),谁认识?指名读,齐读。它和“想”还能组成一个词想念,齐读。引导学生总结出:心里想念,所以都有心字底。 4.把生字宝宝放进句子中,谁再来读读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第2自然段【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1.第1句【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1)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引导孩子读第一句。(2)粽子用了哪些材料?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学习下面的词语,学习的顺序由学生的回答而定:“箬竹叶”:读词,正音。想知道它什么样吗?出示图片介绍箬竹叶,学习“叶”,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指导书写“叶”。(学生书写时巡视并提醒握笔姿势和写字姿势)板书:箬竹叶。“糯米”:谁来读一读?学习“米”。米是什么样儿的?古人根据它的样子造出了“米”字,看(出示象形字米),后来变成了这样(出示带有田字格的米),记住它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给“米”扩词。板书:糯米。“枣”:读准平舌音。板书“枣”。(3)这些材料都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读好: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读好词组,特别指导读好轻声“的”,做到不拖音)(4)他们是怎么被包成粽子的呢?引导学生读句子,体会:包、里面、中间。你能给“间”找个好朋友,组成词语吗?(5)这句话很长,但现在我们读懂了,就能读正确流利了。(小结读好长句子的好方法:理解意思。)指名读,齐读。2.第2、3句【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咬一口粽子,真是又黏又甜。】(1)煮熟的粽子味道怎样,谁来接着读下去。学生评价正音。(2)这两句话很长,谁再来挑战一下?引导学生发现读好长句子的秘诀。(停顿)根据学生的朗读标出停顿,你也这样来试试?自由练读,指名读。 (3)学习“又黏又甜”,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出示:又 又 )积累词语。 (4)学习生字“真”。读准字音。读这个字时,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什么?(它是翘舌音、前鼻音)理解字义。它还一个反义词呢!是什么?(真假)记住字形。这个字很容易写错,你想提醒小朋友注意哪里呢?(笔画中的横很多,中间三横才封口。)指导书写。*写正确还不够,我们还要把它写漂亮,怎样才能把这个字写漂亮呢?根据学生发言引导出:横画有长短,横空要相等,写好长横字才稳。(动画演示“真”字的笔顺)*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吧(师板书,生书空)!*学生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展示学生作品,师生共评。*同桌互评,听取同桌的建议再练写一个。*总结写字方法:先观察字形,抓住主笔和特点,练好后同桌评一评,再练一练。3.第2自然段很长,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生字宝宝,读准了那么多的词语,还学会了读好长句的秘诀,现在谁能把这一段连起来读正确,读流利?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第3自然段【外婆包的粽子十分好吃,花样也多。除了红枣粽,还有红豆粽和鲜肉粽。我们在外婆家美滋滋地吃了之后,外婆还会装一小篮粽子要我们带回去,分给邻居吃。】1.引出词语:十分好吃,学习“分”。读准字音,注意“分”是前鼻音。十分好吃也可以怎么说?(非常好吃、特别好吃)花样还很多呢,谁来读第3自然段。2.有什么花样?(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出示图片,想吃吗?读出来:红豆粽、鲜肉粽。3.把词语宝宝放进句子里,谁再来读读这一段?如果读的好,读出了停顿,就表扬,并肯定她掌握了读好长句的秘诀,齐读。第4自然段【长大了我才知道,人们端午节吃粽子,据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人们端午节吃粽子还有一个典故呢!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准“知、据、念”。(四)读词串,巩固字音。红枣粽 红豆粽 鲜肉粽青青的箬竹叶 白白的糯米 红红的枣 又黏又甜四、浏览课文,感知内容1.快速地读读课文,想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2.你会填吗?出示填空:外婆的粽子是用_包的,里面裹着_,中间有_。咬一口粽子,真是_。除了红枣粽,还有_和_。五、自主识字,拓展阅读 这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课后同学们可以把课后生字再写一写,搜集关于端午节或粽子的故事来读一读。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六、板书设计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10端粽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 箬竹 糯 枣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