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最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水的密度教案 水的密度(一)一、学习目标1、通过对水的密度的认识 , 认识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2、知道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3、会写密度的定义公式 , 并会用来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说出密度单位( 国际主单位和液体的常用单位), 以及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4、能说出密度的概念, 从密度表中掌握有关信息。5、通过习题教学 , 初步掌握有关密度的简单计算。6、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7、通过学习 , 感受到物质的客观存在性、物质可认识性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二、学习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水的密度的概念、单位和测定。2、难点:密度的单位及计算。三、学情分析及点拨密度是一个表示物质特性, 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的物理量 , 学生在此之前已初步掌握了“质量”与“体积”这两个物理量, 已经有了一定的背景知识 , 所以在此进行密度教学是顺理成章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对密度的教学要求不能太高 , 教师要善于利用实验的方法 , 通过探究帮助学生建立密度的概念;设计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 , 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四、课前准备1、量筒、天平、水2、学生课前调查:自家每个月大约需要用多少自来水? 家庭用水量用什么来计 量 ?自来水厂是根据什么来收费的 ? 五、教学流程【新课引入】展示:请两个学生汇报课前调查结果。(从家庭生活用水量这个生活问题入手)提问:1.家庭水表的计数单位是立方米,记作m 。2.自来水厂的计算单位是 吨,1吨= 1000 千克(kg)。设问:怎样将水的体积转化为水的质量?【新课展开】1、学生演示实验:用量筒量出40厘米3的水,用天平测出它的质量是 40克 (给学生展示个人风采的机会,其他学生在座位上充当评委,也给予其他学生们纠错的机会,达到复习量筒及天平使用的注意事项的目的。)2、实验:二人小组合作测量水的体积和质量,研究水的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完成下表:实验次数体积(厘米3)质量(克)质量/体积(克/厘米3)14028031003、讨论:从实验表格中你可得出什么结论?结论:(1)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始终是1克/厘米3,是一个包量,即:质量/体积=1克/厘米含义:1厘米3水的质量为1克(2)1 克/厘米3可以写成1克厘米3(3)水的质量跟它的体积 成正比4、演示:测量一定体积的酒精、铁的质量。结论:不同的物质,1厘米3质量并不协相同。5、密度的概念及计算讲解:.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质量/体积用符号表小为:p = m/V公式中p 密度,m质量 ,V 体积。.密度的单位:国际制主单位一千克/米 3,常用单位一克/厘米3 换算关系:1克/厘米3= 1 x 103千克/米31千克/米3= 0.001克/厘米3。水的密度=1X103千克/米3,它所表示的意义为1米3水的质量为1000千克。.对于同一种物质,密度有一定的数值,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质的质量、体积 的大小无关。.对于不同的物质,密度一般不同。不同物质间密度大小的比较方法有两 种:即当 体积相同时,质量大的物质密度大;当质量相同时,体积小的物质密度 大。【典型例题解析】例1根据密度公式p = m/V可知,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这样的看法对吗?为什么?解析这样的看法都是错误的。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具大小与物质质量、体积的大小均无关。当物质的体积扩大一倍时,其质量也随之扩大一 倍,而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即密度值不变。答略例2“铁比棉花重”这种说法对不对?解析我们平时所说的“铁比棉花重”实际是“铁的密度比棉花大”的不严格的讲法,或者是当体积相同时,铁的质量比棉花的质量大的一种省 略说法。事实上,一枚铁制的大头针要比一条棉絮轻(质量小)得多。答略6、常见物质的密度表:阅读密度表,回答系列问题.密度表中,除水蒸气外,其他气体都是在 0C、1标准大气压下所测定的数 值。【思考】你知道为什么吗?这说明在温度不同、气压不同的情况下,同一物质的密度可能是不一样 的。我们应该认识到密度与物质的熔点、沸点一样都属于物质的特性之一。.从表中可以知道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一般地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相差不是很大,气体比它们小1000倍左右。.铁的密度为7.9X103千克/米3,它表示1米3铁的质量是7.9X103千宓。水银的密度为 水.6 X103千克/米3,它表示1米3水银的质量是13.6X103 千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密度越大的物体,质量越大C.体积越小的物体,质量越大 密度小2 .如果一杯水全部结成冰,那么 A.质量、体积、密度都不变C.质量不变,体积与密度均变小【课内练习】D )B.体积越小的物体,密度越大D.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组成的实心物体,体积大的(D )B.质量不变,体积与密度均变大D.质量不变,体积变大,密度变小3 .气体由于分子问间隔较大,容易被压缩,当一定质量的气体被压缩后,它的密度 (A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都有可能4 .甲、乙、丙三只实心的铁球,若甲球的质量是乙球质量的3倍,乙球的体积是内球体积的2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A.三只球的密度相同D.甲球的密度最大C内球的密度最小D.无法确定哪只球的密度大5 .将一瓶水倒掉一些后,对剩余部分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质量变小,密度变小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C.质量变小,密度不变D.质量变小,密度变大6 .铁的密度为7.9 X 103千克/米3,读作铁的密度为7.9X103千克每立方米,表 示的意义是 每立方米铁的质量为 7.9 X 103千克,7.9 X 103千克/米3 = 7.9 克 /厘米307 .某物质的质量为3.56 X 103千克,体积为400分米3,则该物质的密度为8 .9X103千克/米3,合 8.9 克/厘米3,查密度表可知道,该物质可能 是 铜 。9 .甲、乙两种液体的体积之比为1:3,质量之比为2:1,则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 之比是 6 :1。如果甲、乙两种液体的密度之比是 5:4,质量之比为3:1,则甲、乙的体积之比是12:5。【课时小结】重点:1.密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2 .密度的计算公式。3 .密度的单位和换算。难点:1.密度概念的建立。4 .密度是物质特性之一的理解。八上第一章第三节水的密度(二)一、学习目标1、正确理解并巩固密度的概念和基本知识。2、了解密度的应用。3、学会密度的有关计算方法,能利用密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利用密度公式的有关计算2、难点: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密度公式的灵活运用。三、课堂学习设计【课前练习】1 .由于一种物质的质量跟它的 体积 成正比,因此我们可以用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来表示物质的这种特性,这种特性就是物质的密2 .煤油的密度为0.8X103千克/米3,合0.8克/厘米3,它表示 1立方厘米煤油的质量为0.8克。3.甲、乙两只实心球,甲的体积是乙体积的一半,乙的质量是甲质量的3倍, 则甲、乙两球的密度之比为(B )A.3:2B.2:3C.6:1D.1:6【探求新知】(一)、对密度概念的正确理解练习:将一块正方体的木块分成完全相同的八个小正方体木块,则对于每一 小块木块来说,正确的是(B )A.质量和密度都为原来的1/8B.质量为原来的1/8,密度不变C.质量不变,密度为原来的1/8 D.质量和密度都不变(二)、密度公式及变形公式的应用典型例题解析例1一个质量为4.5千克的铁球,体积是0.7分米3,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如果是空的,空心部分体积多大?( p =7.2 X 103千克/米3)解析判断一个物体是否空心有三种方法,而此题又问空心部分体积,所以从体积入手比较简便。假设铁球是实心的,根据密度计算公式得V = m/ p = 4.5 千克 / 7.2 X 103 千克/米 3 =0.625 X 10-3 米 3= 0.625 分 米30.7分米3所以V = m 盐水-m 7K=1100 克-1000 克=100 克需要取食盐100克,水1000克来配制溶液。3、超密物质中子星:中子星的密度为 1011千克/厘米3,也就是1厘米3的质 量竟为一亿吨之巨!中子星的质量是如此之大,半径十公里的中子星的质量就与 太阳的质量显相当了。想一想:一根火柴大小的中子星物质(体积约为0.03厘米3)质量有多大?解析:根据 m =p V =1011千克/厘米3X0.03厘米3 =3X 109千克【课内练习】1 .两只由同种材料制成的实心球 小球质量是20克,B球质量是0.1千克, 则两球的体积比 VA:V况 1:5 ,两球的密度比 p A: p B=1上。2 .油罐车的容积为每节100米3,若装煤油2001吨,则需 26 节油罐车。 ( 煤油的密度为 0.8 克厘米3)3 . 一运油车装 40 米 3 的石油 , 从车里取出 30 厘米 3 的石油 , 称得其质量为 25.5 克 , 求该车所装的石油的质量。解 p =mN =25.5 克/30 厘米 3=0.85 克/厘米 3=0.85 X 103千克/米 3m2= p U = 0.85 X 103千克/米 3X40 米 3=3.4X103千克4.质量为7.9千克的铁球,体积为1.5X103米3,求中空部分的体积。 (铁的密度为7.9X103千克/米3)解 V实 = m/p =7.9 千克 / 7.9 X 103千克/米 3= 1X10-3 米 3Y型=7球一V空=1.5 X 10 3 米 31 X 10 3 米 3 = 0.5 X 10 3米 3【课时小结】重点 :1. 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2. 有关密度计算的方法、步骤和格式。难点 : 密度的计算方法。金华十四中 徐进瑜8 /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