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前儿童审美感知教育的培养论文18599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8444683 上传时间:2021-11-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9.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学前儿童审美感知教育的培养论文18599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学前儿童审美感知教育的培养论文18599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学前儿童审美感知教育的培养论文18599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学前儿童审美感知教育的培养内容摘要:学前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是进行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活动的必要条件,是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透彻的审美理解力和活跃的审美创造力的基础,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可以说,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是对学前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关键所在。传统的幼儿艺术教育的重心放在艺术创作的环节上,而忽视了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想象力和审美理解力的培养。正如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现在“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了解事物的天赋”,“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丧失了”,我们“天生具有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也沉睡了”。关键词:审美 感知 培养 美感引论儿童审美教育是给孩子热爱“美”的智慧,知“美”童年是艺术人生的起点。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主要包括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透彻的理解力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是审美心理结构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如果能关注和帮助孩子发展感官审美能力,从而培养孩子具有对美和艺术敏锐的感知力,那么就一定能让孩子具有更好的情操、理想和志趣,必将拥有更加和谐完善的人生。许多艺术家、设计大师、音乐家都认为人的审美能力及创意能力的根源在于敏锐的五感以及卓越的感知上。当我们面对外界的世界想到“如果改变一下这里,效果会怎么样、会不会比较好?”要产生这种的创意,就必须先感受到对颜色、形状、声音、素材的微妙差异。日本艺术教育专家山本美芽在她著名著作美感是最好的家教中指塑造五感基础的最好年龄只到十岁为止,我们必须在这个年龄前就培养好孩子的感知习惯,具备了这个基础后,到了下一个阶段开始,他就能够自己延伸发展并提升他的感知。然后到青年时,他们旺盛的吸收能力将是一般的成人所无法比拟的。如何能让孩子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聆听美的耳朵、感知美的心灵,怎样让孩子能自觉而敏锐地捕捉和感知这个世界的美,其实,生活中、社会中、大自然中处处都有让孩子欣赏美的内容,问题是父母们如何挖掘、引导,让孩子用眼、耳、鼻、舌、身、心去感知美的存在,从而激发孩子美的创造力。人的发展与金字塔一样,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都是很早出现感官,学前儿童一切探索的行为都需要这些感官。如果基础打不好,就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学习。如果在家庭中能够根据幼儿感官的特性,在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为幼儿开辟感官综合训练和运用的渠道,全面培养幼儿感官的审美能力,必将为学齡前儿童审美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著名美学家滕守尧先生认为,培养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途径是积极引导儿童去亲身体验和感受现实世界和艺术作品,使自己的感知活动逐渐适应对世界中对称、均衡、节奏、有机统一等美的活动模式,最后形成一种对这样一些模式的敏锐选择能力和同情能力。因此,根据孩子的感知器官特点,积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倾向或习惯,是培养孩子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审美教育本质之所在。正如阿恩海姆所说的那样,现在“我们忽视了通过感觉到的经验去了解事物的天赋”,“从所见的事物外观中发现意义的能力丧失了”,我们“天生具有通过眼睛来理解艺术的能力也沉睡了”。一 培养幼儿敏锐的审美感知力(一)色彩感体验培养审美感人的审美感官,主要是视觉、听觉、嗅觉,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各种色彩、各种美的事物,学前儿童好奇心强,喜欢艳丽的色彩,有意识地培养他们色彩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学前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欣赏水平,引起学前儿童愉快的体验,获得美的享受,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审美素质。通过组织学前儿童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绘画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1、培养感受大自然色彩之美。大自然以其绮丽的风光、绚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机而四季呈现出各种不同的美丽景色,春天绿草红花、夏天碧海黄沙、秋天红中飘飘、冬天白雪皑皑。引导幼儿观察各季节的色调倾向,让幼儿感受到利用色彩能够实出四季的特征。置身于美好的教育环境中,从而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色彩感,这对于幼儿审美感知能力的培育是极为有益的。而且自然美主要是侧重于形式方面,总是在色彩、音响、材质和线条方面给人的眼和耳等感官以愉悦,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人的感性趣味。“经过对大自然中无数崇高、细腻、变化的运动模式和秩序的陶冶和熏陶,通过外物与内心之间的无数次相互作用,种种生命的运动模式与种种复杂的人类内在情感体验之间的一一对应便会在感知中变得稳定、持久和巩固”。2、培养欣赏中外绘画艺术、建筑物、民间艺术等作品感受色彩搭配和谐美。水墨画强调笔墨的趣味、浓淡相携、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吴作人的小金鱼、韩美林的熊猫图、齐白石的虾等;建筑作品中如敦煌的壁画,色彩灿烂而沉着协调,具有非凡的气魄;民间艺术中如农民画家的作品、京剧脸谱、天津泥人、布老虎玩具、剪纸等,以其质朴大胆的色彩渲染作品,吸引幼儿;西洋画以色彩鲜艳,不断流动变化的现代派作品为主,以其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色彩表现力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如:梵高的向日葵、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比加索的照镜子的女人等作品,可让幼儿先比较鉴别,教师再加以评点,引导幼儿懂得色彩本身没有美丑之分,只要搭配和谐就能达到美的效果。(二)艺术作品的情感体验培养审美感美好的艺术作品是能带给人以美感的,其实审美艺术的本质应是美感。法国著名作曲家圣桑说:“人生其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即美的感觉,借助于它,人才能领悟艺术”人的艺术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感同身受”的,“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按照特定的艺术规律,让儿童从小就大量接触艺术品,并有意识地指导他们从中感受生命力的种种模式,是审美感知教育的另一个有效的办法。可能引导幼儿注意艺术品的形态中那处处可见的生命力和情感活动的痕迹。如:沈从文的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垌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撑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曲折、动人的爱情故事。作品通过对男女之间的爱情,祖孙之间淳浓的亲情,邻里之间友爱互助、和睦相处的乡情的细腻刻画,生动地展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边城人民的思想健康、优美、质朴的民风和人情。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完全能让幼儿感受到其中体现的生命与情感。根据幼儿在艺术作品情感体验中缺乏自主判断能力的特点,应当采取几点措施促进幼儿审美感培养。首先,创设一个富有美感的环境,可以激发儿童对美的事物的兴趣,使他们的审美感知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其次,艺术作品的选择。歌德曾经说过:“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靠观赏最好的作品才能培养成的”。因此,首先提供给儿童的应该是本民族或世界上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其次,应该选择那些学前儿童易于理解的艺术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以美术作品欣赏为例,米罗的画由于符合儿童审美趣味而深受儿童的喜爱,波洛克的作画方式由于接近儿童的游戏而引起了儿童的参与。再次,对美术作品的选择应该是有系统、有组织的。如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可以同时选择齐白石的几幅鱼、虾、蔬菜、水果画,也可同时选择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冷抽象与暖抽象。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学前儿童提供艺术作品,有助于他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最后,教师的引导。教师应该经常和儿童一起谈论艺术作品。儿童一起谈论艺术作品,有助于儿童把感知经验系统化,提高其欣赏能力,有助于儿童从日常感知向真正的审美感知方向发展,培养其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这种敏锐的感知能力表现在:“儿童能在获得对作品强烈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再认真细致地观察艺术作品(要素特征、要素之间的关系、作品表现的情感);“能观察作品使用的材料特征”,如某种色彩或表面的质地,某种乐器的音色,某种词语的声调等;“能观察作品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如早晨或黄昏,战争或和平的背景。教师的引导主要是帮助儿童面对艺术作品做出审美反应,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感知和欣赏艺术作品,这也正是培养学前儿童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所在。以美术欣赏活动为例,教师可以从“你看到了什么”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所再现或表现的内容;从“你感觉它的线条形状、色彩、构图怎样”,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形式;从你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幼儿感知美术作品的情感;从“请你给作品起个名字”,引导幼儿回顾与反思美术作品的整体感知;从“猜猜这是哪个画家的作品”,引导幼儿感知了解画家的风格。教师在引导学前儿童感知和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对作品的感知,而不是对作品做出好或坏、喜欢或不喜欢等与人价值和爱好有关的判断和评价。(三)将审美感知与艺术创作和反思紧密联系起来在幼儿的艺术活动中,“感知是创作的催生素,也是发展儿童理解和反思能力的基础,必须始终与创作和反思活动联系在一起”。幼儿的艺术创作是审美感知和审美想象的外化,创作过程中的发现和反思必将进一步促进审美感知能力的发展。如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幼儿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可以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生命秩序的组织原理,也可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如水墨画与水粉画的不同效果,线描与图绘、拓印的不同,手指画与吹画、橡皮泥与泥塑的不同等等,还可了解不同创作形式与材料选择与情感表现的关系。在这些形式多样、材料丰富的创造活动中,幼儿的审美感知与审美趣味可以不断得到加强。在传统的艺术教育中,反思是相当薄弱的一环。反思有助于梳理感知,并将由感知获得的审美经验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艺术学习和创作中去。反思要贯穿在幼儿艺术活动的全过程,它既可以通过语言来进行,如幼儿可以经常回过头来谈论对自己作品和其他作品的看法和想法(这种反思经常受益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式),也可以不使用任何语言,如儿童在反思的基础上创作新的东西或改进原有的创作。通过反思,幼儿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在相互促进、相互支持和相互补充中可以不断得到提高。结 语学前儿童在审美感知力培养过程中以生动有趣的讲解,结合使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启发幼儿细细品味美感,必达到培养幼儿树立正确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幼儿美感的鉴赏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目的。参 考 资 料山本美芽著,美感是最好的家教,日本茵山外出版社,2007年,第1014页。腾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45348页。阿恩海姆著,腾守尧译艺术与视知觉,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第12页。腾守尧著审美心理描述,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345348页。歌德著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第32页。滕守尧著对“综合艺术教育”的解释,未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任务书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