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3课时 8、9的分与合教材第3940页的内容。1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8、9的组成,加深对8、9的认识。2培养学生进行有序思考和联想的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和能力。3让学生经历发现、探讨简单规律的过程,使其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兴趣。1能从8、9的组成推出另一些数的组成。2有序地思考8、9的组成。多媒体课件、学具盒、9个一角硬币。一、复习引入。1学生口答。6可以分成几和几?7可以分成几和几?(6可以分为1和5,5和1,2和4,4和2,3和3;7可以分成1和6,6和1,2和5,5和2,3和4,4和3。)说出一组后,提问学生:“还可以怎样说,你是怎样想的?”引导 学生有序地叙述。2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6、7的组成,今天我们来学习8、9的组成。(板书课题:8、9的组成)二、新知探索。1探索8的组成。教师出示课本第39页第一幅图。看图想一想:8朵小花是怎样被小朋友分放的?我们可以说8可以分成几和几?师:书上的小朋友已经为我们列出了两种分法,一种是8可以分成1和7(板书:),另一种是8可以分成2和6(板书:)。现在就请你们想一想,7和1组成8,6和2组成8,还可以怎样说呢?请大家在书上填一填。(像这样的填空,在前面6、7的组成的课程里已经学过了,所以学生自己都已经会填了,学生填完后,教师指名回答)板书: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正确,现在又有一个问题了,除了这几种你还能想到别的分法吗?小组内讨论一下吧!(还可以分为5和3,3和5,4和4。)(给学生几分钟时间交流,任选两名学生说说)教师总结:8的组成有4组,即7和1、6和2、5和3、4和4;由前面3组还可以想到3组,即1和7、2和6、3和5。板书:设计意图 基于书上已有的分出来的结果,让学生再去思考别的分法,促使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小组内部讨论,让学生学习合作交流。2教学“试一试”9的组成。(1)师:请同学们思考:9可以分成几和几?根据前面学的知识你能说出几个吗?让学生大胆地说一说。生1:9可以分成8和1,1和8。生2:9可以分成5和4,4和5,还可以分成6和3,3和6。生3:9可以分成7和2,2和7。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回答总结:9的组成有8和1,7和2,6和3,5和4;然后根据前面的4组再想到4组:1和8,2和7,3和6,4和5。板书:(2)学生操作。师:我们总结完了9的组成,那我们的总结到底对不对呢?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的9个硬币,让我们一起通过操作来验证一下前面的总结吧!学生操作:拿出9个硬币,让学生一字摆开(正面都朝上),同桌合作翻一翻。教师巡视观察,引导学生有序地操作。(3)同桌同学按顺序把9的组成互说一遍。(4)全班学生齐读加深印象。三、巩固练习。1完成教材第39页“想想做做”第1题。教师先把9张点子图打乱顺序贴在黑板上,然后指名学生提问。如: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8?谁能有序地在黑板上重新排一排呢?另外,指名一学生到黑板上排,其余学生提建议。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活动,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8、9的分与合的理解。2完成教材第40页“想想做做”第7题。教师一边介绍游戏方法,一边示范:教师报数8,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每人出一个数字,使两个数字合起来正好是8,然后两人一起说“8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合成8”。同桌两人合作完成8、9的对口令游戏。设计意图 通过对口令的游戏形式,让学生出示数字卡片进行活动,使其进一步熟悉8、9的分与合。同时根据对8、9的分与合的理解自觉地进行应用。要练说,先练胆。说话胆小是幼儿语言发展的障碍。不少幼儿当众说话时显得胆怯:有的结巴重复,面红耳赤;有的声音极低,自讲自听;有的低头不语,扯衣服,扭身子。总之,说话时外部表现不自然。我抓住练胆这个关键,面向全体,偏向差生。一是和幼儿建立和谐的语言交流关系。每当和幼儿讲话时,我总是笑脸相迎,声音亲切,动作亲昵,消除幼儿畏惧心理,让他能主动的、无拘无束地和我交谈。二是注重培养幼儿敢于当众说话的习惯。或在课堂教学中,改变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取消了先举手后发言的约束,多采取自由讨论和谈话的形式,给每个幼儿较多的当众说话的机会,培养幼儿爱说话敢说话的兴趣,对一些说话有困难的幼儿,我总是认真地耐心地听,热情地帮助和鼓励他把话说完、说好,增强其说话的勇气和把话说好的信心。三是要提明确的说话要求,在说话训练中不断提高,我要求每个幼儿在说话时要仪态大方,口齿清楚,声音响亮,学会用眼神。对说得好的幼儿,即使是某一方面,我都抓住教育,提出表扬,并要其他幼儿模仿。长期坚持,不断训练,幼儿说话胆量也在不断提高。3完成教材第40页“想想做做”第8题。提问:仔细看第一个中国结上的三个数字,你发现了什么?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学生弄清题意后,在教材上独立填一填,再进行交流,并及时纠错。四、课堂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8、9的分与合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