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一、数一数数一数教材第23页的内容。1通过数一数,查一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并培养他们从客观事物中提取数据的抽象能力。2通过读图,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事物,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3使学生初步经历运用点子图表示物体个数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和一一对应的思想。体会数数的方法,学习有序数数。彩图、主题图、实物。一、引入课题,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数学乐园!在每天的数学乐园时间里,小朋友们将和老师一起去探索数学奥秘。数学知识是很有用的,你们知道了它的小秘密后,就能增长自己的本领,并能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试一试吧!1我们很多时都要用到数数,你能从1数到10吗?谁来试一试?2借助手指数一数。(1)伸出一只小手,数一数有几根手指?(2)伸出两只小手,互相数一数同桌的两只小手有几根手指?(3)师生一起,一边伸手一边数数。二、创设情境,建立模型。1激发观察兴趣。出示彩色挂图。小朋友们,瞧,这是一所幼儿园!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都高兴地来上学了。2数图中物体的个数。(1)大家看看这里都有些什么?能告诉老师吗?(2)能数出它们的数量吗?(3)配合学生回答,贴上一个滑梯的图片。(4)请全班同学一起说。(5)大家能不能像他那样带上数字说一说图上有什么?(6)说给同桌听。3交流:谁能把自己的发现大声地说给同学听?学生数到10以内相应的数字时,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图片和数字。4图中数量是1的还有哪些?从小到大依次引导学生说出刚才没有发现的事物的数量。5认读110各数。(1)从小到大读。(2)从大到小读。(3)打乱顺序读。6数身边的实物。(1)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有那么多事物的数量都能用数字表示。那么,我们的教室里、我们身边的事物能不能也用110这些数来表示呢?(2)学生自己准备。(3)当小老师:学生可以拿着自己数好的东西,向大家提问。三、课堂小结,课后延伸。今天,我们一起数了这个美丽校园的小朋友、鲜花、树木和气球等东西,还数了我们身边的事物。下课后,小朋友们可以数一数我们校园里的其他东西;回家后,还可以数一数家里的事物。最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老师或爸爸、妈妈。四、布置作业。1把同样多的东西用线连起来。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2你能使和一样多吗?画一画,相信你能行!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