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课时 6、7的分与合教材第3637页的内容。1使学生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掌握6、7的分与合,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2使学生在探索6、7的不同分法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条理性以及发现规律、应用规律的主动性。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实践探索、合作交流、得出6、7的组成。气球、点子图、7个图片。一、创设情境,自主探索。设疑:白菜老师有18个气球,想送给3个孩子,每人6个气球。6个气球分在两只手里拿,可以有几种分法呢?三个学生的分法没有按次序出现,可以让其他同学调整他们排列的次序。提问:可以有几种分法呢?说完后,指导学生有条理地填写教材第36页主题图旁边的空格。教师板书“6的组成”,让学生回答填空的同容。教师总结板书: 设计意图 用学生所熟悉并喜爱的气球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三种分法按顺序排列,找到每种分法有几种说法,这些都是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的,突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很好地鼓励了学生在自我尝试中主动学习。二、动手操作,尝试练习。提问:玉米老师看到你们爱动脑、爱思考,又那么聪明,就出了一个问题来考考你们。老师手里有7个,你能把分成两堆吗?有几种分法?能按顺序有条理地分一分吗?请你一边分,一边把结果记录在教材第36页“试一试”的空格里。(板书:7的组成) 填完后小组互相交流检查,指定一名学生板书。设计意图 将7的分与合的教学安排在“试一试”中,体现了由扶到放的编写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实践,亲自分一分,以此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并且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善于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指名板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同时关注了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学习的结果。三、拓展巩固。1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1题。讲述:茄子老师看到大家那么聪明,高兴得不得了,奖励给大家6张数字卡片。哪两张卡片上的点子数合起来是6?请你连一连。2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3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3题。对口令游戏:师生玩6的对口令,然后同桌之间玩7的对口令。教师巡视。设计意图 富有情趣的游戏,可以帮助学生熟练地掌握6、7的分与合。4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4题。刚才小朋友们玩得真不错,老师要奖励大家吃螃蟹,怎么吃呢?学生仔细看教材第37页第4题,谁能把螃蟹身上的数分成两个数,或者把螃蟹身上的两个数合成一个数,谁就能吃到螃蟹。看谁吃得多?然后集体订正。设计意图 “想想做做”中的题是6、7的分与合的巩固练习,教师把这些题以活动、游戏的形式呈现出来,如对口令、吃螃蟹,进一步加强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对口令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四、拓展延伸,发展思维。教材第37页“想想做做”第5题。仔细观察,数一数每一层各有几根木头。你们发现木头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哪两层的木头合起来是6根?哪两层的木头合起来是7根?设计意图 通过对6和7的分与合的理解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发现木头的排列规律。6、7的分与合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