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2

上传人:1777****777 文档编号:36948715 上传时间:2021-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师范大学毕业论文浅议古诗对学生的影响姓名:陈玉玲 学号:213A035018专业:汉语言文学(函授专科升本科)年级:2004级指导教师:谢季祥二00六年六月浅议古诗对学生的影响 2004中文本科函授2班 陈玉玲 联系电话 :13850720781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是学习古诗。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不学诗,无以言”。尔后,古诗历来为读书人所推崇,学生启蒙读书,就学古诗。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小诵读、学习一定数量的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利于培养对语言的感受、领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鉴赏、审美能力。究其原因,乃是因为古诗既有语言美,又有形式结构美,意境优美深远。而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许多古诗都表达了诗人的情意、思想,对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有助于学生诵读水平的提高和培养学生对美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学应“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培养语感。” 诵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学习古诗而言,诵读是最重要的。诵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诵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小学阶段的古诗重在让学生意会,而意会的最主要手段则应该是反复诵读,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大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展现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在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的同时,也能使学生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通过形象、情感去熏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如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联想到九九艳阳天柳条吐绿的情景,高高的柳树好像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是垂着的碧绿的丝带,迎风轻动,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又如咏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则让学生感受到别样的风景。在清澈如镜的湖水中央,美丽的大白鹅正用它红红的脚掌拨动湖水,缓缓前行。洁白的身影映照在湖水中与红红的脚掌相应成趣,格外的美。使学生了解到只要留心观察,便能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古诗很好地体现了汉语的音乐美,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小学生反复不断地诵读,并在读中加深理解,产生美感。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学生的诵读水平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提高。二、有助于净化学生的心灵和提高学生的文学涵养情与景是古诗的重要元素。张亚新指出古诗中的“景”,不单指感情,同时包括客观存在的一切物质和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与“物”、“境”相通;“情”也不单指感情,同时包括主观世界的一切,如理想、愿望、品格等,跟“心”、“意”同义。让学生诵读古诗中的传世佳作,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意,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加厚学生的人文底蕴,逐渐构建起新的人文精神支柱。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中有很多的抒情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是情景交融,但往往以情为重,借景抒情、以景传情,学生在学习在都能受到或深或浅的影响。有的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饱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极大。因而千古传诵,益人心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如锄禾一诗中描写了农民在炎炎烈日之下劳动,挥汗如雨的情景。使学生了解到粮食来之不易,受到热爱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又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描写了诗人通过不同角度观察庐山所获得的感受,使学生体会到诗中含有“站在不同角度观察会有不同的感受”的深意。而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使学生懂得了这样一个人生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望得远。其他如梧桐、松柏、梅花、杜鹃、红豆、琴瑟、鸿雁、浮云、秋水、星汉、青鸟、鹧鸪、请缨、折柳、折桂、泰斗等等意象,都是古诗中常出现的意象,都跟特定的情感内容有关。因此,无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在中国古诗中都能找到跫声和回音,通过声请并茂的诵读,学生就能反复领会和体味古人智慧而深邃的思想以及美丽情感,进而净化与陶冶学生的思想与情操,提升学生的人生品位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对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国家人民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学生发奋学习的推动力量。因此,我们必须从小教育学生把自己的学习、生活与祖国命运前途联系起来,在学生的心里播下爱国主义的种子。中华古诗中不乏歌颂祖国壮丽河山、名胜古迹、丰富物产、辽阔疆域等名篇,教师利用诵读课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学可谓水到渠成。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有不少悲壮之作,或慷慨激昂,直抒胸臆;或悲愤满怀,借诗咏志。学生在学习中领悟到诗人忧国忧民之情和富国强民之志。如学习陆游的示儿体会诗人“不见九州同”的沉痛心情,以及坚信“王师北定中原日”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乐观精神。在学习李清照的绝句中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而杂诗中则让学生听到了诗人的呼唤“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又让学生领会到诗人的迫切希望。这些铿锵有力的诗句,宛如晨钟声声,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在浓郁的古诗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为祖国勇于献出一切。诵读课的艺术魅力,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的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还应先从教育学生同情他人,爱身边的亲人,关心师友做起。当学生在朗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朗读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不觉地体验到人对自然生命的关心,体验到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一切美妙的修养和哲学会毫无痕迹地从他们的口中渗入血液,渗入生命感受的深处,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为萌生爱国主义思想奠定心理基础。四、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提高写作能力。有道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回吟”,学习古诗的作用可见一斑。而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一封信中告诫青年朋友们:“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这形象地告诉我们,我们小学生读书也是一样,实际上就是一个采“花”酿“蜜”的过程。古人云: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可见,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阅读量越多,对写作的影响也越大。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书读得多,知识才厚实,才能博古通今,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才“如有神”助。但仅仅靠多读是不够的。“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因此强调学生对所读之书还要进行熟读精思,融会贯通,积累材料,让它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活水”,学会迁移,并运用到作文中去。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意所欲,内容应笔而生,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我国古诗文讲究炼字、炼句、炼意,创作手法丰富多彩,让学生学习古诗,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诗中含有白描、比喻、夸张、衬托、拟人、象征等形象化的表现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收古诗大都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创造鲜明的艺术形象,对学生在诵读、学习时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李白的夜宿山寺是夸张的写法:“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王安石的梅花是衬托的手法,它用冬天的白雪,来衬托报春的白梅。白雪是高洁的,但白梅凌寒而开,冒雪而放,又有幽香透出,比白雪更加高洁。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随心而作,信手拈来,追求自然,线条简练。古诗有一种写法,即为了增强形象,把无生命的东西写活。如杨万里的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是多么富有生命力的情景。“泉眼”与“细流”着一“惜”字,“树阴”与“小池”用一“爱”字,不仅表现了事物的普遍联系,而且赋予生命,化无情为有情。泉眼似乎在怜惜涓涓细流的柔弱,树阴仿佛在爱惜阳光下池水的恬静柔和,这相怜相爱,又与蜻蜓、小荷的相依相偎互相映衬,使自然界显得非常和谐,给学生和谐美的感觉和享受再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里不仅有精彩的比喻,而且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春风对柳树萌绿、抽条的作用。再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运用了想象的手法,深刻地写出了自己浓厚的思乡之情,从游子遥想故乡兄弟登高的情景,反衬出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和寂寞我国古代诗歌不仅讲究炼字、炼句,而且讲究炼意,讲究谋篇布局。因此,许多优秀的古诗不仅语言优美,结构精巧,而且气势宏大,意境深远。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古诗,大都体现了我国古诗的这一特点。学生通过学习古诗明确了语言要精炼,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思想感情。所谓“尺幅千里”,就是这个意思;二是要使学生懂得用词要准确,做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 学生诵读古诗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全面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诵读古诗不但可以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可以让古诗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不断的反刍、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培养学生做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少年君子。参考资料: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向晓红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湖南教育1997年第5期曹云芳吟诵入境、迁移表象、激活联想-古诗文审美教学三题河南教育1995年第1期余志君怎样确定古诗思想教育的渗透点江西巢守律小学语文古诗美学思想探微江西教育1995年第11期教育1995年第11期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任务书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