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清平乐村居所在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童年生活”,本单元的读写重 点有三,一是通过阅读,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美好,体会词句表达的思想感情;二 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三是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用心感受 生活,并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作。作者通过对乡村 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 乡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整首词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 体,语言浅显易懂,可供开发的文本资源非常丰富。这首词处于第二单元的开篇,在 教材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古诗词,积累语言,感受 生活的情趣,开启本组“童年生活”之旅。二、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正确书写本课“媚、剥”等四个生字。2 .通过借助注释、百主合作学习,正确理解这首词的意思,着力体会“醉”“无赖” 等词语的情味。3 .通过反复诵读、插图辅助、想象画面、介入词人资料等方法感受词中描绘的田 园生活美景,体会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4 .通过比较、发现,初步了解关于词牌及“词这种体裁的知识。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的意境,有感情朗读与背诵。难点:图文结合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词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四、教学时间教学用时:一课时。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课前交流:围绕诗词展开谈话交流。(一)导入新课1 .过渡:高鼎的一首村居让我们看到清新的乡村风光,闻到了淡淡的泥土花 香,感受到了在和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幸福。古诗这种文体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在这条长河中还有另一颗明珠一词。出示:词是唐朝时候兴起的一种 文体,到了宋代进入了全盛时期,因此我们有唐诗宋词之说。2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词,谁来读读课题?指导读题。师:“清平乐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词的词牌,村居便是这首词的题目。在读的时候 注意在词牌后面稍作停顿。3 .辛弃疾的这篇词作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样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清平乐村 居吧。(二)初读全词1 .学生自由读:借助注释,读准宇音。2 .师检查自读情况。3 .解决“剥”的读音:课件出示多音字剥b和bo,正音之后指导书写。4 .读出节奏。(1)教师适时点拨:词分上阕和下阕,在诵读时,上下阕之间停顿时间稍长。(同时指出有些词不分上下阕。)(2)请同学圈出这首词押韵的字,再读出词作押韵的味道和节奏。【设计意图】小学阶段,学生接触的诗比词多,因此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知词与 诗的不同。(三)品读全词1 .这是一首文字浅显易懂的宋词,老师相信你们能够借助臼已的力量读懂。注意 老师给你的提示:(课件)借助注释,结合插图读文,展开想象,眼前出现了怎样的 画面,你读懂了什么?2 .学习小组合作交流。(交流时表达的方式:当我读到时,眼前浮现出的画面。 可以在书的空白处把自己喜欢的画面用文字表达出来。)【设计意图】通过图文对照读这首词,采用“以图画为先导,以语言描绘作引子” 的方法,让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朗读中想象,使文中之境成为学生心中之境、口中之 言。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借助“文下注释”来帮助理解本词,感受田园的意 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同时进行书面练笔 和口语表达的训练,有效突破重难点。3 .全班交流,师随机指导。(预设重点词句的理解:“碎里吴音相媚好”无赖卧 剥”。)4 .随着同学的描述,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幅福清新、美丽的画面,在看到这些画 面的同时,我们也弄懂了词句的意思,这就叫作“词中有画、画中有词”,借助画面、 理解词义。5 .发现线索:作者巧妙地运用一个景物把多个的画面融在一起,引导学生再来读 文,找到线索。(整篇词作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活动,景中有人,景中 有情。)6 .领悟词作特点。简单的几句话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卧字用得极妙,它让小儿天真活泼的顽皮劲儿跃然 纸上。下面就让我们为这首词谱上曲子,吟唱出来吧!7 .感情诵读,配乐吟唱。过渡:词人辛弃疾在晚年创作了如此温馨、幸福的田园小词,其实他的词风是以 豪放为主,让我们再一同来感受这位诗人的其他作品!(四)比较阅读1 .简单介绍作者:辛弃疾(1140.5.18-1207.10.3)南宋爱国词人。是中国历史上 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现存词作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 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2 .与辛弃疾的其他词做比较阅读。【设计意图】比较阅读作为一种阅读方法,强调肯主阅读、比较探究,在语文阅 读教学中恰当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 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对同一词人的不同词做比较阅读,使学生积累体验,进一步 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恬静、和谐,领悟了内琼,在读中获得情感的熏陶。(五)总结全课1 .作为爱国诗人的辛弃疾,经历了多年的战乱,曾经在沙场上征战多年,看到多 是战场的残酷,人民流离失所的苦难,他发出的多是收复河山的慷慨之声,多是救民 于水火的激昂之声,他的诗词大多是豪放的,当他来到山村看到这和谐温馨的情景也 忍不住婉约了一回,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有色有声、有情有景的乡村朴素又恬静的生活 画面。2 .感情诵读。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H起,就H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 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宇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 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 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课时,语文 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 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 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 基本结构: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 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 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 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 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至死记硬背的重要性, 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六)作业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元好问 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宇惊老师。”于是 着,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 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如今体会, “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辛亥革命后, 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1.必做:背诵诗词,抄写 或默写12遍。3 .选作:将词中描绘的生活画面用肯己的话讲给别人听,也可以加入自己的理解 和想象把这首词改写成一篇小练笔。七、板书设计 第3页/共3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