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物流毕业论文

上传人:1888****888 文档编号:36381255 上传时间:2021-10-3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5.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物流毕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物流毕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物流毕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 等 教 育 自 学 考 试毕 业 论 文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 专 业: 物流管理 主考学校: 兰州交通大学 准考证号: 620905120009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2012年3月30日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论文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 目 录内容摘要(4)正文目录(4)一、循环经济的概念(4)二、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的演进与效益分析 (4)(一) 起步阶段激励性政策政府净收益为负(5)(二) 发展阶段强制性政策政府净收益增加但仍为负(5)(三) 成熟阶段法律体系完善政府净收益为正(5)三、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的差异 (6)(一) 传统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使用存在比较强的路径依赖问题(6)(二) 环境资源的产权没有进行明确界定(7)(三) 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7)(四)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8)(五) 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8)(六) 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建立(9)(七) 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实现(9)(八) 传统的资源利用观和消费习惯难以自动改变 (10)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行为作用 (10)(一) 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作用(11)(二)政府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生态系统的行为作用(13)注 释 (15)参考文献 (16)后 记(致谢) (17)政府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行为作用分析(赵旭刚)内容摘要:循环经济是按照经济学原理和生态学规律组织起来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先进经济发展模式。其宗旨在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力求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实质上,循环经济是对经济发展模式的变革,这种变革需要借助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力的推动。关键词:循环经济 政府干预 环境保护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循环经济”这一术语在中国出现于90年代中期,学术界在研究过程中已从资源综合利用的角度、环境保护的角度、技术范式的角度、经济形态和增长方式的角度、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等不同角度对其作了多种界定。当前,社会上普遍推行的是国家发改委对循环经济的定义:“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这一定义不仅指出了循环经济的核心、原则、特征,同时也指出了循环经济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抓住了当前中国资源相对短缺而又大量消耗的症结,对解决中国资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不能只见物不见人,而是要一切以改善人的生存条件、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质量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转移。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从长远来看,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和实现途径。它要求遵循生态学规律和经济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发展经济,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之中,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以期建立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相协调的生态型社会经济系统。 循环经济发端于生态经济。从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鲍尔丁在1966年发表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开创性地提出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增长型的经济系统对自然资源需求的无止境性,与稳定型的生态系统对资源供给的局限性之间就必然构成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围绕这个矛盾来推动现代文明的进程,就必然要走更加理性的强调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生态经济就是把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互相促进的经济活动形式。它要求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物质能量层级利用的原理,把自然、经济、社会和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考虑,立足于生态,着眼于经济,强调经济建设必须重视生态资本的投入效益,认识到生态环境不仅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还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要实现经济发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四者的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二、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政策的演进与效益分析以经济过程中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方式和排放的废弃物数量多少为主要指标,可把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发展阶段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成熟阶段废弃物零排放。(一)起步阶段激励性政策政府净收益为负20世纪80年代,人类进入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对生产末端和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利用的循环经济起步阶段。很多国家的政府积极地制定各种法律、法规和奖励制度,对企业和居民分类、收集、再利用废弃物的行为予以激励,并通过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如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等。由于在此阶段,企业没有承担废弃物排放的社会成本,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往往通过过度生产,过度使用不属于自己的环境资源以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造成废弃物大量排放,环境污染严重。在环境污染的压力下,政府作为环境保护这一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被迫承担由企业外部不经济行为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即支付巨大的废弃物处理费用,而由此带来的更清洁的环境福利却是有限的,即政府净收益(政府处理废弃物的成本与更清洁的环境福利之间的差额)为负。(二)发展阶段强制性政策政府净收益增加但仍为负20世纪90年代,人类开始进入实施清洁生产、减少废弃物排放的循环经济发展阶段。通过绿色设计、生态工艺、技术评估等手段,实现闭路循环式生产。政府为强制推行清洁生产,通过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以及技术和管理工具的运用,来督促企业减少废弃物排放,体现了从废弃物末端治理到源头治理的环境保护措施的转变。这些政策包括:制定强制性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法律;制定清洁生产标准;推广清洁生产技术;运用环境管理工具(指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体系、产品生态设计、生命周期评价、环境标志、环境管理会计等)。如德国1996年颁布的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规定了厂商对其产生的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义务;美国1990年通过的污染预防法,要求工业企业通过设备与技术改造、工艺流程改进、产品重新设计、原材料替代以及规范各生产环节的内部管理等方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联合国环境规划署1998年出台的国际清洁生产宣言,提倡建设国家清洁生产中心项目。而环境管理工具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环境保护战略的基本工具,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和评价清洁生产过程及其效果而优先选择的重要工具。(三)成熟阶段法律体系完善政府净收益为正2000年以来,很多国家的政府高度重视建设循环经济模式,努力构建以法律为保障、以经济激励为手段、以绿色技术体系为支撑的循环经济政策法规体系。政府政策包括:建立绿色规范制度;搞好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充分运用经济激励手段;强化绿色技术支持体系。如,日本2000年颁布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及一系列与此相配套的专门法,包括废弃物处理办法、再生资源利用促进法、容器包装循环利用法、家用电器循环利用法、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法、食品废弃物再生法、车辆循环利用法、绿色采购法、化学品影响法等,规定了建设“最佳生产、最佳消费、最少废弃”的循环经济社会;制定了诸如创造型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推进循环型社会结构技术实用化补助优惠政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优惠和公司所得税优惠等政策;构建了包括资源开发、原材料生产、中间产品制造、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循环利用全过程的循环型技术体系。此阶段为废弃物“零排放” 1阶段。“零排放”概念是1994年联合国大会提出的,是指通过应用清洁技术、物质循环技术和生态产业技术等,实现对自然资源的完全循环利用,不排放任何废弃物。在现实经济过程中,“零排放”是“排放量最小化”的极限概念,是指资源在反馈式循环流动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控制在尽可能低的程度。随着企业废弃物排放量的逐渐减少和排放浓度向排放标准靠近,单个企业处理单位废弃物的经济成本也不断上升。为了降低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企业之间按照横向或纵向产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业群就应运而生。上游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或能源,资源得以循环利用,废弃物排放量减至最低,甚至为零,企业的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减少甚至消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企业之间通过契约的形式建立起来的生态企业群,不仅减少了单个企业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同时也将废弃物变成有价值的资源,创造新的经济效益。由于集群式的企业循环经济行为使全社会的废弃物排放量降到最小,政府的环境治理成本下降,而更清洁的环境福利增加,所以政府净收益为正。三、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条件下的政府经济职能的差异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目的是提高资源利用率,缓解经济高速增长与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它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降低废弃物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职能也与在传统经济中有明显的差异。循环经济需要有新的政策与之相适应,才能充分发挥效力。这就要求准确把握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条件下政府经济职能的差异,转变政府职能,使其从关注经济增长向关注经济发展转变,从粗放型管理向可持续发展型管理转变。(一)传统市场经济对资源的使用存在比较强的路径依赖问题由于传统市场经济在资源的使用中有比较强的路径依赖,假若在产品设计方面缺乏前瞻性,选择了资源浪费比较大、对环境不友好的技术,就非常容易产生资源环境方面的累积因果效应。而这一切市场经济无从解决,传统的政府经济职能所涉及的也不多,而这正是在循环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应当解决的问题。政府在企业的生产导向上要进行把关,同时,对虚幻经济的生产方式要及时矫正。(二)环境资源的产权没有进行明确界定由于中国环境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方面的实际情况,导致了在传统资源经济学假设条件下得到的结论与实际经济运行的结果大相径庭。由于缺乏对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产权的明晰界定,使得环境资源人人都可免费使用,对环境资源竞争性过度性使用的结果必然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趋严重。因此,要解决环境资源使用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使外部成本与收益内在化,十分有必要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但是,由于环境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和一些环境资源具有弥散性与流动性的特征,使得部分环境资源产权的界定非常困难。另外中国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规定了环境资源所有权属于国家,而此环境资源产权界定只是指对环境资源的使用权的界定。所以,要研究环境资源产权如何界定、转让和交易,如何才能对厂商产生刺激等难题。例如,对排污权交易,就要研究如何分配排污权、如何评价排污权的使用、对富余排污权如何交易等问题。因此,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应包括:利用市场机制建立环境资源产权制度,明晰界定环境资源的初始产权,调整环境资源价格体系,建立环境资源产权交易市场,使环境资源的价格能够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正确地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三)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资源保护的正外部性使得在传统政府管理体制下部分地区与行业缺乏实施循环经济的约束与激励。应当在循环经济条件下建立完善环境资源合理有效利用制度以及产业发展的环境评价机制。由于许多资源产区发展水平较低,环境资源价值的贴现值不高,容易导致环境资源使用上的短期行为。政府必须建立必要的保护机制,确保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还有建立资源生产与资源利用地区之间的生态建设利益补偿机制。(四)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适应循环经济的需要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能够反映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中使用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而环境质量的退化等环境债务也在国民账户的资产负债表上缺乏反映。同时,在GDP计算方法上,环境治理的费用还被列入了国民收入。如果长期将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代价排除在国民收入账户之外,则势必扭曲社会经济发展真实的成本与收益关系,难以遏制滥用资源和破坏环境的趋势。因此,应当采用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方法,使其准确地反映经济发展中资源的代价和环境污染的程度。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基本衡量标准是,从现行GDP中扣除环境资源成本和环境资源保护费用,即将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对自然环境的支付,当作生产要素量化计入成本。但由于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价格,同时也不易区分污染的区域性影响效应,目前全球范围仍然没有任何成功的绿色GDP体系可供借鉴。(五)有效制度供给不足是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环境保护不力,而环境保护不力的根源在于缺乏有效的制度供给,难以调动人们保护环境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经济主体具有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内在特性,在无外力干预下,它总是会不顾社会利益而追求私人利益。从这个角度来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是有效制度供给不足的结果。现有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环境保护的制度力度不够,漏洞较多,没有足够的权威,因而不能保证有效地贯彻实施。如排污收费制度,排污收费标准既难以与通货膨胀相适应,又不足以改变排污者的行为。其次,由于条块分割、中央地方利益的不完全一致导致了政府管理低效率。如涉及生态环境保护就有农业部、林业部、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分部门的多头管理容易出现政出多门、政策冲突或政策盲区,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行动难以协调一致。而且,由于地方保护主义严重、执法不力等原因,使环境保护效果不明显。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必须着重加强有效制度的供给。(六)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建立旧制度的路径依赖机制2是指制度变迁会沿着原有制度的路径和既定方向前进,表现为强烈的依赖性。这是因为一种制度形成以后,会形成某种在现存体制中有既得利益的压力集团,他们力求巩固现有制度,阻碍选择新的路径。在中国,由于传统制度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加上传统制度路径依赖机制的作用,使得循环经济的真正发展建立成为一个长期过程。政府要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必须坚决排除传统制度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切断传统制度的路径依赖,重新构建一个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新的制度框架。(七)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阻碍着循环经济的实现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增长方式有很多是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特征的。目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这又是产生废物污染最多的阶段。随着经济不断增长,资源与环境制约日益增强,中国资源和环境现状再也经不起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所带来的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具有惯性,使得转变增长方式很难一蹴而就。再加上现阶段中国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效益仍是考核政绩的主要指标之。各地区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很有可能选择急功近利的经济政策来获取政绩。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循环经济立法和执法的手段,强制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加入循环经济的指标考核内容。(八)传统的资源利用观和消费习惯难以自动改变经济不会主动涉及和强制改变人们的资源利用观和消费习惯。由于循环经济思想的前瞻性和长远性,并不是每个企业和消费者都能够理解并主动地实施它。因此,国家和政府在建立循环经济战略的任务上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应以科学的发展观、新的资源观和绿色消费观为引领,通过建立循环经济法律法规体系和一系列有效的技术经济政策来影响企业和消费者的行为,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四、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行为作用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破除旧有制度的障碍,增加政府的制度供给,使制度真正能为循环经济提供支撑和促进。政府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是以宏观调控和微观规制相结合,通过建立法律、制定政策、完善制度等手段,引导社会经济行为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并且通过建立市场准人标准等措施,规制企业生产活动的运行。(一)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职能作用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政府可以在以下10个方面发挥作用:1.加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通过立法,对循环经济加以规范,依法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当前要尽快颁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法律循环经济法。同时,要抓紧制定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以及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废旧轮胎、建筑废物、包装废物、农业废物等资源化再利用的法规和规章。研究建立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商、销售商、消费者和回收与处理单位对废物回收、处理和再利用的法律义务。2.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编制专项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指导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各类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专项规划等,使循环经济从规划阶段就全面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中,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从宏观的国民经济层次到微观的企业规划层次的全方位渗透。在规划决策的过程中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从源头上控制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3.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等。研究如何利用价格机制、绿色税收、绿色审计、财政投入和信贷、生态补偿、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及使用权交易等经济手段,调节或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引导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向着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1)重新构筑社会价格体系,利用价格杠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通过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理顺自然资源价格,将资源环境要素纳入生产要素之中,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资源性产品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通过市场机制来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循环经济产业。(2)研究制定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和收费政策。建立一套以绿色环境制度、绿色规范制度、绿色激励制度和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为核心的绿色保障体系,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投资、信贷、价格等政策手段,引导和调节市场主体的行为。如通过低息、无息以及减税政策、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等手段对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激励,通过可归还的保证金、征收垃圾倾倒费、填埋和焚烧税、生态补偿税等手段对不符合循环经济运行原则的行为进行限制。(3)研究如何为从不同维度构建的循环经济的产业体系提供政策支持。着重研究如何为建立和发展中国的环境建设产业、废物再资源化产业和无害化产业提供政策优惠,促使循环经济产业实现信息化、集成化、市场化。4.加快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研究。循环经济发展需要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支撑。环境友好型技术的特征是高效地利用资源、更多地回收废物、最少地排放废物,并以环境可接受的方式处置残余废物。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污染治理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同时,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技术导向目录以及国家鼓励发展的节能、节水、环保装备目录,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5.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循环经济指标体系3是评价一个系统是否具备循环经济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不同于传统经济指标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把环境资源要素纳入循环之中。因此,构建循环经济的指标体系应遵循综合决策优先,经济、社会、环境综合效益最优优先,资源合理使用优先和经济过程资源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循环经济的指标可包括四个层次:(1)反映经济规模和经济水平的指标。如经济总量指标、经济结构指标、经济效率指标等。(2)反映经济系统资源消耗情况的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不可再生资源、可再生资源等的投入总量指标、人均消耗指标、单位GDP消耗的强度指标等。(3)反映经济系统废弃物排放情况的指标。如: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生活垃圾等的排放总量指标、人均排放量指标、单位GDP排放的强度指标等。(4)反映资源循环利用情况的指标。如:废水处理率、废水循环利用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等。2007年9月,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统计局联合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资源产出、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4个方面入手,在宏观和工业园区两个层面上分别规定了22个和14个循环经济评价指标。宏观层面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对全社会和各地发展循环经济状况进行总体的定量判断,为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主要用于定量评价和描述园区内循环经济发展情况,为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指导。6.建立与完善循环经济信息公开体系。建立各级循环经济信息平台,及时向社会发布有关循环经济的物流、技术、管理和政策信息,利用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通过提供比较完全的信息服务为循环经济的资源回收利用建立市场交易平台。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及时公布产生废弃物企业的信息、废弃物特征及潜在价值信息、循环型企业及其市场准入信息、最新的循环利用技术信息、有关的政策保障信息等。同时,适时公布各地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信息,在公布城市环境质量和重点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状况的同时,建立企业环境表现公开制度和区域生态环境评估与巡察制度,促使各地政府加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督促企业加大环境责任,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7.制定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高能耗、高水耗及高污染行业市场准入标准、合格评定制度和涉及循环经济的有关污染控制标准。加强资源节约标准化工作,完善主要用能设备及建筑能效标准、重点用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和主要耗能(水)行业节能(水)设计规范。建立和完善强制性产品能效标识、再利用品标识、节能建筑标识和环境标志制度,开展节能、节水、环保产品认证以及环境管理体系认证。8.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优化经济区域布局。根据资源环境条件和区域特点,用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指导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和老工业基地改造。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重化工区集中地区,要围绕核心资源发展相关产业,发挥产业集聚和工业生态效应,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的特点,合理调整经济的区域布局,建构区域循环经济。9.开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和市场运行法则,通过开展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示范试点,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通过促进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搭建生态产业园区、改造工业园区、建设生态型城市等方式,引导企业本身进行清洁生产,不同企业间构建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促进环境建设产业与资源再生产业快速发展和城市社会层面上向发展循环经济整体推进。10.制定和实施循环经济推进计划。要在循环经济立法、政策制定、技术开发、信息体系、标准体系以及核算制度的建立、各层次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的确定、重大循环经济建设项目投资等方面,制定具体的推进计划和实施措施。尤其要研究制定矿产资源集约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利用、清洁生产,以及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和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推进计划与实施机制,推动循环经济真正快速稳步发展。(二)政府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生态系统的行为作用从构建循环经济产业生态系统出发,在可操作的生态企业、生态产业园和生态城市(生态社会)三个层次,探索中国政府循环经济政策。1.生态企业政府的利益驱动与技术支持。生态企业是以清洁生产为导向的企业,用生态经济效益理念设计生产体系和生产过程,促进本企业内部原料和能源的循环利用。在生态企业内部循环层次,鉴于现阶段企业面临发展循环经济的经济与技术压力,政府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激励性的:(1)研究企业的经济行为和环境行为,用税收优惠、经济补贴、优先采购等政策,以经济利益驱动生态企业循环经济的实现;(2)支持开发循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技术,加速循环经济技术成熟进程。2.生态产业园区政府运筹与组织。生态产业园区是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生态链网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群体。在生态产业园区层次,按照横向或纵向产业生态链建立的生态企业群,不但可以降低生态企业独自处理废弃物的经济成本,而且可以将某一企业的废弃物变为另一企业的新价值资源。但是,生态产业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却因彼此之间交易量的扩大而增加。政府促进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循环经济政策应该是:(1)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搞好生态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套功能的企业和项目,形成生态产业链或产业群。(2)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政策制度。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制定税收、信贷、进出口等优惠政策。(3)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协调、指导生态工业园区内部和园区之间的信息、技术、物资的交流,提升园区整体的生态经济效益。3.生态城市(生态社会)政府规划与市场推进。生态城市(生态社会)是指在城市及更大的区域范围内,根据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有规划有系统地组织生产和消费及废物资源化活动,使整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在宏观层次上实现网络化,使资源实现跨产业循环利用。创建生态城市(生态社会)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循环链接。(1)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循环链接,不但使自然资源得到高效利用,而且使废弃物转变为再生资源并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的生产成本最低、经济效益最好、生态环境最佳;(2)在消费领域,通过实施绿色消费和消费后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利用,实现最优消费和资源最小量消耗;(3)在社会领域,通过生产和消费之间建立连接,使整个城市乃至全社会都纳入循环经济圈中,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系统。政府应在已取得的生态企业和生态工业园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合理规划生态城市,特别要积极调整产业政策,依靠市场机制培育循环经济核心产业,构筑生态城市的循环产业链,扩大循环经济的辐射范围,依法加快循环型社会的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1 王华. 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工业技术经济, 2006 .2 王德平等. 论推进循环经济的政府规制 . 经济体制改革, 2006 .3 黄雅新. 循环经济中的政府作用 . 甘肃农业, 2005 .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 石油和化工节能, 2005 .5 白露. 可持续发展环境下的循环经济与政府经济职能.山西社会科学学报, 2005 . 6 董碧英. 论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 经济与管理, 2006 .7 王华. 对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思考 . 工业技术经济, 2006 .后记在艰苦了几个月,终于将论文和设计做完了。在本次毕业设计和论文写作中,最感谢的是我的同学和老师!因为有了他们的支持,我才能坚持写完!当然还得感谢我的父母,在这一个月的艰苦奋斗中,他们默默的为我付出(每天为我做饭,并给我创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尤其在我烦躁、沮丧的时候,他们给了我最大的安慰,使我能够继续努力和奋斗!最后,还要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谢谢你们!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任务书类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