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总9页)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36068256 上传时间:2021-10-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总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总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总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过万重山漫想教案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江河,耸峙的山峦,给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笔意与灵感!郦道元说:“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阴天蔽日”,李白说:“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作家刘征过三峡时又有什么新的感想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二、 作者简介刘征即刘国正,1926年出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多年从事教材编写和教学研究工作。三、题解1、 作者简介2、关于“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3、关于“三峡”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包括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全长193公里,最窄处仅百米左右。群山夹峙,水流湍急,风光绮丽,气象万千。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记载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阴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课题“过万重山(长江三峡)漫想”,“漫想”指没有限制的、不拘形式地随意想。“漫想”二字已清晰地告诉我们文章的组材方式。“过”体现的是空间,线索。4、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白1、“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题解:1、 “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2、 “漫想”托物而言他三、介绍创作背景1、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今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重整山河,百废待兴,对于一个搞惯了阶级斗争的国度来说,搞经济建设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无经验可鉴,周围有强大压力的严重局面。是畏首畏尾,踱步不前,还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是闭门造车,还是改革开放,党中央将要做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大胆尝试勇敢向前闯,甘做第一个。3、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团结一致向前看,为后来“改革开放”,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设想的提出扫清了思想上、认识上的障碍。有人担心搞市场经济是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否定,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一大特色经济一旦动摇,将会危及其红色性质,因而不少人顾虑重重,思想包袱很沉重,因此,此项决定是前无古人的决策,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第一个”。4、1980年,党中央为实施改革开放的宏伟策略,大胆尝试,勇于开拓,率先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处建立了独具风格的经济特区,模仿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组建模式,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管理经验,引发了又一次众人关望、举世瞩目的“第一个”。5、有人担心步子太大,有人害怕国旗变色,有人心有余悸,生怕再被戴上“修正主义”的大帽子。1981年6月,党中央在关于建国以来党内若干问题的决议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从理论上澄清并彻底解除了许多人关于“姓资姓社”的问题,又一次在马列主义的理论发展中开了先河。6、在对待领土完整的问题上,邓小平在1982年初接见海外朋友时,第一次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从而为实现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平统一指明了方向。7、正因为有了以上大无畏的“第一个”,才有了下列众多的第一个具体尝试和成果:第一个土地承包制的请求第一个私有企业的注册第一个外商投资的申办第一个下岗工人(失业)第一个股市开业第一个上市公司的股票第一个安乐死的申请第一个核电站的建成投产第一个人体基因研究室的成建第一个载人航天飞机的成功发射第一个割让领土的回归四、分析本文的创作思路1、久远的年代2、简陋的工具3、外界的干扰4、认识的局限就一篇文章来看,作者的总体思路是有起点、过程和终点的。究竟该怎样把握呢?主要是抓住说明思路展开的重点句子。学生细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的句子(在结构上起重要作用体现作者思路的句子)。讨论、明确:“船出了夔门,忽然落 进另一个天地”“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从而引发了一场上下几千年的“漫想”。1-2节是文章的第一部分, 也可叫作“引子”;话题就此打开,遐想展翅飞翔 再想下去“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许还会有人从此穿过。从千百年后看今天,也如同今天看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一样” 分析:触发联想的是船出夔门、进入三峡时看到的奇景。由万重山阻道,联想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想象当年他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及战胜困难的勇敢表现。由此又引起对江水凿开三峡的联想,在惊叹大自然的伟力的同时,更惊叹人类将长江变成胯下坐骑的大无畏精神和巨大能量。思绪再往前追溯,联想到远古时期人进化史上许多“第一个”人,并且高度评价他们开拓道路,推动历史前进的功绩。从这里又联想到历史前进的脚步谁也无法阻挡,它从远古而来,跨越现代,向着未来迈进。于是,思绪又飞向千百年后,那时的人们也将崇敬我们今天完成业绩的精神,最后,联想收束于作者穿过三峡并对历史和现实经过严肃思考之后的喜悦之中。本文12段是第一部分。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第二部分包括第39段,“漫想”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第段,“面对这奇景,语言中的一切华丽辞藻都黯然失色”,深感三峡美景难以摹状,“头脑里一无所有”,暗示了文章下面的内容不在于写景观。“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围绕这第一个人,会生发出许多新的思索,这便是作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第段,“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展开去。”“漫想”的思路展翅飞翔。那第一个,“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当时,他“使用什么交通工具呢?”、两节连贯、自然。第段“再想下去”。由物质条件写到了当时的舆论的阻力。接下来、两段想象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第三部分,包括1013段。“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由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想到无数“第一个人”,想到人类发展向前的历史。第四部分,1415。“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呼应开头,收束全文,是“漫想”的终点。五、布置作业1、 熟悉生字、词2、 结合课文,思考下列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想歌颂什么?文章中哪些文字是“漫想”类文字?第二课时一、正音:夔门 ku 耸峙 zh 攲侧 q 无恙 yng 篙工 go 抟 tun 坼 ch 燧 su 翎 lng 端倪 n三、 复习提问:文章的思路(一)分析课文内容。1.作者的思路沿着“历史现实未来”这样一条线索展开的。 提出了“天问”式的疑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在这个总题目下,作者首先肯定了这个人的存在而不着眼于落实到具体的某个人,然后宕开一笔,延展开去,寻找一连串问题的答案: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 那个时候,穿过三峡用的是什么交通工具?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 他是否真是第一个?绝然不是第一个;在他之前必定已有许多个半路折回者,中途遇险者 他站立在独木船上,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起什么?只是想走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 作者通过一连串的设问,在他的想象里为我们塑造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有血有肉的光辉形象。这个人敢为人先,不怕危险,不顾旁人的讥笑和阻拦,毫不含糊地登上独木船,面带微笑,勇往直前,而鼓舞他穿过三峡的力量就来源于那个“只是”的想法。这是一种朴素而又伟大的思想,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方向。作者在完成了对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刻画之后,又将他漫想的触角伸向茫茫的江水,并向凿开三峡、洋洋东去的江水发问:可曾想到后来竟会变成“人的胯下坐骑么”?从而反衬出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的伟力。 由此,作者进一步联想到另外一些“第一个人”: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 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 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 第一个骑上马背的人。 新长征中“无量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 行文至此,作者笔下的“三峡”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代表着人类已经跨越和将要跨越的各个领域的高峰;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也成为一个象征代表着人类创造历史的意志和力量。正是难以数计的这样的人,构成了历史的脊梁。作者的“漫想”就因为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而开阔、深邃。 2.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不怕风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的事业中,我们需要的正是那种敢于第一个穿过“三峡”的精神。 (二)训练理清局部思路1.作者想象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面临的困难之间有什么联系?可否将内容打乱?为什么?明确: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难。第一是物质方面,先推断第一次穿过三峡的时间,由此推断所用的交通工具,只能是原始的简陋的独木舟。第二是舆论方面的,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临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第三是知识方面,由于认识的局限,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因而带有极大的冒险性。这几个问题之间,是一种由浅入深的关系,顺序不可调换。这样安排更能体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不畏艰险,奋然前行的执着意念。2.学生讨论:文章第11段中的一组问句之间有什么联系?与文章的总体思路有什么联系?明确:“这江水是在什么时候凿开三峡的呢?它的源头为什么总是无穷无尽,它的流动为什么总是无止无休,它的去处为什么总是不盈不溢呢?”这两个句子说明了自然的神秘与伟大,而“当它以摧山坼地之力凿开三峡洋洋东去之时,可曾想到后来竟变成那渺小的生物人的跨下坐骑么?”一句则说明了人类战胜自然的无穷力量。这样写是因为作者的思想将要“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漫想”到人类历史无数个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所以说本段的思路与全文的思路仍是一脉相通的。(三)指名学生分节朗读课文 1.问:漫想的起点在何处?终点又在何处?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起点夔门;终点船过三峡。 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面对奇景感慨之极,头脑出现了空白,然后跳出了古怪的念头。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常说的“触景生情”。写景部分请同学朗读(第2节) 2.面对的是怎样的“奇景”?投影填空: “万重山”之景的观感: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高山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 作者在这里用了多种修辞以突出过万重山的观感。而这观感更详尽的则来自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请看投影: 三峡 各自特点 总特点 瞿塘峡(夔峡) 雄、奇 风光神奇 巫 峡 秀、奇 雄伟壮美 西陵峡(巴峡) 滩多特险 充满险情 3.齐声朗读写景部分,体会想像一下这雄、奇、险的万重山。第三课时一、结合文意体会几个关键句的妙处1.解读下列文字:“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许还要高远。人类的历史,对于我本来如同远在云天之上,不可端倪的飞鸟,此时忽如栖落在手指上,简直可以数一数它的翎毛。明确:首先这两句表达很形象,第一句借用庄子中的话来形容自己的思想活动,范围极为高远。第二句运用比喻,将抽象的“历史”比作具体的“飞鸟”,生动传神。其次,从思路上转入对人类更多“第一个”的“漫想”,顺畅自然。2.解读文章第12段中的两个“三峡”。明确:本段中的“三峡”都加上引号,表示一种特殊的含义。表明此处的“三峡”不是实际中的长江三峡,不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历史发展中的那种“阻碍”,是人们已经跨越各个领域的高峰,“三峡”已成为一种“象征”。作者的“漫想”从实在的三峡跳到了抽象的三峡,意境由此变得开阔、深邃。3.解读“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得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明确:这里的“喜悦”是作者阅尽艰险的喜悦,是领悟无数个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三峡”精神的喜悦。从全文思路看,这句话是思路的终点,自然带有总结性,是作者第一次穿越三峡的感受。这两种喜悦,一是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曾经”有的,一是他“未曾”有的。“曾经感受到的必定是他经历过的,那就是穿过三峡的胜利和喜悦,即与古人相通的征服自然、领略无限风光的自豪感。“未曾”感受到的自然是他不曾经历的,即古人未曾经历的今人所从事的伟大事业所带来的喜悦。二、思考: 1.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三、继续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第三部分) 作者收束了他的遐思漫想,运用记叙和抒情的笔触,描绘出万重山过后那种宽阔、平静、恬然的自然景象。江水一泻千里,天空开阔,地面平旷,沙鸥在自由飞翔。这景象,与文章开头所描写的江流狂暴、高山起伏、神奇莫测既是鲜明对照,又构成前后呼应。只有在这个时刻,在穿过三峡之后,才能真正体味到成功的喜悦。 为什么作者能感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 作者在事业上有首创者甘苦的体验,面对三峡,他能想像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开拓通道的胜利喜悦。至于今日畅游三峡的喜悦又是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未曾感到的喜悦,而这种喜悦正是他给后人创造的幸福。因为,我们今天所从事的伟业,毕竟是古人说无法想象的。毛泽东还想象着“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何况几千年的人们。这样写,既显示了今人与古人的相通,又显示了今人对古人的超越,既显示了继承,又显示了发展。 2.文章从“艰险”到“喜悦”,包含着一个什么哲理? 闯过艰险的征途就有胜利的喜悦。 四、总结 1.体会三峡的像征意义: 三峡风光神奇、雄伟壮美,但却充满了风险,今天的“新长征”犹如穿越三峡,行程是艰险的,但我们应该有敢于冲越险阻,向着既定目标执着 前进的大无畏精神。 作者讴歌什么,期望什么? 本文借游三峡漫想,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的征程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2.本文由景生发联想,感悟哲理,融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叙议结合是本文的鲜明特点。 本文有许多语段由问句组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思索的认真程度。 由现实引出“设想”,而“设想”又紧扣现实,文章神思飞越,却又显得实在,很具感染力。五、结束语 同学们,原本带有神秘与幻想之感的21世纪已充满竞争气息地站在我们面前,面对这样一个世界,你在“一课一得”中能对“三峡精神”写点新的注脚吗?让我们拿起新的武器科学技术去穿越更多的“三峡”! 六、课后比较本文和长江三峡在写作方面的异同。 内容 表达方式 语言特点 词句赏析 1.船出了夔门忽然落进变得狂暴了。 忽然,写出感情变化之大;落进,写出水势落差之大。 后两句则从感觉上写出河面变得窄小,水流变得汹涌。 2.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第一个,是的,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设问回答,字里行间演绎着的是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思考的轨迹,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的严肃的探索精神。七、布置作业 1.比较阅读刘白羽的长江三峡。2.以“读过万重山漫想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延伸阅读阅读下文,完成文后习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