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构成》教案12页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36062993 上传时间:2021-10-2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色彩构成》教案12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色彩构成》教案12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色彩构成》教案12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色彩构成教案色彩构成课程教学目标:1. 掌握色彩构成基本概念。2. 掌握色彩构成在平面视觉造型中的基本形式,并据此进行平面创作。3. 运用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图片拍摄创作。教学重点:掌握色彩构成的基本形式和规律。教学难点:运用色彩构成的基本要素进行图片摄影的艺术创作。教学方法:1、课堂讲述(多媒体形式) 2、幻灯作品演示图片摄影及绘画和影视作品。3、室外及摄影棚拍摄练习及完成作业。导 入我们的视觉不仅仅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感知世界的天赋,还是一种表达思维和进行交流的手段。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正是靠着视觉才感受到了整个世界的活力和生命。其实,色彩就是生命。在世界还处于混沌时期,人类感刚刚走向漫长的进化道路,色彩就与人的生命悉系相关。在日益积累的生活经验中,人们执著地热爱着红色,尚未分清意识的他们把红色混同于血液,认为红色就是生命,因此,人们在脸上涂画红色为集体的统一行动、在逝去者的身旁撒放红色赤矿粉,以示死者永生。著名色彩艺术家约翰内斯 依顿在其色彩艺术中说道:“色彩就是生命。”这生命和活力的象征,色彩,是自然美的一种最生动的属性,是各种造型艺术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和重要的表现手段。在现代艺术中,无论电影艺术、图片摄影艺术、艺术设计还是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色彩都是造型的有力手段。我们很难忘记红高粱里漫天飞舞被渲染成一片火红的高粱地,如果不是利用色彩的高饱和度和红色相自身对人的心理及情感产生的刺激作用,也许影片那满目的高粱也就没有如此这般动人心魄、那年轻而遮挡不住青春蛮活力也就不能更好的体现。毫无疑问,色彩就是力量,她参与造型,成为塑造形体、渲染情绪的有力手段。然而,色彩并不像你看起来、听起来那样简单,因为她既有自己的规律,又受其作用者影响产生变化。这种“自律”与“他律”性的结合,更增加了色彩的无限魅力。对色彩的认识有着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颜色科学进行研究,也就是专门研究光与人眼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反应的规律和对颜色进行定量研究的科学。物理学家研究光的现象中所包括的电磁震动和粒子性质,研究色擦现象的若干起源;化学家研究染色和颜料分子结构,色彩定着,载色剂以及合成染色的调和等问题;生理学家研究光淤塞对我们的视觉器官眼和脑的各种作用以及它们的组织联系功能等;心理学家研究色彩辐射对我们头脑和精神的影响,色彩的象征力,主观感知力和色彩辨别力等;另一种是通过感性的角度和人们长期的色彩经验对色彩进行审美的研究。艺术家们都是自觉运用色彩效果,色彩与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创作。前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及科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后者对人们的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有着指导作用。色彩构成这门课,第一章,光色原理及色彩基本属性;第二章色彩体系与应用;第三章,色彩与心理;第四章,色彩对比与调和;第五章色彩表象性;尤其是在电影中的应用。其中,后部分为重点。第一章 光色原理及色彩基本属性光的存在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基本条件。光不仅为人们带来了一切生存所必须的条件,而且为人们带来了一个丰富多彩、色彩斑斓的世界,从而使我们能够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和活力。科学研究发现,在人们的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从外部接受的各种信息中,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通过眼睛接受的光而得到的视觉信息。我们是如何感受到这色彩斑斓的世界呢?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观点来看,光作用到我们的眼睛的视网膜上,刺激了视觉神经,从而产生了视觉感受。当物体被光线照明时,由于物体表面物理特性的差别,对投射到其上的光线进行选择性的反射,这些反射光作用到视网膜上,刺激视神经从而引起了相应的颜色感觉。因此人们能够感觉到色彩的两个基本条件是:一、光的存在;二、视觉器官的色彩感觉机能。我们的视觉对于颜色的感觉有着一些特殊而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的研究对于我们从事与色彩有关的工作有着特殊的意义。第一节 光什么是光?光是能够作用于人们的视网膜,刺激视神经引起视觉感受的电磁辐射。在物理学中电磁辐射也称电磁波,是波的一种,因此它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我们可以用波长()和频率()来对电磁波进行描述。波长范围内380nm780nm的电磁辐射能够引起人们的视觉反应,我们将这段波长的光称为可见光。与可见光短波段相邻的光线(波长在300nm以下者)称为紫外线,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但它具有强烈的光化学作用。而与可见光长波段相邻的光线(波长在780nm以上者)称为红外线,眼睛也看不见,光化学性能弱,但其具有很强的发热性能。1666年英国物理学家牛顿进行了一个实验,他让一束太阳光射进暗室,通过一个三棱镜之后再投射到一块白色的屏幕上。实验结果表明:()白色的太阳光可以通过棱镜呈现出一条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相邻的光波彼此的区别较小,颜色的变化是逐渐过渡的。但是,有些部分的变化显著,颜色差别也大。 ()如果使分出的七色光反向射入棱镜,可以再得到原来的白光。()如果使分出的七色光中的一种色光射入棱镜,则不能再分出其它的色光。这种由棱镜再不能分出其它颜色光的色光称为单色光,阳光等的白色光是单色光的集合。将白光分解为单色光并按波长的顺序排列就形成光谱(Spectrum)。在光谱中,相邻颜色之间是有过渡的,因而光谱中各颜色的波长都只是一个相对的范围。牛顿的这一发现被称作光的色散现象。产生色散的原因是光源中不同波长的光的折射率不同所致。在光谱中不论减少哪一种单色光,再将其合成得到的都不是原来的白光,而是带有颜色的光。而物体的表面物理特性是不同的,即对于不同波长的光波其反射(或者透射)的情况是不同的。特定的物体表面,总是对光谱中某些波长的光波吸收得多一些,对另一些光反射(或者透射)得多一些,这种有选择性的吸收与反射(或者透射)某些特定波长的光的情况称为选择性吸收,也就是物体的反射率(reflectance)或透过率(transmittance)随波长而变化。由此可见用白光照明物体时,由于选择性吸收的作用,我们看到的物体就会带有颜色。比如红色物体对除红光以外的单色光的反射率都是很小的,而对红光的反射率很大,也就是说其只反射红光,因而物体给我们感觉是红色。我们可以这样说,颜色是白光因为被物体反射或透射所“损坏”而造成的,可以说“色是被损坏的白光”。第二节 视觉的生理基础人们的视觉感受是由于光的刺激而引起的,而产生视觉的生理基础则是人的眼睛。人的眼睛是经过长期进化而形成的一个复杂且功能强大的视觉感受器。它是一个前极稍微凸出,前后直径约为24-25mm,横向直径约为20mm的近似球体。眼睛的结构很像一架装入胶片的照相机,其构造同照相机的比较如图-所示。各部分有如下的对应关系。人的眼睛照相机巩膜、脉络膜暗盒角膜、晶状体镜头眼皮快门虹膜光圈视网膜胶片表1-1人眼和照相机的结构 同照相机的结构相似,眼球由两大系统组成屈光系统(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与感光系统(视网膜)。而在眼球的后极偏向内侧则是通过神经与大脑相连来传递视觉信息。视网膜上的视觉细胞分为视觉锥体细胞和视觉杆体细胞,这是根据它们的形状命名的。视觉细胞一般呈现单层,以镶嵌的形式排列在视网膜上。锥体细胞的总数约为700万个,直径约2-6m,主要分布于视网膜的中央凹内,其密度由中央凹向四周急剧减少,到达锯齿边缘处锥体细胞完全消失。杆体细胞的总数约为亿个,直径约为1-2m,其密度在距离视轴20的地方最大,由此处向四周密度逐渐减小。如图所示。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对一定范围的光波都能反应,但是对颜色的感受是完全依靠锥体细胞。锥体细胞内含有的对光敏感的物质,一般分为三种,即感红色、感绿色和感蓝色色素,而杆体细胞内含有视红紫质色素。锥体细胞具有精细的分辨力和很好的颜色分辨能力,但在光线暗淡时,就会失去工作能力;而杆体细胞具有很高的感光性能,能够在较暗的情况下工作,但不能分辨颜色的差异。当光线落到视觉细胞上时,产生的最基本反应是通过漂白作用将色素分子转化为另一种形式,随后在神经细胞中产生一种相应的信号。与此同时,漂白分子得到再生,使漂白分子与未漂白分子保持平衡。人的眼睛是如何成像的呢?和一个照相机成像的原理非常相似,(图)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及晶状体折射后,成像在视网膜上,形成左右换位、上下倒置的影像。但我们看到的并不是倒像,而是自然状态的正立影像,这是由于“心理的回到”的结果。“心理的回到”是一个被证明的心理自行调节问题。心理学家斯托顿做过一个实验,证明了“心理的回到”现象的存在。他用两片焦距很短的凸透镜装在一个管子的两端,做成一个小型室内望远镜,装在他的右眼上,使旁边不漏光,并将他的左眼遮起来,通过右眼上的望远镜来观察物体。因为望远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的,所以在视网膜上成的像与物体相同是正立的。但是大脑里的感觉则和平常完全相反,一切物体看起来都是颠倒的。在实验开始的时候,他很不习惯这种情形,视觉与触觉、动作之间经常是矛盾的。但是数天以后,混乱现象消失了,视觉与触觉、动作非常协调,行动自如,大脑已经适应这种新的空间关系。当他将右眼上的望远镜和左眼上的遮蔽物除去,恢复正常视觉时,又出现了整个环境倒转的现象,经过数天后才能恢复正常。在人们用眼睛观察不同距离的物体时,与晶状体边缘带状纤维相连接的睫状体肌肉的张力会发生相应改变,从而改变晶状体的厚度,使来自物体的光线在视网膜上聚焦成像。对于视觉正常的人,当眼睛处于未调节的自然状态时,“无限远”的物体正好成像在视网膜上。即物体的像方焦平面与视网膜重合;当观察近距离物体时,晶状体周围的肌肉向内收缩,使晶状体的前表面的半径变小,这时眼睛的焦距缩短,像方焦点由视网膜向前移,以便使有限距离上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像。一般情况人的眼睛能够从“无限远”到250mm的范围进行调节。但人眼的调节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衰退,因此能够看清楚物体的最近距离(称近点)逐渐变远,看清楚物体的最大距离(称远点)逐渐变近,这样眼睛的调节范围就逐渐变小。在适当的照明条件(照度为50-100勒克斯)下,正常的眼睛能够不费力地看清楚眼前250mm处的物体,这个距离称为明视距离。人眼睛的调节功能远远超过了照相机的镜头,它不像照相机那样需要更换不同焦距的镜头,其本身就是一个具有一定焦距范围的变焦镜头。瞳孔的大小主要根据景物亮度的不同而改变,但有时也会根据兴趣和情绪的不同而略有变化。同时,当眼睛对较近的物体聚焦时,瞳孔会变小。眼睛的视觉系统也有许多缺陷,如球差、色差、慧差及像散。由各种像差引起的清晰度的降低会随着瞳孔的缩小而减少,但由衍射引起的清晰度的降低也会随之增大。瞳孔处于约4mm大小时,所见的影像最清晰。同照相机的光圈一样,瞳孔的另一个功能是控制景物的景深。我们知道由于视网膜的宽度大约接近24mm,与135相机的片幅(2436mm)接近,和相机来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肉眼的景深范围是一部135相机的58倍,因此一般来说,人们的肉眼在正常的观察条件下,不会产生景深范围小的现象。第三节 明视觉和暗视觉在黎明或黄昏时分,当我们观看景物时,呈现在眼前的景物给予我们的感觉是灰色调的,不再是日光下的鲜艳的色彩。这种色彩在明、暗环境中的色觉差异,不仅仅是由于照明光线的强弱,而且也是由于人眼中的视觉锥体细胞和视觉杆体细胞对光谱色相对明亮程度的感受性的差异造成的。锥体细胞(彩色视觉器官又称为明视觉器官)对光的敏感性能小,必须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够分辨颜色和物体的细节,所以当光线较弱的时候(如黎明和黄昏的时候),它就失去工作能力。在明亮的条件下,只有锥体细胞起作用,这种视觉状态称为明视觉(photopic vision)。杆体细胞(暗视觉器官)对光的敏感性能很高,但它只能反映光的亮度差异,不能反映光的颜色差异。在黑暗的条件下,只有杆体细胞起作用,这种视觉状态称为暗视觉(scotopic vision)。在明视觉和暗视觉之间的照明条件下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共同起作用,这种视觉状态称为介视觉(mesopic vision),也称中间视觉。由于视觉的两重功能,在明亮的条件下,此时杆体细胞的光化学反应达到饱和,对光不再反应,成为“目眩”状态,只有锥体细胞处于工作状态,眼睛可以看见光谱上不同明暗的各种颜色;当亮度减低到一定程度时,锥体细胞失去工作能力,杆体细胞处于工作状态便感觉不到光谱上的各种颜色,而只是感觉到不同明暗的灰色。人的眼睛对于能量相同,而波长不同的光,所引起的亮度感觉是不同的。我们可以让许多视觉正常的人来进行观察匹配实验:在明亮条件下,调节光谱的不同单色光的强度,去匹配一个固定亮度的白灯光;在黑暗的条件下,调节不同单色光的强度,直至达到视觉阈限水平,即刚刚可以看到光亮的程度。然而在实际中每一个人的明视觉和暗视觉对于光谱的感受性是有差异的。(1)视觉与色彩适应A.明适应与暗适应人的眼睛具有一定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种特殊功能在视觉生理上叫做视觉适应。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当从亮处走进暗室时,开始什么也看不见,经过相当时间后才开始恢复视觉,这是暗适应现象;反之,从暗处走向亮处,在最初的瞬间也会感到什么都看不清,经几秒钟后视觉才恢复正常,这是明适应现象。在视觉生理的角度讲,眼睛的暗适应,是由于眼睛的视网膜对光刺激由强到弱的敏感度升高的结果;明适应是视网膜对光刺激由弱到强的敏感度降低的结果。明适应较暗适应的过程要快得多,一般只需要分钟左右就可以基本完成。暗适应则需要更长的时间。因为在低照度下已经适应的眼睛,如果突然处在极亮的环境中,虽然可以迅速地获得完全的明适应,但是由于在强光刺激下,人处于非常高的明适应状态,若再返回到低亮度的环境下工作,视觉功能将大大降低,以致短暂地丧失其敏感度,恢复到完全正常需要三十分钟以上。这种在高强度的光线刺激作用下进入暗环境引起的暂时性的眼睛敏感度下降称为闪光盲。明适应的过程就比较快,所以人们从暗室走到户外阳光下时,起初会感到光线刺目,但很快就能够看清周围的景物。B.颜色的适应性人的视觉系统有一个调节过程,如果眼睛长时期受到某一种颜色的刺激时,会使眼睛对该颜色刺激的敏感性下降,而对其补色的敏感性明显提高,这就是颜色的适应性。由于人们视觉的这种调节功能,在色温不同的光源照明之下,我们的眼睛可以做出一些补偿,例如当我们分别在白昼光和白炽灯光下观察一张白纸,只要让视觉系统有足够的调节时间,我们就会觉得白昼光和白炽灯光下的白纸都是白色的,而当并列在一起观察时,白昼光下的白纸明显带有蓝色调,而白炽灯光下的白纸则呈显偏暖的桔黄色。人们认为,颜色的适应性主要是由于视网膜中的色素所产生的漂白作用。例如,看到蓝光后,感蓝色素变得更透明,蓝光吸收得少,便会降低对蓝色的敏感度。由于人眼的颜色适应性,我们在长时间观察色彩时,会造成越看越不准确的情况,甚至会做出错误的判断。往往是最初的一瞥的印象是最准确的。也就是说人眼在辨别颜色时,有一段视觉最敏锐的时间。C. 颜色的稳定性人的视觉对颜色还具有稳定性,当光线的色彩质量及照明强度发生变化时,观看者仍旧把物体的色相、饱和度、明度看作不变的现象,即颜色的稳定性。对于自然界的物体而言,其外观的色彩属性大部分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是恒定不变的。因此对于这些物体,我们的视觉会在心理上排除光源的颜色的影响,而展现其本身固有的颜色。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实验来说明:当你戴上有色眼镜观察外界景物时,一开始景物似乎都带有镜片的颜色,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颜色镜片的颜色在视觉上会自然消失,外界的景物又恢复成近似原来的颜色。当你摘下有色眼镜,景物的颜色感觉又突然失真,而后恢复。这种视觉现象即是色彩适应。色彩适应现象在我们调配颜色时常会遇到,如我们在观察有色光源照射下的物体时,开始哩物体受光源色影响的感觉十分明显,但是随着作画时间的地增长,光源的第一印象会逐渐消逝。以前的经验代替现在感觉,因此容易犯概念化的错误。作色彩写生时经常强调第一印象就是这个缘故。人眼睛视觉适应的能力,对于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对于色彩设计,它也带来一定的消极作用,对颜色的调本性 效果的掌握来说是一种需要克服的障碍。人眼认识色彩的正确性与时间成正比,颜色刺激在我们眼睛上作用只需几秒钟就够了,如果长时间注视某种颜色,则它的纯度会显著地减北,深色会变亮,浅色会变暗。色影视觉的最佳时间,大约在5秒10秒之间。所以从事色彩设计,必须强调梁体的比较,整体的调配、整体的表现色彩效果,注意保持对色彩的第一印象和新鲜感觉。培养敏税的观察力,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色彩认识经验。同时,眼睛的感觉还会受个理或心理变化的影响。人的视觉和脑一样,兴奋与抑制、工作与休息均交替进行,尽管光照与反照的情况相同,眼服处十分兴奋状态时会觉得色彩明亮、鲜饱和丰富些;眼睛疲劳时会觉得色彩灰暗简单些。人又是有思想和感情的,处于喜怒哀乐等不间精神状态时,或形成某种审经观念时,对眼睛感觉色彩时的兴奋与抑制也会产生明显的影响。(2)色彩的视觉生理效应直接的色彩生理反应是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牛理学家证实,肌肉肌能和血液循环在人间色光的照射!会发生变化,蓝光显弱,随着色光变为绿、荧、橙和红而依次地增强。由外有医生在治疗神经病的初中。发现某些小脑有病的思考,当她穿红衣服的时候中衡感觉就发生混乱,头晕目眩几乎要摔倒,她穿绿衣服的时候,这些症状就消失。医学们家注意到色彩对于治疗的作用,以至建入了色彩治疗病房。一份报告中提到,一个足球教练把球队的更衣室油漆成蓝色的,使队员在半场休息的时候处缓和放松的气氛中,但是,外室却涂红色的,这是了为给他做阵前的打气讲话时提供一个更为兴奋的背景。色彩的生理反应主要体现在错观与幻觉,以及由此产生牛的直接联想。人的视觉现象实质上只是大脑对外界物象色光刺激的感觉反应,这种反应需要对物象及其周陪衬环境作出综合分析,并加以正常修后才能做正确判断,一旦产生矛盾就会产生错觉。而实际人存在的现象看起来却似存在的,称为视幻觉,这与人眼的生理构造直接有关。类似的生理反应还表现在色彩的膨胀与收缩、前进与后退、冷与暖、轻与泰,以及兴奋与沉静、知觉度等感觉方面(后面详细介绍)。这些感觉的形成,一方面决定于人的视觉特征,一方面也决定于光色现象的本质特性。如色光的中间媒介是大气,大气也是物质存在,也就产生了个气的色彩透视现象,而人同的色光对大气的穿透能力由于色光本身的波长本身的波长不同而有强弱之分,红光强,绿光居二,这就是交通指示灯采用红、绿灯的原因所在第二章 色彩体系与应用第一节 色彩有三大属性:我们将颜色分为两大类:非彩色(消色)和彩色。非彩色(消色)就是黑、白及从黑过渡到白的一系列的灰。它们对光谱上各个波长的反射是没有选择性的,称它们为中性色。黑白系列的非彩色只能反映物质的光反射率的变化,其在视觉上的感觉是亮度的变化。它们可以用一条灰色色带表示,一端是纯黑色,另一端是纯白色,如图1-20所示。纯黑色指该物质对于一切光线都吸收,其反射率为;纯白色是指该物质对于一切光线都反射,其反射率为。在实际中是没有纯黑或纯白的,氧化镁接近纯白,黑绒接近纯黑。彩色就是指除黑白系列以外的各种颜色。任何一种彩色均由三个量表示:色相、明度和饱和度。这三个特征彼此互不联系,可以单独用其中一个或同时用两个、三个特征来区分不同的色彩。A.色相(Hue)是色彩最重要、最基本的特征,是颜色的相貌。人们根据色相来称呼某一种颜色为红色、黄色、绿色等。色相是由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后到达视神经的色光确定的,对于单色光可以用其波长来确定,而由混合光组成的色彩,可以以组成混合光的各种波长光量的比例来确定色相。到目前为止,关于不同标准色相的计量,用主波长来进行表示。人们对于不同色相的评估都是带有主观性的,而在艺术实践中,色相的绝对标准是不具有特殊的意义,人们总是相对地对色相进行评估,总是在比较的过程中去认识、区分和评估色相。色相称谓,即色彩的命名有多种分类与方法 :以自然界的植物、矿物命名:玫瑰红、橄榄绿、紫罗兰、柠檬黄等;以地名命名:印度红、普鲁士蓝、那不勒斯黄等;以化工颜料命名:钴蓝、杜青兰等;系统化命名方法:以科学化色彩体系为基础,将一般色名附上特定的修饰语:无彩色从白色命名为:白、亮灰、灰色、暗灰、黑等;有彩色及本色名为:红、黄光红、荧光绿、绿、青光绿、青光紫、红光紫等。以自然的联想并带有一定文学意义的方法命名:曙红、天青;生活中的约定俗成:铁锈红、鸡血红、藏青、耦合色等;明间画工、传统手工艺者的程式化划分:杏黄、蛋青、豆绿、老绿、京紫等;B.饱和度(Chroma)即纯度是指颜色的纯洁性,即物体反射或透射色光的鲜明性接近光谱色的程度。可见光光谱中的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彩色,光谱色中掺入的白光的成分越多就越不饱和。物体色的饱和度取决于该物体表面反射(或透射)光谱辐射的选择性,物体对光谱某一较窄波段的反射率(或透射率)高,而对其它波长的反射率(或透射率)很低或不反射(或透射),则表明它有很高的光谱选择性,这一颜色的饱和度就高。一色的饱和度越高,它的色相表现也就越明显。从理论上说,在特定的纯色中加入不同量的白色或黑色,就可以调出一系列的不同纯度的色来,而不会改变色的色相。但是在实际中,这样是会改变纯色的色相,只是没有饱和度改变得那么明显。不同色相所能达到的纯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最高,绿色纯度相对低,其余色姓明度都有不同。饱和度与明度有不可分割的制约关系,概括起来有两类:一是加色可以增加明度,将低纯度;二,加黑使明度、纯度都降低。C.明度(Value)是颜色的亮度在人们视觉上的反映,是从人的感觉上来说明颜色的性质。明度与亮度是有区别的,亮度在光度学的概念中是可以用光度计测量的,是与人的视觉无关的“客观亮度”。在光度学上把颜色亮度描述成光的数值(即光的能量),但是色光的能量大小,对于视觉来说不一定成正比例的;另一方面,色光的能量问题,视觉的判断亦不符合光度学的测定。彩色物体表面的光反射率(或透射率)高,它的明度就高。一般说来,物体表面的明度大小,组成画面各个局部调子之间的明度大小比,由三个条件决定:一、决定于照明光源的强弱,物体表面与光源的距离及其与光线方向所成的角度的差别。二、各个受光面色相、饱和度的差别。三、物体表面的结构的差别(即物体表面的反射率)。就本质上来说,决定明度的是可见光光波的振幅,即振幅的大小决定了色的明暗程度。明度的色差包括两个方面,一、统一色相的深浅变化,如分红、大红、深红,都是红,但一种比一种深;二是指不同色相间存在明度差别,黄最浅,紫最深,橙绿、红黄得明度在中间。第二节 色彩分类:原色、间色、复色与牛顿同时代的英国科学家布鲁斯发现,利用红、黄、青三种颜料,可以混合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料,还可以混合出其它更多的颜料,布鲁斯指出,红黄青是颜料的三原色,级别的颜料混合不出来的颜料。在牛顿的光分解实验中,我们知道白光经过三棱镜的折射可以形成一条由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另一方面,这七种颜色的单色光反向射入棱镜,可以再得到原来的白光。这一现象表明色光是可以“分解”和“合成”的。人的视神经中枢之所以可以感觉到颜色,是由于外界光的辐射作用于眼睛,以及人眼的视觉特性(锥体细胞和杆体细胞)。而锥体细胞又分为:感红色、感绿色和感蓝色三种视觉色素细胞。因此选择“适当”的红、绿和蓝三种单色光就可以模拟(匹配)出自然界的各种颜色。所以称红、绿和蓝色光为色光的三原色。补色律每一种颜色都有一个对应的补色,如果某一颜色与其补色以适当的比例混合,便产生白色或灰色;如果两者按照其它比例混合,则得到近似比重大的那种颜色。 中间色律任何两个非补色相混合,便产生中间色,其色调取决于两个颜色的相对数量,其饱和度取决于两者在色相顺序上的远近,色相距离近则混合色的饱和度大,反之则小。颜色外貌相同的光,不论它们的光谱组成是否相同,它们在颜色混合中都具有相同的视觉效果,也就是说,凡是在视觉上相同的颜色都是等效的。由此可以导出颜色的代替律: 代替律相似色混合后仍然相似,如果颜色A=颜色B,颜色C=颜色D,那么颜色A+颜色C=颜色B+颜色D。我们在实际中可以根据代替律,利用颜色的混合方法来产生和代替各种所需的颜色。混合色的总亮度等于组成混合色的各种色光亮度的总和,即由几种颜色光组成的混合色的亮度是各种颜色光的亮度的总和,这称为亮度相加定律。第三节 色立体:为了便于理解颜色的三个特征的相互关系,可以用颜色立体表示色相、明度和饱和度。如(图)所示,垂直轴表示黑、白系列明度的变化,上端是白色,下端是黑色,中间是过渡的系列灰色。色相用水平面的圆圈表示,圆圈上的各点代表可见光光谱中各种不同的色相(红、橙、黄、绿、青、蓝、紫),圆心是中灰色,其明度和圆圈上的各种色相的明度相同。从圆心向外颜色的饱和度逐渐增加。在圆圈上的各种颜色的饱和度最大,由圆圈向上(白)或向下(黑)的方向变化时,颜色的饱和度随之降低。当颜色在同一水平面上变化时,颜色的明度是不变的。这一颜色立体只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在以后讲述的孟塞尔颜色立体才能真实地表示颜色的三个特征的相互关系。(图 )色立体的用途与局限大体归纳如下:首先,色立体提供了成百上千块按次序排列的颜色标样,好似一部“色彩大词典”。每一个人都对色彩有上观偏爱,在色彩使用上亦会局限于范围,但色立体几乎包括了全部色彩样卡,为每一位色彩使用者提供了丰富的“色彩词汇”,可以用来拓宽用色现域,创造新的色彩思路。其次,色立体是按照一定的秩序排列的,色相秩序、纯度秩序、明度秩序都组织得非常严密,形象地表明了三要素的相互关系,有助于色彩分类,以及对比调和等色彩规律的理解及应用。第三,由此建立的标准化色谱,对于色彩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方便。用色立体标明了建筑材料的颜色符号,将其微妙的色相固定化、标准化,大大方便了使用。只要知道某种色彩标号,就可以从色谱中迅速正确地找到,而不再停留在模棱两可的色彩俗称上。因此在前面有关色相的章节中所提及的似是而非的色彩的习惯名称,就可以用色立体中的表示记号来标明了。色立体对颜料制造和着色物品的工业比生产标准的确定尤为重要,满足了现代工业生产的需要,应该说这是色立体实用功能的最大价值。但同时还需要相应的科学设备和计量仪器为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其实用价值也就成为无本之木了。与任何色彩表达示方法一样,色立体也具有不可避免的缺点。它的色谱只能用已有的色料制作,只是 色科受生产技术的限制,据色彩学家分析,还不能用色料刷所有的颜色,印刷的颜色也不能长期保持不变,何况各种不同色料的混合难以取得绝对相间的色彩效果。在色彩设计的实践中,色立体的应用理论也是不完整的,色谱只能作为配色的工具,只是一种手段。尽管有些色彩学家以色立体制定出一些配色“公式”,但是秀少有实践者绝对“遵守”,同为,色彩的效果除了用色本身的的对比调和之外牵涉的因素还很多,诸如色块的面积、构图,形象的寓意,色彩视错觉等许多方向,许个是几利,简单组合所能奏效的。所以,科学L具的使用并不能完全代替艺术创作。 第一讲结束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模板表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