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知识的运用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467800 上传时间:2021-10-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89.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层次分析法知识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知识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基于层次分析法知识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题目(不超过25个字,四号,宋体,加粗,居中)基于“层次分析法”知识的运用层次分析法在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中的运用报告写作要求:中文宋体(西文Times New Roman),小四,单倍行距,首行缩进2个汉字,不少于2000字,段落标题加粗。基于“层次分析法”知识的运用 摘要: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是城市灾害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体系对增强城市灾害管理能力和提高政府部门对灾害的应急响应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层次分析法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安全评价方法,在矿山安全、交通安全、公共安全等安全研究的多个领域得到应用。该方法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很好地解决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的定量问题,建立起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模型,为城市安全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层次分析法;评价模型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多因素分级处理来确定因素权重的方法。它是一种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决策方法,它将评价者对复杂系统的评价思维过程数字化。层次分析法基本思路是评价者通过将复杂问题分解为若干层次和若干要素并在同一层次的各要素之间简单地进行比较、判断和计算。就可以得出不同替代案的重要度,从而为选择最优方案提供决策依据。(1)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 能将人们的思维过程数字化、系统化,便于人们接受:所需定量数据信息较少。目的层主因素层子因素层图1 层次分析法(2) 层次分析法图解(如图1)评估每一层针对上一层的因素的重要程度,通过传递性,最后确定因素层的指标相对于目标层的重要程度,从而确定全部指标的权重系数。(3) 层次分析的步骤a.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系统的递阶层次结构;b.对同一层次的各元素关于上一层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c.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该准则的相对权重;d.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排序。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一)评价体系的选取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价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综合,供选取的指标较多,而且众多指标中有很多是重复的内容,若选取带有重复内容的因子参与评价,各指标间没有被过滤掉的信息会使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因此,选取能够综合反映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较为困难。本文根据层次分析法(AHP),根据城市灾害应急内容的特点做相应的转换处理,在众多参考因子中选取了能较综合反映城市灾害应急能力且没有重复内容的6个一级评价指标(城市灾害监测与预警能力;城市灾害防御能力;城市居民的应急反应能力;政府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救援能力;资源保障能力)和多个二级评价指标(图2)。图2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模型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 根据评价质保体系设置的原则和指标选取的方法,结合城市灾害管理的相关特点,运用系统理论中的曾测分析法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如表1)表1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城市灾害应急响应能力(A)灾害监测预报能力(B1)政府部门快速反应能力(B4)灾害防御能力(B2)应急救援能力(B5)城市居民应急能力(B3)应急资源保障能力(B6)已有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C1)预报精度的高低(C4)公共防灾意识的普及程度(C7)有无编制灾害应急预案(C10)灾害损失评估能力(C13)医疗救助能力(C16)救灾物资供应能力(C19)灾民安置能力(C22)对可能存在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C2)城市建筑抗灾能力的大小(C5)公共参与防灾演习情况(C8)指挥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C11)灾害信息的发布能力(C14)救援队伍的人力投入(C17)通讯能力(C20)灾害立法的情况(C23)预警设备的完善情况(C3)防御措施的情况(C6)公众对防灾计划了解情况(C9)现场指挥救灾能力(C12)居民的自救能力(C15)救灾资金的储备情况(C18)运输能力(C21)三、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权重计算(一)评价指标判断矩阵的构建1、矩阵的建立信息是系统分析最基础的数据,任何系统分析都要掌握一定的信息才能进行,层次分析法也需要有相应的信息作为分析的基础,其信息的主要来源于人们对不同层次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作出的判断。通过引入适当的判断标度将这些判断用数值的形式表示出来,构成判断矩阵,以便比较本层次的各因素与某一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设B层次中的元素B1,B2,B3,BN与上一层次A有关系,则可以通过判断矩阵表示出来(表2).表2 判断矩阵的形式AkB1B2B3BNB1b11b12b13b1nB2b21b22b23b2nB3b31b32b33b3nBNbn1bn2bn3bnn不同因子间的相互比较结果是根据美国著名运筹学家T.L.Saaty的1-9标度方法进行打分,不同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分值(表3)。表3 判断矩阵元素Aij的1-9标度方法标度含义1两个因子相比较,两者具有同样的重要性3两个因子相比较,其中一个比另一个稍微重要5两个因子相比较,其中一个相对另一个来说比较重要7两个因子相比较,其中一个相对另一个来说非常重要9两个因子相比较,其中一个相对另一个来说极其重要2,4,6,8介于上面两个相邻判断值的中间倒数若i与j相比较的判断值为bij,则j与i相比较的判断值为1/bij2、 评价指标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在求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特征向量,在做归一化处理后表示为W,其中W的元素值为同一层次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因素相对重要性排序的权重。一致性指标(CI)的计算式为: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表示为:.49N34567891011121314RI0.520.891.121.261.361.411.461.491.521.541.561.58 随机一致性比较结果CR=CI/RI的判断标准为: CR0.1:说明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原则,需要进行从新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二)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1、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根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用6个一级评价指标建立起判断矩阵,将各个指标间的相对重要程度表示出来。其中6个一级指标分别表示为:A1城市灾害检测与预警能力;A2城市灾害防御能力;A3城市居民的应急反应能力;A4政府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A5应急救援能力;A6资源保障能力。其判断矩阵构建如下:A(目标)A1A2A3A4A5A6A1A2A3A4A5A611/22321/221221/21/41/21/21221/41/31/21/211/21/51/21/21/2211/4234541计算可得,判断矩阵有较好的一致性。对应的矩阵特征向量为:0.2711,0.2453,0.4975,0.7016,0.3387,0.1089这些特征向量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中以及指标的权重(W)分别为:W b1 = 0.13 ;W b2 = 0.11;W b3 = 0.23;Wb4 = 0.32;Wb5 = 0.16; Wb6 = 0.05从评价结果看出,6个一级指标中Wb4 的权重最大,也就是说政府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在城市灾害应急能力中时最重要的环节,其次为城市居民的应急反应能力,第三是应急救援能力。2、 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步骤同上,可得表4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表4 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C10.085C20.034C30.033C40.017C50.056C60.077C70.039C80.014C90.020C100.069C110.126C120.118C130.019C140.012C150.059C160.053C170.047C180.024C190.025C200.026C210.019C220.018C230.008从二级评价指标的结果可以看出,指挥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C11)和现场指挥救灾能力(C12)在众多评价指标中得权重都较大,且都是属于一级指标中政府部门的快速反应能力的内容。排在第三位的是已有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C1)。由此可以看出,二级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和一级评价指标的结果是一致的。3、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价模型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价可以通过2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和打分实现,在评价过程中,把各个具体的指标分别赋予一定的值 Ci ,其中 Ci 的总分为100分(见表5),评价时根据具体城市的情况给予定量打分,确定相应的评价值,把各个指标的赋值和相应的权重(Wi)相乘即可得出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评价结果(R)。表5 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项目及定量打分表项目分类及评分标准(总分100分)80已有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C1)1214263对可能存在灾害的监测预报能力(C2)1132639预警设备的完善情况(C3)1122436预报精度的高低(C4)151015城市建筑抗灾能力的大小(C5)1173451防御措施的情况(C6)1204060公共防灾意识的普及程度(C7)1142842公共参与防灾演习情况(C8)14812公众对防灾计划了解情况(C9)181632有无编制灾害应急预案(C10)1193857指挥部门到达现场的速度(C11)1232669现场指挥救灾能力(C12)1224466灾害损失评估能力(C13)171421灾害信息的发布能力(C14)1369居民的自救能力(C15)1183654医疗救助能力(C16)1163248救援队伍的人力投入(C17)1153045救灾资金的储备情况(C18)191827救灾物资供应能力(C19)1102030通讯能力(C20)1112233运输能力(C21)171421灾民安置能力(C22)161218灾害立法的情况(C23)1246评价结果的参考标准为:R20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较差;20R50城市灾害应急能力中等;50R80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较高。4、 结论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政府部门的应急响应能力是城市灾害应急能力的核心,其次为公众的应急反应能力,因此,在今后的灾害应急管理中应该加大对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灾害应急能力训练,提高对灾害的应急能力;同时,还应该加大对公众防灾意识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公众的整体防灾意识,尽量将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参考文献:1金磊.城市灾害学原理M.北京:气象出版社出版,1997:494-4962王绍玉.城市灾害应急能力建设J.城市与减灾,2003,(3):1-33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