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教师招聘教综必背100题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4228273 上传时间:2021-10-2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教师招聘教综必背100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江西教师招聘教综必背100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江西教师招聘教综必背100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综必背100题第一部分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一、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2.教育没有阶级性,实现原始状态下的机会均等3.没有文字和书籍,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极为简单二、近代社会的教育特征1.从法律上废除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度、普遍实施了初等义务教育2.国家加强了对教育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的崛起3.教育逐步确立了实用功利的教育目的,科学教育兴起,教育内容丰富4.学校教育系统逐步完善5.班级授课制6.摆脱宗教的影响,走向世俗化7.重视教育立法,实施依法执教三、教育学学科的特点1.研究对象的普遍性、平凡性2.问题域界的恒定性和解答的不确定性3.学科基础的广泛性和跨学科性4.理论类型多元化和学科路径的多样化5.学科属性的综合性和理论结构的层次性(教育学发展的历程的实质:科学化和合理性的过程)四、教育学的发展趋势1.教育学的问题领域不断拓展2.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拓展和研究范式的多样化3.教育学学科的细密分化和高度综合同时进行4.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五、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六、教学的特殊作用1.教学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形式进行人类经验传授,使教学活动中有着良好的秩序和节奏,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2.教学将传授的内容经科学的选择,依据知识构成了逻辑顺序和学生获得知识的认知规律编程教材,作为学生认识世界的媒体3.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和精心安排的过程中进行的4.教学能够确保学生全发展(以上决定了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七、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基础/可能):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胜利前提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和阶段,格塞尔:孪生儿爬梯实验:生理成熟3.遗传素质是造成人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4.遗传素质随环境和人的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八、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制约)环境包括:先天环境(胎内环境),后天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成现实2.环境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方向及进程和速度 3.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是潜移默化的4.社会生活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基础九、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主导)(一)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学校教育是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2.学校教育有较强的计划性、系统性和组织性3.学校教育有专门的教师队伍来担任培养人的工作4.学校教育能对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调节、控制和利用,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发展(二)辩证的看待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不是万能的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指导作用是有条件的十、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决定)1.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动力(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自学成才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2. 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学习活动和劳动等活动)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十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2014年教育招聘考试真题辨析题)1.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动力2.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以及教育的内部结构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教育目的4.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内容5.经济发展水平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十二、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2.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最有效的途径(1)教育是使科学技术得以继续承和传递的重要条件(2)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夸得再生产(3)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高效率的再生产3.教育是创造和发展新的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十三、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机会和程度3.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目的、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体系十四、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2.教育通过选拔和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完善和发展3.教育通过形成舆论、思潮,对社会政治产生影响十五、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社会文化规范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制约着人的教育观念(团结友爱、尊师重道)2.社会文化影响教育内容(艺术、道德、习惯)3.社会文化有非正式的教育作用(如电影、广播、电视)十六、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文字、书刊、磁带) 2.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3.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 4.教育的文化创新功能 十七、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人口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及其战略重点2.人口数量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经费3.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影响(自然结构:性别和年龄;社会结构:就业、分布、流动)4.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十八、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1.教育是控制人口数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晚婚晚育) 2.教育是提高人口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科学文化水平)3.教育是促进人口结构趋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十九、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3.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独立性表明:(一)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品格(二)教育对社会要有所批判(三)教育对社会的适应有所选择 当然,教育的独立性毕竟是相对的,既要反对抹杀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形而上学的机械论,又要反对把这种独立性绝对扩大化的历史唯心主义。教育与社会具有紧密关系,我们既要调处教育看教育,又要同时回归教育自身和教育内在。第四章 教育目的二十、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3.要使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4.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5.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二十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发展,并未给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的相结合二十二、素质教育的内涵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健康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一种具体的教育模式,而是一种教育价值取向。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提高民族素质作为教育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教育价值取向的改革)二十三、素质教育的内容1.政治素质教育2.思想素质教育3.道德素质教育4.科学文化素质教育5.身体素质教育6.心理素质教育(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大力实施创新教育)第五章 教师和学生二十四、学生的本质属性1.学生是能动性的人2.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3.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4.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二十五、中小学发展的时代特点1.生理成熟期提前2.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3.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4.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5.心理问题增多二十六、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由教师职业对象的复杂性决定)2.创造性教师需要因材施教,需要重组和再进教学内容,需要一定的教育机智,既“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之意。(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出性教育情景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3.示范性(教师劳动最突出的特点、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最大的区别)4.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5.长期性、协作性、艰巨性二十七、教师的专业素质1.崇高的职业道德2.先进的教育理念3.合理的专业知识(一)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也是教师用以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必备基础)(本体性知识)(“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二)方寸的文化科学知识(本体性知识)(大学教育,既贵专精,万贵宏通)(三)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条件性知识)(学者未必是良师)(四)精选的专业能力(五)强壮的身体素质(六)健康的心理素质(简答:教师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要求)二十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1.师范教育2.新教师的入职辅导3.在职培训4.自我教育(这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教师自我教育是专业理想、专业情感、专业技能、专业风格形成的关键二十九、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傅乐的教师关注阶段理论教师前关注阶段、早期生存关注阶段、教学情境关注阶段、关注学生阶段2.费斯勒的教师生涯循环论职前教育阶段、引导阶段、能力建立阶段、热心成长阶段、生活挫折阶段、稳定与停滞阶段、生活低落阶段、生活退出阶段三十、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策略1.确立良好的专业自我意识2.制定专业发展的自我规划(自我分析、环境分析、确立目标、形成专业发展路径)3.以日常教育生活为资源,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与完善(1)日常教学反思(经验+反思教师成长)(2)个人行动研究(3)个人阅读和反思性写作(4)同伴交流与合作(5)跳出教育谋发展三十一、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1.课堂教学活动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2.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使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的补充教师: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和尊重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关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学生1.尊重和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尊重教师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2.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3.主动与教师沟通交流,努力与教师保持良好的关系第六章 学校教育制度三十二、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趋势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 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第七章 教育途径与课外教育活动三十三、课外活动的特点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过程上的实践性三十四、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内容1.思想政治活动2.科学技术活动3.文学艺术活动4.体育活动(学校课外活动中最普遍、最广泛的活动)5.社会公益活动三十五、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一)群众性活动特点:规模大、时间短、人数多活动类型:领会活动、展览、表演和竞赛活动、学科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访问、浏览活动、文体活动(二)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学校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活动类型:学科小组、文艺小组、体育小组(三)个人活动(课外活动的基础)三十六、学校课外活动的实施要求1.明确的政治思想性、方向性和教育目的性2.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3.坚持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相结合,增强活动的吸引力4.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5.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条件三十七、综合实践活动基本理念突出学生主体、面向学生生活、注重学生实践、强调活动综合三十八、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性质1.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经验性课程2.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实践性课程3.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面向学生生活领域延伸的综合性课程4.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三级管理课程(最能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修改差异的发展性课程)第八章 教育研究方法三十九、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确定课题、查阅文献、研究设计、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四十、教育研究的意义1.提高教学质量 2.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丰富教育科学理论 4.增强教师自身素质第二部分 教育心理学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述四十一、教育心理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四十二、教师的成长及培养(一)教师的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二)教师发展中的刻意训练1.以教研组为基地的教研活动 2.微型教学 3.教学决策训练 4.教学反思 5.行动研究第二章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四十三、知觉的特性1.整体性 2.理解性 3.选择性 4.恒常性四十四、良好记忆力的培养1.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要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二)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三)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加以具体化(四)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2.根据遗忘规律有效的组织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加快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进行适当的超额复习 四十五、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想象力1.培养并保护学生的好奇心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珠想象四十六、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分配 3.注意的稳定性 4.注意的转移四十七、注意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1.善于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1)尽量减少刺激特对学生的影响(2)在学生内部状态上下功夫2.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一)明确目的、任务和意义,以引起有意注意(二)给予信号,适时提醒(三)提出问题,强制注意(四)提出批评,给予警示3.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规律四十八、教师感染力及其在教育中的作用1.教师的感染力是吸引学生主动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2.教师良好的心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3.教师稳定的情绪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4.教师的感染力有利于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与挫折四十九、良好的意志品质及期培养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克服困难中获得锻炼意志的直接经验3.充分发挥集体与榜样的教育作用4.引导学生从日常小事做起, 加强自我锻炼5.根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五十、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八个阶段(表格要熟记)(一)八个阶段1.婴儿时期(0-1岁),是获得信任感而克服不信任感的阶段2.婴儿后期(2-3岁),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的阶段3.幼儿期(4-5岁),是获得主动感觉而克服内疚感的阶段4.儿童期(6-11岁),是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的阶段5.青年期(12-18岁),这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6.成人前期(18-25岁),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是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的阶段7.成人中期(25-60岁),是获得创造力感而避免自我专注的阶段8.成人后期(60岁以上),是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的阶段(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1.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2.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五十一、科尔柏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道德两难故事,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避罚服从取向、相对功利取向习俗水平:寻求认可取向(寻求认可取向也称为好孩子取向)、遵守法规取向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取向、普遍伦理取向五十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教育意义1.首先要了解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水平2.提供稍高于儿童已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思维模式,使之与现有水平发生冲突3.帮助个体体会冲突,使他们用认识到采取下一个阶段的判断方式更为合理 4.把下一个道德阶段作为当前道德教育的目标五十三、影响个体社会化的因素(一)家庭教养模式1.父母教养方式的类型(1)权威型:接受+控制,父母理解与尊重子女(爱他管他)(2)专断型:拒绝+控制,父母要求子女绝对服从自己(不爱他但管他)(3)放纵型:接受+容许,父母旅途自己孩子(爱他但不管他)(4)忽视型:拒绝+容许,父母对子女缺乏爱(不爱也不管他)2.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学业成绩、自我价值感、心理健康、个性特点(二)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直接制约着学生人格发展方向和基本质量(三)同辈群体1.同辈群体能满足儿童心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成就感)2.为儿童的社会能力发展提供背景3.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第三章 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五十四、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1.认知方式的影响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2.智力的影响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智力不影响学习是否发,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3.认知结构的影响教师应从认知结构变量和内容两方面来把握。内容方面:应先传授包摄性广、概括性高、说服性强的知识性还要注意学习的渐进性。结构方面:奥苏伯尔提出了促进新旧知识练习的两个原则:逐渐分化原则(逐渐增加难度/减少难度)和整合协调原则(并列结合学习)五十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育启示及含义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当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性3.运用适当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五十六、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一)学习观1.儿童心理发展经历了从依赖刺激到减少对刺激以来的过程1.学习是主动认知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就是 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3.强调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4.重视学习过程5.提倡发现学习:作用,提高智慧潜力,使外来的动机变成内在动机动性;学会发现,有助于对所学知识保持记忆(二)教学观1.结构教学观: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半理解(1)动机原则 (2)结构原则 (3)程序原则 (4)强化原则2.发现教学模式 特点:(1)教学围绕一个问题情境而不是某一个知识点展开幕(2)教学中以学生的发现活动为主,教师主要起主导作用(3)教学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五十七、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说对教学的启示1.重视学科基本结构的掌握 2.重视发现教学法五十八、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动态性)1.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2.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3.知识不一定具有普遍意义五十九、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主观能力性)1.学习是主动构建的过程2.学习具有社会互动性3.学习具有情境性4.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六十、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学生是有差异的)1.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经验而是将学生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知识经验生长为新的经验2.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3.要重视合作 六十一、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共同点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六十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主张1.以正常人的心理为主要对象2.对人性持乐观态度,相信人性善,且具有无限潜能,强调人人都有自我实现的基本动机3.尊重个人心理与行为的完整性4.理论心理学与应用心理学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六十三、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启示(一)提出一些具有深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1.在平常教学中培养健全人格2.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3.培养团体精神的合作学习4.推崇人性中心课程5.提倡情感型师生关系(二)构建出人本主义的典型教学模式1.以题目为中心的课堂讨论模式 2.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 3.开放课堂教学模式第五章 知识与策略的学习六十四、认知策略学习的条件(一)内部条件1.原有知识背景 2.反省认知发展水平 3.学生的动机水平(二)外部条件1.训练方法 2.变式与训练 3.有一套外显的可以操作的训练技术第六章 技能的学习六十五、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一)有效的指导与示范(准确的示范与讲解)1.指导与发现的比较 2.指导内容的影响 3.指导方法 4.示范(二)练习(选择题)(必要而适当的练习)1.练习时间的分布连续的动作技能分配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好,而对于不连续的动作技能而言,则集中练习优于分配练习2.练习中的整体与局部学习简单的动作技能最好采用整体练习法,学习很难快速掌握的比较复杂的技能最好采用整体部分整体练习法;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低,其学习的训练水平达不到一定水平时,采用部分练习法较为合适;反之采用整体练习法较为有效3.心理练习决定心理练习有效性的关键是学习者要对练习的任务熟悉,从未进行过身体练习4.练习中的情境干扰效应(三)反馈(充分而有效的反馈)六十六、反馈在动作技能中的作用1.反馈的信息功能 2.反馈与学生觉错能力的形成 3.建立稳定清晰地动觉六十七、心智技能的培养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第七章 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六十八、态度的学习条件1.外部条件(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2.内部条件(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4)受教育程度六十九、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论述题)(一)影响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1.外部条件(1)家庭环境 (2)学校环境 (3)社会环境 (4)大众传播媒体2.内部条件(1)思维能力的高度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2)自我意识的高度分化七十、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过程1.选择阶段(1)不自由选择 (2)可选择的范围内进行选择 (3)充分考虑后再进行选择2.赞赏阶段(1)喜欢自己的选择 (2)愿意承认和乐意让别人知道3.行动阶段(1)实践 (2)反复加以实践第八章 问题解决与迁移七十一、问题解决的心理过程1.明确问题:明确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发现问题是问题解决的首要阶段2.形式问题表征3.选择并运用正确的策略4.评价反思七十二、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一)客观因素 1.问题的特征 2.外界环境(二)主观因素1.个体已有的知识经验2.认知的结构3.动机强度(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问题的解决)4.智力水平5.定势(定势是指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6.功能固着七十三、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论述题)(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的网络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思考七十四、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持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性思维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头脑风暴训练七十五、影响迁移的因素(一)学习对象的相似性 (二)原有的认知结构 (三)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七十六、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一)合理确立教学目标(二)科学精选教学材料(三)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四)合理安排教学程序(五)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第九章 学习动机七十七、影响学习动机的因素(一)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因素1.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2.成熟与年龄的特点3.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4.学生的志向水平面和价值观5.学生的焦虑程度(二)影响学习动机的外部因素1.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2.教师的榜样作用七十八、学习动机的培养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校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简介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3.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4.设置榜样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七十九、学习动机的激发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学习反馈、奖惩)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归因)第十章 学习测评八十、标准化测验的优点与劣势(一)标准化测验的优点1.客观性 2.计划性 3.可比性(二)标准化测验的劣势1.不能促进学习 2.使用条件非常严格,难以预测个体情况 3.未必公正公平第十一章 教师心理八十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特殊意义1.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成长环境2.有助于协调师生关系3.给学生提供了观察模仿的良好榜样4.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5.有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八十二、教师职业倦怠的干预1.教师的干预 2.组织干预 3.社会协同支持八十三、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措施(一)教师的自我调适1.进行身体锻炼 2.改变行为方式 3.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措施(二)学校的管理改革1.注意满足教师的不同需求 2.根据教师个性心理特征进行管理 3. 注意优化学校人际关系(三)社会的协同支持1.提高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 2.正确的施行改革 3.帮助提高教师的形象第三部分 德育与师德教育第一章 德育概述 (略)第二章 德育过程八十四、德育的一般规律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关系:对立统一)2.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教育和影响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心理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长期和反复提高的过程第三章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八十五、德育途径1.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共青团和少先队教育4.校级教育工作 5.班级教育活动 6.家庭工作 7.心理咨询第四章 师德规范与师德教育八十六、新时期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一)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二)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三)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四)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五)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六)终身学习(教师展的不竭动力)八十七、新时期师德规范的特征1.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2.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3.倡导性要求与禁行性规定的相结合4.他律与自律相结合八十八、师德教育的途径一、职业教育的师德教育(一)通过师范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二)在大学教师教育课程中增设必修性质的师德教育课程(三)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育教学中渗透师德教育(四)在教育实习中增加师德教育内容二、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一)在工作职场中践行和内化师德规范(二)通过拜师学习提升师德境界(三)加强自我修养以完善师德境界 1.反省 2.慎独第四部分 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实践第一章 课程理论与实践八十九、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一)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1.社会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2.儿童对课程发展的影响 3.知识对课程的影响(二)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1.学制 2.课程传统 3.课程理论 4.课程自身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第二章 教学基本理论与实践九十、教学的基本任务1.传授基本知识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能力5.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九十一、教学过程的本质(一)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区别: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间接性,概括性与高效性: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交往性与实践性:教育性与发展性(二)教学过程是一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九十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1.教学活动应以间接经验为主2.教学应当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3.教学应当将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有机结合,并防止两种不同倾向(二)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1.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3.应坚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并防止不同倾向(三)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2.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四)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相统一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良好的思想品德是学习的推动力九十三、教学机智的特征1.实践性(基本属性) 2.个性化 3.集成性 4.高效性 5.创新性第三章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九十四、新课程提倡素质教育精神的教学观念(一)教学过程的课程的创生与开发(二)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三)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四)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1.关注每一位学生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第六部分 班主任工作基础第一章 班级九十五、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在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最常见的班级自主活动就是主题班会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6.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第二章 班主任九十六、班主任的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1.了解学生,研究学生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1)充分发挥本班任课教师的作用(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第五部分 教育政策与法规第一章 教育学基本理论九十七、教育法的特点(一)教育法作为一般社会规范和法律所具有的特点1.教育法具有国家意志性2.教育法具有强制性3.教育法具有规范性4.教育法具有普遍性(二)教育法区别于其他社会规范和法律的特点1.教育法律关系成立的单向性2.教育强制措施的柔软性强制措施:警告,记过,降级,撤职,开除等行政处分3.教育行政管理管理方式的指导性(区别于其它社会规范和法律的)4.教育法规具体内容的广泛性九十八、教育法的功能1.规范功能 2.标准功能(以教育法律为准绳的) 3.预示功能 4.强制功能第二章 教育立法、实施与监督九十九、教育立法的程序教育立法的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或废止教育法规的活动中,必须遵守的法定步骤和手续。1.教育法律议案的提出2.教育法律草案的审议3.教育法律的通过(决定性意义的步骤)4.教育法律的公布第三章 教育法律责任与教育法律救济一百、教育法律责任的归责要件1.有损害事实的存在(物质损害,精神损害,人身损害)2.损害行为违反教育法律3.行为人主观上的过错(要有损害发生)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中,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