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869114 上传时间:2021-10-1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论文题目一、参考题目1、试论邓小平理论本质2、和平发展之路(结合当今时代局势分析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外交之路)3、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4、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意义(结合目前的两岸局势)二、相关要求1、以上参考题目任选一题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2、认真分析题目,论文必须紧扣要求,论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3、论文字数在3000字左右。4、可适当参考有关文章,引用别人观点时须在文后列出所参考的文章。5、以书面形式(纸张大小为A4纸,封面按照统一格式)完成大作业,书面、打印皆可;6、作业上交截止时间为:2012年7月1日;7、抄袭、雷同作业一律按零分处理。全面认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论文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已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总结二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经验和教训,从劳动者的立场出发,进一步从学理上厘清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和目的问题,在我国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实践中也具有突出的指导意义。 一、劳动者与社会主义的本质 要厘清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和目的,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社会主义,作为劳动者联合的主义,与资本主义一样,都是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但在本质层面上看,社会主义应该更多的被理解为是一种运动,即劳动者为争取实现社会主体地位以及个体自由发展而联合起来与资本统治进行的不懈斗争,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环节和阶段。社会主义的理论根据是劳动价值论,资本主义的理论根据则是资本价值论。依据劳动价值论,得出“劳动者受资本家的剥削”结论;依据资本价值论,得出“资本家养活了劳动者”结论。由于主义、立场和利益的对立,再雄辩的理论也不能驳倒对方,即劳动者不可能说服资本家放弃剥削,资本家也不可能说服劳动者放弃自己的权利。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必须与时俱进,自觉磨砺自己的意志和品格,系统总结自己的权利和利益,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宝库。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概念时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论断对于我们进一步从理论上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具有方法论意义。不过,在规定“社会主义的本质”概念时,必须明确社会主义的主体,否则,主体不明确,势必会形成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主体,是资本或资本的人格化资本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是劳动者。如果说,资本主义是个人主义的,那么,社会主义也是个人主义的;资本主义是资本家的个人主义,社会主义是劳动者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为资本家个体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条件,而社会主义为每个劳动者提供了自由发展的条件,即马克思所说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又是一切劳动者自由发展的条件,劳动者个体只有在劳动者的统一体中才有自己的利益。简而言之,社会主义,就是劳动者个体自由发展的主义,是劳动者联合起来与资本统治进行斗争的理论、运动和制度的统一。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劳动者在争取建立、完善公有制和民主制的进程中实现其社会主体地位和个体自由发展。其中,公有制和民主制是保证劳动者社会主体地位和个体自由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制度。这两个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在制度层面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二、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与民主制的内在统一 劳动者的“个人主义”即社会主义社会的实现,有赖于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是公有制和民主制的建立、健全、完善和统一。制度与权利不可分开,制度的实际内容就是权利。社会主义制度就是由劳动者的权利所构成的法律体系。劳动者拥有两个基本权利,即所有权和民主权,其中,所有权派生出民主权。社会主义劳动者又拥有两个基本的所有权,即劳动力个人所有权和对共同占有的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其中,劳动力所有权是劳动者最基本的权利。所有制,就是以所有权为核心的经济权利体系。公有制,就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依据集合起来的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所建立起来的法律体系。依据劳动价值论,劳动者所创造的生产资料理应归劳动者所有,这是公有制的根据。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所有权,首先是劳动者对其劳动力的所有权,并由它派生出对生产资料的个人所有权。从权利界定上,社会主义公有制把生产资料所有权归属于劳动者个人,这就克服了私有制对劳动者自由发展的限制,为劳动者自由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但是,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个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又必须采取共同占有的方式,即派生出占有权,由专门机构来行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的建立,既具有历史合理性,又具有历史局限性,当达到一定阶段后,其内在缺陷就会暴露出来。我国初级阶段公有制存在的首要问题,就是出现了所有权“虚位”的状况,即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与生产资料所有权没有得到落实,甚至排斥了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结果,国家机构和集体机构由行使占有权的主体变成了实事上的所有权主体,即所谓“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而作为劳动力所有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的主体劳动者个体,就不能享受这两个基本权利。因此,改革的根本,应是使劳动者的两个所有权得以明确和强化,并切实地制约行使占有权的机构,不断解决所有权与占有权之间的矛盾。所有权与占有权之间的矛盾,是公有制在制度层面上的主要矛盾。只要公有制存在,不论达到何种程度,都有可能出现侵损劳动者的这两个所有权的现象,这是由公有制的内在矛盾决定的。所有权属于劳动者个人,而其派生的占有权却要由一个社会机构来行使,这样,所有权的主体劳动者与行使占有权的机构之间的矛盾就成为公有制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矛盾。今后,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发展还会经历若干次改革阶段,但改革的主要内容,在制度层面上都是针对这个矛盾的。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核心问题,就是所有权主体如何控制行使占有权的机构和个人的问题。这个问题仅从经济学角度是说不清的。事实上,由于国家机构的占有权与所有权的直接同一,使劳动者的权利得不到实际有效的保证。劳动者要成为真正的所有权主体,必须建立和完善民主制。这个民主制不是直接作用于生产,而是作用于行使占有权的机构和个人。社会主义社会,应当是公有制与民主制的内在统一。没有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民主制,最终会导致少数人的专制;没有民主制保障的公有制,最终会导致少数人的私有制,即导致行使占有权的国家机构中的少部分人变公有权利为私有权利,以权谋私,侵吞公有财产,最终形成公有制经济肌体中的“癌变”官僚资本。资本主义的“股东式”民主是直接针对董事会的,如果股东不能控制董事会,股东就不成之为股东,他的所有权就得不到落实。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所有权的主体,劳动者如果没有权利来控制由他的所有权派生出的占有权,我们就不可能建立起真正的公有制。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制,就是保证实现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社会机制和法权体系,而社会主义法制,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制的展开,形成立法、执法、司法等一系列权利机构,从而形成普遍的社会守法秩序。虽然我国的经济起点很低,但是我们的制度起点已经很高,而制度与权利不可分开。实际上,我们劳动者缺少的不是钱,而是权利。只有从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出发,在法律和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关系,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一步实现劳动者的所有权和民主权,使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民主制内在统一起来,我们每一个劳动者才能自觉提高其自身素质技能,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和发挥就必然会推动劳动力的社会集合即生产力的整体提高和发展,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才能真正兴旺发达起来。中国的强大,民族的复兴,根本就在这里。三、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和目的 改革,就是使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向更高一阶段转化。当我们说旧体制的弊端时,指的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民主制不相统一的矛盾,这个矛盾实际上是社会主义社会在制度层面上最基本的内在矛盾,它贯穿于全部社会主义运动的始终。改革,就是要不断解决这个矛盾。 明确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和目的,首先需要明确改革的主体。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主体,就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中国社会主义改革,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强化劳动者的民主权利,并通过民主权利来保障劳动者的所有权。社会主义的逻辑也只能是这样。如果不从劳动者立场出发,没有劳动者权利的增长和保证,就不是劳动者的社会主义,改革也就不会是社会主义改革,而是另外一种改革。这种改革要改到哪里去,实际上就是改到那些少数所谓“改革精英”们的家里去,再生出官僚资本和特权阶层,成为劳动者以及社会进步势力的“反动”。众所周知,劳动者的主体地位不明确,劳动者的权利得不到保证,这是我国多年以来国有企业的老大难问题。如果说,过去建立国有企业的时候,劳动者的所有权和民主权(即企业职工的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生产资料个人所有权和保障其所有权的民主权利)不明确还有其历史原因的话,那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就应当从这个根本问题上着手,认认真真地想办法去解决这个问题。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个问题又常常被忽略、被扭曲。当前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国内有两种主要思路,一种思路是主张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经营权的控制,另一种是主张摆脱国家对经营权的控制,将国有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集于一“身”经营者自身或所谓“企业家”自身,使经营者和“企业家”成为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即实现“私有化”,其实质却是侵吞国有资产,形成官僚资本。这两种所谓改革的思路都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主体劳动者的权利和作用。这两种思路的错误根源在于,都把劳动者看成是生产要素或资源的一部分,看成是改革的对象,是配置的一种资源,而不是改革的主体,是资源配置的主人。其结果是造成了国有资产的严重流失,更为严重的是,排斥、取消了国有企业职工的权利和主体地位。根据立场的不同,政治经济学分为两类,即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把劳动者当作生产要素或资源的一部分,这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它不符合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体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改革的主体,是资源配置的主人。劳动者从被视为“生产要素”、“资源”和“人力资本”,到成为经济和社会的主体,这不仅仅是经济学上的革命,更是社会关系上的革命。对此,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否则,照搬西方经济学,食洋不化,那么,改革的路数也就只能是“私有化”,社会主义改革就会因“否定”或“偷换”了主体而变质。总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根本权利就是劳动者的劳动力所有权,正是这个权利保证了劳动者作为企业主体的地位,因此,国有企业改革,必须从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出发,按照社会主义的原则,遵循劳动价值论,明确并强化劳动者的两个所有权,加强对占有权的控制。通过法制,明确国有企业的权利体系,使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在此前提下,来深入探讨占有权对经营权的控制,以及如何经营等问题。 坚持社会主义,说到底就是坚持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实际上,整个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就是劳动者个人所有权和民主权利不断确立、增长和丰富的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劳动者的权利不够健全和完善,有时甚至连劳动者最基本的劳动力所有权都会被扭曲,但是在宪法和法律上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为进一步明确和落实劳动者的各项权利提供了最基本的制度保证。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到第二阶段、第三阶段的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发展和不断进步的过程,而其发展和进步的程度,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劳动者“自我实现”的程度,即劳动者权利的实现程度。只有明确和保证我国广大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和基本权利,才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原则,就是改革、完善公有制,提高劳动者的经济地位和素质技能,实现其所有权和民主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劳动价值论原则的充分体现。这里面会出现许许多多的问题,在西方经济学里是绝对找不到答案的,这些问题就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要探讨的核心问题。怎样在保证劳动者权利基础上建立一个体制,这种体制既有竞争的灵活性,通过竞争来激发活力,同时又能对竞争的负面影响加以抑制,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所在。 因此,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内容,就在于强化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的民主权利,用民主权利来保障其所有权,即健全、完善公有制和民主制,实现二者的内在统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就是真正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和个体自由发展。从社会主体即劳动者的角度来衡量一个社会发展与否以及发展的程度,其基本标准,就是“三看”:一看劳动者素质技能提高的程度,二看劳动者权利实现的程度,三看劳动者自由发展的程度。在当代中国,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在经济上,主要表现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权利的实现,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以劳动者民主权利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民主制的确立和完善;劳动者的自由发展,在文化上,主要表现为以劳动者主体文化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壮大和成熟。这三者最终能否得到实现和统一,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成败的关键,而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权利的实现和个体的自由发展,就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标。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社会主义改革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不可分割。全世界的劳动者及其政党正在密切关注着当代中国这一带有世界性的社会主义改革,它的世界意义和历史意义无疑是巨大而深远的。中国社会主义改革正在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世界的面貌。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最终受益者,不仅仅是中国的劳动者,而是全世界的劳动者。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根据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经验,可以得出两条结论:一是不改革没有出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二是以改革为名,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也没有出路,必须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中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这是由改革所担负的任务所决定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场根本改变我国经济和技术落后面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革命。这场革命既然要大幅度地改变落后的生产力,就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改变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部分,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之适应于现代化大经济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由农村拉开序幕。在农村改革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并由此加快了全面改革的进程,到20世纪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已经初步确立。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改革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它深刻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升了中国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同坚决地推进改革和对外开放分不开的。目前我国改革仍然处于攻坚阶段,要在体制创新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从根本上消除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文化体制、卫生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迈出新的步伐,还必须解决不少难度很大的深层次问题。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1)来源:中共十四大 明确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实质和目的,首先需要明确改革的主体。(2)来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目的,就是真正实现劳动者的社会主体地位和个体自由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