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1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一、市场需求1、需求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含义: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影响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入;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2、需求规律和需求曲线的含义和内容;需求规律:价格和需求呈反向变化的关系。需求曲线之所以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价格变化具有两种效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二、市场供给1、市场供给的含义及其影响因素含义:某一时间内和一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可能为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数量。影响因素: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3、生产成本的基本概念生产成本降低,意味着利润的增加,则供给就会增加,反之,如果生产成本上升,供给就会减少。三、均衡价格1、均衡产量和均衡价格的含义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互相抵消后达到的价格水平;在均衡价格下的供给量就是均衡产量。2、市场均衡价格变动的原因需求和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任何市场上的供求平衡都偶然的、暂时的、相对的。3、均衡价格模型的应用(1)最高限价分析:其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属于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具体情况为:出现最高限价时,市场供不应求,出现短缺现象,就会出现严重的排队现象。当政府监管不力时,就会出现黑市交易和黑市高价;以次充好、缺斤短两等变相涨价的现象。(2)保护价格:其目的是保护生产者利益或支持某一产业的发展。例如:农业。当实施保护价格时,出现生产过剩,如果没有政府的收购,就会出现变相降价或黑市交易等问题。四、价格弹性3.需求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1)需求弹性系数Ed 1,表示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即需求量的变动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2)需求弹性系数Ed 0,两种商品之间存在替代关系,一种商品的需求量会随着它的替代品的价格的变动呈同方向的变动。需求交叉弹性系数Eij 1,表明收入弹性高,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大于收入的增加。Ey1,表明收入弹性低,即需求数量的相应增加小于收入的增加。Ey=0,表明不管收入如何变动,需求数量不变。Ey1,供给富有弹性(2)Es0),总产量达到最大值后下降。MP0时,TP上升;MP=0,TP最大;MPAP,AP上升;相交之后,MPAP,AP下降。(四)规模报酬也称规模收益,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企业内部各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所带来的产量的变化。规模收益研究的是企业的长期生产决策问题。 根据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变化比例的比较,可以将规模报酬分为三类:(1)规模报酬不变,就是产量增加的比例等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2)规模报酬递增,即产量增加的比例大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3)规模报酬递减,即产量增加的比例小于各种生产要素增加的比例。当企业规模较小时扩大生产规模报酬递增,此时企业会扩大规模以得到产量递增所能带来的好处。如果企业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因此,多数行业会有一个适度最佳规模或适度规模,此时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最小。一、经济利润:在经济学中,企业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了企业的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济利润也称为超额利润,企业的隐成本一般称为正常利润。经济利润总收益总成本=总收益-显成本-隐成本正常利润:企业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2、各种成本函数短期成本函数:C=b+f(q) 固定成本加上可变成本长期成本函数:C= f(q) 只有可变成本短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成本函数的区别在于是否含有固定成本。总成本:TC=TFC+TVC 边际成本:MC=TC/Q 增加一个单位产量使总成本的增加额注:管理人员的工资属于固定成本。第四章市场结构理论1、市场结构划分标准:市场上竞争程度或垄断程度。竞争程度高,则垄断程度低。划分依据:本行业内部的生产者数目或企业数目;本行业内各企业生产者的产品的差别程度;这是区分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进入障碍的大小。划分为: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2、不同类型的市场结构的特征(1)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很多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者规模很小,任何一个卖者或买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同质的,不存在产品差别;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买卖双方对市场信息都有充分的了解。(2)完全垄断市场:只有一个生产者;完全垄断者的产品是没有合适替代品的独特性产品;其他企业进入这一市场比较困难 。 (3)垄断竞争市场:具有很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产品具有差别性;进入或退出市场比较容易。(4)寡头垄断市场:只有少数几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一定的差别或者完全无差别;对价格有较大程度的控制;进入这一行业比较困难。三、完全竞争市场分析1、完全竞争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决策原则原则是:MC=MR 最佳2、各种收益概念的含义及其公式R=PQ AR=R/Q MR=R/Q四、完全垄断市场分析1、完全垄断市场中生产者的最优原则也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通过调整产量、价格来实现利润最大化根据MR=MC确定产量Q0,该产量在需求曲线上对应的价格,即为P0.2、价格歧视的含义及其条件(1)含义:也叫差别定价,是指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利润,把同一产品按购买者不同而规定不同的价格。(2)条件:必须有可能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划分出两组或两组以上的不同购买者;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隔开的,同一产品不能在不同市场流通。(3)基本原则:不同市场上的边际收益相等。第五章 市场失灵和政府干预一、市场失灵的含义和类型1、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含义: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如果居民和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分别实现了效用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并且在此基础上,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既不存在过剩,也不存在短缺,即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是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经济就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经济处于一般均衡状态时,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标准:当一种资源的任何重新分配,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境况变好,而不使一个人的境况变坏。3、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能够通过资源重新配置而提高整体福利。)4、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不满足帕累托状态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2、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信息是完全的;市场是完全竞争的;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3、市场失灵的含义: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4、垄断、外部性、公共产品、信息不对称等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1)垄断与市场失灵:由于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广泛存在,市场机制就很难充分有效的发挥作用,资源就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2)外部性与市场失灵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外部经济: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外部不经济: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3、外部性对市场机制运行的影响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少。()对于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倾向扩大生产,产出水平就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多。超过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配置。完全竞争市场上外部不经济导致的市场失灵(3)公共物品与市场失灵:公共物品就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具有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特征,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容易出现“搭便车”现象。最终导致市场产量低于最优产量。公共物品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4)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就会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逆向选择情况:会出现质量差的产品把质量好的产品驱逐出市场的现象。道德风险又称“败德行为”,是指交易双方协议达成后,协议的一方利用信息的不对称,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损害对方的利益。二、政府对市场的干预1、政府针对市场失灵对市场进行干预的方式和措(1)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另外一种手段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者规定利润率。(2)消除外部性的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明晰产权(3)为了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4)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还通过各种方式向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第六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一、国民收入核算1、国内生产总值等基本指标的含义和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结果。(1)有三种形态:价值形态: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收入形态: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产品形态: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的进口价值。(2)计算方法:生产法支出法;GDP=C+I+G+(X-M)a、消费支出;(不包括住宅支出);b、固定投资支出:包括厂房投资、住宅投资和购买机器设备投资两类。c、政府购买:不包括政府转移支付d、净出口:(X-M)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划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的净出口额。收入法: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统计误差a、生产要素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b、非生产要素收入: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注:公司未分配利润是非生产要素收入在我国收入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四项: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余额。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条件下的投资储蓄恒等式(1)两部门 只有消费者和企业两个部门总供给等于总需求C+I=C+SI=S(2)三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部门)C+I+G=C+S+(TO-TR)I=S+(T-G)TO为全部税收收入;TR政府转移支付;T政府净收益=TO-TR(3)四部门(消费者、企业、政府部门、国外部门)C+I+G+(X-M)=C+S+TI=S+(T-G)+(M-X)(X-M)为净出口三、消费和储蓄1、消费函数1、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指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1单位收入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的比率,边际消费倾向公式:随着人们收入的增长,人们的消费随之增长;但消费支出在收入中所占比重却不断减少。这是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1把消费看作是收入的函数。是在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消费是随着收入的变动而变动。(2)边际消费倾向(MPC)是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MPC=C/Y 0b1(3)平均消费倾向(APC):指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重。APC=C/Y 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3)消费函数:如果消费和收入存在线性关系,则C=a+bY a为自发消费部分;bY为引致消费(二)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各个家庭的消费要取决于他们在生命周期内所获得的收入与财产,也就是说消费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如果人口构成比例发生变化,边际消费倾向也会发生变化,如果社会上年轻人和老年人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提高,如果中年人口的比例增大,则消费倾向会降低。(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 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是根据他的当前收入决定的,而是根据他的持久收入决定的。该理论将人们的收入分为暂时性的收入和持久性的收入,并认为消费是持久性收入的稳定的函数。 所谓持久收入,是指消费者可以预期到的长期收入,即预期在较长时期中可以维持的稳定的收入流量。2、储蓄函数(1)储蓄是收入减去消费的余额S=Y-C=-a+(1-b)Y 其中(1-b)为边际储蓄倾向(2)边际储蓄倾向MPS=S/Y(3)平均储蓄倾向APS=S/Y3、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总是等于总收入。三、投资函数1、决定投资的因素主要有实际利率、预期收益率和投资风险等。预期通货膨胀率和折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投资。2、实际利率与投资的关系如果企业贷款投资,投资的成本就是利息;如果企业用自有资本投资,利息是投资的机会成本,因此可认为投资的成本是利息。决定利息的直接因素就是实际利率,因此投资的成本取决于实际利率。如果投资的预期收益率既定,则实际利率越高,投资成本越高,投资就会减少。反之实际利率越低,利息越少,投资成本越低,投资增加,因此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3、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第七章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一、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含义和区别(1)经济发展既包括经济增长,又包括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技术进步、结构优化、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进一步和谐等方面的内容。(2)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注:用现行价格计算GDP,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用不变价格计算GDP,可以用来计算经济增长速度。2、经济增长的因素劳动的投入数量;资本的投入数量;劳动生产率;资本的效率(投资效益)3、经济增长因素分解的模型的含义和内容(1)两因素分解法:把经济增长率按照劳动和劳动生产率两因素进行分解。经济增长率=工作小时数的增加率+每小时产出的增加率 即:GQ=GH+GP(2)三因素分解法:把经济增长按照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全要素生产率等三个要素进行分解。该函数为 Yt=AtF(Lt,Kt)Ytt时期总产出(GDP) Att时期的技术进步程度Ltt时期投入的劳动量Ktt时期投入的资本量则经济增长率的分解式为Y/Y=A/A+aL/L+bK/KGY=GA+aGL+bGK即:经济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劳动份额劳动增长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索罗余值:技术进步因素随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GA = GY -aGL-bGK5、经济波动的含义和类型(1)经济周期指的是总体经济活动,而不是个别部门或者个别经济总量指标。(2)类型:按照周期波动的时间长短,分为长周期、中周期、短周期。按照经济总量绝对下降或者是相对下降的不同情况,分为古典型周期(绝对下降)和增长型周期(相对下降)。6、经济周期的含义和阶段的划分、形成原因(1)划分为两个阶段:扩张阶段。该阶段又可细分为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紧缩或衰退阶段。如果衰退的特别严重,则可称之为萧条。(2)经济波动的原因:投资率的变动;消费需求的变动;技术进步的状况;预期的变化;经济体制的变动。二、价格总水平1、价格总水平的含义和价格指数的类型(1)含义:价格总水平也叫一般价格水平,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之内全社会各类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动状态的平均或综合,一般用价格指数来度量。(2)价格指数:用来反映报告期与基期相比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程度的相对数。2、影响价格总水平变动的因素(1)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和总产出。MV=PTP=MV/TP代表价格总水平;M货币供给量;V货币流通速度; T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2)总需求和总供给价格总水平下降,总需求扩大;价格总水平上升,总需求减少。从长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无关。从短期来看,总供给变动与价格总水平变动成同方向变化。3、价格总水平变动的经济效应价格总水平变动对工资的影响:(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对利息率的影响:(名义利率、实际利率)对汇率的影响:(升值、贬值)价格总水平变动的间接效应:对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影响;对收入分配结构的影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三、就业和失业1、就业和失业的含义和失业率的类型(1)就业:在一定年龄段内所从事地为获得报酬或经营收入所进行的活动。(2)失业:没有工作;当前可以工作;正在寻找工作。(3)失业率:在发达国家:失业率=失业总人数/民用劳动力总人数100%我国:主要是城镇登记失业率,以是否具有城镇户口为标准。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扣除使用的农村劳动力、聘用的离退休人员、港澳台及外方人员)+城镇单位不在岗职工+城镇私营业主+个体户主+城镇私营企业和个体就业人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00%2、失业的一般分类(1)自愿失业:摩擦性失业:是因为劳动者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偏好和技能的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引起的失业。结构性失业: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引起的失业。(2)需求不足型失业:找不到工作。与经济周期相联系。3、失业的经济效应(1)失业是劳动力资源的一种闲置或浪费。(2)失业程度和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提出了奥肯定律:失业率提高1个百分点,GDP就会下降23个百分点。(3)菲利普斯曲线:最初是反映失业率和货币工资率之间变化关系的;后来改进为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U)的关系。4、我国现阶段失业特点和解决失业问题的途径(1)特点:由于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农村存在着庞大的富余劳动力,农村就业不足现象严重;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向城镇,回加重城镇失业问题。另外,由于国企和事业单位改革,使得原来存在的隐蔽性失业转变为公开失业,这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性的失业问题。(2)措施:通过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增长,加快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强教育,以及提倡新的就业观念等多方面的措施。第八章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和手段一、政府的经济职能和宏观经济调空的目标1、熟悉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2、掌握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价格总水平保持国际收支平衡3、了解宏观经济调控目标之间的关系以及选择宏观经济调控目标的原则(1)目标关系:从根本上说,四项政策目标是一致的;但是具体来说,既存在着某种互补关系,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价格稳定之间的矛盾。(2)选择政策目标的原则:应综合考虑,不能顾此失彼;遵循适度原则,以免对经济运行形成较大的冲击和社会震荡;掌握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以及注意相互配合。二、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1、掌握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提出明确的宏观调控目标和总体要求,为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提供依据。2、掌握财政政策的涵义、类型和手段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基本内容是税收政策。财政支出政策:主要内容是,在需要抑制需求时,采取紧缩财政支出的政策;在需要扩大需求时,采取扩大财政支出的政策。3、掌握货币政策的涵义、类型和手段货币政策包括: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通过买卖政府债券来调节货币供给量并影响利率的一种手段。贴现率:商业银行用政府债券或其他合格票据作担保,向中央银行借款时所支付的利率。法定准备金率:该政策较猛烈,不宜轻易使用。另外,我国的货币政策还包括利率、汇率以及窗口指导。4、了解我国宏观调控手段: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国家计划5、熟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的综合与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是完全一致的。第九章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一、国际贸易1、国际贸易的含义和分类(1)含义: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2)分类:根据货物移动方向:进口贸易、出口贸易、过境贸易按照商品形式分: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二者的主要区别是:货物贸易的进口和出口需要经过海关手续,而表现在海关的贸易统计上;后者相反。2、比较优势理论基本原理: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的差异,即使其中的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使双方获得收益。3、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赫克歇尔格林理论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克鲁格曼)4、影响国际贸易的因素和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方式二、国际资本流动1、国际资本流动的含义和类型(1)含义: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移动(2)类型:从时期长短分:长期资本流动:国际直接投资、一年以上的证券投资和中长期贷款。短期资本流动: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从资本流动方式来分:外国直接投资:a、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业;b、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c、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开办企业; d、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上的股权投资;e、利润再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国际贷款:2、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影响(1)对输入国来说: 积极作用: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消极作用: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2)对输出国来说:积极作用:资本的流出,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市场。消极作用: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3、政府对资本流动的干预方式(略)4、我国利用外资的含义和类型两种类型:(1)外商直接投资:外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独资企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或合作开发资源的投资(包括收益再投资)、以及经政府部门批准的项目投资总额内企业从境外借入的资金。(2)对外借款:第二部分财政第十章从共财政职能1、公共财政的基本含义、基本特征含义:国家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为市场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分配活动或经济行为。基本特征:公共财政是弥补市场失灵的财政;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为市场提供一视同仁的服务;具有非市场营利性的性质;是法制化的财政。2、公共财政的职能、职能含义及实现职能的机制和手段资源配置职能: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通过实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绩效评价制度等体制、机制改革,提高财政自身管理和运营效率。收入分配职能: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手段:税收、转移支付、公共支出。明确市场和财政对社会收入分配的范围和界限;加强税收调节;发挥财政转移制度作用;发挥公共支出作用。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用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推动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保证物价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通过税收、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公债等,调节社会投资需求水平,影响就业水平,使经济保持一定增长;通过税收等调节个人消费水平和结构;财政加大对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大对科技、文化、卫生、教育事业的投入。第十一章财政支出概述1、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基本原则含义:指政府为履行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的财政资金支付,是政府的行为成本。原则:公平分配原则;效益原则;稳定与发展原则2、财政支出按支出功能分类和按经济支出分类的重要意义按政府职能分类:社会管理支出:国防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支出经济管理支出:经济建设支出。意义:能够清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支出的总量、结构和方面,有利于进行总量控制和结构调节;反映政府职能活动以及支出性质;便于国际比较。按支出经济分类:工资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对企事业单位的补贴、赠予、债务利息支出、债务还本支出、基本建设支出、其他资本性支出、贷款转贷及产权参股、其他支出等意义:使政府每一项支出的具体用途得到全面、具体、清晰地反映;既是细化部门预算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预算单位执行预算和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对进一步规范和强化预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3、财政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含义及这种分类的意义划分依据:能否直接得到等价补偿。转移性支出:政府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债务利息支出。意义:对于分析政府职能的方向具有重要意义;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使用效益是有差别。4、财政支出规模的衡量指标相对规模指标:财政支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中央财政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5、财政支出规模不断增长的四种理论观点的基本内容瓦格纳法则“政府活动扩张法则”皮考克和魏斯曼“梯度渐进增长理论”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阶段增长理论”鲍莫尔“非均衡增长理论”6、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财政支出“越位”财政支出“缺位”7、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主要方向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大力支持生态环境建设。8、财政支出绩效考评的含义:运用一定的考核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部门为实现其职能所确定的绩效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安排的预算的执行结果所进行的综合性考核与评价。9、实施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的目的与原则、内容与方法及指标选择应坚持的原则要求。目的:通过对部门绩效目标的综合考评,合理配置资源,优化支出结构,规范预算资金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效率。原则:统一领导原则、分类管理原则;客观公正原则;科学规范原则方法: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指标选择:相关性原则、可比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经济性原则。第十二章财政收入概述1、财政收入的含义与原则原则:发展经济,扩大财政收入来源的原则;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利益关系的原则;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关系的原则。来源:税收、国有资产收益、国债收入、收费收入。2、税收分类的内容按征税对象的不同: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等所得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资源税:对开发和利用国家自然资源而取得级差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税类。行为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按计量标准:从价税:以价格为计税依据:增值税、营业税等从量税:啤酒、汽油等按税收与价格关系:价内税:税款构成商品价格组成部分的税收。价外税:税款作为商品价格以外附加的税收。按税负能否转嫁:直接税: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税负。(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财产税)。间接税:纳税人能将税负转嫁给他人负担的税。按税收管理权限和使用权限:中央税:消费税、关税地方税:契税、房产税、耕地占有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3、税收概念及基本特征特征:无偿性、强直性、固定性。4、古典税收原则的内容17世纪,英国威廉.配第,“公平、确定、简便、节省”等赋税四原则。英国亚当.斯密继承和发展了威廉.配第的赋税四原则,提出了“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著名的赋税四原则。并且提出了“廉价政府”“夜警国家”。瓦格纳的课税原则:承认国家对经济活动具有极的干预作用。财政政策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公正原则、税务行政原则。5、现代税收原则的基本内容效率原则:经济效率和行政效率。公平原则:6、税负转嫁的六种方式前转:纳税人提高商品价格,先前转移给最终消费者;后转:压低购入商品或者生产要素价格,向后转嫁给提供者。混转:(最为常见。)消转:改善经营,降低成本。旁转:也称侧转。纳税人将应负担的赋税转嫁给第三者承担。税收资本化:也称资本还原。其本质是现在承担未来的税收。主要发生在土地和收益来源具有永久性值的政府债券等。7、国债的功能和特征弥补财政赤字;筹集建设资金;调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调控宏观经济。特征:国债具有自愿性、有偿性和灵活性的特征。8、国债发行制度、偿还制度、国债市场制度的基本内容国债发行制度:关于国债发行、企业和个人认购事项的原则与安排的规定。由国债发行条件、国债发行方式构成。国债发行方式:公募招标方式、承购包销方式、直接发售方式、“随买”方式。国债偿还制度:方式:抽签分次偿还;到期一次偿还、转期偿还、提前偿还和市场购销法等方式。国债市场制度:分为国债发行市场和国债流通市场两部分。第十三章政府预算和财政管理体制1、政府预算的概念、职能、原则一、政府预算的概念政府预算是具有法律规定和制度保证的、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1、从技术性方面看,政府预算包含两层含义:(1)从形式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的财政收支计划,以预算平衡表的形式体现,该表反映了政府资金的来源和流向,体现了政府的年度工作重点和方向。(2)从内容上看,政府预算是政府对财政收支的计划安排。政府预算反映了可供政府集中支配的财政资金的数量的多少。政府预算是政府理财的主导环节和基本环节。2、从政治性方面看,政府预算是重大的政治行为。(1)政府预算指标背后反映的是政府在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之间做出选择; (2)政府预算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 (3)政府预算反映了政府准备购买的具体公共物品和服务及其成本。 3、从本质上看,政府预算是国家和政府意志的体现。政府预算需要经过国家权力机构的审查和批准才能生效,是一个重要的法律性文件(属于年度立法)。职能:反映政府部门活动或工作状况;监督政府部门收支运作情况;控制政府部门支出。原则:完整性;统一性;真实性;年度性;公开。2、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基础。3、我国政府预算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建立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制度 部门预算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基本形式;推行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建立先进完备的预算技术保障体系。4、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及内容含义: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内容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财政收支的划分是财政管理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政府间财务转移支付制度。5、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调整完善的主要内容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按照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事权,划分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财权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按统一比例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妥善处理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确立了新的预算编制和资金调度规则。 调整完善的内容:划分收入方面:证券印花税50%97%;所得税分享改革,50%60%;出口退税75:2592.5:7.5;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方面:完善了财力性转移支付体系;建立财政专项转移支付体系;成效:建立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增强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6、进一步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科学界定政府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合理划分政府间事权,界定各级财政支出范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十四章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功能、目标和工具的内容功能:导向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稳定功目标:促进充分就业、物价基本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稳定增长。工具:预算、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策、政府投资、财政补贴。3、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及政策的主要内容。实施背景:从2003年下半年以后,国民经济总体情况较好并沉陷加速发展的态势,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投资增长过快,通货膨胀压力大等问题。主要内容: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四、启动实施新的积极财政政策2、主要内容(1)加大投资力度,优化投资结构。这是扩大内需最主动、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2)实行结构性减税、推进税费改革。(3)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4)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5)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第三部分货币与金融第十五章货币供求与货币均衡1、货币需求和货币需求量的定义定义:经济主体既定的收入和财富范围内能够并愿意持有货币的行为。是客观、有效、派生货币需求。需求量:一定时期内经济对货币的客观需求量。2、传统货币数量说: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交易方程式:费雪现金交易量说MV=PT,其中只有物价水平P和货币量M有直接关系。货币量是最活跃的变量。是反映货币量决定物价水平的理论。剑桥方程式:认为货币的价值由供求的数量关系决定;包括储藏货币,有别于交易方程式。剑桥方程式和交易方程式本质是一致的,都是试图说明物价和货币价值的升降取决于货币量的变化。假定其他因素不变,物价水平与货币量成正比,货币价值与货币量成反比。3、影响流动性偏好的三种动机和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三种动机:交易动机、预防动机、投机动机。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由获得收入多少决定,是国民收入的增函数;投机动机由利率高低决定,是利率的减函数。L=L1(Y)+L2(i),其中L1(Y)0; L2(i)0由于利率过低,流动性偏好具有绝对性。该函数建立在“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收入是短期资产”两个假设之上,采用了大量的心理分析。4、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接受了剑桥学派的观点。人为影响人们持有实际货币的因素来自四个方面:财富总额(恒久收入);财富构成(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其他因素。该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