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科学》复习思考题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215426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2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策科学》复习思考题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政策科学》复习思考题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政策科学》复习思考题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698)政策科学复习思考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政策是在 B 出现之后产生的社会活动。A民族部落 B阶级、国家 C资产阶级革命 D社会主义制度2在中国人中较早使用“政策”一词的是 B 。A康有为 B梁启超 C孙中山 D毛泽东3政策 C 未来。A表达 B描述 C塑造 D看好4邓小平说,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一百年不变,这表明了政策的 D 。A政治性 B预见性 C权威性 D稳定性5公共政策最突出、最本质的属性在于 A 。A公共性 B政治性 C政策性 D预见性6关于政策的政策是 A 。A元政策 B基本国策 C具体政策 D基本政策7把政策工具分为激励、能力建设、符号和规劝、学习四类的学者是 B 。A胡德 B英格拉姆 C休斯 D陈振明8下列哪项属于市场化工具 A 。A民营化 B国有化 C绩效管理 D全面质量管理9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的学者是 D 。A胡德 B威尔逊 C陈振明 D拉斯韦尔10陈振明教授把政策工具分为 B 。A自愿性工具 B市场化工具 C工商管理技术 D社会化手段11下列中不是官方政策主体的是 C 。A政府 B执政党 C利益集团 D议会12下列中不是非官方政策主体的是 D 。A大众传媒 B思想库 C个人 D法官13公共政策的客体是 D 。A问题 B社会问题 C个人问题 D公共问题14问题是实际状态与期望状态之间的 B 。A一致状态 B差距 C比较符号 D协调一致15越是基层的政策研究机构,越应关注 A 。A现实性课题 B超前性课题 C前瞻性课题 D国家课题16哪项不是现场调查的优点 C 。A贴近调查对象 B少有干扰 C成本高 D灵活方变17政策调节人类社会活动是 B 。A一成不变的 B反复持续性的 C一次性的 D瞬息万变的18政策调节的对象是 A 。A人 B物 C事实 D结果19元政策属于 C 。A下位政策 B中位政策 C上位政策 D不确定20“退耕还林”属于 D 。A元政策 B基本政策 C基本国策 D具体政策21政策研究起源于古代的 A 。A养士 B太学 C科举 D思想库22第一次提出“政策科学”的是 C 。A司马迁 B孔子 C拉(莱)斯韦尔 D德洛(罗)尔23哪个发表了政策科学“三部曲”著作 C 。A拉(莱)斯韦尔 B陈振明 C德洛(罗)尔 D卡普兰24“大办食堂”属于 D 。A正确而有效的政策 B正确但无效的政策C错误而无效的政策 D错误但有效的政策25“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是政策研究人员的 C 。A环境分析能力 B系统分析能力C独立思考能力 D创新能力26政策研究选定问题的第一要求是 A 。A针对性 B规律性 C服从性 D判断性27统计调查的最大优点是 C 。A真实 B成本低 C反映全面情况 D适应性强28“发现问题”的调查是 A 。A初次调查 B再次调查 C跟踪调查 D反馈调查29政策决定主体 A 。A必须是单一的 B可以不是单一的 C可以是不确定的 D可以缺位30政策研究主体应该是 C 。A一元的 B单一的 C多元的 D不确定的31提出系统论的是 B 。A香农 B贝塔朗菲 C爱因斯坦 D钱学森32系统的整体功能 C 各部分功能的总和。A等于 B小于 C大于 D不确定33政策分析是 D 创立的一种制定政策的专门方法。A罗马俱乐部 B野林研究所 C巴特尔研究所 D兰德公司34用“改革开放”政策取代“以阶级斗争为纲”是因为 B 。A现行政策目标已达到 B现行政策错误C用更好的政策取代现行政策 D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35创新能力的核心是 D 。A经验 B知识 C学历 D思维36、政策是在 出现之后产生的社会活动。 B A、氏族部落 B、阶级、国家 C、资产阶级革命 D、无产阶级革命37人民公社、大跃进、大办食堂等极左政策导致我国大陆在1959-1963年大量人口非常正常死亡,这说明:( C )A、这些政策符合中国实际,得到了有效贯彻执行;B、这些政策是马克思主义的;C、错误的政策会导致巨大的危害;D、政策本身是正确的,但执行中出民问题。二、多项选择题1政策的范围(层次)包括 ABC 。A总政策 B基本政策 C具体政策 D操作政策2下列哪些是政策的表现形式 ABCD 。A法律法规 B行政规定 C命令指示 D领导人讲话3下列哪些是政策的表现形式 ABCD 。A命令指示 B通知决议 C计划措施 D司法解释4政策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有哪三种 ABC 。A依靠法律规范 B依靠行政命令C依靠利益引导 D依靠阶级觉悟5下列哪些属于政策的特征 ABCD 。A主观性 B能动性 C预见性 D政治性6完整的政策包括 ABC 。A政策方向 B政策目标 C政策手段 D政策结果7政策的本质集中反映为“三性”: BCD 。A变化性 B主观性 C预见性 D能动性8政策调节的是 BCD 。A自然界 B人们的思想 C人们的行为 D社会活动9哪些是政策的载体 ABCD 。A法律 B规划 C文件 D领导人员的讲话10政策发挥作用的两种主要方式是 AB 。A依靠行政命令 B依靠利益引导 C依靠觉悟 D依靠思想教育11古代 BC 的兴起是政策研究的萌芽。A思想库 B养士 C参谋 D科举12叶海卡德洛尔教授撰写的政策科学“三部曲”是 ABC 。A政策科学构想 B政策科学探索 C重新审查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 D政策科学基础知识13政策科学的功能可以归结为 BCD 。A贯穿领导意志 B促进科学地制定政策C减少政策的失误率 D提高政策的有效性14高质量的政策的两条标准是 CD 。A符合上级意图 B符合中央政策 C具有正确性 D具有有效性15政策科学是 ABCD 。A应用科学 B新兴学科 C边缘学科 D软科学16政策制定全过程包括 ABCD 。A政策研究 B政策决定 C政策实施 D政策反馈17政策需要 ABCD A稳定性 B 连续性 C 创新性 D 系统性18下列哪些是政策研究主体? ABCD A 领导者和领导机关 B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C 中国社会科学院 D 西南大学新农村建设19政策研究机构的合理匹配包括 ABCD A 能力匹配 B 知识匹配 C 专业匹配 D 心理匹配20政策研究中要关注的问题应是 BCD A 偶然性问题 B 主导性问题 C 原因性问题 D 普遍性问题21社会调查类型包括 ABC A 现场调查 B 统计调查 C 文献调查 D 经验调查22描述具有随机性是社会现象,要有 AB 。A概率函数 B状态函数 C需求函数 D供给函数23政策研究成果的表达要注意 ABC 。A送出报告的时机 B政策报告的“切入点”C正确选用实例 D报告的用途24政策决定主体要有 ABCD 。A战略抉择能力 B统筹全局的能力 C决断能力 D识别能力25识别政策建议要过好 ABCD 。A信息关 B立场关 C成本关 D负效关26论证会要求 ABC 。A有与主题有关的专家参加 B对不正确的意见也应看作是对论证会的贡献C领导、权威人士最后发言 D不允许发表“颠覆性”意见27听证会的两条主要规则是 BC 。A与主题有关的专家参加 B充分听取意见C必须作出妥协 D精益求精28决策民主化的基础有 ABCD A 政策研究主体多元化 B 社会调查广泛化C 多方案比较 D 听取多方面意见29政策执行出现偏差,一般的原因有 ABC A 政策本身有缺陷 B 组织实施有缺陷C 政策与政策调节对象有利益冲突 D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30政策执行情况的信息反馈主体包括 ABCD A 政策研究主体 B 政策决定主体 C 政策实施主体 D 各种媒体31政策实施情况信息反馈的目的是:信息反馈应该作为 ABC A 重新制定政策的依据 B 修改完善政策的依据C 改进政策组织实施的依据 D 政策研究的依据32衡量政策正误的标准是 BCD A 姓“资”还是姓“社” B 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C 有利于综合国力的提高 D 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33方法论有三个层次: ACD 。A哲学方法 B数学方法 C一般科学方法 D专门科学方法34政策创新通常在以下哪些情况下成为必要 ABCD 。A现有政策的目标已经实现 B发现现行政策错误C发现有更好的政策可以取代现行政策 D客观情况发生了变化35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 ABCD 。A专业知识 B实践经验 C思维能力 D心里素质36制定元政策时,一定要做到: ABC 。A、站在社会宏观的角度,充分的考虑社会的各个领域要采取的基本政策的价值取向。B、元政策一定要成体系。C、元政策的程序方法要具体而多样,科学而具有操作性,程序方法应该是灵活的,依不同的情境有所不同。D、元政策只是作些原则性规定。三、判断下列说法正误。1信息反馈的多渠道可以代替直接调查。 2决策应该追求最优原则。 3“家庭联产承包制”这项政策改变了几亿农民的命运,说明政策可以能动地塑造未来。4政策研究主体的多元化,是决策民主化的基础之一。5政策研究中研究主体间的“志同道合”并不排斥良性冲突。6.相对而言,对“冷门”课题研究深度比敏感更为重要。7“政出多门”是因为政策研究主体多元的结果。8吸附信息的能力=(紧迫感认识深度)+已有信息的有序程度。9统筹全面的能力是政策决定主体第一重要的素质要求。10恢复高考,改变了当时许多人的命运。这说明政策和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11论证会只允许发表“建设性”意见,不允许发表“颠覆性”意见。12论证会就是听证会。13论证会要有不同观点的专家参加。14听证会要充分听取意见,但不必作出妥协。15政策传递应该多渠道,多环节。16衡量政策正误的标准应是“三个有利于”。17系统的结构对系统功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18政策需要稳定,也需要变化。19政策正确就应该保持政策的稳定。20政策决定要保持最优化原则。四、简要回答下列问题1、哪些是政策主体?答:政策主体可以被简单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过程的组织或个人。政策主体的分类多以官方决策者和非官方参与者进行划分。官方政策主体是指那些具有合法权威去制定公共政策的人们。官方政策主体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同的国家权力机关在政策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相同。非官方政策主体通常是并不拥有合法的权力去做出具有强制力的政策性决定,而只是间接地参与或其他方式影响到政策过程。非官方政策主体包括:利益集团、政党、公民个人、大众传媒、思想2、什么是政策? 答:政策是由政策决定主体制定的,为了调节人们的思想、行动以及由此构成的社会活动而采取的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规定。这个定义的构成包括政策主体、政策目的、政策对象、政策性质等方面。3、公共政策问题的特征是什么:答:公共政策问题应该具备以下的几个特征:公共政策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问题;公共政策问题是已经为较多公众,尤其是政府所察觉和认知的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已经出现了利益、价值和规范方面的冲突;公共政策问题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广度和严重程度的问题,是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4、科学的决策程序是怎么样的?科学的决策程序一是可以帮助人们严密地组织思维,少犯错误;二是可能在有了错误的情况下,提高纠错能力,能够及进发现和纠正错误。一般的决策程序包括:(1)广泛收集政策建议方案,多多益善。(2)召开论证会,进行初步选择。论证会的组织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与主题有关、门类齐全的专家参加,要有观点不同的各类专家参加,要有平等的讨论,领导人、权威人士要最后发言,要提倡不同意见,既要有“建设性”意见,也要有“颠覆性”意见,特别对不正确意见要尊重。论证会要达成以下成果:一是从众多方案中,选出意见集体的二至三个准备提供给政策决定主体;二是提出对各个方案特别是这二至三个方案的识别意见以供政策决定主体作出决定时的参考;三是提出一个综合报告,说明选择依据。(3)对政策建议方案作出最后选择。要坚持集体决策。集体决策会议遵循以下规则:一是要预先作充分准备;二是集中精力于主要议题;三是主要领导不要在开始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应在结束时作出明确结论;四是在领导集体讨论时,不要干扰领导决心。(4)召开听证会,协调利益关系。在政策决定之后实施之前,为了更好地实施政策,协调利益关系,要召开听证会,充分听取意见,在利益关系上作出妥协。(5)正式颁布政策。(6)例外情况可以不经过以上政策决定的完整程序,这种例外一是重复决策,二是紧急决策。5除通用素质外,研究主体还要有哪些特殊素质?答:研究人员除了通用素质外,要具备以下更突出的能力:(1)要有独立思考能力:(2)要有较强的环境分析能力:(3)要有系统分析能力:(4)要有较突出的创新能力:(5)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研究机构要提高素质和组织效应;结构要从合理走向优化;机构要合理匹;可建立柔性组织。6什么样的问题才是公共政策问题?答:公共政策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和问题;公共政策问题是已经为较多公众,尤其是政府所察觉和认知的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已经出现了利益、价值和规范方面的冲突;公共政策问题是已经发展到一定的广度和严重程度的问题,是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7如何选定政策研究课题?a、要有针对性是选定课题的第一位要求,其流程是:针对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重要问题总结典型经验概括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b、兼顾现实性课题和超前性课题现实性课题:针对当前现实问题而确定的政策研究课题超前性课题:针对现实虽未发生或仅处于端倪状态但将来很可能发生或必然发生的重大问题而确定的政策研究课题越是基层的政策研究机构越应关注现实性课题;越是高层的研究机构越是关注超前性课题。要在现实性课题研究和超前性课题研究中间合理分配资源c、“热门”课题与“冷门”课题各有侧重对“热门”课题的研究“以深取胜”,对“冷门”课题要敏感,以先取胜。d、努力形成政策系统选定个别课题时,要关照客观存的它的上下左右的政策、政策课题的关系,尽可能明确该课题在政策系统中的位置,避免互相冲突、矛盾。在政策研究中要有意识促使个别政策形成政策系统e、课题来源上扬长避短对用户指定课题进行研究,缺点是不擅长课题也要勉为其难;而且有的用户会暗示希望得到某种结论。对研究机构自定课题,要根据自身情况、特点、实力确定课题;但自选课题也许会影响课题成果被采纳,因为自选课题可能与政策决策主体的想法不一致。要积极发掘潜在课题,使自己处于领先地们。f、现实情况是产生研究课题的基础任何政策研究不能脱离现实,对现实情况认识的深度决定课题的深度,要关注现实重要问题和典型经验,提出课题。g、政策研究课题是逐步形成的要防止临时突击确定研究课题,不要冥思苦想确定课题,研究课题要不断深化。8什么是公共政策?答: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和其他政治团体为实现一定时期内的公共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为准则、规范的总称。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公共政策有法律、规章、法令、措施、办法、方法、通知、条例等多种形态。9高质量的政策体系的要求是什么?答:要有明确的主体;主体要具备一定的素质;主体活动要符合客观规律。10如何表达政策研究的成果?答:正确选择送出政策研究报告的时机;正确选择政策研究报告的“切入点”;正确选用实例。11政策决定主体的素质要求有哪些?答:除一般素质外,无论是领导者个人或领导集体,必须具备以下素质,才足以担当政策决定之大任和大责,才会减少决策失误。(1)政策决定主体要有战略抉择能力。(2)政策决定主体要有统筹全局的能力。(3)政策决定主体要有把握重点的能力。(4)政策决定主体要有突出的识别能力。(5)政策决定主体要有决断能力。12政策评估步骤。答:政策评估步骤第一步:计划与准备首先,建立评估机构,挑选评估人员并进行必要的培训。其次,确定评估对象,即决定评估什么政策,或评估政策的哪部分内容。再次,制定评估方案,包括描述评估对象、阐述评估目的、建立评估标准、选择评估方法、确定评估目标。最后,准备评估条件,包括评估的时空条件(场地、时间),工作进度安排,经费筹措与使用,设备和人员的准备等。第二步:组织与实施:最重要的环节其主要任务:分解并下达评估任务,做好人、财、物方面的资源配置,建立和健全有效的管理措施。其具体措施: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加工整理。然后运用具体的评估技术和方法,对政策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第三步:总结与报告:处理评估结果与撰写评估报告评估结果:可以以规范的书面形式将评估结果公布于众,也可以直接提交政府有关部门领导。评估报告:内容应事实求是,包括评估结果、政策建议、评估过程和方法以及不足。13、政策评估有哪些功能?答:政策评估的功能有:(1)政策评估是检验政策效果的基本途径(2)政策评估是决定政策未来走向的主要依据(3)政策评估是合理配置政策资源的基础(4)政策评估有利于促进政策的科学化进程14信息反馈的活动规律。答:尽量做到多渠道,少环节;渠道中有一个为主;多渠道不能代替直接调查;反馈信息的输出;利用信息反馈完善政策。15政策执行出现偏差的原因有哪些?答:政策本身有缺陷;组织实施有缺陷;政策与政策调节对象的利益有冲突。16决策民主化应具备的五个基础是哪些?答:政策研究主体多元化;社会调查广泛化;多方案比较;听取多方面意见;集体决策。17论证会、听证会的区别在哪里?答:任务不同:论证会是为了选择出好的方案,保证方案正确;听证会是为了协调利益,保证方案有效。参加者不同:论证会与会者是与决策有关的专家;听证会与会者是政策调整利益相关者代表。提交方案不同:给论证会提交的是多种可供选择政策方案;给听证会提交的是最选定的一个方案。规则不同:论证会要求尽可能广泛发表不同意见,不必妥协;听证会要求充分听取意见,必须作出妥协18论证会的组织状态要求是什么?答:(1)平等讨论;(2)提倡争鸣;(3)允许发表“颠覆性”意见;(4)正确对待不正确意见19识别政策建议方案要过好哪五关?答:立场关、信息关、成本关、负效关、相邻关20政策研究人员应具备哪些能力素质?答:政策研究人员的素质要求除了通用素质外,要具备以下更突出的能力:(1)要有独立思考能力:(2)要有较强的环境分析能力:(3)要有系统分析能力:(4)要有较突出的创新能力:(5)要有较强的表达能力:21“思想库”也古代智囊制度有哪些主要区别?答:今之思想库是人类政策决定的大进步,同古代的谋士、参谋有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今天的思想库是专门研究机构,有专门的专家进行政策研究;这种研究是集体研究,不再单靠个人;这种研究是独立研究,不依附于政策决定者;这种研究是科学研究,依据客观事实,依靠科学工具,采取科学方法,得出科学结论,而非神秘的能掐会算,上知五百年下知五百年。22政策和科学技术、历史、未来学、建设项目决策等的重要区别在哪里?答:政策不同于科学技术:科技调节的是自然界,政策调节的是人们的思想、行动和社会活动;政策不同于历史:历史记述、评述过去,政策关注未来;政策不同于未来学:未来学预测描述未来,政策塑造未来;政策不同于建设项目决策:建设决策是一次性的,政策是反复持续的;政策和路线、方针有所区别:路线方针在于引领方向,对目标和手段涉及少,而完整的政策包括政策方向、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但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路线、方针看成是政策中的一种,属于总政策、基本政策。政策不同于决策:决策包括政策决定,但还有不属于政策决定的其他决策23政策法律化应具备哪些条件?答案要点:1、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使之纳入法制轨道,以更好地保障其作用的实现。2、具有长期稳定性的政策可以上升为法律。法律是稳定、严肃和具有权威性的,不可能朝令夕改。3、只有比较成功的政策才能上升为法律。一般性政策较之法律对客观需要的反应更为灵敏,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和灵活性。而法律是刚性的,并不具备弹性特征。一般性政策在执行中经不断修正与完善,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时候,就具备了上升为法律的条件。五、论述题1、试述政策的特征答案要点:政策具有以下特性:(1)主观性:(2)能动性:(3)预见性:(4)政治性:(5)权威性:(6)合法性:(7)实践性(操作性):(8)原则性(指导性):(9)稳定性(变动性):2、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和功能答案要点:(一)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特征:(1)以改进政策制定为目标;(2)研究人员构成的多学科性;(3)从事政策研究和咨询的相对独立性(4)运用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的技术手段。(二)现代政策研究组织的功能:(1)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政机构;(2)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3)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4)向政府输送官员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备机构;(5)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3、论述政策决定的活动规律答案要点:(1)建立政策决定的责任制度 (2)政策决定应在多种政策建议方案的基础上进行如何获得“多方案”?一是要广开言路;二是摒弃领导高明论;三是要大力发展政策研究机构,特别是民间研究机构。(3)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广泛收集政策建议方案,多多益善;召开论证会,进行初步选择;对政策建议方案作出最后选择;召开听证会,协调利益关系;正式颁布政策。例外情况可以不经过以上政策决定的完整程序,这种例外一是重复决策,二是紧急决策。4、提高创新能力的途径有那些?答案要点:下列途径有利于我们提高创新能力:(1)学习、掌握思维科学知识(2)尽可能积累知识和经验(3)勤思、多想、善问(4)养成发散型思维方式(5)放松思维环境(6)创造契机,捕捉灵感(7)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5政策对象或政策的目标群体接受或服从某一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要点:(1)政治社会化的影响: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政治观念的树立(对国家、政党、制度、权威、意识形态、权利义务的认识)和政治行为模式的形成(遵纪守法,拥护社会制度等)过程及其结果。经历政治社会化的社会成员一般会逐渐树立起支持现行社会制度的观念,从而就支持或遵守政治行为中的公共政策。(2)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制约: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一项政策与这些传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相吻合的程度是决定政策得到遵守或遭到反对的内在原因。(3)对政策形式合理与实质合理的看法政策的形式合理是指在政府的政策行为尽可能地程序化、量化,尤其是达到普遍性,这是一种纯粹客观的合理。实质合理则以价值判断为基础对行动的目的和后果作出评价,如评价这些规则是否合乎宗教信仰或宗教教义,是否符合习惯,是否有助于公平和正义等。实质合理只是关乎伦理道德的合理性,它仅仅对行动进行价值判断,强调行动的社会关注,这是一种主观合理。毫无疑问,如果政策制定不符合法定的程序或违背法律原则,其被目标群体接受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4)对成本收益的权衡目标群体对某项政策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利益得失的判断。如果他们认为接受此项政策比不接受此项政策所受的损失要大,就会采取抵制的态度。反之,则会欣然接受某项政策。(5)对大局或整体的考虑目标群体既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他们不仅会从成本和收益角度考虑问题,而且还会从整体和大局角度进行判断。如果他们认为某项政策从总体上看是合情合理的,是照顾大局的,那么即使牺牲一些个人利益和小集团利益、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他们往往也能够顾全大局,从长远考虑,接受和服从该项政策。(6)避免受到惩罚公共政策的权威性是以强制力作为依托。作为利益分配与调节杠杆的公共政策,不可避免地会触动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如果没有一定的惩罚措施,他们很可能就会去做违背政策的事情。这样,人们有时候就会因为畏惧惩罚而接受和遵从政策。(7)政策制定过程中得到充分讨论和广泛参与。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 终身教育 B. 普通教育 C. 职业教育 D. 义务教育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3.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 )。A. 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B. 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C. 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D. 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4.( )是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5.( )是教师最为常用的研究方法。A. 观察法 B. 访谈法 C. 实验法 D. 行动研究法6.(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A. 视角 B. 视敏度 C. 视野 D. 明适应7.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A. 常模参照测验 B. 标准参照测验 C. 目标参照测验 D. 团体参照测验8.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的教育学者是( )。A. 杜威 B. 卢梭 C. 赫尔巴特 D. 夸美纽斯10. 在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中,主导性的因素是( )。A. 教育者 B. 受教育者 C. 教育措施 D. 教育内容11. 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 理论联系实际 B. 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C. 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2. 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A. 场依存型 B. 场独立型 C. 冲动型 D. 沉思型13. 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14. 教育是对教育专制性、等级化和特权化的否定。 15. 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德国哲学家。16. 对学生是人的属性的理解包含三个基本的观点: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学生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17.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和。18. 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和,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19. 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的交叉学科。20. 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21. 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与的综合表现。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22. 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23. 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24. 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25. 教学26. 学校课程27. 有意注意28. 社会抑制29. 学习策略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道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30. 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31. 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有哪些?32. 简述影响社会知觉的特点。33. 简述韦纳的归因理论。34.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六、论述题(11分)35.试述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七、教育写作题(16分)36. 先贤苏格拉底有句名言“美德即知识”,后人对此提出质疑“道德可教吗”。请以“道德是否可教”为话题进行写作。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010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卷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 终身教育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终身教育是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2.B解析 在大教学论中,夸美纽斯用一句话概括了他的泛智教育思想,那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3.D解析 (1)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从课程任务的角度,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从课程功能的角度,可分为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技能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从教育阶段的角度,可分为幼儿园课程、小学课程、初中课程、高中课程。()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可分为学科中心课程、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4.D解析 略5.A解析 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方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和记录,然后对所做记录进行分析,发现被观察者心理活动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6.B解析 视敏度在医学上称为视力,视敏度的大小通常用视角的大小表示。7.A解析 被试在常模参照测验中的成绩必须放到所在团体中,以被试在该团体中的相对位置来评估其能力水平,这一团体即为常模团体。8.A解析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9.C解析 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10. A解析 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教育活动的主导因素。11. D解析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认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12. A解析 场依存型者的知觉倾向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从题干可以看出该同学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很可能就属于场依存型。13. D解析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能力能否胜任一项任务的判断与评价。二、填空题14. 民主化 15. 康德 16. 能动的 17. 不同刺激同时对比继时对比 18. 监督调节19. 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 20. 认知内驱力 21. 态度情感三、辨析题22.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通常动机强度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成倒“U”型曲线关系。即在中等强度动机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是最高的,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工作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强而提高,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23.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创造力是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能力。二者的关系十分复杂。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创造力还受到一些非智力因素,如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兴趣等的影响。创造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24. 答案要点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学生的学习既与人类的学习有共同之处,但又有其特点:首先,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其次,具有较强的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再次,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四、名词解释25.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26. 学校课程即各级各类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包括以下具体含义: (1)是某级某类学校所要进行的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的课内教学,还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等活动;(3)不仅规定各门学科的目的、内容及要求,而且规定了各门学科的安排顺序、课程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的安排。27. 有意注意:有预定的目的,在必要时需要作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8. 社会抑制:即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他人在场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效率的现象,又称为社会干扰。29.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有目的、有意识地制订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它包括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以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五、简答题30. 答案要点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31. 答案要点(1)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2)强调简单的知识技能与复杂的知识技能、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3)注重学习原理、规则和模型等方面的重要性;(4)对学生应用其他学科知识解决问题予以鼓励。32. 答案要点(1)认知者本身的特点。主要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性格和认知者的需要。(2)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认知对象本身的特点是指该对象对于认知者所具有的价值及其社会意义的大小。(3)知觉的情境方面。在社会知觉中,除去知觉的主体、客体之外,知觉的情境也具有重要作用。(4)逻辑推理的定势作用。定势在对人的知觉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对陌生人形成初步印象时,这种作用特别明显。33. 答案要点韦纳等人认为,对于构成人的行为的原因,除去按照控制所在分成内在的个人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因素,还可以按照另一维度即稳定性划分。在内部因素里可以分为稳定的(如能力)和易变的因素(如努力程度)。在外部因素里可以分为工作难度,这是稳定的;机会和运气,这是不稳定的。34. 答案要点(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六、论述题35. 答案要点(1)德育方面: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和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初步具有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勤俭、不怕困难等良好品德,以及初步分辨是非的能力,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2)智育方面:使学生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一些自然、社会和生活常识,培养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能力,以及有广泛的兴趣和爱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体育方面:培养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体魄。 (4)美育方面: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具有初步的审美能力。 (5)劳动技术教育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会使用几种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根据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学龄初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因此,在这个阶段为学生今后全面和谐充分地发展打下了“初步”基础,是小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特征。七、教育写作题36. 参考例文道德养成途径之我见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将美德与知识等同,由知识的可教而得到美德可教。但是美德又不仅仅是知识,美德可以是“知识”以外的东西,是一种人们践行道德的“见识”。这样,美德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德育的说教与学习就可以获得。在普罗塔哥拉斯中苏格拉底也曾提出过“美德不可教”的命题,前后矛盾。道德究竟可教吗?我认为,道德不是单纯由“教”得来的,但道德是在有教育的环境中养成的。我认为道德养成途径有三条:基本知识的传授;专门的道德知识的教授;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这三条途径的地位是不同的,其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榜样的树立与环境的习染。由于人的社会属性,无时无刻不处于社会化进程和受到社会各个方面(如家长、教师、同伴、媒体等)的影响,社会氛围无疑在个体道德认识和情感体验及价值判断中占重要地位。关怀理论注重人的情感的关注与培养,通过关怀与理解营造一个充满温情和人文精神的环境,经验会在个体的心理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使个体更有可能在看待和对待他人时充满温情。其次是基本知识的传授。这里的基本知识是指除专门的道德知识以外的知识,并且是指在学校中进行的有组织地学习知识,既包括学科知识,又包括活动课程知识。虽然各个学科有各自的主要教育目标,但道德教育必然会不可避免地隐含其中普通课程的学习可以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给学生造成影响,从而影响其对道德的情感体验。如对汉语的学习,使个体常常会沉醉于其优美的文字,产生对祖国独特文化的热爱,这种热爱极有可能在社会行为中转化为维护社会公德的言行,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对一般知识(非德育知识)的学习,可以开阔一个人的眼界,转变其思维方式,使其自然而然处于一种高姿态。因而,对社会甚至整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宏观的把握,而不是只看到表面的、暂时的利害和个人的得失,从而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境界。活动课程不仅可以获取知识,同时也把道德实践包含在内,使课程的道德教育功能更全面。再次为道德知识的教授。道德知识偏重于“教”而非“育”,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结与体系化,是独立的德育过程。这种专门知识自成体系,是有意的研究结果,对于培养受教育者道德意识,规范受教育者行为有一定作用,但易流于教条主义和口号化,使人产生厌烦甚至抵触情绪。道德是每个人所应追求的品质,但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一生要做的功课。学校是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对于学生的道德养成,应提供良好的氛围。不但在知识传授、课程设置以及学校氛围营造上下工夫,而且要给学生道德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教育心理学案例分析案例1一位热情而热爱教育工作的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及提供一个更有情趣的学习环境.新学年开始了,他对教室进行了一番精心的布置,教室内周围的墙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图画,窗台上还摆上了花草,植物,使课室充满了生机.请你判断,它将产生什么样的效果为什么分析 这位热情的教师出发点虽然很好,但事与愿违,反而产生分散学生注意,影响学生集中学习的效果.根据无意注意的规律,有趣的图画,室内的花草,植物这些新异的刺激物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尤其对低年级学生,他们容易把注意转移到欣赏图画,花草植物上,而影响了专心听课.案例2教师在板书生字时,常把形近字的相同部分与相异部分分别用白色和红色的粉笔写出来,目的是什么 符合什么规律分析 目的是加大形近字的区别,使学生易于掌握形近字.(1)符合知觉选择性规律:知觉对象与知觉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被人知觉.(2)符合感觉的相互作用中同时性对比规律:红白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学生容易区别形近字.案例3教学生识字有很多技巧,有一位教师告诉学生如何区别买卖两个字时说:多了就卖,少了就买.学生很快记住了这两个字.还有的学生把干燥写成干躁,把急躁写成急燥,老师就教学生记住:干燥防失火,急躁必跺足.从此以后,学生对这两个字再也不混淆了.这些教法有何心理学依据分析 这些教法对我们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心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凡是有意义的材料,必须让学生学会积极开动脑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对无意义的材料,应尽量赋予其人为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记忆效果就好.简言之,教师应教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案例4教师在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时,其试卷为什么不单纯用选择和判断题,而常常求助于填空,问答题分析 选择和判断主要通过再认解答;填空,问答主要通过重现来解答.由于再认和重现的水平不同,人的再认记忆优于重现记忆,而且能再认的不一定重现.因此仅靠判断,选择难以说明记忆已达到牢固保持的程度,往往借助于问答,填空等题型.案例5在实际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对学生作业采用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你怎样看待这一现象 请运用记忆的有关规律加以分析.分析 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