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结题报告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3027062 上传时间:2021-10-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点建设项目结题报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课题组1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的计算机专业教育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专业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使专业建设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为了推进我国计算机专业教改进程,国家教委于1994年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把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列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计划的重要课题,力求在五年内取得突破。 广西大学原设有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技术两个专业。经过20多年的艰苦努力和建设,不断吸取国内外先进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地方特色、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但是,由于我校计算机专业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内重点院校相比,我们在专业建设、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开发、设计、维护等能力为主的培养目标强调的是单一的学科专业对口教育,忽视了学生计算机硬件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学生的人文素质、经济管理能力的培养,没有包含培养人才的素质要求,以及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应建立的合理知识能力结构; (2) 现有两专业的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差别小,适应面窄,培养模式比较单一;(3) 两个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是典型的单一的学科专业对口方式,课程划得过细,综合性差,知识面窄,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内容;(4) 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单一的计算机工程与技术教育,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科之间、课程之间的相互渗透,内容陈旧落后,时间滞后,很难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显然,这样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领域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新的专业目录,原有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硬件以及计算机教育等四个专业已合并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这一调整使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培养口径有了较大幅度的拓宽,为深化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按宽专业人才培养口径打下了基础,专业面的拓宽也为学生提供更为宽阔的基础知识平台和更广阔的创新思维空间。要适应新的专业目录培养人才,必须根据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过去我校的两个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存在专业无特色、差别小、适应面狭窄、培养模式单一、素质差等缺陷,重新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面向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培养模式,努力使人才的培养从单一的计算机软件和应用型人才向复合型、开拓型人才转变。也就是说,为了使学生能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应该认真考虑专业教育如何适应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适应21世纪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重在拓宽专业口径和业务基础,并特别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于上述的现状和对未来人才培养的考虑,我们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建设目标。二、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方案1 专业建设与改革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与改革目标是:确立面向21世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计算机专业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组科学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逐步提高广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力,提高专业办学的知名度,使专业教学在广西各高校中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2、专业建设与改革方案经过认真分析了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结合我们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领域的理论认识,以及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实践,针对专业的建设目标,我们确定了专业的建设与改革方案如下:(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高起点地确立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2)瞄准学科发展趋势,重组科学的课程体系,以求形成“软硬并举、平衡发展”的教学体系;(3)精选教学内容,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4)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知与行的辩证统一,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多途径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5)抓好教学计划的实施,规范教学管理,作实各教学环节。(6)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7)培养一批集计算机硬件、软件、应用三个专业为一体、专业口径比较宽、能适应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计算机本科毕业生。 三、专业建设与改革的主要措施 在专业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我们采取了以下主要措施。 1、学院领导高度重视,齐抓共管 (1) 学院领导高度重视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组织广大教师开展“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讨论,分析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明确专业建设的目的和任务。逐步建立和健全学院的各项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行为。(2) 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从事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工作。为调动学院教师积极性、动员教师关注和参与专业改革和教学,学院每两年组织一次的教学评优活动(包括优秀教案、优秀教学手段、优秀教学效果、优秀实践环节),并且将评选的结果与次年的校级教学质量优秀奖的评选挂钩。同时学院出台相应措施,每年通过教代会或其他会议形式,开展广泛的征集意见、建议活动,提高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献计献策,共同把专业建设做好。(3) 能坚持学院的各级领导听课制度,学院的领导和各系、部、室主任及时深入到课堂和实验室了解和检查教学情况,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求任课教师写出对教材、学生学习状况、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的教学工作总结;同时,坚持了学生公开评议任课教师的制度,要求每个班级的学生每个学期对任课教师进行公开评议,从学生的角度了解教学质量情况。这些材料都作为年终考核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4) 注意发挥教研室的作用。一方面,教研室定期开展业务学习活动,有组织地讨论有关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等方面的问题,为专业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提供决策参考。另一方面,教学检查以教研室为单位进行,各教研室以集中或分散方式听课,并在教研室业务学习时,公开地介绍各自的听课情况,达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相互取长补短的目的。同时,由教研室组织会议,广泛听取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态度、责任心、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映和要求,并及时向各位教师反映真实的情况,促进教学工作的改进。(5) 充分利用学校投入的本科教学建设经费,改造现有的计算机综合实验室,建设网络技术实验室,更新教学仪器设备,优化教学育人环境,改善教学实验条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2、进一步规范教学行为,做实各类教学环节,严格教学管理(1) 按照本科教学评优的标准,以及各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定期制订和修订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并装订成册存放在教学办公室,以备教师随时查阅,使其成为教师教学的指南。(2) 要求教学文件必须齐全。要求在学期开学第一周,任课教师必须及时将教学进度表和实验计划表交到教学办公室;课程考试、考查结束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将试卷、学生的答卷、评分标准以及试卷评估表交到教学档案室。教师上课必须要有讲稿,学院将不定期进行检查。(3) 严格实践环节的管理。在教学中,强调了实验课、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将实验教学、课程设计与课堂教学同样要求,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进度表的同时,也要明确实验教学应完成的内容和要求,制定出实验计划表,定量或定性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课程学习成绩的重要依据。(4) 对部分专业基础课实行教考分离。每学期,每个教研室均指定1-2门课程进行教考分离,并在考试后,对学生成绩、试题等情况书面进行详细地分析和总结。(5) 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抓好学风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3、树立全面素质观,强化了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从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立足广西,面向全国,把学科的发展和21世纪对计算机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作为有机的整体来统筹考虑,重点突出了宽口径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了使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达到宽口径的多适应性培养人才的需要,我们在知识结构上,从拓宽基础入手,比较注重学科的整体性以及应用性,努力增强学习的适应性。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一定的硬件专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加强以实验训练为主要目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知识、技能与技巧的学习和培养中,注意为学生今后能灵活应变、自我完善、发展终生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并通过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应变、自我完善、自我创造、自我设计的环境,使他们在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方面有一个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并最终使他们能够适应经济与科技综合性发展和人类不断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我们认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辩证统一的,比较理想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应尽可能地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协调地发展,以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计算机高层次人才。为了实现从专业化的培养向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转变,我们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努力从几方面来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 首先,在传授知识时努力贯穿辩证发展的观点。即我们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时除了必须从一个局部到一个局部进行分析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综合的总体规律性的认识。这样,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其次,注意突破现行教学计划的框框,通过课内、课外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除了强调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外,我们努力在课内外的各种活动中营造一种环境,形成一种氛围,使学生的才能在锻炼和养育中逐步形成。例如,通过开设第二课堂,利用课外时间,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计算机的实用技术和先进工具软件,安排并指导一些学生参加软件项目的研制与开发工作,锻炼学生运用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和进行硬、软件产品开发应用的能力。 除业务能力外,注意加强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的教育,适当安排有关社会公德、责任、风险、专利等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4、 瞄准学科发展趋势,重组科学的课程体系,形成了“软硬并举、平衡发展”的教学体系本着“加强基础,注重素质,突出能力,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路,结合我院现有的师资水平和学科建设现状,我们按照专业的九个主干科目和相关的知识单元来配置课程,注意了硬件、软件、应用三方面的知识搭配、跨学科内容的交叉和安排,以求进一步建立专业完整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逐步形成“软硬并举、平衡发展”的教学体系。重组后专业课程体系体现了如下的特点: (1) 调整和更新课程结构,新的课程体基本涵盖了计算机硬件、软件、应用三个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现了“软硬并举、平衡发展”的教学体系和复合型、开拓型的培养模式。 (2) 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努力使学生在九个主科目领域都达到相当的水平,注意广度和深度。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注意以十二个重复出现的基本概念作为有机联系各课程的纽带,使之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计划的统一的指导思想,从而使教学计划不是一组孤立的课程。(3) 在宽广的知识结构框架内,实行模块教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模块使学生能系统地、较好地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接受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进入高年级后,专业课模块确保了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专业知识,深刻认识计算机学科的算法理论与实现技术。为实现分流培养,结合学院的技术特色和教学条件,设置了五个专业方向和一个自由选修模块,学生可根据个性和社会需要选读其中一个模块,体现灵活性和适用性,也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4) 按系列课程组织教学。为建立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干课程组织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基础、计算机软件、电子技术基础、计算机原理和体系结构等四个系列来组织教学,以强化专业课程设置的可操作性。按系列课程教学,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把握整体,高屋建瓴;有效地传授知识;有利于课程教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通过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建设,使教学改革在一个比较规范的指导框架上有效实施。(5) 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与实验室实验组织在一个教学计划当中,培养学生编程能力和系统设计、分析能力。上机与实践训练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作和研究的基石,我们在新的课程体系中,给大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了实验内容,学时数占该课程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左右。通过“开”、“闭”的各类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注重基础和应用能力。另外,设置了三个大型综合课程设计,基本覆盖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部分主干课程的知识和技术,学生通过系统的、高难度的、大训练量的综合课程设计,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原理与实践的有机统一。 (6) 通过第二课堂开展有序、规范的学生科技活动,并纳入教学计划当中。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是接收知识的对象,是被动地学习。开展以课外科技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对学生实行分类指导,引导他们参与一些实际项目或应用系统的开发,为学生提供获取课程教学以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多种途径,进一步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5、精选教学内容,优化专业的知识结构为了适应新的课程体系,必须精选教学内容,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较大的调整。我们在更新教学内容方面,主要着手解决如下方面的问题: 注意硬件、软件、应用三方面知识的合理搭配,合并、压缩或调整了原有三个专业课程中陈旧和重复的内容; 跨学科内容的交叉和安排;面向应用,拓宽基础知识面,例如把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等列为专业基础课,同时对一些课程也进行了合并和调整;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增加新的课程,例如增加了并行处理技术、多媒体技术、CIMS系统、图像处理、计算机通信原理、学科前沿等课程; 每门课的内容要不断更新,杜绝一门课连续几年唱老脚本的现象发生;加大了选修课的比重,规定了人文与科学方面课程的应修学分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文化素质。为了优化学生知识结构,使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跟上计算机学科发展的趋势,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除了继续强调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然语言(主要是汉语和英语)、数理语言的教学内容以外,在专业知识结构的重组上,强调了以下方面的教学内容: 作为专业公共要求的九个主科目领域,即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体系结构、人工智能、数据库与信息检索、人机通信、数值与符号计算、操作系统、程序设计语言、软件方法学和工程。每个主科目都包含了相当分量的理论,重要的抽象,主要的设计以及实现等方面的内涵,因此,我们在有关九个主科目领域的课程的学时安排比其它专业课程要多三分之一。 作为本学科方法学的三个过程,即理论、抽象和设计。这三个过程充分反映了学生三种能力的要求,因此我们比较注意在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贯穿这些过程。 反映本专业科目领域内在联系的十二个概念,即关联、大问题的复杂性、概念和形式模型、一致性和完备性、演变、抽象、层次、按空间排序、按时间排序、重用、安全性、折衷和结论。由于能否融会贯通这些概念并把它们应用于具体场合,这是本学科大学生是否成熟成为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一个标志,因此,我们在制订具体教学计划中,比较注意使这些概念能有效地相互配合和衔接,努力恰当地把这些概念运用到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中。 尽量使学生能了解本专业所固有的文化、社会、法律和道德方面的基本问题。例如,计算机专业与社会的关系,知识产权与软件硬件厂商、用户的权益,以及这些权益为基础的道德价值等。 6、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历年来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学生们也希望学院能切实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学生参加实际课题的机会,以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从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也深深地感到:如何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追求新知识的能力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何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意识更为重要。为此,我们从毕业设计和第二课堂着手,着力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 对毕业设计选题严格要求,逐步强调选题与实际应用的结合 从1998年开始,我们有意识地进行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试点工作,让一些同学参加了一些实际应用课题的开发工作,取得了初步的经验。1999年,我们加大了毕业设计选题与实际科研课题结合的力度,要求教师在确定毕业设计题目时尽量与实际课题相结合,选择了30多位同学参加了并行分布式工程数据库支撑软件的研究、远程教育与网上学校相关技术的研究等四个课题的研究,占整个毕业班同学的30左右。在2000年和2001年的毕业设计选题中,一半以上的毕业设计题目都是来自于教师承担的横向课题和自选课题,有50多名同学参加了柳州威奇利化工有限公司信息管理系统、南宁科飞计算机有限公司内部网、南宁自来水公司办公自动化系统、基于知识的校园网系统建设、广西公安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分布式工程图档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等十个项目的设计与开发,占整个毕业生的50以上。学生通过下工厂或企业进行调研,实际参加了应用系统的开发或科研课题的研究,得到了比较系统的实际工作锻练。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激发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这些毕业设计课题结合了实际项目的开发,基本反映了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点和实际应用情况,学生对此反映比较强烈,设计题目深受学生的青睐,毕业设计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 倡导对学生进行课内外的综合培养,重视开展第二课堂我们一直比较重视学生科技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培养,积极开展科技活动为主的第二课堂的指导和建设工作,有目的地组织和引导学生们参加一些软件项目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希望通过实际项目的研制开发,“真刀真枪”去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学生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融汇贯通,并学到了一些在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尤其是实际开发项目的知识和技术,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系统设计和编程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对参加有老师指导的第二课堂活动,学生表现出较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除了参加具体的科研项目以外,我们也注意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小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和“小论文”等活动,筹划并组织了学院的电子设计、制作竞赛和网页与网站设计竞赛,引导部分学生自行选题做一些科研活动。通过这些科技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四 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成效经过四年的专业建设和教学实践,取得了以下工作成效和研究成果。1、教学改革成果显著,教学质量有所提高学院一直积极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研与教改活动,并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在经费上给予支持。四年多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师共承担区级教改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3项,自治区级重点课程建设3项,共发表教改学术论文14篇。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01年广西自治区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00年广西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一等奖,应用型、工程型计算机硕士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教学实践等2个项目获得2000年广西大学第四届教学成果一、二等奖,试论面向21世纪的高等计算机教育等4篇论文获得2000年广西高校教育教学优秀论文二等奖。为了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广大教师努力探索专业课CAI教学模式,目前,采用多媒体授课的课程门数达到27门,70%以上的教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本专业教师们自行开发了5门课程的CAICAI课件,其中数据结构CAI获得了广西首届教学优秀软件三等奖。先进教学手段和CAI课件的应用,比较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实验室面貌焕然一新,教学实验条件大为改善经过四年多的整改和建设,计算机综合实验室更新了实验设备,实验条件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基本满足了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该实验室也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自治区组织的基础实验室合格评估。网络技术实验室已经初具规模,基本能满足网络课程教学、课程设计的需求。3、教材建设取得突出成绩四年来,本专业有20名教师参与了20多部教材的编写,其中,主编教材8部,参编教材14部。这些教材在西部地区许多高校得到了比较广泛使用,不仅更新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广西大学的知名度。其中,两部教材被列入自治区级重点建设教材,四部教材被列入广西大学重点建设教材,计算机算法设计与分析、人工智能获得广西大学优秀教材一等奖,JAVA程序设计预言获得广西大学优秀教材二等奖。4、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我们利用学校的有关政策,鼓励部分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目前,学院送培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10人,硕士4名,大部分青年教师都通过了研究班的学习。目前,该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教授5人,副教授8人,博士2人,师资力量比较雄厚。5、学生的科技能力和创新意思有所加强,培养质量得到提高通过强化学生管理,抓好班风和学风建设,使学生的学习风气有所好转,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通过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科研项目和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科技能力和学生自主的创造意识,使学生们在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最近几年来,我们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计算机的实用技术和先进工具软件,并安排和指导一些大三、大四的学生参加一些软件项目的研制与开发工作。对此,学院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创造了必要的实验环境,同时指定专门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实际参加课题的研究。1999年下半年,苏德富教授和严毅老师指导几位学生成功开发了网市2000软件,该软件被评为广西1999年IT十大产品之一,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李陶深教授和宋玲副教授等教师组织了20多位同学参加了南宁市中小企业信息网站的建设工作,完成了20多个企业的网页制作,为项目的完成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项目得到了自治区科技厅和南宁市有关领导的表扬。另外,自1997年以来,我们组织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先后参加了1997、1999、2001、2003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6人三队获得全国大学生数模比赛二等奖,4人3队获得三等奖。最近几年来,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受到欢迎,就业情况良好,毕业生就业率都在95%以上。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反映我们培养出来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适应性强,专业技术水平高,团结协作好,有开拓创新精神,能吃苦耐劳,不少人参加工作不久就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五 本专业的建设特色 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本着“基础要牢、知识面要宽,加强课程实验和实践环节,优化和重组专业课程”的思路,面向广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重新规划了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调整了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完成了预定的专业建设任务。总结起来,我们在教学理论研究成果方面体现了以下的专业建设特色:1、高起点确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把专业建设成为一个集计算机硬件、软件、应用三个专业为一体的宽口径、广知识的专业,突破原有两个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缺乏特色、适应面窄的单一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一种新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2、本着“重视基础,以工为主、理工交叉,强化实践,综合培养为主、分流培养为辅,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确立了“软硬并举、平衡发展”的科学化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结构体系。课程体系以九个主科目领域、三个过程以及十二个基本概念为主线,体现了专业课程现代化、课程体系综合化、科学课程人文化等特点。3、开拓创新思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和进步的原动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学科,知识和技术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在注重基础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注意加强学生知识融通与学习能力、迁移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所学专业有较好的宏观把握,另外,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必须突破现行教学计划的框框,注意对学生进行课内、课外的综合培养,即要靠在课内外的总体活动中营造一种环境,形成一种氛围,使学生从中得到实际工作的锻炼和创新意识的培育。我们通过课程设计、第二课堂和科技活动,加强了知与行的辩证统一,多途径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训练。学生在参加科研课题或者小软件、小产品的研制工作中增长才干,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工程意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作能力。据不完全统计,我院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近五年来在各种杂志上发表各种论文10多篇;我院计算机专业的部分学生参加了最近两届的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先后获得了全国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三次;全区一等奖5次,二等奖6次,三等奖8次;我院学生在2000年广西大学举办的第一届大学生科技活动竞赛中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这些成绩的取得充分反映了我们在培养学生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所做出的努力。4、通过加强教材建设,初步实现了教学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的一体化,初步解决了教材的系统性与课程教学的模块化组织的适应性问题,使教材的思想性和知识结构能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趋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