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题型分类及答题技法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722358 上传时间:2021-10-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散文题型分类及答题技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考散文题型分类及答题技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考散文题型分类及答题技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4年高考散文题型分类及答题技法一、品鉴字词题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测试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所给语境中的具体含义。这里的“具体”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指示代词的含义和文中临时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能够把握词语在本文的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即语境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找出的含义一定要代入语境中进行检验。 具体来说要做到四关注:1、关注内部信息:所谓内部语境,是指词语本身所在的句子,它对词语的含义起着限制或解释作用。 具体操作往往表现为找一个更符合原句语法习惯的词语来代替要你赏析的词语。 2、关注外部信息:即关注句子“外部语境”,即时间、地点、对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性格、处境、语言风格等主观因素。这类词语往往是带有总括性或是指代性的词语,这类题往往同提取某一具体内容要点题有着相同做题方法。即,瞻前顾后在 上下句、上下段,甚至全文寻找呼应点 。 3、关注修辞 (有时是词语的特殊用法)4、关注情感(对情感的关注往往渗透在各类题型、各个环节)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基本思路:围绕主旨,结合语境指代性词语,明确化修辞性词语,本义化概括性词语,具体化抽象性词语,直白化(一)理解句中词语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 经典例题:一日的春光 14.“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答案】“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释词)这里用通感(或移就)的手法(手法)表达了在冬末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释句)思路导引:释词含义+手法(修辞)语句要表述的意思(有时含感情)(二)题目中词语(标题)的含义(意蕴)经典例题1.一朵午荷2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一朵午荷”中“午”的含义。(4分) 答:明指“我”欣赏池荷的时间; 暗寓荷的生命状态,虽已由“喧哗”走向“寥落”,“将谢而未谢” ,但它安静地等待来年再唱,在“我”心中永远是“盛开的”。经典例题2. 柴禾根据全文概括“柴禾”在文中的含义。明指生活物资,家力象征,家的一部分; 暗寓传统生活方式,精神寄托。经典例题3. 记住回家的路21.结全全文,谈谈你对文章标题“记住回家的路”的理解。答:记住从社会回到自我的路,在社会的纷争与喧嚣中确立自己的人生坐标,获得充实的生活和宁静的心灵。思路导引:标题的含义、意蕴或对标题的理解,侧重内容首先思考是否双关、比喻、象征; 其次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主旨)注意:多重含义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概括本质特点(三)理解题目的作用提问方式1:为什么要以此为题或以此为题的好处、作用提问方式2:本文原题为“”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经典例题1:抚摸乡村21联系全文内容,说说以“抚摸乡村”为题的好处。答:结构上:统领并贯穿全文,使文章思路清晰。内容上:“抚摸”一词,拟人化的手法使乡村的形象变得具体可感,生动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的眷恋。经典例题2:白鹿原上的风文章以“白鹿原上的风”为题,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作答。(4分)“白鹿原上的风”就是指陈忠实及其白鹿原的内涵和风采,陈忠实及其白鹿原所传承的民族传统、民族精神象浩荡的风一样,生生不息,象征民族文明薪火相传。用“白鹿原上的风”来作题目,富有文学色彩,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更能吸引读者。经典例题3:我受苦受难的兄弟呀22本文原题为“马在走路”你认为原来的题目和现在的题目哪一个更好一些?请说明理由。答:现在的题目更好一些。答题要点:意思更明白,更能彰显文章主旨;语意双关,更有韵味;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每点2分)必须识记的关键句:富有文学色彩,意蕴深厚,耐人寻味,更能吸引读者,引发读者思索,更能彰显文章主旨,更有情感性,更具冲击力文章标题的理解或赏析一般来说重点也是对词语的理解,即使是短语,也要从理解词语着手。同时要掌握标题的意义和作用:有的标题作为“文眼”有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的作用 :木车的激情有的标题从结构上看有文章线索的作用;柴禾有的标题对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有象征作用;白鹿原上的风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有的标题有比喻作用;记住回家的路有的标题意蕴丰富,有虚实或含有双关层含义;桥在水上有的标题富有情感或设置悬念,能引人入胜;不朽的失眠理解或鉴赏标题时,一是要分析词语,二是要注意修辞,三是要注意虚实,四是要联系全文内容和结构,五是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背景。品鉴字词题小结1.在语境中解词,这是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2.准确理解词语的基本意思,这是基础。3.分析词语的修辞义,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这是重点。二、品味句子题(一)句意理解型提问方式:1.理解下面几句话在文中的含义。2.解释句子在文中的含意。3.结合“”,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经典例题1: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0.如何理解文中画线部分的含意?(4分)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答:从劈柴的细节可以看出,农村劳动简单自然、平凡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不变。经典例题2:忆韦素园君15.谈谈你对文中“沉静着,又啮碎了自己的心”这句话的理解。韦素园这样的人面对当时的社会,如果保持沉默的话,内心就会十分痛苦;表现了鲁迅对韦素园认真、激烈性格的透彻了解,及对他这种性格严重影响健康的痛惜与无奈。【解析】抓住关键词“沉静”和“啮碎了自己的心”由表及里发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内涵。思路导引:1.先抓关键词解释本句话的含义; 2.再发掘作者的情感内涵句意理解型应试策略要求理解的句子往往是富有特色的句子要么富有哲理、耐人寻味;要么句式复杂、不够直白;要么运用辞格、表意含蓄。要么兼而有之。这就要求我们用直观、直白、不施文采的语句结合语境将其对译。表达还原的原则:敛去浮华,回归本质。1.形式还原:在句子的理解中,我们的解释必须朴素平实,绝对不用含蓄解释含蓄,不用修辞解释修辞,不用描写解释描写。比喻寻找本体,明确含意比拟找准比拟双方的共同点双关探寻双关义夸张回归现实性表达2.内容还原:通过对句子意思的审定,找到需要还原的词语的真实含意。(二)作用剖析型这类句子往往是总领句、总结句、重要的过渡句或各个层次的中心句。这类题高考出现的不多,规律也较为容易把握,主要掌握特殊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提问方式:“”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经典例题:乡路上蹒跚的脚步19第(3)段画线句子“父亲在他愈来愈老的时候,越来越对事物想得开,不再眷恋更多的东西”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答:侧面表现父亲对土地的深情,(内容上)为下文写“父亲放不下土地,舍不下村庄到地里的那段路程”作铺垫。(结构上) 答题模式:结构内容知识储备 特殊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开头句子开篇点题,统领全文;开门见山,呼应标题;开门不见山,荡开一笔,设置悬念;故设疑问,引发思索;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中间句子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领下文;呼应开头,为结尾做铺垫;呼应标题,深化主旨; 结尾句子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传承信息的作用。结尾句或概括上文,表现文章主旨,或留下余地让人思索,或强烈地抒发感情。中心句记叙文中提示人物或事件的意义;议论文中往往对论点的提示有着重要作用;说明文中往往与提示事物的本质特性有着密切的 联系。转承句承上启下,转换话题。哲理句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启迪,说理深刻,具有辩证气息;有时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矛盾句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深刻的用意.有两方面的意思,但却侧重一面。抒情句明显地表达作者喜怒哀乐和对事物的褒扬贬抑的句子,往往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突破口,有时也是文章的主旨。变式句这样的句子往往有强调的意味,强调的点就在位置改变的那一部分上。修辞句结合作者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三)艺术(表现手法)赏析型提问方式: 1.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2.文中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做简要赏析。 3.请分析画线句子的妙处。思路导引:手法效果句子内涵情感1.赏析一句话经典示例1: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0结合文意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半个月亮爬上来,爬上乡村清朗的额头,浮躁的蛙鸣变得深沉起来,唯有秋虫一望无际地开始了狂欢。乡村如一位待嫁的闺女,成熟了,却不透彻;萌动着,却不直白。答: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月亮、乡村以生命,生动形象地流露对乡村的浓浓爱意。 运用比喻手法,把夜晚的乡村比作待嫁的闺女,传神地写出夜晚乡村的恬静美丽而又萌动勃勃生机。经典示例2:乡路上蹒跚的脚步21.请鉴赏文中第(8)段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及其表达效果。一天黄昏,父亲还没有从地里回来,我去了地里,麦苗儿刚刚拔节,风暖暖的,夕阳铺在苗上,地垅间泛一层金黄。我看见父亲正在回家的路上,前后走着几个像他一样的老人,一溜排开。我在乡村的夕阳里站着,聆听着路上蹒跚的脚步,路边的庄稼、路边的树、路边的草都在深情地送着老人。答:这段文字主要运用比拟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手法)描写父亲从地里回家的情形,生动地表现了父亲与地里的庄稼和路边的草树结下的深厚情谊,与文章标题呼应。(效果)作者特意将父亲以及像父亲一样的老人在金黄的夕阳中走在从地里回家的路上的画面剪辑下来,浓墨重彩地予以描绘,意在使老人们的形象与富有浪漫色彩的乡村风光融为一体,给人以油画般的美感和质地,令人为之心动,为之欣喜,为之陶醉。(内涵) 【知识储备】高考常考手法及其效果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答题格式:强调了突出了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答题格式:强调,加强语气等。知识储备 常见修辞手法总汇修辞使用后达到的效果衬托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对比总的来说,能使语言色彩鲜明,对比中凸显文章主旨。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双关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活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引用使论证具有说服力;引用古诗词,有古典韵味。顶真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壮物叙事,条理清晰。通感启人联想,耐人寻味。2.赏析一段话经典示例:书房的窗子17.本文语言典雅,请以第段为例,从词语运用、句式选择、修辞方法三个方面加以赏析。参考答案: 选用了诸如“山阴水曲”“隐翳”“枝叶扶疏”“清虚”“清晖”等有文言色彩的词语,格调典雅。 在用词上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强烈”与“清淡”“敞开”与“隐约”“中午的骄阳”与“落日的古红”等成对的词语并举,使语言繁富而典雅。) 句式上长短相间,以长句为主,且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具有典雅之美。使用排比,如接连使用了三个“不喜欢喜欢”,显得整齐、工整、典雅。多处直接引用了古典诗文名句,如“晨光之熹微”“残夜水明楼”“明月照积雪”,使语言具有古典韵味。赏析语段的思考角度(1)用词上:多用叠词、拟声词、色彩词、数量词、动词、形容词、名词、文言词、多用口语、正反对比词等,有何好处。(2)句式上:整散结合、长短结合、多用短句(3)用何种手法,写了(4)整体语言特色:清新明丽、委婉含蓄、明白朴实、诙谐幽默等。(5)在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如何(6)人称效果【知识储备】识记所使用的人称和不同的人称在行文中起到的不同作用或效果,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答。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便于对话,自由灵活;便于抒情,加强感染力;有时具有呼告的作用;用于对外物,有拟人化的效果。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四)情感态度解读型提问方式:1.“”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作者说“”,结合全文评价作者的观点。经典例题: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文章最后写道:“那个悬在高空的巢穴,高高悬在我们的头顶之上的巢穴,不知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还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请结合全文,分析这句话所体现的作者的观点。(6分)【答案】(1)用存疑的方式表达作者明确的观点:不是鸟类的天性不安,而是人类的巨大痛苦。(观点是什么)(2)巨大痛苦源于人类不善待鸟类而招致鸟类的拒绝、痛斥和对峙,作者因此既饱受良心的责备,又担心遭受自然的报复。(为何有这种观点)(3)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启示人类应亲近自然,善待生灵。(主张怎样做主旨)答题模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情感解读型应试策略:当然要结合文章内容,而非一句话来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更典型的对文章主旨的考查题。品味句子题小结1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要理解文意,首先要理解句意,特别是句子的深刻含义。理解句意是把握文意的基础。2要“句不离词”。要弄懂句子中每个词语的意思,不仅要能够解释词语,而且要领会其在表达上的特定作用,如修饰、限制、强调等。3要“句不离篇”。所谓句不离篇,一是指不离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写作目的,句子的表达作用也就有所不同;二是不离上下文特定的语意环境,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句子的表达内容、感情色彩、语意轻重等也是不一样的;三是不离开作者写作时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同样的句子,由于作者的思想状况和具体背景不同,其含义也往往是不尽相同的。4要借助语法。如理解单句,就要抓住句子的各成分的搭配关系进行分析;理解复句就要抓住表示特定关系的关联词语进行分析;理解特殊句子,就要抓住因句子成分的次序变动而突出强调的部分进行分析。5要借助修辞。有的句子运用了修辞方法,就可以根据所运用的修辞方法的表达作用进行分析理解。三、筛选整合与归纳概括题(一)内容要点筛选概括提问方式:1.请分点概括“”的具体内容。2.本文具体描写“”请分类列出。3.这里所说“” 表现在哪些方面?4.本文描写的“”有哪些特点?经典例题:贴着大地生活文章具体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写了母亲在大地上的劳作:在地里除草;夺过锄头,关心“我”;“我”“捏泥塑”时他们挖地;在菜地里捉虫;带着山羊千活。思路导引: 分点分层作答最好按原文顺序概括(二)作品形象(包括人物和事物)概括经典例题1:忆韦素园君17.综观全文,分析鲁迅笔下韦素园形象的特点。(6分)【答案】韦素园是一个“瘦小,精明,正经”的进步文学青年;他有一种踏实苦干的精神,虽然穷困但仍“钉住着文学”,支持、经营未名社;他性格认真而激烈,关爱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经典例题2:失落的版图文中更多的是从“我”的视角写母亲,但母亲的形象仍丰满动人,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母亲”的形象。(6分)【答案】(1)工作投入,人缘很好:年轻是演出很多出话剧角色,丰满动人;去世后同台演戏的朋友都来凭吊。(2)直爽慈爱,体贴儿女;接“我”时扛行李,给“我”开道。(3)坚强豁达,善解人意:强忍化疗不适吃饭,反过来安慰因知道病情而伤心的儿女。(4)深受儿女的敬爱:四十岁的哥哥因母亲去世头一次流泪。(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二)文章主旨段意概括 (多见于探究题)(注:大分值的情感理解题多是概括主旨题的变型)提问方式:1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2.文章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3.用自己的话概括第X段主要内容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经典例题1:孤独的守望第7自然段说“贫困终被繁华取代,宁静总被喧哗掩盖”,结合全文探究这句话包含了作者怎样复杂的感情。(6分)答:作者肯定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希望山里人能够摆脱贫困,希望山村的发展能够融入现代文明;对美丽山村被遗弃成为空村的荒凉景象十分痛惜;对逃离喧嚣城市却因乡村衰落而陷入更大孤独感到迷惘。经典例题2: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22.你认为本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答:对生生不息的乡土文明和从容恬淡的劳作生活的敬重(或“赞叹”)。对奢华、喧嚣的城市文明的排斥和反感。对城市文明冲击乡村生活的现状深表担忧。对贫困落后的农村生活的同情。概括文章主旨段意小结(一)概括主旨段意解题指导1、整体把握,高度概括主要内容(人、事、物)2、深入研读,全面理解写作意图(观点、感情)肯、否定,该、不该,表现体现精神品志,感悟思考人生现实、感慨呼吁、爱与恨、忧虑与无奈、坚信和憧憬,歌颂赞美、批判揭露3.关注标题、首尾和背景(二)概括主旨段意题答题模式主要内容(写什么)情感态度(为什么写)注释:段落是浓缩的文章,段意的解读类同于主旨的概括。只是有的段意概括题不必谈及作者情感态度。四、鉴赏评价题(一)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常见提问方式】1.请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或表达效果)方面对“”加以赏析。2.本文“”的场景描写有哪些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在表达方式的选择上有何特色?4.赏析语言特点经典例题1(2011四川高考)锈损了的铁铃铛第6自然段:“爸爸!”勉儿大声叫。他的喊声落在花园里,惊醒了众多的草木。小棒槌般的吃惊地绽开了好几朵。紫薇怀疑地摇着簇簇有皱折的小花帽。马缨花到早上才有反应。在初秋的清冷中,它们只剩了寥寥几朵,粉红的面颊边缘处己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 15.第6自然段中画线句子描写草木惊醒后的各种情态,请结合全文回答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答案:拟人化手法,赋予草木以人的情态,既形象生动,又与前文以草木的“沉睡”、后文草木的“惶惑”相呼应。(2分)用排比手法描绘玉簪棒的“吃惊”、紫薇的“怀疑”、马缨花的“才有反应”,营造出清冷、紧张的氛围,为下文写爸爸的逝去伏笔。(2分)草木“寥寥几朵”“已发黄”,“时间确实不多了”,一语双关,暗示着爸爸生命的时日已不多。(2分)(二)鉴赏作品思路结构 提问方式: 1本文以“某某”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2.本文是怎样谋局布篇的?3.文章是如何逐层表现主旨的?4.第X段和地Y段各有什么侧重,在内容上有什么关系?5.文章开头(结尾”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整体鉴赏1.梳理思路经典例题(1):2010年重庆卷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10.文章是围绕“我观察两只鸟”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6分) 答:文章以我观察两只鸟为线索,先写两只鸟寻找和放弃旧巢与我的观察和猜测,再写两只鸟在旧巢不远不近处筑新巢与我的观察和思考;最后写两只鸟把巢建在树梢引发的我对人类自身的反省。2.赏析技法考点阐释:对整篇文章谋局布篇技巧进行赏析,此类题型主要出现在写人叙事散文、人物传记和小说中,主要考查选材的特点。思考角度:点面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结合、以小见大、细节描写、选材典型、材料安排(顺序、倒叙、插叙)等。经典例题1.鲁山,在鲁之山20.文章名为“鲁山,在鲁之山”,主要是写鲁山的独特之处。通读全文,分析作者从哪些角度写出了鲁山的哪些特点。(1)从与泰山对比的角度,整体概括地写出鲁山保持了自己特有的一份真实,鲁山是一个安静、简单的所在;(2)从具体的登山中对石径、山石等的感触入笔,写出了鲁山平静、淡泊的格调。经典例题2.井冈瀑布20本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来表现井冈瀑布,试对此作具体分析。(4分)答:文章既从“面”(整体)上描述了井冈瀑布数量众多、多姿多彩的基本特点,又从“点”(个体)上全方位、多角度生动描绘了井冈瀑布的代表龙潭瀑布(2分)。这种点面结合的手法,能够使读者对井冈瀑布得到既全面又直观的认识,从而增强文章的表现力(2分)。局部作用1.考察开头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经典例题1:沙漠中的苇19.本文开头描写的沙漠有何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单调(或荒凉、缺乏生机)、辽阔(茫茫)(2分)。突出了“苇”生长环境的恶劣(1分),为下文写荒漠中的“苇”给人带来的惊喜(或写苇的坚韧和生命力强)作铺垫(1分)。经典例题2:井冈瀑布19从全文来看,文章的首段描写雨水、云雾、小溪有什么作用?答:通过描写雨水、云雾、小溪等,点明水量丰沛的季候特点,为下文写井冈瀑布张本(2分);表现井冈的自然景观之美,从正面衬托井冈瀑布最美,“最让人动心”(2分)。2.考察中间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3.考察结尾部分在文章中的作用。知识储备:1、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如下: 开头段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如果开篇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从结构上看可能有铺垫作用,从内容上看,景物描写的基本作用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渲染)某种气氛。而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以景衬人,它又可细分为两类:正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结尾段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具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中间段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4.主要物象在文中的作用思路导引:(1)贯穿全文的线索(2)是作者所抒之情、所言之志、所寓之理的载体(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发了)经典例题:耳边杜鹃啼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4分)【答案】文章以“杜鹃啼”为线索将杜鹃啼叫的时间,杜鹃啼叫的悲切状况,以及杜鹃鸟啼叫声的附会情况结合起来。文章以“杜鹃啼”统帅文章引用的诗词和传说故事,将其融为一个有机的整体。5.次要物象的作用思路导引:(1)本身表达的内容(2)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引出主要对象,为下文做铺垫。(3)与主要景物的关系:对比或类比,起烘托、 反衬或正衬的作用。(4)突出主旨的作用:从正面(侧面、反面)突出主旨经典例题:红叶落处是秋风18文章描写红叶,为什么在段写到“一大群高大的水鹿”?(4分)答:一群水鹿的出现,表明喇叭河风景区不仅有迷人的红叶,也有美丽的动物,衬托环境优美。“我”纵情歌唱,水鹿聆听,为“天人合一,绝不仅仅是理想”的观点作铺垫。突出了全文主题“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深化了文章立意。(“衬托”“铺垫” “突出”“深化”等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6.引用的作用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经典例题:耳边杜鹃啼文章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姑嫂鸟”的故事,请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答案】相对诗词、传说的片段引用,“姑嫂鸟”这一民间故事则为完整叙述,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姑嫂鸟”的故事,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五、探究题一、考纲要求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侧重表达的思想感情)(1)作品的意蕴:文学作品的意蕴一般分为历史、哲学和审美三个层面去发掘;(2)“民族心理”a.重亲情、族情、乡情,宽容和谐、爱好和平、知足常乐、天人合一等b.儒家文化影响下的官本位心理,道家文化影响下的消极遁世心理,佛家文化影响的舍己为人因果报应心理;c.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爱面子太自尊、阿Q式的精神胜利心理;d.讲究孝悌之义、恋家过年过节与家人团聚心理,父母希望儿女出去闯荡又舍不得离开自己的矛盾心理,儿女不愿过多受到父母束缚又想尽孝不忍其伤心的心理等。(3)“人文精神”如:a.理解、尊重、关心他人,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的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b.对自然与他人充满敬畏和感恩之情,尊重自然,敬畏生命;c.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反思审视自我,具有自我批判精神。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解读。a.这类试题形式上的特点是“答案开放,个性解读”,一般具有延伸性,提出独到见解;b.由于高考的选拔特点,试题多角度但不可能全开放,不可能漫无边际,提出见解后,要回归文本,结合具体事例作合情合理的分析,并尽量符合主流观点,反映出积极态度。二、探究题的特点答案的开放性实际是半开放性,答案来自文本,言之成理理解的多元性可以做多重理解设题多角度性题目的多样化探究性性试题回答要注意:(1)有明确的观点。(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三、探究题基本类型及答题方法(一)思想感情类变“探究”为“伪探究”(选好答题角度)题型示例1:月是故乡明本文运用多种手法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请对此做具体探究。(“探究”可以改为“分析”)题型示例2.董师傅游湖14.文末说“他很快乐”。请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原题解析:为快乐找理由。要透过文本,自己想理由,变为信息筛选题:文章中哪些地方写出了董师傅的快乐?变题解析:探究题看似神秘,实则伪装。改变后成信息筛选题,仔细阅读体会情感,原文找依据。原则:尽量变为较为好答的、靠近文本的、自己较为熟悉的、易于把握的“伪探究”题型。(二)标题辨析式变“探究”为“对号入座”(选好答题内容)举例: 这个题目能否用XX来替代?答题要点:1.这个题目是文章的线索或制造悬念或双关的作用。2.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人物XX形象。3.这个题目有助于突出文章的XX主题。4.替代的题目(或者原文题目)有XX缺点。题型示例:贴着大地生活根据本文内容,你认为是否有必要将题目换成“土地上的母亲”?谈谈你的看法。(7分)答案:没必要。因为“贴着大地生活”的深刻含意有:一是作者对贴着大地生活的母亲的那种勤劳、善良、乐观等精神的颂扬;二是借写“我”“漂泊”的失落感,生动形象地写出脱离大地的“我”对麻木虚假、尔虞我诈的无奈;三是形象地号召人们贴着大地而真实生活、真实做人。如果换成“土地上的母亲”,就偏离了话题,偏离了作者所要表达的重心。方法总结:标题式探究试题,答题时可以从以下切入点着手:主题、情感、线索、悬念、双关、简明、形象与生动、审美习惯等。(三)观点矛盾式变“探究”为“写小论文”(选好答题范式)题型示例:柴禾17这篇文章有人认为重在写柴禾,有人认为重在写人,你赞成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6分) 答案示例1:重在些柴禾。因为柴禾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柴禾在今昔生活中的巨大变化是文章的主要内容,通过柴禾的描写表达出了对传统生活方式的留恋,对细微生命的关注。答案示例2:重在写人。虽然写人的篇幅不多,但写柴禾的目得是为了写人,对柴禾的生命过程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关注。文章由物及人,卒章显志,凸显了对人的生命的感悟。方法总结:一篇小议论文三个部分组成: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2.结合文本,分点列出事实依据,陈述理由;3.总结自己的观点。(四)发表见解类变“探究”为“写小论文”经典例题1.乡路上蹒跚的脚步22.作者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地是庄稼人的亲人”,你同意这说法吗?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答:同意。这句话是作为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的“父亲”的心声,也是千千万万生于斯长于斯的农民的心声。土地是农民的衣食父母,她养育了庄稼人的祖祖辈辈,也养育了城里的人们。庄稼人没有了土地,就像失去了亲人一样难受,土地与庄稼人相依为命。所以说,“地是庄稼人的亲人”。你爱惜土地,适时耕种,土地就会孕育希望,无私奉献,所以说“地是有良心讲感情的”。(结合文意回答,言之成理即可)经典例题2.忆韦素园君18.文章的结尾部分鲁迅说“在中国第一要他多”,联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鲁迅把韦素园比喻为“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赞赏了他认真踏实的精神;并希望中国有更多的像韦素园这样的人。当今中国需要大力弘扬这种认真踏实的精神,一方面,我们要像韦素园一样做一个甘于奉献,脚踏实地干实事的人;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忽视干实事的人,要看到他们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和贡献。(五) 启发启式类变“探究”为“写小论文”题型示例:最后的黄豆(4)小说以“最后的黄豆”为标题,寓意何在?这对现实人生有许多启示,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解析】“最后的黄豆”既是“爷爷”留给我的物质财富,更是精神财富,也是“爷爷”留下的人生教训。如果没有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像小说中的父亲,即使有再多的财富,到头来也只能挥霍一空。题目中“最后”可谓“题眼”,引人深思。【答案】(8分)寓意:一是“爷爷”通过一生奋斗留给“我”的物质遗产,是现实世界中的财富;二是“爷爷”留给“我”的人生教训,启发“我”对物质有清醒认识,是精神财富。启示一:就人生追求而言,单纯的物质追求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启示二:就亲情而言,真正的爱不是溺爱,而要帮助下一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启示三:就传承而言,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 正改变人生。(答出寓意每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论述启示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启示或其他启示进行论述,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2分。)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