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2章 第5节 文言断句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385225 上传时间:2021-10-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8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2章 第5节 文言断句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高考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2章 第5节 文言断句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高考新课标高中总复习(第1轮)语文:第2章 第5节 文言断句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题1【考题精解考题精解】本题新颖而又回归课本,对很多考生来说是熟悉的陌生题。单凭感觉很难选出答案,需要冷静地去分析对与错。这四段文字均出自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中。A项出自必修4苏武传课后第三题,意思是:“您过去凭着单车出使到拥有强兵的敌国,逢上时运不佳,竟至伏剑自刎也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考题1【考题精解考题精解】B项出自必修4廉颇蔺相如列传课后第四题,意思是:“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左右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式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人却往往因为胆小而不敢有这样的表现。相如一旦振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就伸张出来压倒了敌国。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他的声誉比泰山还重。”故正确的断法是:“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考题1【考题精解考题精解】C项出自必修1烛之武退秦师课后第三题,意思是:“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处很长时间了,他们之间的信义也很深了,交情也很厚了,一旦被烛之武说的利益诱惑,抛弃晋国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从郑国又得到了什么呢?”考题1【考题精解考题精解】D项出自孟子梁惠王下,这是对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和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孟子见梁惠王的延伸阅读,强调民本思想,意思是:“谋划这个(问题)不是我力所能及的。一定要(我)说,就(只)有一个(办法):深挖这护城河,筑牢这城墙,与百姓共同守卫城池、国家,百姓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逃离,那么这就可以行得通了。”答案答案:B1. 答案答案:若徇私贪浊/非止坏公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考题2考题2【考题精解考题精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敬畏天地,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2. 答案答案:C 断句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湖南卷始于2010年。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失误,必然误解古文原意。古书中就有一些记录断句不当而造成理解错误的材料。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这样一个故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一足,一只脚。笔者注),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这个小故事,对于人们认识断句的重要性,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从现有高考试题来看,断句考题分主观题和客观题两种形式,湖南省多采用客观题形式。例1:(2010湖南)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分析:B。古人写文章讲究对称,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来断句。如在本句中,“宥过无大”与“刑故无小”相对,“以佚道使人”与“以生道杀人”也相对。 例2:(2012北京)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断句。医 扁 鹊 见 秦 武 王 武 王 示 之 病 扁 鹊 请 除 之 左 右 曰 君 之 病 在 耳 之 前 目 之 下 除 之 未 必 已 也 将 使 耳 不 聪 目 不 明 君 以 告 扁 鹊 扁 鹊 怒 而 报 其 石 曰 君 与 知 之 者 谋 之 而 与 不 知 者 败 之 如 此 知 秦 国 之 政 也 则 君 一 举 而 亡 国 矣。(取材于战国策秦策)分析:上下文意思并不难懂,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除之未必已也”的“也”字断到下半句,断成“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就错了。此外并无难点。答案: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之/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如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不少考生畏惧文言文断句题。那么,给文言文断句有没有规律可循呢?其实,给文言文断句有时是有方法可循,有关键可抓的。我们遵循了一定的方法,抓住了一些关键,就会给文言断句带来方便。笔者在文言文断句教学中,查阅大量资料,经过不断摸索,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断句方法。一、看首末,定句读古人写文章,喜欢使用虚词,且有一定的规律:1句首常用“夫、唯、盖、凡、至若、若夫、窃、请、敢、辱、敬”等发语助词和表敬副词,因此,这类词的前面需要断句。2句尾常用“也、矣、耳、耶、乎、欤、焉、哉”等语气助词,因此,遇到这类词一般就是一句话完了,要断句。3句中常用“以、于、为、而、则、乃”等连词,遇到这类词,就要分析前后结构,正确断句。借助这些具有标志性的虚词,我们就可以判断何处是句首,何处是句尾,何处是句中,从而确定断句的地方。例1:(2010北京)给下列画线的句子断句。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孟子说:“有德行的人就像射手一样,如果射箭没有射中,就回过头来寻找自身的毛病。”我曾经学习射箭,开始时心里只想着射中,眼睛看着箭靶,箭随着手发射,十次有九次是失败的,其中有一次中了,也是侥幸的。有一个擅长射箭的人,教我回头来从自身找原因。双手掌握轻重,步伐合乎规则,四肢周身,都有规律。一个地方没有研究,一个毛病就出来了。毛病没有了,那你的规律也掌握了,则心中不用只想着射中,眼睛里也不用看着箭靶,十次都是成功的!分析:注意文言文的标志词语,如“也”“之”“矣”等。 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二、察对话,定句读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作标志。人物对话时,一般第一次对话中出现对话双方的名称后,后面就省略主语而只用“曰”,因此,有“曰”的地方就应断句,“曰”前为上句,“曰”后为下句,“云”跟“曰”相同。例2:给下列句子断句。 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诸位将领擒获宋忠以后,面带笑容,非常高兴。皇上说:“宋忠本来就是一个平庸的人,凭借着能说会道,阿谀奉承,用财物贿赂奸恶之人,获得官职,执掌军权,便骄躁放纵。他能够迷惑一般的将士民众,但是(我们)看待他就好像是狐鼠而已。小小的胜利有什么值得欢喜的。”大家都磕头说皇上说的对。 分析:在“曰”后断句,屡试不爽。其次,人名“宋忠”、标志词语“耳”“也”都是解答断句题的重要提示。答案: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三、找名词,定句读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可以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所以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断句。在阅读的过程中,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如人名、地名、时间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植物名等,可据此断句。例3:给下列句子断句。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人得了宝玉,献给子罕,子罕不接受,献玉者说:“此玉拿给玉人看过,玉人认为是宝物,所以才敢献。”子罕说:“我认为不贪是宝,你认为玉是宝,若将玉送给我,是你我都丧失宝物了,不如每人都拥有自己的宝物。”分析:这个句子有很多名词,如人名“子罕”,器物名“玉”,还有“玉人”等,这为我们的断句提供了有用的信息。答案: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四、据修辞,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讲究语言工整,因此多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富有节奏感,四六句较多,这是文言文在语言上的一大特点。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就可以凭借句子的对称、节奏等进行断句。例4:用斜线(/)给下面的句子断句。(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分析:(1)句使用了顶真的修辞手法;(2)句则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个句子的不同修辞进行判断。答案:(1)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2)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五、辨句式,定句读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和固定句式,根据这些句式的特有表达形式,我们就可以知道一个句子的句首和句尾的位置在何处,从而准确断句。如:1判断句的形式有:“者也”“也”“者”“者也”等,还有用“乃、为、即、则、非、皆”表判断的。2疑问句的形式有:用“何、安、胡、曷、奚、盍、焉、孰、孰与、孰若、何如、何以、何为、奈何、若何、如之何、奈之何、若之何”等疑问代词或语气助词构成疑问句。3固定句式常见的有:“不亦乎”“得无乎”“无乃乎”“何为”“安哉”“孰与乎”“与其孰若”“为所”“为所”“见于”。例5: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参考译文参考译文 国君为什么不取法古代帝王的法令制度呢?不是它不好,而是因为后人无从取法它。先王的法令制度,是经历了漫长的古代流传下来的,人们有的增补它,有的删减它,怎么能够取法它呢?虽然人们没有增减它,也还是无从取法它的。分析:两个“胡”表明这两句是疑问句,“非”“也”表明这一句是判断句,“者也”表明这一句是判断句,这些句式的特有表达形式可以帮助我们正确断句。 答案: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