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实施方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153683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课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课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生物课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课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实施方案一、 课题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变、学生学习的改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等,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理论素养以及自我反思的能力等专业水平都亟待提高。新课程的生物教学如何设计?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创设有效具体生动的问题情境?如何正确理解生物课堂改革的理念,从而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形式化的倾向?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的。当前的生物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仍未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具体表现在:1课堂教学气氛沉闷,教师仍偏重知识的传授,学生主动参与少;2学生质疑提问的氛围不浓且能力较差;3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差,师生交流沟通少;4教师教学只就事论事,教师“导”的成分少,学生创新探究少;5课堂讨论重形式,而实效性不够等等。鉴于以上实际情况,我们生物课题组提出了“高中生物课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的课题,以问题设置为抓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1.原苏联心理学家马丘斯金等人,对问题教学进行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研究。他们依据当代思维科学的最新成果,对问题教学的本质进行深刻的心理学论证,对问题教学的操作方式、原理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2.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教学设计理论都把问题解决作为建构性学习的基本策略。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对此问题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思维发展过程。 3.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问题能力” “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等教学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识。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还是较多地考虑如何教,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尤其是让学生收集生物信息的基础上,自己提出有价值的生物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思考、合作、交流。生物信息收集、处理意识强,问得多,必然想得多,问得深,必然想得深。 本课题借鉴、运用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结合我校实情,紧扣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在收集、处理生物信息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有价值的生物问题,从而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自然是客体,人是主体。人的自主意识是主体性发展的标志。学生主体性作用是否发挥是首要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乐于探究是主体性作用发挥的重要途径。2.亚里士多德说:“思维乃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陶行知先生也说:“创造始于问题。”有问题就会激发探究的思考和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是他们潜能不断发挥的前提。3.创新教育理论认为:发现问题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起始点。任何一种创新都经历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4.现代教育论:素质教学的课堂设计,应强调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应充分注意学生身心急需的水平和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当好“管理者”、“指导者”、“咨询者”和“活动参与者”的角色,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教学通过多边活动,增强效果。5.童真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直接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及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处在积极的状态,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师生双方都应积极主动,任何单方面的积极主动不能算是积极性高。课堂教学的任务和达成度本就需要师生双方共同承担和完成的。四、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问题情境”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或条件下)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它是构成教学活动的环境,是学生产生学科学习行为的条件,是一种学习情境。它是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的恰当程序的冲突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思维定向的一种情境,其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求知欲,以其求知热情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所以说,问题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气氛中,使学生在“提出发现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主动参与学习。这种学习活动不仅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而且要从这个学习过程中有所发现,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问题情境有三层含义,或说三个特点:其一是“气氛”、“状态”。它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自由地(而非迫于外界压力)想象、思考、探究,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诸如对知识的渴求、探索的欲望和激情、激发学习兴趣、发现规律的兴奋以及对教师的热爱等等),进而积极投入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气氛、心理状态。其二是“背景”。物理意义的问题情境具有客观性,是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教学背景,可以是现实生产、生活材料,也可以是本学科的问题,乃至其它学科的相关内容等,它是多维度、全方位的。宏观地看,问题情境由活动主体(师、生)、活动环境(教室、黑板、桌椅、多媒体、声光色等构成的背景)、活动对象(或活动客体即教学内容,如教材、资料、问题以及呈现方式等)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教学活动这一特殊的环境,包括心智、情意、氛围、交往以及问题背景、学习条件等各个方面,充满课堂教学的整个时空。微观地看,它是由实物、图片、图形、图像、符号、语言文字甚至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构成。其三是“困境”。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所谓的问题情境是指主体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不知如何达到的心理困境。”也就是学生为达到某一活动目的所遇到的某种困难和障碍时的心理困境。问题虽有一定困难、不能轻易解决,但只要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努力克服也是可以解决的。五、研究目标1使广大教师提高对创设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克服当前教学问题情境创设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误区,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2通过创设有价值的教学问题情境,克服三维目标的割裂现象,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的有机统一。3以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为载体,正确处理新课程与教学质量的关系,新课程与传统教学的关系,新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构建新课堂,创立新课堂文化。4使广大教师掌握课堂教学问题情境创设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形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解决课堂中的问题,明晰课程改革视野中好课的标准,不断地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5从课程实施的微观入手,关注教学细节,抓住关键环节,以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为突破口,聚焦课堂,研究课堂,改变课堂,把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六、研究内容及要点创设问题情境,使师生互动就是要以问题为载体,把问题作为教学活动的开端,并贯穿教学整个流程,既把问题当作是教学活动的归宿,又要将新的问题的产生当作进一步探究的起点,引发更多的问题,从而激发创造。(一)布置问题、引导学习的策略研究课前准备是形成问题情境、促使师生教学互动的前期工作。要抓住课前预习的环节,对学生进行预习指导。指导要设置问题式提纲,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同时,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所设问题要有顺序性、层次性。通过设置提纲式问题,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并以此检查预习情况,达到预习目的。(二)巧问促学、互问助学、师生互问、互动学习的策略研究抓好课堂教学是这一课题研究的中心环节。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而学生是实践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是激活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当好指导者的作用,发挥“导”的作用。捕捉教学时机,灵活设计问题,引发学生的动、问,并以问题为纽带,使教学双(多)方互动,提高教学效果。1.营造宽松和谐无拘无束的课堂气氛是问题情境形成的前提。教师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学生,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促使学生敢思、敢问、敢说,形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加强师生感情沟通,提倡怎么想就可怎么问、怎么说,既不吹毛求疵又不求全责备,多肯定鼓励不批评指责,多给学生思考发问的空间、质疑讨论的余地,让喜问者乐问、想问者敢问、无问者能问。2多方位设问,使学生学的全。某一知识往往是一个整体,而对这一整体的了解,可多方位设置问题来完成。由点到面,学生学的知识多,学的也全。3.多层次提问,使学生学得深。学习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因而多层次设置问题,犹如剥笋一样,能使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而形成深刻的认识,学得也透。4互问激学,提高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起点。中学生好学而善思、争强而好胜,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倡导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分析、解决问题,开展生问师答共同解决问题,促使师生共同提高。5.课堂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充分发挥媒介作用。通过多媒体等电教手段的运用来设置问题往往更具生动、形象的特征,更容易使学生身心愉悦,触发思考探究积极性。媒介中介和学生间的互动亲切感人,更易连接起师生互动。(三)课后拓展,促进思维再发展的策略研究教学内容不是囿于课堂的,学生的思考也不完全局限在课堂。创造性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解决了问题走出教室,这还不够,教师不能仅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要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教师要营造回味无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生出更多的问题,使问题在课后得到延伸得到拓展,去课外阅读、去查找资料,让问题始终联结着学生的学习,由多“问”始,生出“问”多,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实际中,设置的问题应具备以下一些特点:1.要有良好的启发性积极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决心,不搞无问而问,无病之呻吟,无必要的不问,不搞表面文章,设置的问题应是能够回答又不是不需思考的,要经过一定的努力。这样的问题若能解决,学生既有深刻的印象,又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成功感,学习的兴趣情绪也会保持并增强。2.要有分明的针对性层次性符合思维发展的特点,问题应有针对性和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根据知识结构层层推进,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3.要有极强的现实性“生活即学习”,教学环节中提出问题要根据学科特点,与生活实际结合在一起。学生对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问题特别亲切,也特别有兴致,思考的激情也强。知识面宽,实际能力也能增强。七、研究方法1.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法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现状的研究,不可能全部通过观察与调查,它还需要对与现状有关的种种文献做出分析。2.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在教育情境中,研究人员和实际工作者结合起来解决某一实际问题以提高教师素质的一种方法。是在教育情境中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的研究方式,其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际工作者的素质。3.经验筛选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改善方法,由执教人员和研究人员结成一体,对众多的经验进行淘汰,优化或者发展新经验。八、研究步骤本课题实验计划一年半完成。1.准备阶段(2011.122012.2)(1)学习有关理论,明确课题目标、意义。(2)撰写课题方案,做好申报、立项工作。(3)抓好实验人员培训工作。(4)做好制定实施计划的前期准备工作。2.实施阶段(2012.32013.4)(1)课题组按计划实施研究,课题成员每学期完成一篇实验总结(论文)或专题教案。(2)课题组写好阶段研究报告,做好中期汇报工作,开展教学汇报活动。3.总结阶段(2013.52013.6)课题负责人写好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研究论文和教案汇编。九、课题的可行性分析(一)外部环境1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而探究的第一步就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高中生物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从探究过程中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合作,学会探究,这是现代教育的目标。这就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保障。2.山东省作为国家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实验基地,自2001年至今,在科学探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资料。这些将会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与资源。(二)内部条件1.课题的研究人员都是教学第一线的教学人员,具有较强的教学理论基础和教学研究基础,对问题教学研究都有一定的共识,积极寻求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指导方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2.课题负责人王君友,从教十六年,区级骨干教师,多次参加培训学习,有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严谨的科研能力、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和自我反思意识,作为理化生教研组长,熟悉课堂教学。经常在一线参与研究性教学,主持高中生物探究型教学实施研究区级课题,有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励。区教研室孟庆松主任亲自担任本课题研究的顾问。本课题还有四位中学高级教师,有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信心和经验支持。3.课堂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充分实践的机会和展示成果的机会;学校图书馆的书和杂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的宽带网和远程教育资源为我们的实践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持;完善的网络和电子化资料提供了资料查询和最新的研究动态;学校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和较高研究水平的教学人员可以给我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有效的资金保障和充分的研究时间也是完成本课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十、预期的研究成果形式1.课题研究报告2.有关课题研究的教案、案例分析、论文、获奖证书等3.研究汇报课4.学生在课题开展中的提问、解问能力的表现等十一、课题组成员的具体分工 王君友、季开娟:主持课题组全面工作,督促和协调各成员间的工作安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设计;定期召开课题研究交流会;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和工作报告。 马安乐:重点研究生物学教学的现状及影响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的因素;负责高中生物课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等过程性报告的撰写。 徐雁:负责高中生物课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等论文的撰写;负责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课外交流,掌握目标达成度,并负责理 论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孟庆松、吴淑秀:负责高中生物课中创设问题情境教学设计的撰写及整理;负责课堂教学中典型案例(成功与失败案例)的收集与整理及课题成果汇编。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2张汉光.生物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33邓涛. 新课程与教师素质发展.北京出版社.2005.14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85刘恩山.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 朱慕菊主编.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8沈平.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05(7-8)9 靳玉乐,尹弘飚.教师与新课程实施:基于CBAM的个案分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11):51-5810高文主编.现代教学的模式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