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答案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2150700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1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 答案(一)一、选择题1.A【解析】略。2A【解析】结构课程论是当代西方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理论,其代表人物是该课程理论的创始人布鲁纳。3A【解析】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4. C【解析】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5. C【解析】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题干是向师性的表现。6B【解析】【解析】考查学习需要的涵义。7.C【解析】课程与教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简单把二者看出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8.D【解析】眼、耳、口、手、心涉及到多种感官,即强调通过多种感知渠道来巩固知识。9.A【解析】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因而其开发理念也是围绕以学生为本。10.A【解析】略。11.C【解析】少年期独立性增强,与父母的冲突增多,被称为心理断乳期。12.D【解析】义务教育教学计划不是普通的教学计划,它是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具体保障,其制定的依据是义务教育法,因此,具有强制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是针对全国绝大多数学校、绝大部分地区和绝大部分学生的,既不过高也不过低,具有普遍性;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作用就在于充分保证为学生的各种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打下好基础,因此具有基础性。13.C【解析】略。14.A【解析】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划分,可以分为:传授新知识课(新授课)、巩固知识课(巩固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技能课)、检查知识课(检查课);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划分,可以分为:讲授课、演示课(演示实验或放映幻灯、录像)、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15.B【解析】语出西汉戴圣礼记学记:“幼者听而不问,学不躐等也。”意思是学习不能超越次第,应循序渐进。二、名词解释1. 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作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2.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3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4.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三、简答题(答案要点)1.(1)培养合作精神;(2)提高研究能力;(3)加强课程理论素养。2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有:(1)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2)帮助学生树立在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时的求助意识,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3)培养身心健康,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3(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2)课程性质和特点。(3)学生年龄特征(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此外,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这就要求我们要全面地、具体地、综合地考虑各种有关因素,进行权衡取舍。 4(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个体已有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等。四、论述题(答案要点)1.(1)专制型师生关系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教学责任心强,但不讲求方式方法,不注意听取学生的意愿和与学生的协作;学生对教师只能唯命是从,不能发挥独立性和创造性,学习是被动的。师生交往一般缺乏情感因素,难以形成互尊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甚至会因教师的专断粗暴、简单随意而引起学生的反感、憎恶和对抗,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2)放任型师生关系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缺乏责任心和爱心,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任其自然,不加指导和控制;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怀疑、失望,对教师的人格议论、轻视。师生关系冷漠,班级秩序失控,教学效果较差。(3)民主型师生关系此类师生关系中,教师能力强、威信高,善于同学生交流,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和方法;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兴趣广泛、独立思考,和教师配合默契。民主型师生关系,来源于教师的民主意识、平等观念以及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强大的人格力量,这是理想的师生关系类型。 2(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五、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1遗传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表现在:(1)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2)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四个: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同时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3)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青少年的发展方向;教育给人以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可以确保教育工作的效果与效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4)人作为主体是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来参与和接受客观的影响,从而获得发展的;人们是按照自己的认识、经验以及需要、兴趣等来对客观事物作出反应,并为了实现意向,自觉地、有目的地开展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活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2011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 答案(二)一、选择题1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学记。2D【解析】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是“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3D【解析】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而社会环境和社会生活条件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的作用。4A【解析】确立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教育史上有两种理论,即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是卢梭。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代表人物有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等。5D【解析】广义的教育制度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6C【解析】此题考查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运用。启发性教学原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同时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7B【解析】考查性格结构特征。勤奋和懒惰是性格的态度特征的表现。8D【解析】考查陶冶教育法的涵义。9D【解析】考查课外校外教育的涵义。10B【解析】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11C【解析】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它是一种与社会相关密切的人格特征12C【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愈长,注意就愈稳定。13D【解析】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是交融在一起的,这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时,容易混淆事物的本质特征。为了避免这种误解,在概念教学中可采用“变式”。14A【解析】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心境一经产生就不只表现在某一特定对象上,而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色彩,影响人的整个行为表现,成为情绪生活的背景。15C【解析】额叶在组织有目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顶叶主要是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枕叶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对听觉刺激加工。二、填空题1规律2生产劳动3.斯巴达 雅典4教书育人主导5班级授课制6德育要求品德水平7判断推理8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9中等(或适中)10观念性内隐性简缩性11生理 心理社会适应三、简答题(答案要点)1(1)学校教育是以文化影响为主体的环境,它影响着学生的主要环境形式是教材,这特别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2)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的影响过程,又是有计划的、全面的、系统的影响过程,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是任何自发的、偶然的、零碎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所不及的。(3)学校教育由经过专门培养训练的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进行施教。(4)学校教育采取集中时间和集中学习的形式,使青少年儿童集中精力受教育,适合青少年儿童身心特点,适合时代的要求,有利于完成社会赋予他们的任务。2(1)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使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3操作技能形成有:(1)操作定向;(2)操作模仿;(3)操作整合;(4)操作熟练等四个阶段。4性格结构的特征主要有:(1)性格的态度特征;(2)性格的情绪特征;(3)性格的意志特征;(4)性格的理智特征。四、论述题(答案要点)1(1)知指品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的认识及其对人们思想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和评价; 情指品德情感,是指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关系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体验;意指品德意志,是指人们利用自己的意识通过理智的权衡作用,去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指品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认识、情感、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在行动上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作出的反应,是实现内在品德认识和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外部表现。(4分)(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具有多种开端,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3)联系实际。(3分)2(1)直观形象与言语的正确结合;(2)注意客观刺激的适当强度;(3)注意刺激对象与背景的差别;(4)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5)直观目的明确呈现时机得当、距离得当,保持整体性;(6)变式方法的采用。五、写作(答案略)2011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 答案(三)一、选择题1A【解析】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需要、兴趣、动机、世界观等)和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性格和气质)两个方面。2A【解析】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3A【解析】关于师生关系,有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教师中心论的典型代表包括赫尔巴特与凯洛夫,儿童中心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卢梭和美国的杜威。4D【解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5A【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包含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学高为师”“良师必是学者”强调的是教师的本体知识。6D【解析】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因而其最主要的研究视角是教师自己的视角。7D【解析】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8.B【解析】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9.A【解析】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能力的综合,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门活动所需要的能力,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等。它是顺利完成某一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10.A【解析】个体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二、填空题1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壬寅癸卯3劳动后备力量合格新生4群众性小组5对象主体6第一第二信号系统7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8多血质粘液质9抽象概括能力创造能力10人际关系协调 情绪积极稳定三、判断题1【解析】新课程中强调改变以往课程评价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解析】少年期的学生充满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教师和家长既要给学生正确的指引,也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性要求,而不是一味严加看管。3【解析】活动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具有实用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点。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4【解析】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5【解析】除了受知识和学科内容的制约,课程目标的确立还要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6【解析】泰勒的课程评价模式又称目标评价模式,该模式只关注预期目标,忽视了过程的丰富性。7【解析】分组教学只是班级组织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班级授课制相比,二者各有利弊。8【解析】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 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9【解析】考查教育机智的涵义。10【解析】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中,说服的方法作用是很大的,但说服的方法不是万能的,必须辅以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简答题(答案要点)1(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2(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3(1)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意识的调节支配作用;(3)克服内部与外部困难;(4)以随意运动为基础。4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联系和关系的反映;联想的主要规律有:(1)接近律;(2)相似律;(3)对比律;(4)因果律五、论述题(答案要点)(1)教师是“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专门的教育者。由于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所处的地位,肩负的责任,使教师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起主导作用。(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是学生能动地反映现实的过程,教师是不能代替的。(3)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是不相矛盾的。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善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由机体内外因素决定的自身不断运动的过程,其特点是产生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新东西。因此,教师要帮助维护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即:制订并讨论学期心理辅导工作计划;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氛围建设工作;组织老师学习有关心理辅导的知识、方法等;向家长宣传“家庭心理指导”的有关内容;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各班班主任要利用班会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学期总结及资料积累和个案分析、心理档案。六、案例分析(答案要点)1从教育学观点看,这位班主任虽然做到了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但方法却不甚得当。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案例中该老师只注重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而没能针对学生智力的缺陷进行专门的辅导,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义。从教育法规来看,义务教育法对教师和学生的权利与义务作了明确规定,这位班主任的做法违反了有关规定。教师要更多地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其品德、智力等的全面发展。学校方面,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做好教学管理工作。作为家长,应及时与学校沟通,帮助孩子健康成长。2这种做法违背记忆规律,也是行之无效的。学生识记的效果和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关,在一定的时间不宜过多,否则,易引起学生过度的疲劳,降低记忆的效果,同时,“漏一补十”“错一罚十”的做法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记忆的信心和主动性,对进一步学习造成心理障碍。2011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 答案(四)一、填空题1.社会科学2.癸卯学制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4.班级授课制 5.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6.联觉 7.道德感 8. 评价9.态度 10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二、选择题:1C【解析】略。2A【解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和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阐述了他的和谐教育思想,对世界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3A【解析】略。4C【解析】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其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人的成长奠定德智体各方面的基础。5A【解析】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6D【解析】考查对德育功能的理解。7C【解析】班主任工作是以学生为主体,认真研究学生特点,首要任务是了解和研究学生。8A【解析】【解析】教师的专业知识一般包含三个方面,即教师的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学高为师”“良师必是学者”强调的是教师的本体知识。9A【解析】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重复的过程。10D【解析】概念形成是指个体通过反复接触大量同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特征或共同属性,并通过肯定(正例)或否定(反例)的例子加以证实的过程。题干是以麻雀、燕子等作为正例。11D【解析】意识是人类最高级的心理现象。12A【解析】草履虫的趋利避害反应属于应激行为,它没有神经系统。13A【解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14A【解析】人的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对优先知觉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影像,而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15B【解析】短时记忆存储时间短,一般而言,如果过了三十秒左右得不到复述,便会遗忘。三.简答题(答案要点)1(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2(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2)教师劳动的复杂性;(3)教师劳动的示范性;(4)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3(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4(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3)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4)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5)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四、论述题(答案要点)1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学生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良好的师生关系有赖于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为此教师要做到:第一,了解和研究学生;第二,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第三,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第四,发扬教育民主;第五,正确处理师生矛盾。作为学生,也要努力做到:第一,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劳动;第二,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自律、自尊、自爱、自强、努力完成学习任务;第三,主动与教师沟通和交流。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素质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有:(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五、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1(1)该老师只关注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没有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2)一味从教材出发,没有充分肯定学生回答的合理性和多样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反映了教学中的形式主义倾向。(3)现代学生观要求我们尊重学生,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造就健康有序、宽松和谐、激励上进的新型教育,鼓励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建构自己独立的意义。该老师没有注重学生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而是把学生当成了灌输知识的机器,这与现代学生观是相互冲突的。(4)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该老师的做法明显违法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只重知识不重能力,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的情感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2011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 答案(五)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1632年夸美纽斯发表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在此书中他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A【解析】孔子主张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论语提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次即由此而来。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主张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3C【解析】巴班斯基在1972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4.A【解析】一个班集体只有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使班级成员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统一,才能推动班集体的发展。5C【解析】品德意志是指自觉地调节道德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道德目标的心理过程。6D【解析】物质环境设计课堂自然条件(如温度和照明)、教学设施(如桌椅、黑板和投影仪等)以及空间布置(如座位的排列等)。课堂纪律不在此列。7B【解析】学生在某个时期内表现出某种机能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不平衡性的特点,这要求教师对处于特定时期的儿童施以相应的教育。8D【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掌握学习的方法。9C【解析】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之一即是教师需要教育机智。10A【解析】自由联想是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之一。11A【解析】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12D【解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13A【解析】人的发展的顺序性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而不能急功近利,一味求快发展。二、多项选择题1ABCE【解析】心理活动的随意性显著增长出现在少年期。2.ABD【解析】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但并不起决定作用,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也不是遗传素质,而是教育。3BCE【解析】略。 4ABCDE【解析】考查教育的规律。5ACD【解析】略。6ABCDE【解析】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的要素有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7.ABDE【解析】人格的特征包括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和功能性。8ABCD【解析】学生的学习方式虽然会影响学生的课堂表现,但并不是教师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9.ABC【解析】教育目的主要有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评价作用。10.BCD【解析】模像直观即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网络模拟动画是模像直观,而实地考察和观察事物等皆属于实物直观。三、判断题1【解析】校外活动不是课堂教学的延续,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的活动。 2【解析】环境中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因素,对儿童发展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3【解析】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但是教育学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学校产生以后的产物。 4【解析】略。 5【解析】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情境中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6【解析】男孩在动作技能方面的优势到青春期以后才逐渐显露出来,之前非常微弱。7【解析】惩罚与负强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会降低反应概率,一个则是为了增强行为出现的概率。8【解析】略。9【解析】一个教师经常思考“学生喜欢吗?”“同学们怎样看待我?”等问题,说明该教师已经进入关注生存阶段。10【解析】集体形成的条件是:要有共同的奋斗目标;要有健全的组织和积极分子骨干;要有正确的舆论和优良的班风;开展有教育意义活动。仅仅有了班级组织,不能标志集体已经形成。11【解析】动物能哺育幼仔,是动物的本能,它不存在教育。 12【解析】构造主义心理学不重视实际的心理学应用。四、名词解释1学校教育亦称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2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3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性的综合。4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五、简答题(答案要点)1答:(1)教学目标明确;(2)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3)教学内容正确;(4)教育方法恰当;(5)教学结构紧凑;(6)教学组织合理。 2.(1)政治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3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妨碍及破坏课堂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行为。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1)学生方面,遭受挫折、寻求注意、人格因素、生理因素;(2)教师方面,教师的教学技能、管理方式、威信;(3)环境方面,大众传播媒介、家庭环境、课堂座位编排方式、教学环境的温度和色彩。应对方法:(1)运用积极的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惩罚;(3)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留给学生违纪的时间;(4)进行心理辅导。六、论述题(答案要点)1.能力与知识、技能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所属的范畴不同;生理机制不同;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迁移的范围不同;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是认知经验的概括,技能是活动方式的概括,能力是心理水平的概括。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必然导致能力的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只有达到熟练程度,通过广泛迁移,才能促进能力的发展。(2)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连的。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3)“高分低能”的人,他们具有比较高的知识,但在生活实践中不能把知识灵活应用。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知识的同时没有注重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不仅要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更重要的是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向能力迁移,同时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能力得到培养和锻炼。2当代世界各国的课程改革,尽管各有特色,但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1)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加剧,各国的课程改革都注意删除陈旧内容,增添反映现代科技成果的新内容,尽量缩小课程内容同最新科技成果之间的差距。为适应当代科学综合化趋势加强的需要,许多国家开设了综合性课程。 (2)重视基础学科知识的结构化。80年代以来,英法德等国继美国之后出现了“恢复基础”运动,强调统一学习基准,加强基础学科,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重视知识的结构化表现在对课程内容去粗取精,缩减描述性和经验性的知识,增强知识的理论性和概括性,突出其间的联系,把各门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原理等基本结构教授给学生,保证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重视能力的培养。适应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当代各发达国家在课程内容组织过程中,都把培养学生研究、探讨和创造态度与能力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力图使组织的内容有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有学识、肯钻研,既能掌握前人大量认识成果,又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的人。 (4)重视个别差异。由于学生之间在兴趣、爱好、需要以及能力、基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各国的课程设置都有较大弹性,既有群体共有的形式和内容,也有处方化、个别化的形式和内容,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和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七、材料分析题(答案要点)(1)上述材料反映了教育可以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新的生产力的社会作用。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不仅是传授知识的教育单位,承担着再生产科学知识的任务,同时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担负着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生产力的任务。 (2)学校中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一方面生产出新的科学知识,发挥精神生产方面的作用,形成科学、技术、生产体系,在高校的实验室里研制创造出众多新的生产工艺,直接参与物质生产过程,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通过教学,还可以把科研成果纳入教学内容,培养受教育者的研究能力,为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 (3)高等院校集中了一批一流的专家教授,构成了良好的专业结构。还有年轻的精力充沛的研究生作为人才梯队,从而使高校有良好的条件进行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尤其是对于基础理论的研究,可望在科学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正由于这些便利条件,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高等学校中的基础性研究,在高校中投入越来越多的人才和物质条件。很多国家因此而占据科学前沿,取得许多重大科技成就。 2011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 答案(六)一、填空题1认知策略 2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3赞科夫4班级授课制 5历史性6体育课7主观表征 8陶行知9灵活性10小组活动 二、单项选择题1B【解析】人类教学手段的先后顺序依从是口耳相传、文字材料、直观教具。2B【解析】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泛智”教育思想。3C【解析】由教育史可知。4C【解析】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能力。5C【解析】略。6A【解析】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刚好体现教师的示范性特征。7A【解析】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以利于更有效地开展实施教学活动。8A【解析】华生的名言。表达了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的观点。9A【解析】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联觉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感觉现象经常联系在一起的缘故。10B【解析】略。11D【解析】考查复式教学的定义。12A【解析】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教学法。13A【解析】发展性评价是我国教学评价的新理念。14A【解析】略。15B【解析】略。16A【解析】初中阶段学生独立意识增强,对于父母的管教比较反感。所以最容易和父母发生冲突。17B【解析】元认知是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18C【解析】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19A【解析】技能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区别于一般的随意运动。20B【解析】研究性学习的定义。三、多项选择题1ABCE【解析】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有教师的领导方式、班级规模、班级性质、对教师的期望等。2AD【解析】群体规范有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文的非正式规范两类。 3ABE【解析】CD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4ACE【解析】勒温将教师的领导方式分为权威型、民主型和放任型三种。5ABCE【解析】教师期望对课堂气氛的影响的四条途径是:接受、反馈、输入与输出。四、简答题(答案要点)1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2)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3)维持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2(1)态度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 (2)态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绪或情感体验,是态度的核心成分; (3)态度的行为成分,指准备对某对象做出某种反应的意向或意图。3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两大方面:(1)教师教的标准: 教学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结构合理; 方法恰当; 语言艺术; 板书有序; 教态从容自如。(2)学生学的标准: 学生注意力集中; 思维活跃; 积极参与; 个别学生得到照顾。4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是因为:(1)它是我国建国以来教育工作经验的总结。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主,教育质量就能提高,反之则下降。(2)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间接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5(1)序言导入; (2)尝试导入; (3)演示导入;(4)故事导入;(5)提问导入;(6)范例导入。五、论述题(答案要点)1培养学生的良好态度与品德的要点为:(1)进行有效的说服;(2)树立良好榜样,促进更多学生效仿;(3)利用群体约定来制约部分个体学生的不良行为;(4)赏罚要分明。2(1)发音不良;(2)共鸣不当;(3)换气不良;(4)口头禅过多;(5)言语不流畅;(6)形象不佳。六、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1.这个案例给予我们启迪:在教育教学中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而不应该用条条框框的模式去束缚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应该让孩子按教师的思维、想法去行事要让孩子自己去行动,作一个智能人,开发潜能,追求独特。 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教师的知识权威,而新的课程理念则强调转变教师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只有这样,教学才会有新的活力,学生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充分地发展。2.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着7种基本智能,只不过,不同个体的优势智能是存在差别的。所以说不存在什么“差等生”“坏孩子”,只存在有差异的学生,学生都是可教育的。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得到启示:(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和个性发展,承认学生智能的差异性。平等公正地对待他们,尊重、理解、信任他们,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2)正确评价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在某方面的智能差或很差,就认为学生是差生,很愚蠢,应该学会欣赏他们,一分为二地看待他们,找出教育的切入点,发现,引导,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 (3)针对不同的学生, 我们可以灵活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2011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 答案(七)一、单项选择题1B【解析】略。2B【解析】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宣扬教师中心的观点。3C【解析】新生儿遇冷会哭是生理性的本能反应,属于无条件反射的范畴。4A【解析】课外活动更有益于儿童的个性发展。5D【解析】略。6A【解析】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叫联觉。7C【解析】这句名言是榜样示范法的集中体现。8D【解析】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属于自陈量表测试。9A【解析】刺激的泛化是指某种特定的刺激所引起的某种反应,在遇到其他新的、类似的刺激时,还会产生相似的反应的理论。10B【解析】场依存型学生对客观事物的判断常以外部线索为依据。11B【解析】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最具动力色彩的成分。12A【解析】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针。13B【解析】“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强调因材施教。14C【解析】依照法律规定,必须保证实施的国民教育是义务教育。15A【解析】略。16.C【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应使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并且引导他们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7D【解析】非正式群体没有公共的规范,是松散的。18C【解析】身心发展顺序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要求教师做到循序渐进。19C【解析】考查最近发展区的定义。20D【解析】略。二、填空题1知识 2总括 3殷商 4适龄儿童和青少年5长时记忆 6知、情、意、行 7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8认同9诊断教学问题 10教育为主,惩罚为辅二、判断题1【解析】教育是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2【解析】荀子是外烁论的代表,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3【解析】应为课程标准。4【解析】略。5【解析】将“班主任了解学生”改为“形成了正确的集体舆论”。6【解析】略。7【解析】略。8.【解析】应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9.【解析】原始社会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了古代社会两者才开始分离。10【解析】我国法律规定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无故开除学生要负法律责任。三、简答题(答案要点)1(1)课程表的安排,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4)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位和课的类型和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结果,为课程实施提供反馈信息。2(1)动作的认知和定向阶段;(2)动作的模仿和联系阶段;(3)动作的整合、协调和完善阶段。3.(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易遗忘。(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规律表明,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4)关于遗忘的原因,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引起遗忘。(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4我国中小学的德育原则主要有:(1)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的原则;(2)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3)知行统一的原则;(4)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7)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8)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四、案例分析(答案要点) “照本宣科”反映了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根据这一取向,预期课程方案的实现程度,就是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分析张老师的做法)“马芯兰教学法”反映了课程实施的创生取向。创生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创生过程中,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或实现“创生”的材料或背景,是一种课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教师和学生不断变化和发展。(分析“马芯兰教学法”)五、论述题(答案要点)(答案要点)(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辨识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开始。2011年福建省教师招聘考试专家押题试卷 答案(八)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略。2A【解析】略。3B【解析】略。4B【解析】格塞尔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说明了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强调教育要遵循个体的发展顺序。5B【解析】认识到学习的意义而进行的学习属于内在动机驱动的学习。6A【解析】前运算阶段个体仍然思维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个体建立了守恒思维。7C【解析】有无正确的舆论,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主要标志之一。8D【解析】现场教学是教学的辅助形式。9C【解析】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712属于具体运算阶段。10C【解析】孔子的这句话是说教师要把体态表达和言语表达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容易被人理解。11B【解析】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12B【解析】个体思维发展的顺序是由直观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13D【解析】学习是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通过练习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A、B是本能行为,C不是通过练习得来的。14A【解析】根据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不同,一般将情绪分为快乐、悲哀、愤怒、恐惧。15C【解析】原型操作是依据智力技能的实践模式,把学生在头脑中应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以获得完备的动觉映象。二、多项选择题1.BD【解析】ACE是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故排除。 2.BCE【解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特征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教学相长。3.ACE【解析】应用不属于加工过程,而编码隶属于获得与巩固过程。 4. ABD【解析】注意有调节、维持、选择功能。5ABCDE【解析】略。三、填空题 1思维能力 2课程标准 3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 4保持5裴斯泰洛奇 6观念性7.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后习俗水平 8.发散思维 9现实情景10学生评价四、简答题(答案要点)1.教案是在课题备课基础上,对每一节课进行的深人细致的准备,教案的内容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课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等。教师编写课时计划(教案)的一般步骤是: (1)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教师掌握教材有一个深化的过程,一般要经过懂、透、化三个阶段。 (2)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的。教学目的的确定要根据具体的授课内容而定,不可过分拔高,亦不能太过简单。 (3)考虑课的进行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 (4)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 (5)写出课时计划。2过去说:“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有一杯水”,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教师仅有“一杯水”已远远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需要,“要给学生一滴水,老师必须有一条常流常新的河”,不但流量要多,而且要清澈见底,即质要高。一个博学多才的老师往往会深受学生的喜爱。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博览“杂书”,留意奇闻轶事,关注时代热点文学、诗歌、歌曲、图片、漫画、数据、笑话、哲理、故事、幽默、视频、背景材料等。最重要的是要养成分类整理、保存的好习惯,所积累的素材,便是你教学的一个重要资源。积累多了,备课时就方便了所谓厚积而薄发,你将会发现你在课堂上居然也能引经据点,旁征博引。3(1)强化法;(2)代币奖励法;(3)行为塑造法;(4)示范法;(5)惩罚法;(6)自我控制法。4终身教育的含义,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献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概括,是指“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其通俗的解释是指对一个人一生所进行的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强调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与成人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一体化。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