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中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31968041 上传时间:2021-10-13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中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学生中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学生中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中社会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及其教育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一、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一)、研究背景1、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出现了许多因父母外出打工而处于无人看管和照料的学生。还有一些学生,由于父母离异或遭受意外伤亡,这些学生沦为单亲。个别家长由于自身残疾、无固定工作和收入,直接导致家庭贫困。据初步调查,这几类学生占到学生总人数的11%以上,并有逐年递增趋势。2、我校地处西夏区中心地段,属大中院校集聚的地区,与自治区医院近邻。宁夏工矿企业也集中在这里,八十年代后期,各企业的相继关闭和改制,使大批工人下岗、待退。还由于这里有便利的交通、与市区接壤的优势,引来了一大批来到本区经商或务工的流动人口。2008年春这一学期,外来人员子女人数占学生总数的比例已接近30%,这几年基本维持在这个比例。3、根据对我校“弱势群体”学生调查表明 :85.7的“弱势群体”学生自卑、闭塞、孤独、恐惧等,自我实现的需要与自身条件的反差使其行为不稳定,被尊重的渴求和得不到承认的矛盾使其产生偏执和过重的心理防卫。(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让每个小学生中弱势群体都能接受良好的社会教育。重点研究小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形成的真正原因,改变对小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偏颇认识,提高教师对小学生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的科学认识,从而实施因材施教,增强教学效果2营造适合小学生弱势群体良好发展的学习氛围,发展健康的心理。 3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弱势群体的素质及其家长的素质。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一)研究目标1、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和加强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预防和纠正心理偏差,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欣赏自己、发展自己,打下“身心俱健”的坚实基础。2、构建“弱势群体学生心理问题”的相关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效率。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乐观积极的情绪、情感特征,自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生存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性,探索出一套适合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策略。(二)主要研究内容1、调查西夏九小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2、研究学校如何与社会、家庭形成合力,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3、如何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三、研究思路和方法(1)课题研究前期,通过文献研究方法、调查研究方法、个案分析方法,界定“弱势群体”的概念,了解弱势群体学生心理特点,分析现状,为下步解决问题创造条件。(2)课题研究中期,主要通过个案分析法、访谈法、行动研究法,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通过对西夏九小弱势群体学生特点分析、成因归因、家长对子女的影响探索、教育的难点和关键点作用的分析,研究弱势群体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其成长危害,提出初步应对策略。(3)课题研究后期,采用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对分析的问题进行总结提炼,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解决办法和教育措施。四、研究过程:(一)调查阶段该阶段我们主要的工作是:学习、调查。我们从2008年4月份开始成立了课题组,通过定期学习课题相关专著、期刊等,调查统计弱势群体子女心理问题的现状。1、通过对西夏九小弱势群体学生进行调查分析,目前学校弱势群体子女可分为三类:(1)贫困家庭学生这些学生常因为家庭处于家庭吃社会低保或丧失父母或父母下岗无固定的经济来源等原因造成经济困难,他们或因自己穿着、生活、零用钱等情况不如别人,在正常的活动中,凡涉及经济问题,都会引起心理的敏感性和行为 的抵触,并因而降低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对任何事情反应冷淡、毫无兴趣,觉得生活沒有多大意义,或成熟较早,自立意识强,事事争强好胜,不甘落在人后,怕被人瞧不起,于是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生活在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之中,交际范围狭窄,不善于沟通,不能接受其他同学或不能被其他同学及集体接受,性格孤僻。尤其是当今高中段收费的上升和大学生就业的困难 ,都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影响,厌学、厌世情绪严重,对社会看法极端、片面,拒绝接受 教育现象较多。(2)离异家庭学生这些家庭的子女从父母心中的希望、家庭的中心变成缺乏父爱或母爱的人。心理的落差,不健全的父母之爱,对他们的学习、生活 、思想观念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由对遗弃他(她)的一方父母的憎恨,到对批评轻视他的老师、同学的反感,进而引起世界观的明显变化。学习上成绩优良受到同学尊重的尚有成就感 及平衡的心态,若成绩不良,品德一般的,则会越来越走向极端,以至与不良同学结伙,成 为学校中的品行滞后学生。(3)留守学生这些学生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在身边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这些孩子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这类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往往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当教师发现问题时,由于无法及时与家庭取得联系和沟通,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导致孩子出现心理等问题。2、调查西夏九小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西夏九小弱势群体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又带有盲目性,对自我评价往往是自尊伴随着自负,自卑又总是同固执、孤僻交织在一起。成熟感产生日益强化,在独立意识发展的同时,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情绪不稳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自得,常外显为冲动性的过激行为。(二)探究阶段该阶段我们主要工作是:分析、研究。注重在深入调查现状后的基础上,结合弱势群体学生原有心理问题方面的情况,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分类、统计;并重点寻找原因。我们通过对问卷调查结果和个别咨询、个案追踪等方式对弱势群体学生自身和所处的环境作调查分析,发现造成弱势群体学生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有外因和内因。外因即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不利,内因则是弱势群体学生的自身因素。1、家庭因素(1)家庭经济困难是导致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虽然面对生活贫困,大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发奋图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贫困而承受较大的压力,并且不能正确地缓解压力,从而产生一些问题。(2)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经济弱势、文化弱势地位,而弱势群体家长普遍存在压抑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被剥夺心理、情绪不稳定易暴易怒心理特征,问题心理必然导致问题教育。如父母情绪低落时,对子女缺乏关心和爱护;碰到不顺心的事往往就把气往孩子的身上出。这些都在无形中伤害了孩子,使子女逐渐从内心上产生一种自卑感。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可归纳为:“一吓二推三替四乱五认命”。“一吓”,就是吓唬孩子,常用“不好好学习将来让你吃苦头去”,或“家里可没有那么多钱来供你复习”等来“激励”孩子;“二推”就是“全拜托”学校老师了,或是靠孩子“自觉”,希冀孩子能“树大自然直”;“三替”是指教育方法简单化。一是用“读、读、读”的催促代替对孩子的辅导,实际上是如他们自己所说“我们也不懂”;二是用唠唠叨叨的说教代替对孩子引导;三是用简单粗暴的打骂代替耐心细致的教育。“四乱”是指弱势群体家长对子女教育无原则,使子女不能正常建立秩序感和道德感。“认命”是部分弱势群体家长在与子女交流中时常流露出悲观、生活无力感,而将过高的期望寄托到子女身上,无形中增大了子女的心理压力。2、自身因素主要是生物性(遗传和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两方面。主要表现为:由于弱势群体学生要独自担起约束自我,面对生活和搞好学习的压力,不少弱势群体学生成绩下降,心理负担很重;受托付的亲戚朋友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弱势群体学生不服管,其行为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由于出现管理真空,不少弱势群体子女自制力差,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看黄色书刊,影碟、口袋书、懒惰厌学,甚者或沉迷网吧,自由散漫,纪律松懈,缺失上进心。3、学校因素主要指考试压力,师生间、学生间人际关系不融洽而被忽视或排挤等因素。较重的学习任务,频繁的测验考试,再加上部分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及应有的教育教学技能,动辄训斥羞辱、讽刺挖苦,向家长告状等,使弱势群体子女自信心、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产生紧张、焦虑恐惧厌学的情绪。其次是在为弱势学生减免有关费用时,为了大造关爱弱势的声势,常常将这些人的名单公示。这种做法无疑会大大地削弱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卑感。4、社会因素在教育社会化的今天,影响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二是人们往往对弱势学生另眼相待。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将弱势群体学生紧紧围绕,凡无力摆脱就造成程度不一的行为障碍,出现了心理上的种种问题。(三)实践阶段该阶段我们主要任务:总结、反思。注重针对弱势群体学生不良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实践、研究,形成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对策;反思研究过程,提炼出有效的策略,完成结题报告。具体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实施:1、学校层面:(1)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主环境建设。一流教育要有一流主环境建设,主环境建设是学校心理建设的首要任务,学校尽可能地体现“新颖、整洁、明亮、美丽”的风貌。学校的各种建筑物构建在绿化环境中,使学校成为花园式的大教室,使之真正成为弱势群体学生修身养性的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通过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弱势群体学生兴趣,激发弱势群体学生技艺,活跃弱势群体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弱势群体学生心理环境。校园“四风”建设。学校必须加强以校风、教风、学风、班风为主要内容的四风建设,培养良好的“四风”,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一个良好的校风校貌,可以使弱弱势群体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良好发展。(2)健全学校心理辅导组织机构一是建立弱势群体学生个性心理记录档案。并通过对这些原始材料的汇集,分类和分析,确定心理偏差的特征。二是开设弱势群体学生心理辅导课。根据弱势群体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偏差的共性,由专任心理辅导老师,利用每周一次的晨会课和隔周依次的健康课,对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打开这些孩子的心扉,让他们学会倾诉,克服心理弱点,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三是建立弱势群体学生心理辅导室。为了能针对性的对弱势群体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理偏差进行疏导和纠正,鼓励学生自助自教,学校设立简易“心理辅导室”,课题组成员轮流坐班,接受学生的咨询,进行个别辅导。(3)增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优化家庭教育氛围一是让家长明确教育孩子的目的,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与家长共同探讨正确教育孩子方法,及时反馈这些孩子在家、校的表现,家校共商教育对策,使家长孩子成长中的第一任老师能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避免家庭教育走上歧途。二是学校与家长委员会配合,宣传典型家教事例,树立家教榜样。此外,还建立了“家校互访制度”和“家校联系卡”等。2、教师层面:(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公平的教育观。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否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平等的教育意识,在对弱势群体学生的教育中体现得尤为重要。由于他们普遍敏感,感情脆弱细腻,他们渴望能与老师、同学进行平等交流,渴望在班级中取得自己应有的地位。为此我们实施“师友制”,教师与学生交朋友,做到一视同仁,不拒收、不歧视,规范师生的言行,营造民主、和谐、良好的育人氛围。坚持“五不”的教育方式: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变相体罚。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2)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中小学实施心理教育的基本途径。我们的做法主要有:一是优化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心理气氛。二是改革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注意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还要注意学生情感的激发,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三是利用教材因素。我们对语、数、音、体、美等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在这些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包蕴着心理素质的内容,充分利用好这些教材,使各学科都能根据学科教学特点,有机渗透心理教育。(3)实施关爱教育措施,使弱势群体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乐趣。我们将以“激励成功”的关爱教育为切入点,及时挖掘弱势群体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闪光点,把表扬带回家,赋予他们进取动力。在激励中使弱势群体学生体验到学习中的快乐,培育他们的自尊、自信心;同时结合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弱势群体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能较好地完成当前的学习任务。3、家长层面:(1)家庭、学校、社会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仅靠学校教育,没有家庭、社会的配合,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不是老师们感叹“5+2=0”吗?在校时进行五天或几小时的教育,不如回家或在社会上两天或几分钟、一件事的影响。只有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形成合力,营造立体的教育氛围,才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2)更新家教观念。家长是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参与者。家庭教育水平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通过举办讲座、座谈、经验交流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为家长讲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家教成功的基础。目前,许多家长的家教意识有明显增强,但有不少家长教育方法不当,严重影响着弱势群体学生身心的发展,这就要求学校进行必要的指导。(3)加强家庭文化建设,创设良好氛围。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对家长说过:“不要认为只有你们同儿童谈话、教育他,命令他的时候,才是教育。你们是在生活的每时每刻,甚至他们不在场的时候,也在教育着儿童。你们怎样穿戴,怎样同别人谈话,怎样谈论别人,怎样欢乐和发愁,怎样读报这一切都有着教育意义。”正因为如此,家庭文化建设在家庭教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弱势群体学生创建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家庭教育环境,促进其修身养性,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作为家长,要从自己的职业特点、性格特点、思想水平、家庭条件等实际情况出发,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家庭良好的、具有特色的家庭文化。4、社会层面:学校、家庭、弱势群体学生的生活环境还离不开社区,我校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组织弱势群体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如“礼仪教育”、“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等,把学校和社会融为一体,为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优化弱势群体学生成长的环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弱势群体学生揭开了新的一页。此外还建议社区通过多种形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各方面给他们以更多的关心,为他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在平常的引导教育中总结了一套弱势群体学生心理问题研究的方法。总结如下:1、“互爱”教育法有一首歌这样唱道:“我们都在爱心里孕育成长”。是的,爱确实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可以肯定地说,没有爱就没有今天的社会。被爱的人是最幸福的,爱别人是良好的道德行为,爱心会使人感到受尊重和保护,能使弱势家庭学生把失落的爱捡回来,重新体验被爱,从而敞开心扉,点燃自己爱的火焰,接纳包容并爱护周围的人和事。首先是“师生互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学生。”如果学生不愿意把自己的欢乐和痛苦告诉老师,不愿与老师坦诚相见,那么谈任何教育总归是可笑的。所谓师爱,是指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对学生的关心、真诚、热情、尊重、理解、信任和严格要求的师德行为。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教师要关注他们的表现,协调他们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深入了解他们的处境,理解和信任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用我们课题组一位老师的话说:“墙推倒了就是桥”。其次是同学间的互爱。要教育学生不能漠视、歧视他人,要互相关心,团结友爱,只有付出才有回报。再次是家庭成员间的互爱。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聪明、健康的少年,这中间需要父母付出多少心血。因此,我们必须教育孩子学会尊敬、爱戴自己的父母。有人说的好: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去爱,又怎么能去爱别人,爱国家呢?因此,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2、参与体验法研究表明,丰富多彩的活动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课余生活。针对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教师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都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让他们在活动中有所感悟,在活动中受到深刻的教育。近年来,学校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活动,如“我为身边的同学做点事”等。我们还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参加文明卫生城市的创建活动等。3、兴趣促进法“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的态度,它和一定情感倾向有关。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呢?一是要重视保护和引导弱势群体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把积极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学习中来。二是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从书本中汲取积极的能量,促进学生心理问题自愈能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免疫力;三是积极示范,共享学习乐趣。“没有任何东西比成年人的活力、才能和秘密更能吸引年轻人了”。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让学生享受学习带来的乐趣与欢乐,与学生开展共同的活动,如学校开展了师生共读弟子规,让学生在经典中寻找人生和心理的支撑点。如当学生得知孔子也是幼年丧父的“弱势群体子女”后,一些学生自卑、抑郁心理得到很好的自愈。4、直面现实教育“出生不由人,道路可选择”。我们教育弱势群体学生要敢于正视现实,让他们懂得:家庭状况的不如意已成客观现实,你烦恼、焦虑都于事无补,必须学会面对现实,努力学习,勇敢地面对困难,重塑自我,才会有美好的明天。比如校园中也有嫌贫爱富的现象,我们就召开班会,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家庭财富是父母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也没有权利任意挥霍;家庭寒酸不是父母好吃懒做的结果,可能是父母机遇不好,赚不到钱,我们更要体贴父母,不乱花一分钱,只有从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我们才能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还教育学生:如果没有真才实学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就会被社会淘汰;假如染上不良恶习,那更是不堪设想。五、研究成果和分析;(一)、理论成果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现代的教育是立体式的教育。相关调查资料已经表明:对于一个学生成长的影响,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所占比例分别为30%和50%。而由于种种原因,弱势群体子女常常在社会上、学校里受到众多的歧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这些儿童心理偏离正常状态,产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也会给社会稳定带来隐患,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我校实施小学生中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及教育的研究,目的就是要分析出他们心理上存在的典型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创设和谐宽松的校园环境,研究出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办法,帮助弱势群体孩子掌握调控自我、完善自我,解决困惑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适应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推进素质教育。1、实践经验通过几年的研究,我们认为引导小学生中弱势群体心理问题研究的有效策略主要是:(1)、环境熏陶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助人自助。换句话说,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师生融洽的交谈中,在生生和睦的相处中,使学生内心自我感悟的过程。所以,在具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至少注意以下两点:一要从总体上去把握,防止片面化、表层化,二要积极创设良好的氛围,防止简单的说教。“潜移默化”、“耳濡目染”都反映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对学生而言,学校无疑是成长经历中的重要环境。所以,学校要重视并追求校园环境的绿化、净化和美化,着力做好校园显性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让每一寸地、每一面墙都会说话”,把校园的一切环境的建设都用来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我校校园占地4526.4平方米,绿化面积也比较多(目前达到 1357.8 平方米)。多年来,我校被评为银川市“绿色学校”,全面推行绿色理念,在校园布置与实施的安排上,我们作了这样一些尝试:(1)在学校醒目位置布置“环保”宣传栏;(2)从全校师生中征集“环保”标语。(3)校园里专门设有垃圾回收站和多处垃圾分类箱。(4)在教室布置获奖展示栏。相对学校显性文化建设来讲,学校的隐性文化建设难度要大得多,某种意义上又凸显得更为重要。学校必须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全面实施公平教育。教育不公平往往最容易伤害学生的心灵,而教育公平又最容易抚慰弱势学生脆弱的心理,最能够激发弱势学生向上。围绕“爱是人生那盏灯”的办学理念。我们在全体教师中开展了“师德承诺”活动,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以及管理中努力做到“八项承诺”:对学生微笑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老师的认可和欣赏;与学生交谈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和老师平等对话;帮学生明理让每一个学生在体验中发现真、善、美;教学生求知能耐性解答每一个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意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尽可能地得到张扬;给学生机会每一个学生的长处都能得到展示;为学生着想帮助每一个有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习;替家长分忧保障每一个学生在学校的安全。努力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被歧视感与对立感,培养他们的健康心态。在具体教育实践中,许多老师积极尝试,大胆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如在班级座位的安排上,有的老师提出“让每一名学生享有享受教室里每一个座位的权利”;在班级管理上,有的班主任取消了学生干部终身制,采取全员轮值方法。(2)、活动体验法。活动是学生教育的重要载体。著名教育家肖川曾这样讲:“学校是一种社会机构,它的文化精神决定着它的品质。学校就应该笑声琅琅,书声琅琅,歌声琅琅,让校园生活成为每个人终身美好记忆的巨大源泉”。几年来,我校积极倡导并有效组织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校园专题文化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在校生活质量。例如读书节中,低年级的“我为诗歌配画”、中年级的“我喜欢的图书(书签)展览”、高年级的辩论赛课本剧以及师生同台美文诵读,都给全校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强化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设计系列体验性活动,引导学生在生动的活动情景中观察、探索、思考,自己找出答案。我校经过一阶段的尝试,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活动基本操作模式:(1)选准目标。活动前,辅导老师对活动的内容、范围等必须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活动的目标一定要明确。(2)创设情景。在活动现场,教师想方设法渲染场景,努力营造出与模拟角色相匹配的活动气氛,引起学生心理共鸣。(3)体验交流。这是活动的关键环节,要引导学生将活动中的体验感悟进行内化、传播。教师要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行为训练法、自我教育法等多种方法启迪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体验,不仅将体验内化为个体的一部分,还要逐步将这种体验进行相应交流,以实现学生心灵上的感应。(4)提炼升华。这是进入心理辅导活动总结提升阶段。体验程度因人而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感悟的程度将普通的心理颤动上升为高层次的心理素质、个性品质,最终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心理健康辅导活动组织实施上,我校重视发挥班队阵地作用,注重“两结合”保障心理辅导活动的实施。(1)与班队活动相结合。心理辅导活动与班队活动间隔开来轮流进行,每两周进行一次。(2)与晨会相结合。以“故事晨会”形式赋予晨会新的内容和要求,焕发晨会生命活力。在心理健康辅导活动内容上,我校紧扣“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的总目标,针对弱势群体学生心理偏差的共同特点,确定辅导的重点为:合群、乐观、耐挫和进取。以“耐挫”为例来讲,要让学生学会承受挫折,减弱偏激反应,就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设立一些挫折环境。鼓励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严格要求自己,“自找苦吃”,“自寻烦恼”,在大大小小的挫折面前也就有了一颗平常心了。(二)实践成效1、学校方面:(1)、推动了校本课程发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校自编低年级趣味英语、硬笔书法、剪纸艺术等校本教材,使我校校本课程得到了健康发展。尤其我校剪纸文化的发展,经历了从零散的兴趣活动到校本课程,建成文化特色教育的过程。2008年,先是在一名艺术老师的带动下,开始了少数几名学生的剪纸兴趣活动。2009年起,我校开设了校级剪纸兴趣班,由专门的老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其间,一批学生在各级各类少儿书画大赛、美术作品评选中获奖。一方面我们看到在获奖的学生中弱势群体学生占有较大的比重,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能培养学生一种美的鉴赏和创造能力;剪纸作为一种文化活动,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品质。从剪纸实践看,长期认认真真地剪纸,既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及智力的开发与发展,也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中国文化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力的发展。我们尽可能的让全校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剪刻学习活动中,并享受刻纸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和健康。因此,学校及部分学生在国家级、自治区级及银川市各类书画、艺术竞赛中都获得许多奖项。(2)、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校加强校园环境的改造和建设,学校2009年被评为“银川市园林单位”。我校大力推行绿色理念,“百日节约献爱心”活动获得银川市德育特色项目一等奖;参加银川市环保主题教育活动,连续两年获得优秀组织奖; 2009年成功创建为“银川市绿色学校”。在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我校积极开展学校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得到了同行好评。2009年11月26日27日,我校接受银川市优质学校评估验收。11月30日评估验收通报会上,专家评估组认为,西夏区第九小学在创建和学校的发展过程中做到了“四个到位”。其中之一就是“营造和谐校园的氛围到位。校园建设做到了绿化、美化和净化,实现了校园的花园化;学校领导、师生和家校关系融洽,形成了坚强的凝聚力;校园文化建设独具匠心,充分体现了人文化和地域特色化。”2、教师方面:(1)、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校教师大多充分明确了“教育好每一名弱势群体学生,让每一名弱势群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是学校核心教育理念“为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提供合适的教育”的最好诠释。“促人完善,使人幸福”、“人人受尊重,个个有发展”已成为老师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由于教育观念的转变,一批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明显变化,课堂教学面貌也焕然一新。学校选派教师参加西夏区、市级、自治区级课堂教学评比,每一次比赛我校都有教师获得一、二等奖。近三年教师教学业务竞赛获奖情况:2009.5在西夏区、银川市教师教研能力大赛中分别获一等奖;2010.4在自治区教师素养大赛中获一等奖;同时使一批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增强,在学校组织的各类竞赛活动中,教师所写文章内容充实,结构合理,条理性较强。无论对于问题的原因总结还是建议的提出,都较为全面,涵盖实际和各种案例来进行论述,有较强的实践意义。(2)、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先进教育理念的班主任教师队伍。虽然近几年来社会上从事心理咨询和辅导的专职人员有了明显增加,不少学校也配备了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咨询的教师,但是相对于面广量大的中小学生来说还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要实现在学校全面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只有依靠学校中现有的以班主任为主的教师队伍。从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因素分析看,教师作为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伙伴,教师本身的心理因素、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都会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影响。抓好教师培训,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我校开展小学生中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及教育的研究课题研究,有效培训了班主任,基本解决了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观念。他们的爱心、耐心、信心感染了每一个弱势群体学生,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了每一个弱势群体学生家庭。在学校每年组织的问卷调查中,有不低于88%的弱势群体学生觉得老师非常关心他们,对老师有信赖感。马玉荣被评为“西夏区德育先进工作者”。3、学生方面:(1)、学生自信心有了提高。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弱势群体学生无论在学习自觉性、听课效率,还是学习的自信心上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大多数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交往自信心也有所提高。其中判断同学对自己印象好的占54.9%,觉得自己和同学关系融洽的达82.3%,感觉自己与心目中的优中等生平等的达72.4.【个案】马卉的成长故事。马卉是一位六年级的女同学,她长着一对会说话的大眼睛,头发黄黄的,稍稍有些蜷曲,成绩上游,中等智商,非常腼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里,不和同学玩。遇到节假日,父母叫她一起玩、作客,她都不去,连外婆家也不去。六年级上学期建立了班级网页,便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惊喜地发现马卉同学的情况明显好转,她在班级各项活动的影响下,逐步消除了自卑心理,真正树立起了我能行的良好心态。现在她不但喜欢与同学一道做游戏了,而且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在学校的“十佳小歌手”比赛中她充满自信的表演获得“校园十佳小歌手”的荣誉称号。我看到她身上的变化,这可谓是感受良多:“师爱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去除马卉的畏惧心理,我在课余经常有意无意的找马卉闲谈,让她帮我拿作业、发作业本,上课时从不公开点名批评她。发现她有所进步及时表扬,经常在网站上对同学说:“看,我们的马卉今天唱得真好!”“我们的”在有意无意的语气中,全班同学看成一个整体,马卉是我们整体中的一员。渐渐的,马卉开始喜欢和我及同学们接近了。2008年6月,马卉顺利从学校毕业,升入初中学习。(2)、在各级各类活动中表现不俗。2009.10在参加西夏区小学生“中华经典美文诵读”获小组一等奖等。据统计,在各类竞赛活动获奖对象中,弱势群体学生所占比重略高于弱势群体学生占全校学生总数比例,占63.7%。(三)取得的成果与课题相关论文发表情况统计教师姓名发表论文发表刊物发表时间用爱编织孩子们成长的摇篮宁夏教育2008.7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之我见宁夏教育2009.8与课题相关的教师论文获奖情况统计教师姓名获奖论文获奖级别获奖类别获奖时间谈数学教学渗透德育的几点做法银川市二等奖银川市德育学会优秀论文竞赛2007.6与课题相关的其它论文:1、关爱小学生心理弱势群体 2、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心理问题的策略 3、离家出走学生的心态教育初探 4、浅谈低收入家庭子女心理教育 5、对学习困难学生实施有效教学的主要措施 6、单亲子女的心理问题及研究 7、给孩子的生命涂上爱的底色 (四)研究成果分析1、领导重视课题研究,科研育人形成共识。学校领导越来越重视小学生中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及教育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在人员、设备、经费、时间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2、弱势群体学生教育问题研究形成新气候。教师参与率达在职教师总数的30%以上。原来教师只知一味埋头于教书本知识,通过实验,教师真正尝到了德育教育的趣味和好处,学生对德育研究的兴趣越来越浓,以人为本、以德治校、全员育人、主动帮教已蔚然成风。3、弘扬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通过研究和经验推广,培养、锻炼、造就一支德育科研骨干队伍,推动全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学校素质教育健康发展。研究活动的开展使教师、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育人、育子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改变错误的教育方法,教师德育教育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术”有专攻的教师大量涌现,有些老师甚至成了德育教育的行家里手,参研人员中很多老师被西夏区及银川市教育局评为“模范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同时,研究工作及经验成果的推广,使学生在个性品质和德智体诸方面有明显变化和提高。弱势群体学生行为、心理方面的不良现象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矫正。4、获得了对弱势群体学生教育的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构建了一定德育教育的理论。5、赢得了极好的社会效应。社会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反响热烈,热爱学校、支持学校、关心学校、尊重学校、共建学校的良好社会风尚已蔚然成风。总之:(一)领导重视;这是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前提所在。(二)队伍精干;这是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所在。(三)工作务实;这是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关键所在。(四)计划科学;这是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的活力所在。(五)制度保证;这是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动力所在。(六)方法借鉴;这是搞好课题研究工作的外力所在。六、研究结论;1、导致特殊困难的原因。从理论分析,市场经济中弱肉强食,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贫困的一个重要来源是这部分人自身素质的相对低下,包括知识水平,努力程度等等,而自身的贫困反过来又让他们缺少提高自身素质的能力,这其中的潜在逻辑就是困难的人因为困难所以困难,陷入了“贫困的恶性循环”。从实际上看出现有三种差距:自身差距老弱病残,天灾人祸是造成弱势群体生存能力和自我保障能力差的主要因素。根据调查分析,弱势群体的生存、保障和风险承受能力差主要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致;一是文化偏低,技能单一,不可能学习新技术、新信息,也不会安排生产和经营;二是观念陈旧,缺乏能力和胆量,即使有机遇也干不成大事;三是年龄偏大,身体病残,再加上发生天灾人祸等意外风险,使这些特困家庭雪上加霜。地区差别经济不发达以及务工农民重新返农,致使农民收入下降。由于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务工人员要求越来越高以及少数农民择业观念陈旧,导致已跳出农门的农民重新返农,农民收入因此中断和萎缩。政策差异农村低保体系还不完备,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到位。2、弱势群体子女(学生)心理特征的成因。造成弱势群体子女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当然也包括弱势群体子女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一是家庭经济困难。这是导致经济困难学生成为弱势群体的主要原因。虽然也有部分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发奋图强,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因贫困而承受较大的压力,并且不能正确地缓解压力,从而产生一些问题。二是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弱势群体一般处于经济弱势、文化弱势地位,而弱势群体家长普遍存在压抑心理、孤独心理、自卑心理、情绪不稳定、易暴易怒等心理特征,问题心理必然导致问题教育。三是父母不和、亲子关系氛围不浓以及父母期望失衡等。多数学生认为他们缺少倾诉对象,特别是在生理、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候。学校因素。一方面由于教师教育观念没有得到及时转变而采用不恰当的教育教学方式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学校教育当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学生,大多因心理弱势而造成学习成绩低下,教师因怕在他们身上花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且见效小而易于将他们放弃,置之不理。第三是在对弱势学生实施关爱时,为了大造声势,常常将活动场面化、弱势学生公众化,并不惜余力进行宣传报道。这种做法无疑会大大削弱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他们的自卑感。社会因素。在教育社会化的今天,影响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更加复杂化、多样化。一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直接影响着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二是人们往往对弱势学生另眼相待。多种因素交相作用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将弱势群体子女紧紧围绕,凡无力摆脱就造成程度不一的行为障碍,出现了心理上的种种问题。自身因素。主要是生物性(遗传和生理缺陷)和心理障碍两方面。表现为:由于弱势群体子女要独自担起约束自我,面对生活和搞好学习的压力,不少弱势群体子女成绩下降,心理负担很重;受托付的亲戚朋友无法起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弱势群体子女不服管,其行为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由于出现管理真空,不少弱势群体子女自制力差,不能正常面对学习和生活。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生中弱势群体心理问题及教育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实践是尝试,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就学生心理辅导而言,我们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些问题,还有待我们继续研究解决。第一、教师专业理论功底不够扎实,辅导技术还不够熟练。心理辅导是一门很专业的技术,不是简单培训就能真正掌握相关的技巧的。随着学生心理问题的复杂化及辅导技术的日趋成熟,辅导老师必须不断学习提高,特别是要站到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获得 “专业联盟”的支持和引领,在区域内更多研讨交流。第二、心理辅导活动相对孤立地进行。学生的心理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学生的心理成长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环境密不可分。因此要把学生放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加以考虑,这个系统小到学校,大到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系统。这就要取得系统内部全员的配合、系统和系统的协调。在研究中,我们往往遇到的问题是,部分家长不理解且不愿意配合我们的工作。在学校内部也并不是所有教师员工都能够“齐步走”。第三、还缺点充分的条件。因受学校客观实际的限制,参研教师教学工作任务重,也碍于研究人力、物力、才力、时间和教师工作精力诸多方面的原因,难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潜心问题研究;八、今后的研究设想。该项课题进入结题阶段,并不意味着课题研究已经结束,所有工作可以就此停步。课题研究还有许多后续工作要做。1、一些好的做法需要保持,并根据实施情况不断加以完善,能够成为学校的常规。2、课题研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切实加以解决。3、开展弱势群体学生学校教育德育现场会、主题德育活动设计竞赛、经验论文评比等活动,促进交流与借鉴。4、弱势群体学生学校教育还需要全面深入。 弱势群体学生教育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大课题,鉴于我校学生的实际和现状,我校的教育研究重点还仅在于弱势群体学生中贫困生、父母离异孩子及留守学生这一层面,还只, 重点研究了弱势群体学生中贫困生、父母离异孩子及留守学生心理问题形成原因的问题,优生层面的研究还不深入,还有待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进一步思考与探索。主要参考文献:1、田君山等主编:心理障碍咨询、诊断与防治新概念,内蒙古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2、姚鑫山编著:个别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陈永胜主编:小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4、陈雪枫、刘科荣、宇斌编著:中小学生心理测评与心理档案,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5、林薇编著:学习的烦恼学习障碍儿童的心理与训练,北京出版社,20006、徐芬编著学业不良儿童的教育与矫治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7、关文信(主编):问题学生教育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8、雷雳(主编):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干预,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0、陈琦等: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1、郑日昌等:学校心理咨询,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12、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